基于生活,重视实践——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生活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普通高中论文,重视论文,思想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于生活、重视实践,是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突出倡导的两个基本理念,更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与活力所在,唯有引领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才能有效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程的价值和功能。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教师都知道在教学中要联系现实生活、重视实践环节,但受传统教学观念、教师专业素质、学生学习时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的现象依然比较普遍。如何准确把握生活与实践的基本内涵,深入探索生活与实践的操作策略,真正在常态教学过程中有效落实,仍是当前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一项重要工作。
人们的认知、实践活动总是基于现实生活,总是为了改造现实生活。教育只有基于学生的生活、为了学生的生活,才有意义和价值,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不仅强调生活是教育的起点、社会是教育的场所,而且指出了生活也是教育的目的。
生活不等于实践,但又与实践密切相关。作为人类个体来讲,不仅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对事物的认识,而且大量的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去认识世界。但是,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人们也只有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才能深刻理解间接经验,灵活运用间接经验。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认识客观世界,而要有效地接纳、消化、应用所学的知识,要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能力,同样离不开亲身从事的实践活动。生活体验、实践活动,对学生主体的发展具有精神活动不可替代的重要功能,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本知识,而且能够获得书本上不能获得的感性材料和亲身体验,能够在行动中拓宽知识视野,增强思维活力,提高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交往能力。
基于生活,重视实践,对思想政治课来讲尤为重要,可以说,思想政治课既是一门社会课程、人文课程,又应该是一门生活课程和实践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基本目标是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健康成长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些学习内容,与高中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与学生的人生道路密切相关。
因此,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的阐述中强调,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也就是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把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实践性,也就是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同时培养观察社会现象、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和认真落实这些基本要求,在引领学生走向生活、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赋予思想政治课以新的生命与新的活力。
高中思想政治课必须基于生活,以社会生活为主题展开教学过程、开展认知活动,这不是简单地联系现实生活,而是有着丰富的、深刻的内涵。
首先,必须正确把握关注怎样的现实生活。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关注的生活,不只是学生的实际生活,也不是所有的社会现实生活,而必须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进行选择。大致可以从由点到面、由个人生活到社会生活的三个层面来考虑。
一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要。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活动范围的扩展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生活经验、社会信息不断丰富。特别是随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文化传媒的发展,对人生、社会的观察思考不断扩展和深入。并且,高中学生即将面临激烈的高考竞争,面临关系今后发展的专业选择,因而有着既不同于初中生又不同于成年人的许多困惑、烦恼和见解。教师必须充分了解、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认识,这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在教学过程中以此作为学习、探究活动的起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充分了解学生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认识问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以疏导和引领。
二是关注学生的社会生活现实。高中学生受自己生活环境、家庭条件、兴趣爱好、目标追求等因素的影响,对社会现实问题有着自己关注的热点和兴奋点,如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劳动就业形势与政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社会治安形势等。同时,出于对祖国前途命运的关心,也会对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和国际关系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兴奋点进行分析引领,这不仅是政治课教学应尽的职责,也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
三是要联系高中学生应该关注的社会现实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高中学生即将成为成年公民,即将对国家和社会行使应有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认知水平、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学习和探讨,以帮助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等,可能学生认为与己无关,但都是高中学生应该学习也是可以学习的重要内容。当然要把握好“度”,不能过深过宽,在具体的教学要求上必须适切学生的认知基础。
其次,必须研究怎样有意义地联系生活。引领学生关注生活,走向社会,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关键是要把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观察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把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起来,联系现实生活才有意义。
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从生活走向知识,二是以知识分析生活。从生活走向知识,就是引领学生在观察分析现实生活过程中思考问题、领悟知识、学习方法、提炼思想。如在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中呈现生活材料或案例,指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道理。
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促使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拉动我国出口增长的格局已经形成,2004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一千六百多亿美元。
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40%,而我国目前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5%~20%左右。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必须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在2006年1月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首次提出,要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哪些道理?对我们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有何启示?
也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围绕某个主题观察生活,收集材料,思考问题。
例: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请选择一个方面,收集材料,谈谈认识。
以知识分析生活,就是指导学生引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观察分析现实问题,在现实问题的探究中既了解社会,又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2001年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中提出,要“建立和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近年来,许多省市采取措施,把水推向市场,调整长期以来水的价格偏低的状况,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请应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简要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和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基于生活的学习,不只是简单地了解生活,或以生活中的材料来论证知识、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引领学生善于提炼生活,勇于创造生活。生活本身是教育,但教育决不能停留于现实的生活。教育应该培养有理想、有追求的人,而不只是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更要激励学生勇于改造社会。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仅要结合具体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党和国家的新政策,而且要引导学生在观察分析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思考生活、提炼思想,善于去伪存真,从现象深入本质,形成对现实生活的正确认识、对人生意义的积极态度,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走进社会生活,不能只是在书本上、课堂上谈生活,更重要的是必须在实践中真实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和实践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他们的实践活动具有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实践活动的特殊性。实践的主要目的不是改造客观世界,而是为了观察生活、增长知识、发展情感、提高能力,是为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办事、学会生存。实践内容主要包括:以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目的的认知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制作、调查、访问,通过媒体收集信息等活动;处理自身日常事务的生活实践活动;处理与他人关系、与他人交流合作的交往实践活动;以陶冶身心为目的的功能性实践活动,如游戏、音乐、舞蹈、健身、体育竞技等感性活动。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来讲,学生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到现实生活中去观察、调查,自己动手收集信息、积累资料,以及直接参与一些以学习为目的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活动。
目前普通高中普遍存在着学习内容多与课时紧张的矛盾,存在着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学业负担十分繁重等问题,白天排满的课,晚上成堆的作业,使得学生实践活动缺乏必要的时间、空间与环境,学科教学的实践性难以付诸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践性既要面对现实,又要有所作为,努力探索一套便捷、灵活、高效的实践活动的实施方式。
1.必须指向学习目标开展活动。学科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不同于单独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综合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学科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科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一种学习方式。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向教学目标,结合学习内容来设计和组织,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学科的知识学习、生活观察、问题探究和能力培养,从而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课的“三维”目标,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教学中切忌为活动而活动,为实践而实践。在这里,实践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2.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学科教学中增强实践环节,并非一定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占用很多时间和精力的活动,而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思考生活的需要,根据时间、环境等客观条件,灵活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政治课的实践活动大致有三种方式:一是指向某个学习目标,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指导学生结合某个知识点开展观察生活、收集材料等实践活动。如学习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前通过上网收集相关政策、数据等材料,通过实地考察、个别访谈等,了解本地的一些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为学习这一内容提供帮助;也可在学习这一内容后,选择国有企业、外资经济、个体工商业中的一种开展实践活动,以进一步加深对这一知识和相关政策的理解。二是在学习一个单元的内容后,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实践活动,结合本单元的知识,围绕某项政策或某个问题开展社会调查与问题探究相结合的实践活动。新课程教材每个单元后面都设计了“综合探究”或“实践探究”活动,为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具体专题,自由结伴,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调查、个别访谈等活动。三是结合学习内容,以社会热点问题或重大政策为主题,开展实践、研究、交流等系列活动,这实际上是一种依托学科教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具有更多的拓展、延伸和综合。根据目前学生学习任务繁重、课余时间较少等实际情况,可以较多地采用第一类活动方式,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落实。但也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利用节假日每个学期组织开展1~2次专题实践活动,或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系列活动。
3.必须与问题探究结合起来。构建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强调“基于问题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对学生来讲,实践同样必须基于问题的生成与探究。只有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开展实践,在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和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思考问题、提炼思想,才能充分发挥实践对理解知识、培育情感、发展能力的重要作用,也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学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是简单地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而是为了引领学生认识社会、思考生活,是为了提高学生社会认知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因此,更应该把实践活动与问题探究结合起来。
如何与问题探究结合起来?一是要围绕一定的问题展开实践活动。问题可以来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来自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也可以来自政治课的学习内容,指向学习重点、难点生成问题。可以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指定实践活动的主题、观察思考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生成和选择问题。二是要关注实践与问题探究的活动过程。在组织学生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和实际问题开展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后,对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材料和感受不能不闻不问,要在及时指导学生总结分析材料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思考问题、提炼认识。
4.必须重视实践活动的评价激励。对学生的任何实践活动,无论哪种方式和怎样的规模,都必须及时予以认真评价,在评价中进一步指点方法、激励情感。要将参与实践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纳入政治学科学业评价体系。要关注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成果,对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成果与实效进行全面的观察评价。在布置实践活动后,既要认真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的路径和方法,又要详细了解学生有没有认真参与、参与的方式和水平怎么样。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认真分析点评,对实践和问题探究的成果及时组织交流与评价,并与政治课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作为理解学科知识与方法的重要支撑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材料、研究成果及评价意见,要及时归入学生成长记录袋,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在适当的范围和场所进行展示。在同学中交流成果,向家庭、社会展示成果,对学生来说是对其实践活动和问题探究的最好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