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诗意语文课堂的策略——以诗歌教学为例论文_郭健钧

构建诗意语文课堂的策略——以诗歌教学为例论文_郭健钧

郭健钧(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天津 300000)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写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人文情感,让课堂涌动真情是语文教学一直追求的目标。以王菘舟老师为代表的“诗意语文”理念在小语界应用广泛,它表现了人们对中小学教育现状的反思,对语文本真的探求和对诗性文化的重拾。但具体来说,诗意的课堂如何构建,并没有此类的相关文章。笔者在这里仅以诗歌教学为例,提出一些诗意课堂建构的策略,希望能对一线语文教师有所启示。

关键词:诗意课堂 诗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6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2018)06-0132-01

诗歌教学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其重要性显而易见。但是在一般的诗歌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对于不同的诗歌类型都采用一样的方法,即翻译、体会感情、主旨,但是诗歌又很忌讳去逐字逐句的翻译,这就给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其实每一类诗歌甚至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独特之处,找到它,就会使诗歌教学变得简单化。

一、在读中浸润“诗意”

诗歌必须要读这是毋庸置疑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于阅读部分的实施建议明确写道:“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重点考察他们的记诵积累。”所以古代诗歌教学应达到这样的目标:理解诗歌的重要内容和思想感情,能够简单进行诗歌欣赏能力的锻炼;养成反复诵读诗歌、背诵诗歌的习惯。理解,鉴赏直至背诵,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诵读,诵读也是基础。同样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有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除此之外,指导学生学会阅读,也有助于其更好的理解文本。这就需要教师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来指导。单就古诗文的诵读来说,也有其固定的方法。所以读好一首诗,应该注意两个问题:

首先是要求学生读准的朗读,在语言层次上通读全诗。发音时,吐字清晰,准确有力,应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感情表达的需要,合理划分好重音和停顿,必要时教师可做范读或者音频范读。其次是有感情地朗读,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作品、诗人、读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带着情感去读,更容易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诗歌有优美悦耳的韵律、生动可感的画面及含蓄隽永的情感,非朗诵无以感受其韵律美,欣赏其绘画美,品味其情感美。

二、在思中感受“诗意”

精彩的问题是一堂好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浸润在古典文化中,感受诗意。

例如:思乡类诗歌就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何这类文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大多是哀伤的?

这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两方面有关。

1.崇尚土地,安土重迁。

中国自古就是农耕文明,因而农耕文明下的中国古人更注重天人和谐,自给自足,加之古代交通不便,难以走出家乡去外面游历,这就形成了相对应的民族心理特征:传承性、温和性、悠闲性、保守性、对土地的依赖性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注重家和宗族的概念,它们就像一条纽带,把亲人们紧紧地捆在了一起,无论走多远,家永远是最牵挂的地方。所以安土重迁、故土难离、落叶归根一直是中国人的集体心理,一旦离开家,离开亲人,思念就是无边无尽的,哀伤和悲凉也就成了大部分思乡类诗歌情感的主基调。

2.宦游漂泊,羁旅思乡

中国的古人都有从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这迫使他们离开家乡或为了求学为官,或为了出征作战。每当壮志难酬,,一腔热血得不到抒发的时候;每当外敌入侵,,不得不时刻面对鲜血和死亡的时候,最是乡愁涌上心头的时候。这种远游在外的漂泊感和孤独感使他们把对家乡的思念寄托在目之所及的景物之上,喷薄的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使每一首因思念而发出的低吟浅唱,都是无比哀伤的。

再比如:边塞诗歌,同样是在外漂泊,为何表现出来的情感大多是激昂高亢的?

因为在边塞诗作中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大多是为了表明功名欲望。类似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塞下曲》)。再如《燕歌行》中“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意境雄浑深远。还有对战士勇往直前的歌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句子,这些都是为了激励将士,鼓舞军心。

三、在品中咀嚼“诗意”

诗歌中对意象描写的分析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步骤,品味意象再感受意境从而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比如思乡类诗歌里大多有“月”这个意象。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明月何时照我还”;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

明月本来是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物象,被古代文人们深刻营造成了古典诗歌中的抒情意象,在她的身上,倾注了自己的感受、体悟、情绪和思想,才使她具有了如此独特的审美价格和丰富的人生意蕴。她也许寄托思念的,也许是寄托理想的,也许是抒发抱负的……总之,月亮永远是故乡的最大最圆最亮,望月的时候,感情也是最真最纯最满。

用季羡林先生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四、结语

诗歌教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用心发现,还是可以掌握其中的规律。

构建诗意的课堂是帮助学生在单调的学习中发现美、追求美、感悟美、创造美的一种方式。我们要用诗意的课堂让学生进入其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学会诗意的学习,诗意的生活,做一个自由而全面的人。

参考文献

[1]杨荣.构建诗意语文课堂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6(13):82.

[2]张秋格.新边塞诗研究[D].新疆大学,2011.

[3]杨继权.论高适、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J].教师,2010(07):123-124.

[4]王佳.从“月”意象看古典诗歌意象的构成[J/OL].北方文学(下旬),2017(04):81[2018-05-17].

[5]王亚明.中学古典诗歌的朗读教学[J].现代交际,2015(02):196+195.

[6]周敏,姚玲美.以诗意对话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以《采薇》为例谈董一菲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J].湖南教育(B版),2017(09):22-25.

论文作者:郭健钧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6月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6/14

标签:;  ;  ;  ;  ;  ;  ;  ;  

构建诗意语文课堂的策略——以诗歌教学为例论文_郭健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