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方法论文_宋翠萍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方法论文_宋翠萍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5000)

摘要:流行性乙型脑炎具有季节性发病、发病迅速、病情变化较快等特点,夏季为此病的高发期,儿童是此病的高发人群。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发病特点及防疫措施,即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的接种方法。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病原体于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属于血液传染病[1]。

1临床表现

潜伏期10~15天。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少数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4个阶段。

1.1初期

起病急,体温急剧上升至39~40℃,伴头痛、恶心和呕吐,部分病人有嗜睡或精神倦怠,并有颈项轻度强直,病程1~3天。

1.2极期

体温持续上升,可达40℃以上。初期症状逐渐加重,意识明显障碍,由嗜睡、昏睡乃至昏迷。昏迷越深,持续时间越长,病情越严重。神志不清最早可发生在病程第1~2日,但多见于3~8日。重症患者可出现全身抽搐、强直性痉挛或强直性瘫痪,少数也可软瘫。严重患者可因脑实质类(尤其是脑干病变)、缺氧、脑水肿、脑疝、颅内高压、低血钠性脑病等病变而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式呼吸和下颌呼吸等,最后呼吸停止。体检可发现脑膜刺激征,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消失或瞳孔散大,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病理性锥体束征,如巴氏征等可呈阳性。

1.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逐渐下降,精神、神经系统症状逐日好转。重症病人仍神志迟钝、痴呆、失语、吞咽困难、颜面瘫痪、四肢强直性痉挛或扭转痉挛等,少数病人也可有软瘫。经过积极治疗大多数症状可在半年内恢复。

1.4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为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癫痫等,如予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癫痫后遗症可持续终生。

2疫苗接种

1960年我国开始使用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灭活疫苗,一直沿用至今。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又研制成功并批准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都取得了较好的预防效果。

2.1疫苗特点

2.1.1灭活疫苗:将乙脑病毒接种于地鼠肾细胞,培育后至一定浓度收获病毒液,经甲醛灭活,制成疫苗,用于预防乙脑。

2.1.2减毒活疫苗:将乙脑病毒经人工减毒使之失去致病性仍保留免疫原性的SAl4-14-2株接种于原代地鼠肾细胞,培育繁殖后收获病毒,加入保护剂冻干制成。

2.2接种对象和免疫程序

2.2.1接种对象:乙脑疫苗适用于8月龄以上儿童和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成人或旅游者。

2.2.2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2剂次,儿童8月龄和2周岁各接种1剂次。乙脑灭活疫苗接种4剂次,儿童8月龄接种2剂次,2周岁和6周岁各接种1剂次。

2.3使用方法

2.3.1接种部位: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

2.3.2接种剂量:乙脑灭活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剂量均万每人每次0.5 ml。

2.3.3冻干乙脑减毒活疫苗用所附稀释液(灭菌磷酸盐缓冲生埋盐水)完全溶解后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4储运条件和效期

2.4.1乙脑灭活疫苗于2—8℃储运,有效期2年。

2.4.2乙脑减毒活疫苗于8℃以下储运,有效期在8℃以下为1年半,在-20℃保存为2年。

2.5接种反应

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后一般无反应,少数人局部可出现红肿,偶有发热和过敏性皮疹;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后可有局部红肿、疼痛,1~2天内消退。低热,一般在38'(2以下。少数有头晕、头痛、不适等自觉症状。

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后发生群发性癔病,多发生在小学生中,且以女性为多。主要表现以主诉症状为主,如头痛、头晕、腹痛、恐惧感,少数有抽搐等运动障碍、癔病性晕厥、感觉障碍和植物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出现。这种反应属精神因素引起,不是乙脑疫苗所致,任何其他刺激,如接种其他疫苗或注射或服用其他药物,也可发生类似现象[2]。

2.6禁忌证和注意事项

2.6.1禁忌证

(1)发热或有严重疾病、神经系统疾病。

(2)有过敏史者。

(3)患有活动性结核病、免疫缺陷病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禁用乙脑减毒活疫苗。

2.6.2注意事项

(1)乙脑灭活疫苗

①疫苗混浊、变色(变黄)、安瓿有裂纹、有异物时均不可使用。

②为减少注射时疼痛,在疫苗中加入适量亚硫酸氢钠,疫苗由橘红色变为黄色,即可注射。

③疫苗注射后在现场休息片刻,以防反应发生。

④应备有1:1000肾上腺素,供偶有发生休克时急救使用。

⑤我国大部分地区为乙脑流行区,人群隐性感染率很高,10岁以上人群已普遍因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力,故无必要再接种疫苗。

(2)乙脑减毒活疫苗

①启开安瓿和注射时切勿使消毒剂接触疫苗。

②疫苗溶解后有摇不散的凝块、安瓿有裂纹,不可使用。

③疫苗溶解前变色(红),不可使用。

④疫苗溶解后应在半小时内用完,用不完者应废弃。

2.7接种效果

乙脑灭活疫苗基础免疫2针后或乙脑减毒活疫苗注射1针,中和抗体阳转率在80%左右。次年加强免疫1针,抗体阳转率达到90%以上,可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3小结

乙脑病毒属披盖病毒科中黄病毒属,为B组虫媒病毒,呈球形,直径30nm,含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RNA基因组编码单个多肽,裂解产生衣壳蛋白(C)、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以及7个非结构蛋白。乙脑病毒具较强的嗜神经性,对温度、乙醚、酸等都很敏感,能在乳鼠脑组织内传代,在鸡胚、猴、肾及Hela细胞中可以生长并复制,适宜在蚊内繁殖的温度为25~30℃。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在人畜间流行。常累及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轻重不一,重型患者病死率很高,幸存者常残留有明显的后遗症。乙脑的有效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乙脑疫苗的接种预防乙脑可收到明显的效果。1960年我国开始使用地鼠肾细胞组织培养灭活疫苗,一直沿用至今。80年代后期,我国又研制成功并使用乙脑减毒活疫苗。90年代末对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并纯化了乙脑减毒活疫苗,减少了副反应。乙脑疫苗经1针注射后中和抗体阳转率达80%以上,次年加强1针,阳转率可达90%以上[3]。疫苗接种是预防乙脑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梁建华,袁俊,王大虎,谭慧峰,许阳.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在大区域内应急接种对疫情控制效果的探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10):919-920.

[2]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免疫接种安全性观察[J].卢苗贵,姚军,毛永远,郑坚钢,陈可平.浙江预防医学,2004,16(11):25-26.

[3]马福宝,郑理,毕诚,陶红,周永林.流行性乙型脑炎灭活疫苗与减毒活疫苗相结合的免疫策略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113-115.

论文作者:宋翠萍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5

标签:;  ;  ;  ;  ;  ;  ;  ;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接种方法论文_宋翠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