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的文化观念:理解和行为的基础_文化论文

宏大的文化观念:理解和行为的基础_文化论文

大文化观念: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观念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同一个概念给出不同的定义,这是常有的事。但是为人们所广泛关注,给出几百个定义而难以达成一致意见的,莫过于“文化”概念。我们知道,文化定义有广狭之分。西方文化概念的历史演变,总的来说是由狭义的文化概念向广义的文化概念发展的过程。就文化的观念而言,大体上是由局部文化观念向整体文化观念转变,即从只看到部分文化向对文化整体认识的转变,也就是从小文化观念向大文化观念转变的过程。1982年在墨西哥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与会者创造并采用的就是一个广义的文化概念:“文化……是赋予一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以特点的那些精神的和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的集合”。〔1〕

现代文化概念的确定,是同人们对社会结构的认识直接相关的。我们都认为社会由三大部分或层次构成:(1)经济,(2)政治,(3 )思想。小文化观念的“文化”则是贯穿于经济、政治、思想之中的东西,所以文化就有了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区别。

与视文化为人类社会之一部分或一个层次的小文化观念不同,大文化观念把文化看作是存在于人类社会整体之中的,是贯穿于社会结构的各个层次之中的。正是文化使社会区别于自然界,使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世界原本只是自然界。人类的产生,社会的产生,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生,同时也就是文化的产生。文化是世界由于人类的活动所造成的变化,因此可以说“文化即人化”。由此可见,文化由于人而生成,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文化。但在一定的意义上,相反的命题也是可以成立的:人由于文化而生成。在人类历史的世代延续中,文化的传统把刚刚出生时的自然的人逐步造就成为社会的人。就人在社会中的成长而言,也可以说“人化即文化”。

按照大文化观念,区别于纯粹自然界,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切都属于文化的范围。人类以自身的要求为尺度改造了的自然界,不是原初的自然界而是“人化”的自然界。这种“人化”的自然界由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具有了文化的性质或内涵。即意味着人类是超越自然状态的存在。人类社会就是人类文化的创造物,社会关系不是自然关系而是文化关系。当我们说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时,也就是说人在本质上是一切文化关系的总和。

与动物的自然状态不同,人类的社会是一种文化状态。文化不仅仅是某种观念,它同时也是实践,是贯彻着某种观念的实践。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2〕同样,我们也可以说,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 3〕,是人类文化的感性形态,但不是单纯的感性形态,而是有理性精神贯注其中的感性形态。从人类的文化本性中,更容易理解人类的实践和理论、感性活动和理性活动的统一。

在小文化观念下,文化是狭义的,仅指思想文化、精神文化,甚至只是思想文化、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从大文化的观点来看世界,可以区分为自然世界和文化(人化)世界,文化世界还可以再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领域。这三大领域中的文化,从其主要方面来说,就是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这里所讲的是横向划分的文化世界,是共时态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的社会文化整体。人类文化又是动态的历史过程,还可以对社会文化予以纵向的历时态的划分,这就是世界文化的历史变迁:从原始文化、古代文化到近代文化、现代文化乃至未来文化。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文化主体的创造,是不同文化之间的撞击和融合。

应当指出,大文化观念作为一种文化的整体观念是以广义文化概念为科学依据的,它不同于时下流行的那种泛文化观念。那种泛文化观念的特点是把什么都称为“文化”,但并不放眼于文化的整体,而是着眼于文化的局部。这种文化观念实际上是以小文化观念为基础的泛化,是在原来的狭义文化范围之外又加上了诸如“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虫文化”之类的局部文化。此类“文化”的提法在对特定对象的文化研究上是有一定意义的,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说的大文化,毋宁说这是一种泛文化。泛文化观念只是原有的小文化观念在量上的扩展,并不是文化观念上的质的突破。泛文化观念不过是将局部文化观念泛化了,它所关注仍是个别的文化现象,本质上仍属于局部文化观念,是一种外延扩大了的小文化观念。

人类的文化观念由小到大即由局部向整体的发展,反映了社会文化由部分发展向整体发展的历史性进步。近代以来,世界上各个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这些民族国家的世界化,就是人类文化在矛盾、冲突中融合、整合的过程。到20世纪末,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都相继得到长足的发展,社会越来越成为具有系统特征的文化整体。展望21世纪,大文化观念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逐渐成为人们理解社会生活和规范自己行为的一种依据。

然而,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我们平时所说的“文化”,通常都是在狭义文化即小文化的意义上讲的。这种“文化”的含义是历史地形成的,在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已经成为人们的习惯。如果不加以特别的说明或限定,通常所说的文化都是指狭义的文化即小文化。不这样,就会发生日常生活中用语上的混乱。

为了明确区别社会的经济、政治和与之相对而言的那部分文化,尊重人们的语言习惯,作出狭义文化的界定是十分必要的。概念上的狭义与广义并无贬义与褒义的区别,它们各在其特定的范围内具有合理性和有效性。我们的任务是在承认这一事实的基础上,研究这些概念的不同涵义之间的关系,了解概念涵义广狭的历史演变及其意义,进而从中体会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对自己行为的规范的依据的变化。

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可以分出三个层面:(1 )日常认识的层面;(2)科学认识的层面;(3)哲学认识的层面。第一,在日常认识的层面上,我们采取的是狭义的文化概念。它在社会结构划分、社会领域分类的意义上是明晰的,但表明区别有余而表明一致不足。这种认识也是有科学根据的,它与对文化认识的科学层面相联系。第二,在科学认识的层面上,狭义的文化概念与广义的文化概念并存。科学尊重人们的习惯,研究人们的习惯,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习惯。在不同的科学领域中,所采用的文化概念的广狭程度是有区别的。科学层面上对文化的认识,是哲学层面上对文化认识的科学根据。第三,在哲学认识的层面上,文化概念是广义的,是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包含了狭义的文化概念。之所以如此,完全是由哲学思维的特点决定的。哲学作为强调本质性、整体性、统一性的认识,在对文化的反思中,从社会生活纷繁的现象中看到其文化的本质,从构成社会的各部分之中看到其文化的整体,从不同文化领域的差异中看到其文化的统一。

上述对文化的三个层面的认识,既可以是并存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人们的认识可以处于第一个层面,可以进入第二个层面,也可以达到第三个层面。这些都是对于文化的认识的不同角度,也是对于文化认识的不同深度。我们不能要求人们都在一个层面上认识文化,也不能要求人们只在一个层面上认识文化。但有一点是明显的,就是随着人们对文化认识的深入,人们的文化观念越来越趋向于广义的文化即大文化。

大文化观念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文化观念。加拿大学者P ·谢弗在把已有的“文化”概念归纳为9种(哲学的、艺术的、教育学的、 心理学的、历史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生物学的“文化”概念)后,提出了他的第10种文化概念,即宇宙学的文化概念:“文化一般是指物种,特殊地是指人类观察和感知世界,把自己组织起来,处理自身事物,提高和丰富生活,以及把自己安置在世界上的那种方式。”〔 4〕这种所谓宇宙学的文化概念,其实并不是作为天文学分支的现代宇宙学的概念,毋宁说更像是现代哲学宇宙观的文化概念。在现代宇宙学中,例如在大爆炸宇宙学中,人类以及一切可能有“文化”的物种的存在,不过是宇宙大爆炸后短暂的一瞬间,是某个冷却了的星球上偶尔闪亮的光斑。我们是地球上的人类,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当然不是无限的宇宙与有限的文化的悬殊的对比,而是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的世界。哲学的文化观就是一种大文化的世界观。

用大文化的观念去理解生活和规范行为,会形成与小文化观念下不同的理解和行为模式。从小文化的局部文化观念向大文化的文化整体观念的转变,使人意识到自身是作为文化的主体置身于文化的环境中,我们所进行的实质是文化活动。无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学术活动、艺术活动,始终是作为文化的人以某种文化的方式进行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即在文化中生活,人对于社会的贡献即在于文化的创造。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文化角色是如一的,并非在不断变换:一会儿是文化人,一会儿是非文化人;一会儿进行文化活动,一会儿进行非文化活动。人就是文化的人,人所进行的就是文化的活动,区别只在于是何种文化的人,进行的是何种文化的活动。这样一来,原来小文化观念下似乎外在于文化的事物和关系,恢复为大文化观念下内在于文化的事物和关系。经济和政治既然也是文化现象,就应当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纳入文化活动总体来进行建设。思想文化与经济文化、政治文化的关系不再是文化与非文化的关系,而是社会文化整体内部诸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总的说来,以大文化观念作为一种理解和行为的依据,有如下认识和实践的意义:

第一,能够使社会各领域更内在地统一起来,使人类文化的精神方面与物质、制度方面,使人类文化的思想方面和实践方面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社会整体文化上的一致性得以增强。文化建设不再只是少数(狭义的)“文化人”的特殊任务,而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任务;不是对于“非文化人”的份外的要求,而是对于所有社会文化共同体成员来说完全份内的事情。

第二,可以使人们从文化的本性上认识自己,自觉地以一种文化的心态参与社会生活,在思想、言论、行动上保持文化上的一致性。而在小文化观念下,人们往往以非文化的心态和作风进入文化世界,看待和对待文化问题。在大文化观念下,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人,都不能将自己自外于文化。这里只有文化种类和高低的不同,没有文化与非文化的区别。大文化观念要求人在实践中保持文化人格的一致性。

第三,有助于强化文化创造意识,推动社会文化即社会生活的蓬勃发展。文化是人类的创造,文化的生命源泉在于创造。肯定经济文化、政治文化和思想文化一样都是发展着的人类文化的创造,有利于发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肯定社会生活和人的活动的文化本质,人们会更加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在大文化观念下,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不只是具有局部的、辅助的意义,而更具有全局的、主导的意义。思想文化作为各种文化的指导观念的来源,关系人们的全部活动、理解和行为。目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是文化性质的问题,需要靠社会文化建设和人的文化素质提高来获得根本性的解决。

第五,用大文化的观念去理解社会生活,规范自身行为,有利于形成更全面、更和谐的社会文化氛围。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需要在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在文化的继承和创造中造成一个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更文化的世界。

文化观念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中国古代文化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是经济、政治和思想的统一。西方文化从中世纪封建制度下以宗教为核心的统一走向分化,在近代社会变革和科学分化中形成了狭义的小文化观念。中国在否定封建文化的近代变革中,理所当然地接受了西方的小文化观念。当代西方正在向大文化观念转变,但在社会实践领域中,人们还在沿用原有的小文化观念。这种情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不能不受到国际文化环境的制约。

当代中国文化中包含三方面的要素:(1)中国传统文化;(2)现代西方文化;(3)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 所有这三方面的要素在经济、政治和思想三个领域都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本土文化几经辗转延续至今的形态。由西方传统文化发展而来的两个主要部分——马克思主义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都传入了中国并发生了重大影响。其中,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积极部分相结合,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成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主导文化。同时,相对独立的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传统的,特别是现代的)文化仍有相当大的影响。

现代世界是东西方文化接触、碰撞、融合的产物。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本来就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汇合的结果,现在这个过程仍在继续。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的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生命力,仍在参与着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我们应当发扬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传统,在当代世界的现实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为主导,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进一步实现历史性的大汇合。只有在这种世界现代文化的洗礼中,才能重建属于现代世界的中国新文化。

注释:

〔1〕〔4〕见闵家胤:《西方文化概念面面观》,《国外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中文第2版,第56、54页。

标签:;  ;  ;  ;  ;  ;  

宏大的文化观念:理解和行为的基础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