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李博

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李博

拜泉县中医医院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 164700

【摘要】目的:采取中医方法对脾肠疾病进行治疗, 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在20 13 年6 月至2014年9 月期间所收治的36 例患有脾肠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36例患者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方法:观察组采取中医的辩证治疗方法,对照组对其进行西医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接受治疗之后, 对照组中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3 % , 观察组中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3 % , 两者相比差异十分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 5)。结论:脾肠病症临床中使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要优于西医治疗, 且中医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性问题, 兼顾身体调理, 虽然见效慢, 但是远期效果优秀, 临床中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内科; 脾肠病症;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138-01

脾肠病症在人体的消化系统中是常见的多发病,患者临床表现为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的症状,如腹痛、腹胀、食欲减退、呕吐等。患者需要反复忍受病症的折磨,对日常和生活均造成较大的影响,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因而疾病虽小却不容忽视,临床中通常采用西医治疗的方式,但是其治疗效果一般且容易复发,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患者的病症。而中医通过治疗和调养结合的方式改善病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4年9月之间收治的36例脾肠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出现上腹部不适、呕吐、食欲不振以及嗳气的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入院日期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有患者18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24-77岁之间,患者的病程在2-10个月之间。对照组中共计18例患者其中有男性10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22-78岁之间,患者的病程在2-11个月之间。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组间的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西医治疗方式,给药雷尼替丁150mg,每天给药两次、吗丁啉10mg 以及维生素B120mg,每天给药3次,以30天作为一个治疗疗程;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治疗,用药的药方组成为:炙甘草12g、云木香8g、党参20g、麦芽20g、槟榔15g、枳实20g、厚朴15g以及干姜8g,用水煎服,每天服用一剂。同时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与足三里、气海和中脘三穴进行针灸,UI阳陵泉、公孙和内关等穴道配合治疗,每天治疗1次。若患者表现出严重的脾肠虚弱症状,可以使用推拿治疗,配合药膏强健脾肠。同样以30天作为一个治疗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此外,疗效的评价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显效:患者的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以及嗳气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对患者进行2个月的随访没有复发的情况;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的缓解,偶尔有轻微的症状出现;无效:患者的前后症状没有显著的差异,包含病情加重的患者。总治疗有效率=(显效患者人数+有效患者人数)/总患者例数•1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在对研究结果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主要采用来了统计学软件SPSS15.0,并进行了通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结果χ2检验。通过统计学软件的检验我们发P<0.05 ,本研究数据有着明显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0%。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取中医治疗的方式,获得较好的临床成效,脾肠病症临床中使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要优于西医治疗, 且中医治疗针对的是疾病的根源性问题, 兼顾身体调理, 虽然见效慢, 但是远期效果优秀, 临床中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3.讨论

3.1脾肠病症患者病症分析

脾肠病症在消化系统中是最为常见的多发病,其症状易反复发作,并且病因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临床表现为厌食呕吐、嗳气、胃痞隐痛等症状。中医认为脾肠病症是属于内科病症,症结主要在胃部,而胃部是体内气血的脏腑,外邪入侵以及饮食不调均可伤害胃部,引起变生诸症与积气淤滞; 如果胃部受损的时间过长,定会由实转虚,导致气虚胃弱; 若气息调和不当,也可引起胃痞或是胃脘痛。因此中医治疗以健脾消滞、燥湿通脉为主,通过滋补胃部、畅通胃肠,促进患者机体系统的循环,实现胃肠黏膜受损组织增生,改善患者消化系统功能。

3.2脾肠疾病的致病因素探讨

大多数患者是由于肠道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或者是由于饮食问题造成的,患者的情志业余该病的发病相关。患者的胃部如果长处于被病毒侵蚀的状态就会造成越来越弱,引发各种不适症状,对生活和工作造成影响。在中医诊断过程中应当注意辨别虚实寒热,实者通常出现疼痛剧烈且固定在某一位置的特点,脉盛;而虚者的疼痛相对较轻且缓慢,位置通常分散、不固定,脉象虚弱。在疼痛过程中遇到寒冷加剧、遇温热缓解的为寒证,而遇温热疼痛更深但是是遇寒凉疼痛减弱的为热证。通常情况下初病在气中,长此以往病存于血中。脾肠病症在治疗中通常使用西药,在短期内能够很好很好的缓解病情,改善临床症状,但是基本达不到根治的效果,远期的效果较差。而中医则起到根治作用。

3.3中医内科脾肠病症治疗的注意事项

据脾肠疾病的的重要类型进行辨证治疗,对疾病的根源性问题进行改善,调理患者的身体。根据患者外邪入侵、脏腑失调和内伤饮食的特征,使用麦芽、槟榔、枳实、党参等进行治疗。党参能够起到补脾肺气的功效、槟榔能够改善腹脘胀痛好,消除积食的症状;厚朴可以下气除满、消除痰湿的效用;麦芽同样能够消食健胃,枳实可以化痰破气;而干姜起到温中散寒的功效这些药物联合治疗结合针灸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考虑到引发脾肠病症的原因有很多,大多在发病初期是由于单一原因造成的,在初期忽略治疗就会导致胃肠变得非常虚弱,逐渐演变成为多种病因共同作用,进而给治疗带来更大的难度。同时,饮食和情志对于疾病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很多患者都是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导致情志不佳,加之日常饮食不调导致发病。在中医治疗过程中还应当积极对此类现象进行干预。嘱咐患者保持健康的饮食和平和的心态,控制自身的情志,以免由于情志失调影响到食欲。日常生活中,饮食要有规律和节制,不要暴饮暴食。如果胃部疼痛的症状没有缓解,可以进流食以减轻胃部的负担,注意饮食清淡,坚硬、粗糙和刺激性食物尽量减少食用。

只有通过上述方法才能够减少内科脾肠病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

参考文献

[1] 陈杰.中医治疗内科脾肠病症的疗效观察[J]. 中国保健营养. 2015(05)

[2] 张蕊.中医内科脾肠病症72例的临床探析[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12)

[3] 殷洪伟.中医内科脾肠病症的临床探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07)

论文作者:李博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9

标签:;  ;  ;  ;  ;  ;  ;  ;  

浅析中医内科脾肠病症36例临床治疗效果分析论文_李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