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家庭对幼儿品德的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品德论文,重视论文,幼儿论文,家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的个性道德面貌并不是天生的,它是通过一定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而逐步形成的。社会是由一个一个家庭组成的,而社会的要求、意识、道德规范等都会通过家庭来对幼儿施加教育和影响。幼儿自出生落地,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环境,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个时期是幼儿最易接受影响,品德迅速形成的时期。每个家庭成员的职业、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父母的教育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幼儿在家庭所处的地位等,对孩子的性格和道德观的初步形成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记。因此说,“父母是孩子的人生首任教师”。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实际是对灵魂的开掘和塑造,是一项持久性的工作,因此做父母的必须为之付出心血,并持之以恒。家庭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家长要改变重智轻德的观念
现在不少家长只重视幼儿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品德教育和性格培养。据北京前两年搞过的一次IEA学前项目的调查,家长们对其九项供选择的项目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读书”、“写字”能力的培养,选择率最低的是文明行为,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些幼儿园老师也反映,多数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学到什么知识和成绩。如果老师夸孩子脑子聪明,智力高,家长就满心高兴;而对老师反映孩子品行上的缺点就不屑一听,甚至怀疑老师有成见。家长的这种心态,在孩子中小学阶段表现得更为严重,学习成绩第一,已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价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学来判定教育的成功与失败。
家长的这种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倾向,有其心理和社会的原因。阿勃勒认为:“在既不能决定又不能预见子女职业命运的社会里,双亲在其子女的教育上关心的焦点必然首先指向社会所期望的一般能力方面,而这种能力又主要被视为可以用学业成绩来测定。”这也许是家长教育心态的一种社会背景,也是现在以应试、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升学制度的反馈。我们也应该看到,重视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家长仅仅重视孩子的分数,而忽视孩子个性和品德的发展,是难以造就真正人才的。许多事实表明,孩子即使考上大学,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避免精神的危机和动摇。
二、家长要重视幼儿自立态度的培养
儿童发展的方向是由依赖走向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孩子就是做和孩子分离的准备工作,就是帮助孩子离开摇篮,逐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种目标也正好与幼儿内在的需要相一致。本来,孩子的天性并不是被动地按他人的吩咐行事,而是主动找事情干的。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和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很喜欢做事。但是不少家长常常照顾过多,包办太多,结果培养出的孩子依赖性强。幼儿的自立态度或自立性,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初步的自立能力,掌握初步的自我服务技能。对于这个问题,一些发达国家是比较重视的。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就感;可以使儿童、家长双方受益,而且还可以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念。他们重视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和生存训练。14岁的孩子就应当自己去找活干,挣一点生活费;18岁的孩子如果仍依赖父母,就会被人看不起,就连他自己也会感到是一种耻辱。正是这种做法,成为保持民族活力的一种重要机制。这种教育观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幼儿的自主态度应该从小培养。父母不仅要结合其年龄,培养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提供机会使孩子对适合他的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作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他有某种选择权和决定权。只有通过大量的机会让孩子作出选择和决定,才能使他们从大量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只有当儿童真正地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任时,他们才可能变得有责任心。如果儿童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能作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很有可能具有远见卓识和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过去人们一向认为,独立性是少年期孩子的特征。可是,较强的判断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在孩子十几岁时一下子就具有的。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成熟的自主行为、责任感。否则,容易抑制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而且还会给以后的培养,特别是少年期的教育留下隐患。中国的父母热爱子女、望子成龙远远超过西方,做家长的有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育儿女,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需要警惕和克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主、自律、自强之人。
三、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影响幼儿发展的众多因素中,环境教育起着决定作用,而家庭环境和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家庭环境是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场地。幼儿从出生起就在这个环境中生活,开始与社会的最早接触。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文化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等。随着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比较注意添置家用电器,装修房间,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是,相当一部分家庭还没有把家庭文化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给予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家长自我文化和道德素质的提高。大量事实表明,家庭文化环境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思想感情的陶冶有很大的影响。假如幼儿生活在一个充斥暴力、庸俗书刊、四壁挂满迷信图象、语言粗野、赌博吵闹的家庭环境里,幼儿的思想品德就会受到污染。而家庭人际心理环境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影响更大。良好的家庭气氛、严而适当的教育方式及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幼儿性格的形成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因此,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十分重要。
总之,家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幼儿良好的品德培养和教育,决非一暴十寒所能奏效。家长必须首先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持之以恒的精神,才能教育和培养出具有优秀品德的孩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