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论文_黄跃军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论文_黄跃军

黄跃军 青川县竹园初级中学校 628115

【摘要】历史学科是出现最早的学科之一。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预言,这门学科将伴随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历史学科之所以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使人类了解过去,看清现在,预知将来。基于这样的学科功能,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学就不应只局限于狭隘的历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利用学科知识向智能开发、启发创造性教育转化。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育;思维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2-135-01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史学家夏曾佑先生说:“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蔡元培说:“历史者,记载以往社会之现象,以垂示将来。吾人读历史而得古人之知识,据以为基本,而益加研究,此人类知识之所以进步也。吾人读历史而知古人之行为,辨其是非,究其成败,法是与成者,而戒其非与败者,此人类道德与事业所以进步也,是历史之益也。”可见前辈们对历史的重视。历史,它连接着过去,揭示着未来。历史的作用很大,怎样教好历史,需要教师长期的钻研和思索。

一、确立创新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定向作用,使教学中的师生活动有明确的共同指向。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等等,都要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方向。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创新因素。如果没有创新性目标作统帅,课堂教学就不可能有创新。教学目标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在创新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确定创新性教育目标,找好创新点。在选取并组织这些材料时,应该以极大的责任感去认知、挖掘和充分阐释,从中汲取富有时代意义的历史智慧。对待世界史应充分体现,人类是改造世界的工具,科技是人类创新和文明的标志,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状态向现代工业和信息时代进军。从而推动政治制度的调整和变革,使人类社会朝着自由、民主、平等的理性化、人性化方向进展。对待中国历史则应体现,中华民族创造的中华文明是以仁爱、和平、自强、进取为核心,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向善,追求人的自由、平等,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关键。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要克服自我中心意识,确认师生之间的各自地位在课堂上是平等的。尽管课堂上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被指导者,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教学的民主性,不仅要求学生听从教师指导,虚心接受教育,同时教师又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发表不同见解。教师要努力做到与学生心理上彼此协调一致,让自己的行动引起学生相应的行动,并得到学生的肯定,从而维系师生之间的融洽关系,如果师生之间心理不相容,就会发生各种冲突,一方行为引起另一方的否定反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与学生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使得各自的教与学彼此相长,相得益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培养创新思维精神

当代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有以下两方面:

1.重历史表象而轻本质。由于当代科技水平的飞速提高,各种电子媒体得到了普及,极大地增加了学生了解外界各种事物的渠道。在进入初中阶段学习以前,学生对历史知识了解的途径主要是电影电视中历史题材的各类节目(近年来电视中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节目相当多)。但由于学生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限制,使他们无法从中甄别哪些内容属于真实的历史事实,哪些是艺术家们的“再创作”,导致了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缺乏对历史知识的应有的严肃性,学习只重历史现象的表象,对历史知识的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感到有强烈的兴趣,而对历史事件来龙去脉的分析很容易厌倦,对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和历史思维方式的掌握感到十分困难。

2.轻理解运用而重记忆。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意识到历史知识也同样可以通过理解、运用来达到掌握知识,根本不重视对同类历史事件认识方法的归纳,不重视运用已知的方法去认知相似的历史事实,缺乏有效的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方法,在“读死书,死读书”的怪圈里死记硬背。历史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历史事件名称等基础知识确实需要学生牢固地记住,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加强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在掌握基础知识上的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创新性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拓展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思维空间,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并学会分析历史现象,最终学会学习历史知识,分析历史资料、历史事件,能正确解释历史现象,这才是历史学科教育教学的重要目的。创新精神,就是求佳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好奇性、想象性、敢于冒险、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从不满足于已知,乐于、敢于探索未知,以求得最佳。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历史教材中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极其丰富:从哥白尼“日心说”的提出,到哥伦布的“新大陆”。

四、培养创新能力

任何学问起源于思维,而思维起源于疑问。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是创新的动力。任何知识和学问的获得,以及能力的培养和形成,需要由有疑到无疑,再由无疑到有疑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的问题。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独立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分组讨论的方法解决问题。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能力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教材中挖掘问题,然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增强其创新能力。如在讲授“西安事变”一节时,学生通过电影、小说等可能对这段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此,教师就可以发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分组进行讨论。学生争论的焦点可能在共产党对西安事变应采取的立场上。部分学生会认为,应该杀掉蒋介石。也有的学生对这段历史背景理解得很透彻,会赞成和平解决方式。

总之,创新教育是实践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需要。创新并不神秘,人人都是创新之才,时时都是创新之际,处处都是创新之地。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瑾瑜,柳德玉,牛震乾.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化[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王卫卫.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教育,2015(6).

[4]张红格.浅谈怎样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J].教育科学,2015(6).

论文作者:黄跃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2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6

标签:;  ;  ;  ;  ;  ;  ;  ;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论文_黄跃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