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呼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能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当代一部分人的发展也不能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人类与自然界,经济和社会,人与人之间合理、平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它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紧密相联的。因此,弄清可持续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人们一提起可持续发展问题,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建设和资源的配置及其利用上,而对于精神文明建设极少提及,似乎精神文明建设不包括在可持续发展之列。其实不然,精神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它的实施必然呼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看,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发展观是一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的内函,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平衡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综合协调的全面的发展观。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机体,需要协调的关系是多方面的,但作为以协调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观,最关键的是要协调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二是经济与社会(包含政治、文化以及控制人口等)的关系;三是人与人(即包含代际和代内人与人之间)关系。这三方面协调发展主要涉及到社会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界三个方面,其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精神文明建设对可持续发展来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可持续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看,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发展是硬道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岁月中,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其发展道路中前进的。朴素的持续发展观念早在古代就已经萌芽,但长期以来,没有引人注目。从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在西方国家那里首先开始,并且逐步形成一种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的片面的发展观。他们采用以经济数量增长为目标和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为特点的发展模式。在这种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成了畸形状态。一方面表现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生产力有巨大的发展,促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口剧增,如本世纪人口翻了两番,已达57亿,当前每年仍以8000多万的速度增长;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与消耗,大量排出有害污染物,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严重破坏;南北差距日益扩大,以1988年为例,人均国民生产值发达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20倍,是低收入发展国家的54倍。这些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面对着这种严峻的形势,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和走过的历程,认识到通过高消耗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合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即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所以它是精神文明发展的结晶。
3.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看,它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可持续发展的确立是人类发展观的革命,展示了一种崭新的社会文明观。这种社会文明观摒弃了过去“人类中心主义”的立足点,不再从人类自身的狭隘利益来看待自然界,而是以更高的境界和更广阔的视野把人类和环境、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融合在一起。从而具有数量与质量相统一的全面性、现实与未来相统一的超时空性,人和自然相统一的和谐性等特点。这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必须引导人们树立以下几个观念:
一是协调意识。即要从根本上克服单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搞“单打一”“单项突击”的片面观点,树立普遍联系、综合平衡、协调发展的全面观点,把经济与社会、社会与自然、人与人、当代与后代的发展有机协调起来,从而使人类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是整体意识。即要从整体(全局)出发,正确处理好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自然界生态发展平衡;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把效率与公平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是优化意识。即要用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界之间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优化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要求。以往我们讲发展,大多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来考察,而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必须加进自然界这一因素,确立“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观念。同时,要考虑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特别是许多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日益枯竭,所以必须增强优化意识,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少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目的,最后达到使经济发展始终保持持久不衰的后劲。
上述这些观念的改变,就是可持续发展赋予精神文明建设新的重要任务。此外,它还要求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根据服务和适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战略位置上,变“应景性”为“主动性”,变“突击性”为“经常性”,并努力研究和探索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强其理论研究,不断改革其内容和形式,从而保证精神文明也得到可持续发展。
二、精神文明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可持续发展之所以呼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还在于它能为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1.精神文明建设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大难题。综观工业革命以来的发展史,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的社会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已主义。他们从剥削阶级集团或血缘、地缘的局部利益出发,把发展看作谋求私利的手段,所以根本无法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自然,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和模式。二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当代不顾后代,这样做只能吃祖先的饭,断子孙后代的路。三是粗放经营。这种生产模式并非着眼于企业的长远目标去挖潜、革新、上规模、上档次、求质量、求信誉,而是盲目的追求规模和产值,靠拼设备和资源,其结果只能浪费了资源、污染了环境,削弱发展的潜力。上述几种深层次问题如不克服,势必严重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所以,尽管发展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下,不同的国家和社会集团所选择的发展目标和方向是不尽相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往往从利己主义出发,单纯追求少数的物质财富的增加,从而采取片面的非持续发展的方向。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树立起共同的崇高理想、道德,和倡导人的全面发展、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价值观;才能从整体、全局的观念出发,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不断克服剥削阶级利己主义思想影响,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才能自觉地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从根本上克服粗放经营的陈旧观念,克服发家“自”富的自利行为和顾此失彼的片面发展观,从而保证可持续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2、精神文明建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正确的道德基础
任何时代的人类生活方式都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三种基本关系,正确处理好这三个基本关系,对可持续发展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要处理好这些关系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
一是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上必须树立崇高的社会伦理道德。所谓人与人的关系,这里主要指代内和代际两个方面。在代内关系方面,任何国家、地区,种族、民族和个人的发展都不得对其他人、其他民族、国家的发展构成危害。也就是说,在同一时代处理国际关系时,作为发达国家不应倚仗其各种优势和有利条件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国际社会应当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有效的帮助,努力缩小富国与穷国在发展程度上差距。在处理国内关系方面,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应带动后富的人走上致富之路,沿海较发达地区帮助内地贫困地区发展,以实现共同发展和富裕。在处理代际关系方面,前人不应仗着早出生的便宜,把尚未出生的后人那一份权利占有了,因此,要处理好代内和代际人与人之间关系,需要有崇高的社会伦理道德为基础。在我国就是要实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是在处理人与自然界关系上必须树立崇高的生态伦理道德。所谓人与自然界关系,这里主要指人们对自然界环境资源的利用、开发与爱护、保护的关系,把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的自然环境给予人类以维持生存的条件,并给人类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人类在享有对于自然的权利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管理和保护地球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伦理责任。因此,要处理这一关系,就需要以正确的生态伦理道德作基础,在我国就必须坚持既充分享受地球给人们的权利,又要自觉地承担爱护和保护好地球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义务和责任,特别要保护好不可再生性资源,保持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三是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还要大力倡导科技伦理道德。人与社会这一关系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其中人所掌握的科技程度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科技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合理地选择科技行为,就能为人类谋福利,推动可持续发展;如果选择利用不当,也就会以其负面效应而危害人类,破坏可持续发展。可见在选择和利用科技行为时,科学家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现代社会,由于科技社会功能大大增强,技术的双重效应日益突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显示出惊人的杀伤力,尤其是当今核武器已经发展到可能摧毁地球和整个人类时,使科学家面临着重大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的选择问题。因此要处理好这一关系,维护和平与发展事业,就需要大力弘扬科技伦理道德,使广大科学家与科技工作者树立起热爱科学、造福人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坚持真理,勇斗谬误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积极作用。
3.精神文明建设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人与自然界、人与人的关系,而且还涉及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口等方方面面,所以要正确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正确认识、掌握它们的规律性。而对这种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就要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只有这样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上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表现在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能力上。人类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取决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是否有正确认识,比如,人类为什么要提出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它的含义和主要内容包括有哪些?人类在当前的发展中到底遇到了怎样的难题?发展有什么规律,我们能否认识这些规律?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实施可持续发展等等,这些认识问题不解决,可持续发展就无法提出来。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取决于科学的进步和科技能力的发展。因此,对于一个文盲众多、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是根本谈不上可持续发展的。
二是表现在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解决的能力上。这也是主要通过发展科技来完成的。例如,当前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有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层和水环境污染、酸雨问题严重、淡水资源枯竭、人口爆炸、耕地锐减、沙漠化进程加速,厄尔尼诺现象日趋严重等等,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加强科学领域的研究,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及其内在机制,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从而通过提高科技水平,发展各种无害化技术,低消耗技术、资源可再生技术,克服粗放经营和急功近利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减少工业化发展带给社会经济结构、人文结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等办法使之得到逐步解决。因此,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科技不发达的时代,即使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但也根本无法实施。
因此,只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道德基础、智力支持和方向上的保证。可见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可持续发展来说,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我们在规划和实施可持续发展中,一定要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为了保证正确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我们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密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这个战略目标和适应新一轮创业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这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而且也是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
1.扩大改革开放。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深化改革方面,就是要加速实现“两个根本改变”,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扭转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主要靠资金劳力的大量投入,靠资金、能源高度消耗的外延增长方式。在扩大开放方面,一是要在充分肯定西方工业革命对推动生产力发展所起的进步作用的同时,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和实践深入研究、总结西方工业革命以来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所造成的严重危害的经验教训,并以此教育我国广大干部群众,提高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二是要找出推行传统发展模式的道路的深层次的原因,和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对节约资源,优化环境所采取好的对策、经验、方法以及综合治理的高新技术,增强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强化道德建设。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邓小平的价值观和道德为指导,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抓好社会、生态和科技伦理道德建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道德体系。在实施道德教育中,要坚持把道德的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不断克服由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和法制不健全而出现的某些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社会风气败坏、伦理道德沦丧、生活行为野蛮、腐败受贿成风等不文明现象及其所导致经济行为病态、野蛮、失控和混乱,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等不道德行为。从而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使他们能够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做到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发展的权利与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的义务、责任有机结合起来;把当代人民的发展与造福子孙后代结合起来,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支柱。
3.深化科技改革。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科学教育文化的体制改革,推动“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占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在发展科技方面,一是要确立绿色科技观念,首先要明确人类在利用科技成果变革自然时,必须从把人与自然作为有机统一体的高度进行考察,自觉地按自然规律办事,同时要重视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方面的预测,采取强有力措施,发挥其正效应,克服消极后果。二是要加大科技发展和普及的力度,提高科学研究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以及推向市场开发的能力等等。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作为科技基础的教育,要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增大投入,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通过发展教育,一方面为发展高新科技培养生力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文化教育和大众传媒,向人民群众宣传、解释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新思想,引导人们放弃单纯追求物质享受的价值观,改变非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帮助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观,鼓励人们接受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向人们传播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等等,从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利于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性,更好地指导可持续发展。
4.搞好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被认为是科学技术能力、政府调控行为和社会公众参与“三位一体”的复杂工程。所以只动员某一部分力量,采取某些单项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必须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提高全民对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的基础上,把全国党政军、工农商学兵,以及社会各行各业的力量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并明确各自任务和责任,组成整体合力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这样就不仅使广大干部群众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实践者,而且还能成为强有力的监督者;不仅能构建优美的自然环境,而且能构建安全的、稳定的、温馨的社会环境;不仅能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而且使之得到精心的爱护和保护。真正做到使人类和自然界、经济社会协调和谐地发展,既造福当代人,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提供更大的潜力。
5.加速建章立法。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使立法工作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求在制定和实施法律、法制时,都要考虑和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用法律手段保护人口、资源、环境政策的执行。而有些重要法律,如《企业法》、《农业法》、《对外贸易法》、《乡镇企业法》等都应当有环境和保护的内容和条款。二是加快控制人口、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立法工作。凡是尚未制定制度、法律和法规的地方,要抓紧调研制定出台;凡是制度、法律和法规不配套的要尽快完善。三是加强执法力度。凡是建有比较完善制度、法律和法规的地方,就要严格执行,坚决纠正那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四是要建立法制部门的责任制,凡是明知故犯,执法犯法的单位和主要负责人要从严查处,同时还要利用多种形式,开展执法监督等等,从而保证把可持续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精神文明论文; 关系处理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