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中余乡中心小学 陈甜甜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在小学阶段的不断深入,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了小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而德育作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值得教师投入时间和精力挖掘高效德育开展方案。教师要从学生价值观形成需求角度出发,设计针对性德育开展策略,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主动弥补价值观中的缺陷,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学习提供基础保证。本文结合小学德育现状,探究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德育;价值观形成;促进方案
小学是学生形成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对他们未来发展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学德育的积极作用,为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不竭动力,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德育开展方案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不同的价值观形成需求,设计针对性教学策略,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也能帮助他们有效构建完整的价值观,全面体现德育对价值观形成的促进作用。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传统小学德育课堂中,师生之间的距离感较为明显,不利于教师了解学生价值观形成需求,导致德育效果低下,很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现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这是有效开展德育的基础保障。首先,教师要适当调整教学观念,不能在德育课堂中使用单一的理论知识讲述方式,要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强、贪玩心重的性格特征,设计多样的德育方案,让学生降低对思想品德学习的抵触心理;其次,教师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构建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德育课堂的主导,尽可能较少对他们价值观形成的限制,进而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另外,教师在课外也要走进学生群体,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沟通了解,及时了解他们不断变化的价值观优化诉求,以此依据,有效调整德育方案。教师要将这三个环节落实后,全面体现和谐师生关系构建对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花钱的学问》的教学时,我会重视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学开始,我先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交流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花钱的,让我对他们的不成熟的消费观有初步认知,进而调整下阶段德育方案。接着我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带着学生一起学习理论知识,由于之间的情感铺垫,他们会积极配合,从根本上激发了参与积极性。然后我把课堂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自由发挥,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得他们能自主调整消费观念,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最后,我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结,用表扬的方式进一步拉近师生距离。教师要致力于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提高学生价值观形成效果。
二、创设德育情境
小学德育课堂中,学生价值观形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真实情境辅助,学生在长时间理论知识学习中会对德育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不能激发情感共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在德育课堂中创建具体情境,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德育平台,进一步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小学德育情境创建主要有生活化情境和多媒体情境这两种,对应效果也有差异,生活化情境是教师将隐藏思想品德知识的场景在课堂中模拟出来,优点是将德育和学生实际串联起来,能引发学生共鸣,使得他们明确正确价值观形成对日常生活的影响,缺陷是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情境教学中会出现各种问题,限制了效果提升;多媒体情境是使用多媒体设备将理论内容以动画或者图片的形式呈现,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降低他们对德育的抵触心理,缺点是学生的天性被释放,很难沉下心来学习。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德育要求选择对应情境创建方案,有效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例如在进行《让诚信伴着我》的教学时,我会通过情境创建提高学生价值观形成效果。我先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狼来了》的动画视频,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并且让他们初步了解诚信是什么。接着我会将生活中常见的不诚信现象,如不良商家缺斤少两等在课堂中模拟,完成生活化情境创建的目标,并且要求学生分析这些不诚信商家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学生在生活实例分析过程中慢慢意识到了诚信的重要,将其转化为良好价值观形成的养分,形成了诚信观念,这也是我使用多媒体情境和生活化情境的预期目标。教师要尽可能发挥情境优点,避免缺点,为学生提供高效的德育情境,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三、课外德育拓展
小学德育开展不能局限在课堂中,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不可能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因此适当的德育课外拓展十分必要。教师要将视野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布置德育任务,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对德育知识的认知,将其转化为形成价值观的养分。课外德育拓展有利也有弊,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将课堂和课外联系起来,加快学生价值观形成速度,但是弊处也不容忽视,学生在课外没有了各种各样的限制,贪玩的天性使得他们很难积极投入到拓展活动中,会应付式地完成德育任务,导致效果不理想。教师要从这个问题出发,设计合理的解决方案,提高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有效性。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在QQ、微信上建立家长交流群,让家长肩负监督作用,观察孩子在课外德育拓展活动中的表现,保证他们能真正投入参与其中,有效完成价值观形成目标。其次,教师也能在群中分享德育知识以及新型的德育观念,引导家长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从自己孩子价值观优化需求出发,调整德育开展方式。
结语: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师在小学教育中要重视德育的开展,这是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手段,对他们未来成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建立系统的小学德育机制,为学生提供多种德育知识获取平台,引导他们主动解决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体现。
参考文献:
[1]纪宇静. 新时期小学生道德与德育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D]. 喀什大学, 2016.
[2]郑美灵. 提高小学德育教育工作时效性探究[J]. 吉林教育, 2017(22).
论文作者:陈甜甜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德育论文; 价值观论文; 学生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小学论文; 课堂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