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例新生儿溶血病检测结果分析与防治论文_王晓飞

(乳山市人民医院 山东威海 264500)

【摘要】目的:探析200例新生儿溶血病检测分析与防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患有新生儿溶血病200例患儿为研究资料,通过对溶血患儿的血型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简要阐明RH和ABO溶血和患儿出现黄疸天数间的关系,新生儿血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和血液标本采集时间的关系。结果:RH溶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BO溶血的发生率(P<0.05);相比>7日采集时间,1至7日采集时间的检测阳性率相对较高(P<0.05);ABO溶血相比RH溶血出现黄疸天数相对较晚(P<0.05)。结论: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予以血清学检测,具有较高的阳性检测率,而且,相比ABO血溶,RH溶血患儿伴黄疸天数相对较早,能防止误诊或者漏诊现象发生。

【关键词】血清学检测;新生儿血溶病;检测结果

【中图分类号】R7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1-0103-02

新生儿溶血病可简称为HDN,此病症属于免疫性溶血性病症,其发病机制是因母婴血型不合导致,而且患有此病症的患儿多伴有贫血、黄疸等病症表现[1]。有研究报道显示[2],当新生儿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发生黄疸并进行性加重,使其很容易导致患儿出现肝脾肿大、水肿和贫血等症状,部分患儿还易发生血红蛋白降低不存在黄疸现象,其网织红细胞能达到0.05至0.06。若此现象在胎儿期间发生,则很容易导致母体早产或者流产现象发生,对孕妇的身心都会带来严重损害。本研究选取200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为例,探析其检测结果和其防治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8月—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患有新生儿溶血病200例患儿为本次研究资料,其中男120例,女80例;13例过期产儿,61例早产儿,126例足月儿。被选患儿的发病时间均在2~27天内,平均时间(14.3±2.8)天。所有患儿均与新生儿溶血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相符,即:早产儿不低于255μmol/L,足月儿不低于220.6μmol/L。对所有患儿的血液进行采集并实施血清学检测。

1.2 方法

对本研究被选患儿的血液标本予以医疗专用全自动血型配血仪实施血型鉴定及新生儿血溶病血清学三项试验。对其RH溶血与ABO溶血的病例数分别统计,并回顾性分析血液标本采集时间和患儿伴黄疸天数。

1.3 数据处理分析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对统计结果采取卡方检验的方式进行,检验水准以α=0.05为准。

2.结果

2.1 分析血型鉴定结果

在本研究200例患儿中,有4例为RH型,占其比例2.00%;196例为ABO型,占其比例98.00%,其中有5例为AB型、100例为B型、91例为A型。RH溶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BO溶血的发生率(P<0.05)。

2.2 ABO溶血患儿检测阳性率和血液采集时间的关系

相比>7日采集时间,1至7日采集时间的检测阳性率相对较高(P<0.05),详见表1。

表1 ABO溶血患儿检测阳性率和血液采集时间的关系(n,%)

3.讨论

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形成的常见因素为母婴血型不合。当母亲恰巧缺乏胎儿从父亲方面继承来的红细胞抗原时,则很容易导致母子间血型不合现象发生[3]。女性在初次妊娠分娩时,胎儿RH+红细胞进入RH-的母体内,RH+红细胞表面抗原能够对母体机体产生一定的刺激,从而能形成相对的IgG(抗RH抗体);当母体再次妊娠时,经胎盘抗RH抗体会进入胎儿体内,通过结合RH+红细胞,易造成红细胞受损,导致新生儿溶血产生[4-5]。新生儿溶血在属于自身免疫性病症,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易引发新生儿出现一系列合并症和溶血病症等,其中包括:新生儿死亡和贫血、肝脾肿大和新生儿黄疸等。因此,及早诊断患有新生儿溶血病患儿是非常重要的。

从上述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RH溶血的发生率显著低于ABO溶血的发生率,ABO溶血相比RH溶血出现黄疸天数相对较晚,相比>7日采集时间,1至7日采集时间的检测阳性率相对较高(P<0.05)。其原因是,患儿血液中致敏红细胞和游离IgG血型抗体会伴随发病时间的延长而减少,以抗原抗体复合物形式使大部分IgG血型抗体存在,失去反应原性,说明,对患儿血液予以及早采集并检测,能使新生儿血溶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率提升,同时也能防止误检或者漏检现象发生[6-7]。由于新生儿抗原强弱、IgG亚类不同,以及胎盘的屏障作用使实际发生HDN的概率较低。有的孕妇中期检查抗体效价高,治疗后效价降低,但新生儿出生时却发生了明显的ABO溶血病,这是因为在早期胎儿红细胞进入母体血循环,尽管后期治疗有效,但早期影响已经发生。孕妇应较早检查,及时发现,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予以血清学检测,具有较高的阳性检测率,而且,相比ABO血溶,RH溶血患儿伴黄疸天数相对较早,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蔡于旭.290例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结果统计分析[J].海南医学,2013,24(02):230-231.

[2]韩斌,杜占慧,安润,等.498例新生儿溶血病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4,37(05):460-461.

[3]李慧平,王柏丽,田建波,等.新生儿溶血病相关实验室检测的结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08(13):152-153.

[4]杨冬梅,李志坚.不规则抗体致新生儿溶血病的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03):438-439.

[5]施丽,田雪梅,何明.伊犁地区1034例新生儿溶血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5,28(03):289-291.

[6]贾惠芳,曹亚坡,闪全忠.新生儿溶血病相关试验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8):2734-2735.

[7]裴宝芹,夏兵.鞍山地区新生儿溶血病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6,33(01):107-108.

论文作者:王晓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

标签:;  ;  ;  ;  ;  ;  ;  ;  

200例新生儿溶血病检测结果分析与防治论文_王晓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