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莉1,郑肖瑾2

海南省海口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海南海口 570203

摘要:目的:分析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住院病历,对其进行详细的回顾与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4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机械通气,而给予观察组患者在机械通气基础上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统计发现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而对照组为82.5%,相比具有显著差距(P<0.05),而经治疗后观察组PaO2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距显著(P<0.05),以及治疗后PaCO2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差距显著(P<0.05)。结论:对于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方法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通气质量得到显著缓解,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重症呼吸窘迫;新生儿;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窘迫为新生儿呼吸系统常见疾病,严重的威胁着患儿的生命安全,可导致患儿出现心脑等器官出现不可逆的缺血缺氧等疾病,甚至出现多器官衰竭。传统治疗主要采用机械通气方法,但效果并不明显,长时间通气可导致患者肺部发生机械通气损伤,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部表面活性物质治疗[1],但查阅相关文献发现,临床对于新生儿重症呼吸窘迫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的报道较少,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我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新生儿呼吸窘迫患儿分别采用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部活性物质治疗,以及单独采用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的对比,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有利参考和证据,现将报告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80例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患者住院病历,对其进行详细的回顾与分析,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为4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19例,出生时间范围为0-24h,平均时间为(10.8±0.9)h,胎龄范围为27-37周,平均胎龄为(31.2±1.3)周,而观察组中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20例,出生时间范围为0-23h,平均时间为(11.1±0.6)h,胎龄范围为28-36周,平均胎龄为(32.1±0.9)周。排除两组患儿患有肝肾衰竭、凝血系统疾病等障碍,避免重大疾病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如性别、平均出生时间、平均胎龄等信息发现无明显差距(P>0.05).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给予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机械通气治疗,通气流量根据患者呼吸窘迫时间、出生体重以及胎龄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采用通气模式为PCV、PRVC或SIMV+PSV,通气过程中避免通气压力过大,导致患儿出现肺部损伤。且控制PaO2压力保持在7-11Kpa.

1.2.2观察组

给予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机械通气治疗基础上联合肺部活性物质治疗方法,使用滴注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肺部活性物质药物进行呼入治疗,使用剂量保持在100-200mg/kg,将其直接连接在复苏囊中。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出现大幅度好转或病情稳定,应立刻给予拔管,避免长时间侵入性治疗,导致患者肺部受到损伤,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防止多器官衰竭。

1.3观察组指标

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和PaO2、PaCO2水平。

1.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呼吸平稳、电解质纠正失衡、血气分析正常;有效:呼吸、电解质纠正和血气分析有所好转;无效: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均无明显改变。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SPSS18.0软件计算处理,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详见表1.

3 讨论

机械通气为传统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手段,临床观察发现对于患者吸气以及呼气末的临床疗效均得到显著改善,患儿得到正压分析,大幅度降低了患儿肺泡发生萎缩、塌陷等情况,同时也提升患儿肺部功能,增加患儿肺泡残气量,促进肺部的氧合功能,且经过临床研究发现对于机械通气对于治疗呼吸肌运动具有显著改善,对于改善肺部通气和呼吸道阻力有重要作用。但对于新生儿呼吸窘迫主要由于患儿肺部缺乏活性物质,导致患儿肺泡出现不张,以及肺泡出现大面积萎缩,而肺部活性物质可大幅度改善患儿以上问题,提升患儿呼吸功能[2]。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5%,而对照组为82.5%,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距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于治疗前后PaO2、PaCO2水平发现,PaO2、PaCO2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经治疗后观察组PaO2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距显著(P<0.05),以及治疗后PaCO2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差距显著(P<0.05)。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重症呼吸窘迫综合症采用机械通气联合肺部活性物质可有效改善患儿肺部通气情况,提升患儿全身血氧和血气分析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林. 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4):35-36.

[2]周国苹.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J]. 今日健康,2016,15(6).

[3]伍少霞,陈志凤,谭葵欢,等. 经鼻气道正压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 黑龙江医学,2017,41(2).

论文作者:张莉1,郑肖瑾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0

标签:;  ;  ;  ;  ;  ;  ;  ;  

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重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张莉1,郑肖瑾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