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波动中的经济冲击特征_经济周期论文

中国经济波动中的经济冲击特征_经济周期论文

我国经济波动中的经济冲击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经济论文,特征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现象,比较明显地体现出经济转型期间的一些特征。90年代初期,我国的经济波动比较明显,高经济增长同高通货膨胀、高投资膨胀等经济过热现象并存,一度使得宏观调控面临着严峻局面。我国政府从1993年开始采取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终于在1996年,中国经济成功地实现了在低通货膨胀之下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软着陆成功。这种预期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是一种实施宏观调控的有益探索,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少见的政府引导市场有效配置资源的成功范例。

经济发展总是在波动中进行的,宏观经济波动的统计规律性是现代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的主题。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现实为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理论分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对象,本轮经济波动高位长时的谷底性质更是值得在理论和实证上进行深入研究。在本文中,我们从引发经济波动的经济冲击角度出发,对近几年中国经济波动的特点进行分析,这不仅能够有助于更好地分析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而且可以有效地对各种宏观经济政策效果进行判断,这对研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是十分有益的。

一、我国本轮经济波动的谷底形成

在对我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分析中,大多数观点认为中国经济波动目前所处的周期同以前大起大落的周期类型相比有显著不同,周期波动已经体现出新的特点。一些观点认为1996年应该是两个周期交替的部位(注:参见经济蓝皮书《1996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即从1991年开始,经过5 年经济运行的起伏,中国经济1996年已经处于经济周期的谷底位置,这意味着从1997年开始经济将会有一轮新的启动。但是1996年中国经济增长仍保持了 9.7%的高速度,如此高位的谷底同宏观调控反周期的政策取向产生了鲜明的对照,实施反周期宏观调控在抑制通货膨胀等宏观目标上效果显著,但并没有影响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众多迹象表明在如此高位谷底基础上,新一轮经济周期波动难以在短期内形成,于是从1996年后,中国经济将会在这样的高位谷底有一个明显的持续期间,形成了这一轮经济周期突出的长尾高位特点。1997年我国经济又保持了8.8 %的增长速度,1998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也达到了7.8%, 这些事实已经证明了我国经济运行在谷底的持续性。

中国的经济周期一般是按照谷—谷法来划分的,即主要按照GDP 增长率时间序列的相邻低谷间的长度来度量经济周期。本轮经济周期在谷底长期持续的现象同以往经济波动明显的阶段性有显著的区别,这自然给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判别带来困难,这更需要用大量的实证分析来解释经济波动的这种新趋势。

应该注意到,经济增长速度的高低,并不是划分经济周期阶段的唯一标准。实际上,从下面的经济冲击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经济发展从1997年开始确实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这同新的经济周期划分范式是符合的。例如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周期观点注重于经济变量之间的协同变动和宏观经济总量同自然趋势的偏离,而不是仅着眼于经济增长速度的阶段性变动。为了解释中国经济运行体现出的平稳性和抗震性,我们必须分析从1993年开始至1997年持续4 年的收缩期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这时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分析对经济系统产生作用的经济冲击特征及其传导机制,进而研究我国目前经济波动的新特点。

二、我国经济冲击的整体特征

导致经济系统产生波动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归根结蒂是经济系统所受到的经济冲击所致。目前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理论主要以研究经济冲击及其传导机制为主要内容。例如在具有代表性的两类经济周期理论当中,一类是以均衡分析为基础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和非完全市场假设下的新凯恩斯经济周期理论。另一类是非均衡经济周期理论和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它们主要把经济波动归因于经济系统受到的实际冲击或名义冲击,将经济冲击视为一种内生或外生的推动作用,通过模型模拟冲击的传导过程,然后同实际情况相比较来验证提出的理论命题。由于这些理论均是建立在微观行为单位一定理性选择基础之上的,冲击传导机制比较明确,使得理论分析的可操作性较强。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上述经济冲击理论,对导致我国经济波动的经济冲击和传导机制进行分析。

就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状况而言,经济系统受到的经济冲击种类和作用强度已经较以前大为减少和减弱,而且经济系统内部吸收,延缓冲击的功能大为增强,这从我国较好地抵御了由东南亚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动荡得到验证。我国经济运行抵御经济冲击的能力增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1.我国市场体系逐渐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功能正进一步体现出来。我国微观行为单位种类和数目繁多,市场种类齐全,互补性较强,社会生产总量基数已经很大,局部的供给和需求失衡对整体影响作用微弱,经济系统运行具有一定的稳健性基础。

2.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方向连贯、政策取向相同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央政府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以及产业政策等目标明确以后,在经济行为个体中形成了比较好的信誉和确定的政策行为规则,这使得微观行为个体的决策预期避免了跳跃性和突发性,这样微观个体的预期形式接近满足理性预期的相容性要求,从而微观个体大多采取理性行为,使得总量累积后的行为比较稳定。因此中央采用适时适度的反周期调控政策收到了“烫平”经济波动的效果。

3.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的过程当中,各种经济冲击的时间积累效果明显,这使得明显的投资波动最后作用到实际产出上的时滞加长。例如,如果由于投资冲击形成需求冲击,那么资源配置的时间效果会延缓冲击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减缓冲击作用的灵敏程度。

4.由于市场信息或者政策信号有时出现混淆和失真,再加上经济冲击传导过程中的某些粘性和刚性因素作用,导致了各种经济冲击之间的交互作用,有些经济冲击彼此中和、抵消或者减弱了对经济系统最终产出的影响。

5.社会风险防范体系逐步建立,对不确定性行为的约束加强。在这方面,无论是金融市场风险防范,还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等,均是目前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这些均是减弱经济冲击作用的有效机制。

鉴于如上原因,作为导致经济波动根源的经济冲击作用已经减弱,这从根本上说明了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高位长尾的特点。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研究的均是经济系统受到的外生经济冲击,同时大多也是非随机性经济冲击。我们在利用各种经济计量模型对冲击效果分析时也是这样处理的。外生经济冲击不仅易于分类,而且在冲击来源和程度上易于判断和度量,这是在政府具有较强调控经济功能的环境下描述经济冲击的主要特点。其实还应该注意经济系统中的随机经济冲击作用,这需要进一步利用随机模型来分析。

三、经济冲击的具体特征

下面我们简单地对一些我国经济面临的经济冲击进行特征上的分析,借助这些分析判断我国经济形势走向。

1.供给冲击:经济系统的有效供给是决定国民生产总量的一个主要方面,在短缺经济系统中供给更是决定均衡的单边条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管理曾经一度十分注意供给管理。目前伴随着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出现,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又将需求管理放到了重要位置,这是经济周期处于交替位置的一个主要标志。这些年来我国在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上加大了投入,特别是加大了技术改造力度和高科技产业的开发,基础产业的产出能力大大加强,“瓶颈”产业已经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经济系统中需求的单边约束,没有诱发供给冲击出现的机会和动力。应该注意到,虽然供给面形成冲击的先决条件是资本必要的时间累积和必备的社会制度条件,但最终扩大经济总量、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则必须出现连续的正向供给冲击。为此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迫在眉睫,这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从目前的数据分析来看,中国经济中没有出现明显的供给冲击迹象,这同目前的累积需求短边性质和缺乏突出的新经济增长点有关。

2.消费冲击:这是需求冲击的重要方式,古典经济波动理论大多是在需求面上出现冲击以后通过乘数—加速效应来扩大和传导经济冲击,形成经济波动的。消费冲击的出现不仅同国民收入变化有关,而且同预期、财富的生命期界积累等一系列因素有关,只有这些因素的非预期变动才会形成对消费的影响。经过对统计数据分析,1996年居民消费总额占GDP的48%,1997年占40%, 这个比例在近几年来一直比较稳定地小幅降低,这说明除了通货膨胀预期变化以外,经济系统中的非预期因素减少。消费面的平稳性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出于极大化终生效用的消费路径平滑要求,而是缘于经济个体对不确定性风险厌恶和预防储蓄动机。没有出现较明显的消费冲击是我国近年来经济波动幅度较小的重要原因。

3.投资冲击:投资冲击是需求冲击的另一种主要形式。我们对数据分析发现这是我国经济运行中需求方面的一种主要冲击形式,也是我国在进行宏观调控时的着力点和难点。近几年来投资增幅有下降的趋势,出现这种负向冲击有多种原因,诸如房地产投资萎缩、企业投资谨慎等。但利用一般的经济增长模型测算,平均14%左右的投资增长率仍能支持GDP大约8%—10%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投资冲击中仍有一部分没有转化到产出增长中来。另外我们要注意到投资负向冲击的迹象同紧缩性金融政策之间没有明显联系,这可以由连续几次降低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作用效果说明,投资和储蓄的利率低弹性需要在实证上予以深入分析。目前投资出现了较强的正向冲击,并且大都是以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为投资目标,其余资金大多都是原有开工项目中的再投入,这样的投资项目大都是周期长、论证充分、预期回报比较稳定的。这些投资上的正向冲击即能够刺激国内有效需求,又能够增加产出。这是经济处于低谷、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情形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最为稳妥的投资方式。投资冲击方向的改变又是一种经济系统所处于的周期位置转变的典型迹象。

4.价格冲击:作为通货膨胀标志的价格冲击是我国经济运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它不仅作为经济系统实物和货币两大部门供需缺口的度量,而且也会最终诱导形成具有实际作用的实际冲击。价格冲击是形成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一种主要方式。1997年全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仅增长2.7%, 以前强劲的价格冲击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现在大为缓解,这为政府实行宏观调控,特别是选择货币政策留出了十分宽松的余地。但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是,我们必须防止在本世纪末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新一轮的价格冲击。以往的价格冲击一经出现就具有很强的序列相关特征,翘尾作用显著。如何防止和吸收出现的价格冲击,必须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冲击的压力。

5.货币冲击:这是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中表象较为清楚的一种冲击方式,它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点。我国的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到产出和其它实际变量,即使在长期过程中货币也不是中性的,古典经济系统的两分性质在我国不存在成立的前提。我国的货币冲击对实际产出具有实际作用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首先某些名义变量具有的粘性特点,及其各种调整过程中的菜单成本等原因,使得经济系统不具有直接灵活调节吸收货币冲击的功能,货币冲击效果具有持续作用,这使得经济波动在某一时期内具有同向性和阶段性。其次是我国货币冲击形成,同价格预期影响的累积供给一样,具有“孤岛”性质,局部信息和全局信息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完全性和非对称性,使得货币冲击出现时具有随机性,不能够进行系统预期。统计分析表明,近几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应该说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货币冲击中的非预见成分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经济波动振幅的逐渐减小。

6.政策冲击:处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中国经济有过受政策冲击影响而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先例。但是1997年中国顺利地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和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这些重大的政策事件并未明显地影响到经济运行,反映敏感的资本市场也未出现大的相关波动。这说明了以下两点,一是中国经济在1997~1998年的运行相当成功,中央政府已经总结出一系列有效的宏观调控经验,没有理由改弦易辙对经济政策做大的调整。二是市场运行及经济行为个体抵御风险和冲击的能力大大加强,体现出整体行为上的稳定性来。

除此以外,还有两个重要因素影响我国的经济波动,它们都具有吸纳和缓解经济冲击的作用。一个是市场微观行为个体的行为,这里的微观行为个体仅指企业和消费者个人。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无论居民个人还是企业在不确定性条件下理性观念增强,理性预期形成和学习功能进一步得到提高,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个体微观行为和决策的风险中性和风险厌恶上。企业行为和消费者行为的风险中性是效用和利润极大化行为假设外的另一个主要微观基础。假设经济行为个体的理性进一步体现在宏观累积上,促成了变量之间的协调运动和降低了经济波动的随机性质。第二个是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正在逐步加强。1997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比1996年高出0.1个百分点达到2.9%,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亿美元到1995年的2809亿美元,增长了12.6倍。 改革20年来,实际利用外资超过2000亿美元。这说明比较平稳增长的国际需求和国际资本流动是吸收国内经济冲击的一个主要方面。如果今年我国能够成功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那么利用经济的外部性因素吸收和平缓冲击的功能将进一步加强。

四、现阶段我国经济波动的特点

对经济波动的分析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经济周期是宏观经济总量围绕其自然增长趋势的偏离,而且这种偏离不是随机的,具有一定的统计相关趋势。因此我们要判断经济波动所处的周期位置,一定要对经济的潜在自然增长率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计。另一方面,经济周期的特点是在经济波动的过程中,许多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所出现的协同变动,在经济周期的回升和回落期,这些变量的变动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形成经济波动的稳定方向。在波动的高峰,各种经济冲击的作用显著,在波动的谷底,各种经济冲击的作用效果减弱,这时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协同一致性也同时变弱。因此现代经济波动分析主要注意经济变量之间变动的协同性,而不是象以前那样判断经济周期位置时要求波动阶段的完整性了。

我们对我国现阶段经济波动特点的认识正是从上述两个方面展开的。为此我们采用了具有劳动扩张型和资本扩张型技术进步的非中性经济增长模型,对未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行了预测。我们认为8%~8.5%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中国经济长期潜在的自然增长率,这也是我国未来十年经济增长的“黄金率”。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处于这个我们断定的自然增长率之上,并且这种趋势具有相当长的持续性。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明显地接近了自然增长率,而且回落的迹象十分明显。这不仅是经济处于低谷的特征,也是表明宏观调控应该对需求管理给予重视的一个清楚信息。

我们利用多元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经济计量手段,对我国经济的许多宏观变量的变动情形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些宏观经济变量目前的协调变动在统计检验上仍然是显著的。许多顺周期变量,诸如货币投放量、劳动生产率、利润率、工资和投资率等指标均显示出相关性,处于相同的影响类中,但是这些变量出现的协同冲击程度减弱,也体现了经济波动在谷底位置活动扩张能力的降低。另外对一些典型的反周期宏观经济指标的分析也是如此。因此根据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协同运动程度的降低,我们也认为目前我国经济正在一个周期波动的谷底运行。

以上我们通过导致我国经济波动的冲击特征所进行的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没有出现比较明显的经济冲击,但是各种经济冲击的作用形式和方向表明,我国经济运行从1997年开始已经处于一个谷底阶段,这样我们对我国经济以后的发展走向会形成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判断,这对制定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十分重要的。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总量基础,这使得经济整体上抵御经济冲击的能力加强。同时在符号经济和实物经济的规模对比上,符号经济的泡沫成分相对实物经济来说,尚不具有放大名义冲击的能力,各种名义变量调整路径大多是稳定的,这是我国经济运行没有明显地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的一个主要原因。另外需要说明,虽然我们已经比较明确地论述了我国目前经济运行所体现出的谷底性质,但这并不是针对经济增长速度这个单一指标的绝对数量而言的。这就是说,1998~1999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很可能还在自然增长率附近徘徊,甚至在绝对数量上还继续降低。对我国经济运行这轮波动的“谷底”之称,更多的含义是指最迟在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会有一轮处于自然增长率之上的新回升。

标签:;  ;  ;  ;  ;  ;  ;  ;  ;  

中国经济波动中的经济冲击特征_经济周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