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探索——兼述苏州市重点职业高中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州市论文,职业高中论文,职业教育论文,重点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条件
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以人文荟萃、文化发达著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进入90年代后,苏州经济持续高速发展,199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GNP)为903.1亿元,人均GNP为15784元,地方财政收入26.9亿元,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外资23.3亿美元,三资企业实际利用外资56.4亿美元,经济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而名列全国前茅。教育事业也取得了迅速发展。1992年底,苏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全市依法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1993年提出全市到本世纪末普及以职业技术教育为主的高中段教育。1994年开始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计划到本世纪末全市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苏州市是我国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起步较早、职业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1988年,被国家教委确定为教育综合改革城市;1989年,被国家教委指定为移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试点城市;1991年,市教委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1995年,国家教委、江苏省政府确定苏州市为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区。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既是既往职业教育改革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基本思路
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教育现代化,其内涵包括教育思想、发展水平、条件装备、师资队伍、教学体系、教育管理诸方面的现代化。它们分别包容在思想观念建设、物质基础建设和制度建设三个层面上。在抓好条件装备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大力推进制度层面现代化建设,是进行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改革试验的主要目的。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一方面以职业教育观念的进步为先导,逐步建设一个初中高职教纵向贯通、普职成三教育横向沟通、中心辐射与城乡一体相结合、能为多数国民提供成材之路的较为完备而发达的职业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坚持以改革为动力,逐步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现代化相适应的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其中包括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和现代职业教学体制。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根本目的,是要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最终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三、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初步实践
建立现代职教制度是涉及到教育、经济等社会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限于篇幅,主要联系本市重点职业高中改革和发展情况,作一些简要阐述。
——建成了一个重点职业高中学校群体。苏州市从1979年起,即开始把一批普通中学改成职业中学。目前全市有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90所,在校学生73117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61.1%,1995年,全市初中生升入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比例为1:0.58。其中,职业高中46所,在校生31643人。已有6所学校(苏州高级工业学校、吴县市职中、昆山第一职中、常熟工业职中、常熟农副职中、张家港职中)建成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5所学校(苏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苏州旅游职中、苏州机械职中、吴江职中、太仓职中)建成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这些学校在校生大多在1500人上下,最多的达到2500人规模,校舍设施、师资条件都较好,骨干专业各有特色,在省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
——改革用工用人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劳动就业制度。凡是我市新成长的劳动者原则上都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才能第一次就业。从1992年起,开始改革招生制度,实行收费上学,逐年提高自费生比例。至1995年,自费生达到50%以上。对热门专业实行全自费,对苦脏累工种实行政策倾斜。为了保证职业教育的持续、稳定发展,苏州市区和张家港市已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0.51%提取职教经费,由政府统筹,用于发展职业教育。
——与企业和行业实行联合办学。这是苏州市职业高中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和保证。例如,苏州机械职中同市机械局从1980年至今,连续联合办班68个,共向机械系统输送机械、机电类毕业生3000余名,同苏州工业园区社会事业局下属的人力资源开发公司联合办学,还同无锡机械制造学校、太仓工业学校实行跨地区联合办学。
——在办学形式上,实行两个沟通,即职高与中专(技校)的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的沟通。11所重点职中都设有中专班,张家港职中的中专班多至18个专业36个班。苏州旅游职中办学十多年来,除为旅游业输送旅游初级管理和烹饪、宾服等专业技术人员3000多名外,还为本省及兄弟省开办了近100期培训班,培训各种层次的人才3000多名,为全省和全国各地旅游职中培训了多批专业师资。
——对职高学生实行“双证制”,即既发学校毕业文凭,又实施技术等级证书制度。1995年市区职业高中毕业生四级工考核合格率平均在98%以上。太仓职中还实行“一专多证”制度。如从机电类主专业中派生出机械、制冷、汽修、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行办公自动化与电子,塑料加工与化工仪表,电工与企业供电等专业的沟通,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常熟农副职中坚持为大农业服务方向,先后开设了20多个专业,培养毕业生1500多名,还形式多样地举办农村基层干部、乡村卫生员、缝纫、养殖、微机、钳工操作等非学历性短期培训班15期,受训人数近3000人。不少毕业生已担任企事业单位中的中层领导,有的承包鱼池、农田,已成为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校办企业。苏州市职教中心由原省重点职中苏州丝绸职中和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苏州轻工职中于1994年8月联合组建而成。核校拥有世界银行贷款的50万美元购置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装备。建有丝织全套设备的教学实验工厂。还拥有同时能供5个班实习的服装实习工场和校外实习基地。还办有5个校办企业,其中包括连续5年创利500万元以上的久利工贸实业总公司。吴江职中建有22个实验室的实验大楼,建成大屏幕多媒体电教厅一座,图书楼采用IC卡电脑检索借阅。
——全面推行“五制三提高”改革。苏高工和原轻工职中是苏州市首批五所实行“五制三提高”改革的试点学校。1994年,在全市全面推行这一改革,扩大了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强化了学校的法人地位,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发挥专业优势,推行产教结合,积极进行职业教育社会化、产业化探索。吴县职中在短短几年中取得了巨大发展,被评为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学。
——大力推进职业高中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与衔接。主要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选送优秀职业高中毕业生入高等职业学校深造,1996年有近300名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学校;二是与高等学校联办高职班。如苏高工于1993年9月同苏州大学联办六年一贯制外贸英语本科班,学生在完成2年半教育后已升入苏大继续学习。张家港职中与沙洲工学院于1995年已招收国际贸易专业五年一贯制大专班2个。常熟工业职中作为苏州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分院,已向社会招收成人高校日语专业的函授生,1997年将招收全日制日语大专班。
——扩大对外开放,促进职业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苏州旅游职中曾派一位校长到德国多特蒙德旅游经济管理高专进修一年半,并与该校结成友好学校。苏州职教中心和苏高工多次派员去德、英、日、美、澳等国考察、学习。苏高工还多次聘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与日本金泽市立工业高等学校连续多年进行友好交流与互访,还与英国剑桥大学附中霍克里尔中学互换学生进修。昆山一职中积极为昆山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三资企业培养、输送人才,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作出了贡献。
——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促进学校现代化建设。11所重点职中都已建立学校教科室,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已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一批课题被列为省、市、县(市)级“九五”课题。已成立了苏州市职业高中(市属中专)教育科研协作会,并分别就“职业高中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研究”等课题举行专题研讨,若干论文已在全国、省、市级刊物发表。
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的热点探讨
1.要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李鹏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以后,还可以进一步深造学习,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也可以进入其他大学或接受成人高等教育,不能堵死这条路子。”江苏省教委已经确定了普通高专、成人大专、职业大学和普通中专举办高职班四路并举的方针。对此,应该支持、鼓励经济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尤其要对现代职教制度试验区实行政策上的倾斜和支持。
2.要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的素质教育体系。这里指的素质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教育的学制、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考核、评价方法等。要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各项基本素质,提高他们接受继续教育的能力,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和潜能,为实施终身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