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浅议论文_曾素芳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浅议论文_曾素芳

(广安市广安区蒲莲乡国际商报社希望小学校 广安 638008)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着眼点是改变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输知识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积极的学习方式。深化语文教学改革,阅读教学是最好的突破口,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旨在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阅读环境, 让学生自己选定阅读目标,积极、自主地开展阅读,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创新,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那么小学语文阅读课应该如何构建“探究性”的教学模式?这是当今值得不断深入研究的主流课题,笔者根据自己多年语文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课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师需要在学生学习每一篇文本前设计一点精美的导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求知欲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课文导入应先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如一首歌、一个故事、一个视频、一个谜语、一幅画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兴趣的效果。如在课文《七颗钻石》一课中,我先给学生播放“大熊星座”的视频片段——在神秘的夜空里,繁星点点,其中有七颗星星尤其大而又明亮,犹如一只大熊猫活在夜空似的。当这一景象生动而又形象地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时,大家都“哇”地一声惊叫起来,接着便不由自主、交头接耳地议论纷纷。有的疑惑地说:“这几颗是什么星星啊?怎么这么大这么亮?”有的不敢肯定地说:“这七颗星星好像是北斗七星,我在夜晚看过。”还有的神气地说:“这不就是大熊星座吗?”......这一幕充分地体现了视频对学生具有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调动了他们学习的激情。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始终保持激昂的情绪。教师要能灵活运用变式教学,教学方法和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要灵活多变等。只要能够恰当地设置情景,就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而盎然的兴趣是促使他们去悟、去思、去疑的最好动力。

二、课中点学议相结合,重视探究过程。

小学生具有好表现的天性,在充分进行自主探究、协作性学习后,学生可以提出问题,也可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使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一步:学生在小组网内交流收获,提出自己的疑问,相互合作,尝试解答。第二步:由小组代表归纳本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向全班汇报,请全班合作解决。第三步:在初步质疑解疑的基础上,筛选出学生普遍感到疑惑、急切想知道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这也是设计文章内容的重点问题,要将其作为进一步阅读理解的目标。同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筛选出的问题才真实地反映了学生想要解决的问题。

三、思维训练与记诵积累相结合,提高探究能力。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一种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训练,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训练语感的最佳途径是熟读背诵。按照生理学、心理学的理论,熟读背诵,能让书面语的一切言语因素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系统的印象。诵读多了,印象就会深刻起来,最终就会在头脑中形成牢固的网络系统。有了这个网络系统,就有了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即语感。有了语感,无论听话还是读书,都能理解其含义,感受其形象,判断其正误,体察其具体应用中的细微差别;有了语感,提笔作文,便能表情达意得心应手,遣词造句左右逢源,体味到“神来之笔”“妙笔生花”的快感。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记诵积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白熟读背诵的意义,并给以具体的指导。背诵时不要贪多求快,而是要仔仔细细地读,读懂意思,重要的是背熟,使它成为自己的东西。背会的东西还需要隔一段时间进行巩固。

四.品读感悟,突破重难点。

在这个层次中,要把解决重点问题与对重点段落的深入阅读紧密结合起来。解决重点问题的过程就是抓住重点深入阅读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明确问题的解决应该抓住相关段落,反反复复地读,抓住重点词句,仔仔细细地品味,从而去发现,去领悟,要使学生在阅读中与文中人物同悲喜,感受未曾感受过的生活,体验未曾感受过的情感。

这时学生往往会遇到重难点不能突破,如何使他们在读中获得顿悟,老师的导思(点拨)、?CAI课件的“点睛”之景就显得重要了。因为小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对问题的深层理解往往找不到思维的着眼点,抓不住关键。多媒体的画面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可动可静、自由灵活的“特写”功能,恰好与学生的思维弱点互补,利用其集中、直观的形象,刺激、诱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找到突破口,使其豁然开朗。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想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综合能力显著提高;语文素养和信息素养得到较快的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论文作者:曾素芳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9

标签:;  ;  ;  ;  ;  ;  ;  ;  

小学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浅议论文_曾素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