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人口流动与社会稳定研究_朝鲜族论文

朝鲜族人口流动与社会稳定研究_朝鲜族论文

朝鲜族人口流动及其社会稳定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社会稳定论文,人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促进朝鲜族人口流动的诸因素

有关统计数字表明,在我国各民族人口流动中,朝鲜族人口流动属于最为频繁之列。而促进朝鲜族人口急剧流动的诸因素中,既有全国共同性的因素,也有与朝鲜族相关的特有因素。

1 朝鲜族人口流动的契机

朝鲜族曾是农业民族,而且擅长水稻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朝鲜族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号召,积极组织起来,走在“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这一集体化道路的前面。在集体化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生产、集体劳动、收入平均分配的政策,农民生产积极性和生产效率都很低下。然而,朝鲜族得力于水稻生产的产量高、价格优的比较优势,其生活水平相对高于周围其他民族。他们满足于当时现状,过着比较平稳的田园生活,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朝鲜族农民还会和过去一样安于单一的水稻耕作,其当年的开创进取精神也许会磨得荡然无存了。

改革开放犹如一阵春雷,打破了朝鲜族农村社会的寂静。进入80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朝鲜族农村也不例外。联产承包责任制一反过去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被动局面,赋予了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种田与自己的收益密切相关,他们比集体化劳动时更加精耕细作,在高产、稳产方面下功夫, 如今朝鲜族地区的大部分水田亩产均超过500 千克, 垧产在7500千克以上。此外,联产承包制以后,劳动效率大为提高,例如过去在集体化劳动时插秧,收割均需20多天,如今不到一个星期就能完成。这就是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的同时,减少了人力,缩短了农时,创造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剩余劳动时间。这样,朝鲜族农民走出田间,从事多种经济经营并实现人口流动便有了可能。另一方面,随着城市体制改革,城市门户开放和户籍制度的松动以及逐渐放开粮油等城市居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为农村人口比较自由地进入城市开展工商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还有一点,农村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低,可以说是农村人口流动的最直接的原因之一。朝鲜族农民从其他民族从事商品经济的实践中受到启发和鞭策,当朝鲜族农民看到周围其他民族群众广开生产门路,积极从事商品经济,增加收入,其生活水平赶上或超过自己时,他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克服耻于经商的传统心理,开始做买卖,并尝到了甜头。总之,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政策、体制及措施上,打破了过去的种种限制,为人口流动,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流动提供了可能。

2 中韩关系解冻与朝鲜族人口流动

过去几十年,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大阵营严重对立之下,中韩关系一直处于不正常状态。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局势的日益缓和,中韩关系开始解冻,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关系的良好发展,使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联系和交流日趋密切。

国际关系走向缓和,中韩关系解冻和恢复正常,给我国朝鲜族的对外交流和对内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促进了朝鲜族人口流动。朝鲜族是跨境民族,与我国东北地区相连接的朝鲜半岛居民同属一个民族,他们语言相同,风俗相近,在民族性上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朝鲜族利用其族缘、地缘、语言等有利条件,比较早地开始了“跨国流动”,但在过去基本局限于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交往,其形式简单,规模狭小。80年代中后期开始,朝鲜族人口的跨国流动变得非常活跃,他们以各种形式纷纷走出国门,首当其冲的便是韩国。韩国在过去三十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而进入了新兴工业国行列。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民生活水平相对高于我国。中韩关系解冻以后朝鲜族开始以探亲形式进出韩国并在经济上得到一些帮助,但他们不满足于此。当他们看到韩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生活的相对富裕,就把韩国当作获取经济利益的追逐点,去韩国便成为一种谋利行为,于是“出国热”逐渐形成。如今,去过韩国的朝鲜族不下20万人次,其中在韩国做过劳务的人,最保守的估计也要超过10万人次。(注:参见《黑龙江新闻》(朝鲜文)1996年9月 14日。)当然,朝鲜族人口走出国门经商做劳务,不仅仅限于去韩国。除了韩国,朝鲜族的足迹遍布俄罗斯、日本、朝鲜、德国、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中韩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大量的韩国人进出中国,他们或者到中国旅游,或者在中国投资办企业,这又给我国朝鲜族进城务工经商提供机遇,从而也促进了朝鲜族人口的国内流动。

3 民族性格与朝鲜族人口流动

朝鲜族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当初,朝鲜族的先民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冒着生命危险越江移居我国东北时,等待他们的是一片荒芜之地,他们还要躲着清政府官吏的追查。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他们开垦荒地,建立家园,在我国东北扎下了深深的根,显示出民族的较强的适应力和生命力。朝鲜族的迁入史,也可说是在中国的适应史。朝鲜族具有的这种适应力,在改革开放形势下得到发挥,使许多朝鲜族大胆地离开传统聚居地,走南闯北,流动至全国各地。

朝鲜族文化教育普及,也是人口流动的推动力。朝鲜族具有尊重知识,崇尚教育的优良传统。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朝鲜族重视教育的好传统得到发扬光大,朝鲜族民族教育发展迅速,较快地普及了民族中小学教育。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朝鲜族总人口中接受小学以上教育的比例占82.75%, 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汉族水平的10个百分点以上,高于全国少数民族平均水平的20个百分点以上;朝鲜族接受教育年限平均为8.52年,而全国平均水平为6.25年,少数民族平均水平为5.29年;朝鲜族总人口的文盲率为7.00%,而15—49岁这一年龄层的文盲率只有0.67%,这些指标远远低于其他民族水平。(注: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司编《中国民族人口资料》(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年5月。) 朝鲜族作为文化比较发达的民族,他们容易接受新事物,获取信息比较快,政策理解比较准,这些为朝鲜族敢人为先,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急流勇进,创造了有利条件,加速了朝鲜族人口流动。

从朝鲜族人口流动的现状看,应该说朝鲜族对人口流动持有积极而肯定的看法,笔者在东北朝鲜族地区调查时所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这一点,当然许多人也不否认人口流动中存在的弊端。问卷中有关于人口流动方面的两道题,当问及改革开放以后朝鲜族人口的频繁流动对朝鲜族社会发展有何关系时,214名答卷人中,答“非常有利”的占20.09%,“有利”的占15.42%,答“利弊同存”占56.07%, 答“不利”的只占7.94%,未答的占1.87%;当问及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时,答“追求经济利益”占78.97%,“出去奋斗一番”占11.21%,“为了学习新东西”占5.14%,“在家乡没有什么希望”占4.68%,没有一人答“因为大家都出去而跟着出去”这一项的。

二 朝鲜族人口流动之特点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我们探究朝鲜族人口流动,可以找出许多与全国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不同的特点。朝鲜族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如下。

1 人口流动规模与分布特色

朝鲜族人口流动数量大,分布地域广,但也比较集中。80年代初期,朝鲜族人口流动不很明显,流动地域也主要限于当地城镇,很少有跨地区流动。进入80年代中期,这种局面逐渐被打破,敢人为先的一部分人首先到东北地区的主要城市,如沈阳、长春、哈尔滨、吉林、大连等地经商,又有一些人越过山海关走至北京、天津,但至此朝鲜族的人口流动还很有限。1989年前后,朝鲜族人口流动逐渐形成气候,其地区分布愈益广大,东至连云港、西到乌鲁木齐,南至深圳、海口,西南到攀枝花、昆明,都有朝鲜族流动人口的足迹。我们从1982年—1990年一些城市朝鲜族人口变化中,也可看出朝鲜族人口流动之趋势。见表:

1982—1990年部分城市朝鲜族人口变化情况表

(单位:名)

年 度 北京

上海

天津 石家庄 南京

济南 海口 成都

19823734389

802134107 80无109

19907357744

1575

46631532942240

增加率% 97.03 91.26 96.38 247.72 194.39 311.25

120.18

年 度 秦皇岛 大连

连云港 广州 青岛

烟台 深圳 珠海

1982108204213 7183 48 1 无

1990869481693 204

355244

130 41

增加率% 704.63 135.83 615.38 187.32 327.71 408.33

(资料来源:全国第三次、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

应该指出的是,这个数据虽然主要根据户籍人口而统计的,但已包含不具有当地户口的常住人口,这从表中的人口增加率中可以看出(同期东北三省朝鲜族人口增加率仅为7.75%)。朝鲜族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进入90年代以后的事情,例如辽宁省大连市在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时朝鲜族人口不足5,000名,而到1997年朝鲜族常住人口接近15,000 名。(注:《民族团结》(朝鲜文)1997 年第5期第59页。)

从人口比例看,朝鲜族人口流动规模已据全国各民族之前列,其事实在如下数字中也可窥见一斑。1996年,黑龙江省924 个民族村总劳动力(其中,少数民族劳动力占71.8%)中,外出劳务半年以上者占9.7%。其中491个朝鲜族村总劳动力(少数民族劳动力占96.1%)中, 外出劳务半年以上者占19.4%;283个满族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占58.0 %)的外出劳务者,占其总劳动力的4.2%;78 个蒙古族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占54.2%)的外出劳务者,占其总劳动力的1.5%;44 个达斡尔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占46.1%)的外出劳务者,占其总劳动力的2.5%; 13个回族村(少数民族劳动力占67.2%)的外出劳务者,占其总劳动力的6.1%。可见, 其他民族村的外出劳务者所占其总劳动力的比例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差悬殊,而朝鲜族村总劳动力中的外出劳务者所占比例则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此外,全省924个民族村的外出劳务者30,001名中,491个朝鲜族村的外出劳务者为22,630名, 这占总数的75.4%。(注:参见《黑龙江省民族工作统计资料》(1996年度)第1 页,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

从流动人口的流出地看,全国一般情况是相对落后地区的人口流出占主流,而朝鲜族人口流动与此并不完全相同,其流出地包括整个朝鲜族地区,很难分出哪一地区流出的多,哪一地区流出的少。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朝鲜族人口流动是全民族性的,它并不完全是为了摆脱贫困,而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即属于“发展型外出”。

从流入地看,朝鲜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于韩国投资较多的京津塘、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等地区。据报道,如今只北京地区和山东省境内的朝鲜族流动人口各有数万。(注:见《黑龙江新闻》1995年4月5 日,1997年7月5日。)

另外,朝鲜族人口大量走出国门,流向以韩国为主的海外地区从事各种劳务也是其人口流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

2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职业特点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职业领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1)经营或从事民族传统饮食行业。 朝鲜族流动人口从乡村进入城镇,从东北地区流向山海关以南,他们的经商活动是从摆民族风味小菜摊、办风味餐馆等开始的。也就是说,朝鲜族作为农业民族,当他们步入商品经济领域的时候,首先是以其熟悉的农产品、尤其是民族传统饮食品打开市场的,因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饮食行业,自那以后从事者越来越多。如今,经营朝鲜族风味餐馆、小菜摊以及相关的原材料批发在朝鲜族聚居的东北地区自不必说,黄河以北地区也非常普及,它已成为朝鲜族流动人口的一个主要项目而经久不衰,经营或从事民族传统饮食及相关行业的人数在朝鲜族流动人口中占相当多的比重。据不完全统计,只北京地区就有上千家朝鲜族风味餐馆、小菜摊及相关的原料批发商。朝鲜族流动人口促进了朝鲜族饮食文化的广泛普及,过去在朝鲜族家庭日常饭桌上的以辣白菜为主的各种腌制小菜、传统糕饼、冷面等,如今登上大雅之堂,这在10多年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2 )朝鲜族流动人口多从事于韩国投资部门或与韩国人相关的职业。中韩关系实现正常化以后,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活跃,韩国对华投资和贸易日益增多。我国朝鲜族利用其同一民族、语言相近等优势,积极参与了与韩国的经贸交流,担当中韩交流的使者,他们主要从事的领域有翻译、导游、国内贸易和旅游及外事部门的对韩业务、韩方企业代理、韩资企业职员以及针对韩国人的饮食、娱乐业等。在朝鲜族流动人口中,这一部分数量也不少。 仅从韩国对华投资企业看, 至1996年底实际投资建企业的达2906家(获准企业为3,564 家)(注: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韩国现代中国研究会编(中韩建交五周年的回顾与展望论文集),1997年11月,北京。)我们按每家企业平均有朝鲜族从业人员10人左右,也有3万名左右。

3 朝鲜族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

如同全国流动人口基本属于经济型人口一样,朝鲜族流动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年龄在18—50岁之间。其他随父母而来的学龄人口和随子女而来的老年人口等非经济型人口所占比重很少。

从性别结构上,35岁以上的流动人口层中男女比例相当,但35岁以下的年龄层中女性多于男性,这种局面主要与朝鲜族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相关。也就是说,35岁以上的一般都是夫妇结伴进城从事民族餐饮业的为多数。而35岁以下多是单身,从事的行业也比较广泛,但与男青年择业范围狭窄、技术要求高相比,女青年工作相对好找,因为韩资企业、导游、翻译及饮食、娱乐业等部门更适于女性就业,故这一年龄层中女性多于男性。

从产业结构上,与通常农民进城较多地从事建筑、环卫、保姆、废品回收等行业不同,在朝鲜族流动人口中没有人从事这些行业的。他们的职业分布首先在民族传统风味餐馆、风味小菜及与此相关的原料批发等行业,其次是翻译、导游、贸易、合资企业、产品推销等,这两者占朝鲜族流动人口的主体。

从文化结构上,朝鲜族人口的接受教育程度相对高,流动人口中的青壮年基本都具有初中毕业以上的文化程度,而且近几年大中专毕业生的流动也很明显。尤其是,随着中韩经济贸易关系的日益密切,更多的朝鲜族党政机关干部、教师及大学应届毕业生加入到人口流动的行列之中。

此外,从全国看,流动人口中的超生或计划外生育是困扰流入地计划生育管理的一个较大难题,如北京市1995年上半年来京流动人口的计划外出生占全市同期计划外出生人数的55.24%, 而一些地区流动人口的计划外生育已占全部计划外生育总数的三分之二。(注:陈剑《1995—1996年人口与计划生育状况》,见江流等主编《1995—199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1。)但是,朝鲜族流动人口中不存在计划外生育问题,而更多的显示出晚婚晚育趋势。

三 对策与前景

如前所述,朝鲜族是跨境民族,又是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朝鲜族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在流动中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强,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较大的不安定性。故,进行认真研究,把握朝鲜族社会发展现状,积极探索解决朝鲜族社会发展问题的对策,将对朝鲜族社会健康而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基本评估

近20年来,朝鲜族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对朝鲜族社会发展现状的正确把握,是巩固已经取得的成就,保持朝鲜族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需要和出发点。

(1)发展迅速,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比较严重。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和人口流动为朝鲜族社会带来了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和观念意识的更新以及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同时,显露的问题也较严重。例如,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带来了民族传统聚居地的日益缩小,削弱了农村的民族基础教育,导致了农村男青年婚姻难问题的深刻化。此外,围绕海外劳务输出而出现的诈骗、偷渡及一些人在流入地的非法行为等严重地损害了朝鲜族的整体形象。这些都是影响朝鲜族社会正常发展的比较严重的问题。

(2)问题虽然严重,但这是发展中的“阵痛”。

如今,人口流动是我国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又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之一。在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从朝鲜族发展进程看,可以说朝鲜族已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故朝鲜族在先于其他民族享受快速发展、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实惠的同时,在其他民族中还未出现的问题也首先在朝鲜族社会中显露出来了。可以说,如果其他民族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人口流动达到一定程度,也会不可避免地经历类似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如今朝鲜族社会所经历的过程,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一般都要经历的过程,出现的问题可以说是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我们对朝鲜族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既不该视如洪水猛兽,过分渲染,也不能掉以轻心,放任自流。对发展中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积极探索,寻找得力措施,不断地给予解决,这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

(3)朝鲜族农村社会仍有朝气,充满生命力。

面对朝鲜族社会所出现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在一些人当中,朝鲜族社会的“危机说”、“解体说”有所提起。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其理由是:

第一、任何社会、任何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地对待和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朝鲜族社会基础还很牢固。目前,支撑朝鲜族农村社会的主体是40岁年龄层的壮年和妇女,农村社会仍有朝气。还有,正在进行中的农业经营的集约化、规模化趋势,不会因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而使朝鲜族农村荒废。事实上,笔者在调查中看到那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朝鲜族农村中,农业的萧条、民族教育的削弱,男青年的婚姻难等问题并不存在或不明显。

第三、随着朝鲜族社会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若干年以后,可期待那些离土离乡的人们的大举回返。

第四、许多人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深刻性,正在积极地探索解决对策。

(4)朝鲜族地区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各地区朝鲜族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交通等要素的相异而不同。朝鲜族人口的大部分仍聚居在东北三省,其分布可分为平原地区和山区,农业经营主要分为水田和旱田。一般地说,水田地区的生活水平高于旱田地区,这一特点在改革开放前比较明显。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过去的以水旱田地区衡量生活水平的情况有所改变。从现在的生活水平看,非农产业收入高的地区好于农业地区,人口流动频繁的地区好于其它地区,特别的劳务输出活跃的地区,其生活水平明显好于其它地区。如今,在朝鲜族社会内,已呈现出贫富差距拉大之趋势。

(5)朝鲜族与韩国的交往中增强了“中国人”之意识。

中韩关系实现正常化,为我国朝鲜族进出韩国提供了未曾有的好机遇。朝鲜族利用其亲缘、语言等优势,大量走出国门,去韩国探亲、访问以至经商务工。但是,由于朝鲜族是“跨境民族”,与韩国人民族相同,语言相近,又有较浓的亲缘关系,朝鲜族与韩国的密切交往容易给人造成一种不可信任之嫌。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韩国人利用民族感情拉拢、腐蚀我国朝鲜族和一些朝鲜族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被人所利用,做出一些丧失国格、人格的事情的现象,更加深了这种印象。然而,事实上朝鲜族在与韩国的交往中,尽管从经济上得到很大实惠,其观念、意识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很大,但有一点,即自己是“中国人”的意识,在大部分朝鲜族中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特别是,那些在韩国滞留过一定时间的朝鲜族留学或劳务人员,更是异口同声地说,在韩国的时候,每时每刻都使你觉得自己是中国人,而不是什么别国人。

2 对策

朝鲜族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不前进就意味着退步。尽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但只要我们认真对待,积极探索对策,就一定能克服面临的困难,把朝鲜族社会建设得更加美好。具体地说:

(1)积极扶持民族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朝鲜族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几乎都与朝鲜族人口大量流动相关。而人口的大量流动,是与人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追求更高的生存质量密不可分的。如果能够在家乡提高收入,过着比较富裕生活的话,几乎没有人会离开自己熟悉的故乡,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闯荡。对于少数民族来说,更是如此。因为他们知道,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我国,少数民族离开自己的聚居地区,向大中城市的流动,就是意味着加速了民族文化、民族语言等民族特点的消失过程。可见,迅速发展民族经济至关重要。

过去十多年来,我国朝鲜族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农民收入比过去增长不少。但是,朝鲜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朝鲜族社会内部贫富差别悬殊。那些进城从商或出国劳务的人及其家庭的收入相对丰厚,生活比较富裕,而那些在乡村种田的农民、尤其是那些生活在土地不足、地质较贫瘠的地方的人们还比较贫困。从朝鲜族农民生活水平看,收入居中的占较大部分,而从这一部分生活状况看,虽然除吃、穿、用以外还稍有余地,但这些抵不住扩大再生产和负担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花销,如今农村普遍存在借用高利贷种田、送子上学的情况,这就是说,朝鲜族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很高。朝鲜族经济发展水平还直接影响着其人口发展。众所周知,朝鲜族人口增长率在我国最低,如今农村还呈负增长之势,这固然与计划生育政策、朝鲜族人口文化素质较高有密切关系,但从笔者调查中所听到的反映看,生育意愿更多地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子女教育上。也就是说,现今一般朝鲜族农民的经济实力提供一个子女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都很困难,他几乎供不上第二个或更多的孩子接受较高层次的教育,于是很多人抱着与其供不了孩子受良好教育,还不如不多要孩子的想法。实际上,在朝鲜族农村,40岁以下的妇女都说有两个孩子最为理想,但只生一个的居多,其中经济问题是不愿多生的主要原因。可见,如果经济允许,生第二胎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此外,解决朝鲜族男青年“娶妻难”问题、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困难问题等,都要依靠经济的大发展。朝鲜族民族经济的主干还在于农村,为促进朝鲜族经济的更快发展,一是要加大农业投入,大力推行科技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为众多农民在生产、生活各方面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推进农业的现代化;二是扶持乡村企业发展,使之与农业经济相辅相成,互相支持,互相促进;三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移风易俗,更新观念,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确引导农民把更多的资金用于扩大生产或经营项目上,而减少和避免盲目消费或超前消费。

(2)积极支持和支援转型期的朝鲜族教育。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培养科学人才和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者的关键环节。每个民族要在生存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加强教育,提高民族整体的素质。朝鲜族一向以重视教育、尊重知识为荣,而近几年朝鲜族整体教育水平的滑坡之势不能不令人担心。朝鲜族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急剧下降,农村学校教育面临困境,如今要保持过去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的局面已不现实。要使朝鲜族教育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现在要做的:一是合理调整学校分布网点,集中办学。集中办学是集中师资、财力等,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的可行措施,尤其是现在各个学校生源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集中办学更是显示其优越性。如今,一些地方正在朝着集中办学的方向推进,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即是缺乏集中办学所需的资金(如校舍扩建、设备设置、建宿舍等),另一方面增加了寄读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靠朝鲜族群众的自力更生以外,还需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特殊政策,采取优惠措施来支援转型时期的朝鲜族教育,使更多的学龄青少年接受正常教育;二是加速城市教育体制改革,扩大东北地区城镇朝鲜族学校的规模。随着朝鲜族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有些人为子女就读城镇学校特意进城租房住),相对增加了东北地区城镇朝鲜族学校的压力,许多学校需要扩大规模,就此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给予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落实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民委发布的《城市民族工作条例》第九条关于“办好各级各类民族学校(班)”的规定,以保障朝鲜族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权利;三是应支持和支援山海关以南朝鲜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建立朝鲜族学校,以解决朝鲜族流动人口子女民族教育问题。朝鲜族人口流动走向的特点之一,是大量地向山海关以南流动。可是,这些地区本来没有民族学校。为了使民族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正规民族教育,有关部门应支持和支援朝鲜族流动人口较多的地方建立民族学校。另外,对于北京、天津等地已建立起来的民办朝鲜族学校,当地教育部门应该把它纳入当地正规教育的轨道,使其名正言顺。

(3)着力培养民族干部。

至80年代,在朝鲜族比较多的地区党政部门里,朝鲜族干部数量一般超过其人口比例,并且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中一般都配有朝鲜族领导干部。但是,随着过去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及抗美援朝的有资历的朝鲜族干部的大量离退休,随着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许多年轻后备干部加入人口流动大潮之中。朝鲜族干部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造成朝鲜族领导干部退一个就少一个,朝鲜族干部比例逐渐下降的局面。据了解,80年代末在黑龙江省直机关中有朝鲜族在职副省级干部1人、正厅级干部2人、副厅级干部8人, 如今只剩4名副厅级干部。在全省18个县5大班子中,80年代末配有朝鲜族正县级5人、副县级21人,而现在只有13个县的5大班子中配有朝鲜族领导干部,其中正县级1人、副县级15人; 辽宁省新宾县在建国后的历届县委、县政府班子中,都曾有过朝鲜族县长、副书记、副县长等,但现已断档。不仅如此,科局级干部也大为减少,至80年代任副科、局级以上的朝鲜族干部有40余人,现在只有17人。还有,在东北朝鲜族较多的地区,当地朝鲜族干部一般都超过其人口比例,但如今则不然,朝鲜族干部比例逐渐落于其人口比例,如黑龙江省五常、海林、绥化3 市朝鲜族干部比例已低于其人口比例1.4个百分点。 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广大朝鲜族群众认为民族干部体现着党和政府对本民族的重视和信任,而今看到朝鲜族干部的日趋减少,表露出一种失落感。

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民族干部的作用十分重要。民族干部与本民族群众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能够更直接、更深入地体察本民族群众的感情和愿望。民族干部既是民族群众的代言人,又是党和国家政策的体现者,起着党和国家联系民族群众的桥梁作用。党和国家一贯重视培育和使用民族干部,因而在朝鲜族中也涌现出许多本民族干部。但是,如今朝鲜族干部队伍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比不上过去,并且随着过去革命年代所培养的民族干部的离退休,民族干部后继乏人,造成日益减少之局面。广大的朝鲜族群众对此深感不安,甚至这种状况给朝鲜族群众造成一种党和国家不重视、不信任朝鲜族之感,这很不利于正处于剧变之中的朝鲜族社会的稳定,不利于调动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积极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是体现党和国家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标志。民族干部有其特殊性,民族干部在社交、汉语使用等方面相对不如于汉族干部。因此,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不能“一刀切”,应采取切实可行又具特殊性的政策,不仅要满足当前对民族干部的需要,而且要面向未来,着力建立民族干部梯队,使民族干部队伍后继有人。

(4)应该重视农村青年的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

在农村人口流动中,性别上女性多于男性,年龄上中青年居多,其中未婚者更多。在农村,只要离开农村到外面能够找活干或站得住脚的人几乎都出去了,特别是女青年更是瘳寥无几。如今留在乡下的年青人多是男青年,他们之中在素质、语言等方面受限者居多。这些青年人在农村除了年间几个月的农活以外,无事可做,整天聚在一起闲聊或喝酒。此外,由于留在乡村里的女青年少得可怜,男青年找对象难问题日益显露出来。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重视对农村青年的知识、职业方面的教育,通过教育,使他们树立脚踏实地的苦干精神,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有一技之长,并鼓励他们要么在农业生产中施展技能,成为种田能手,要么进城找力所能及的工作干。否则,象现在这样毫无作为地在乡村待着,根本就没有希望,那么找对象难问题就更没有办法解决,这将给朝鲜族社会稳定埋下严重隐患。

(5)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祖国观教育。

我国朝鲜族自朝鲜半岛大量迁移到我国东北地区定居,成为中国多民族家庭的一员,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这期间, 朝鲜族依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与各民族一起共同开发了我国东北地区,并深深扎根于中国这块土地上。如今,在党和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指导下,朝鲜族作为中国公民行使和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近几年随着朝鲜族与韩国的接触和交流的增多,给少数的朝鲜族造成了一种自以为“韩国人”的错觉,也给周围其他民族的一些人造成了把朝鲜族误认为“韩国人”的倾向。这两者都是错误的,我们必须予以澄清。我国朝鲜族是中国国民,而不是韩国人,因为朝鲜族不可能成为无根的民族。朝鲜族通过自己的努力,已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他们适应中国文化的同时,形成了与朝鲜、韩国明显不同的民族特征和文化,故离开中国便成为无根的民族。另外,中国朝鲜族、韩国人和朝鲜人虽然是同一民族,但由于他们各自在政治体制、社会环境及经济文化发展相异的国度里长期生活,其民族性格、思考方式、价值观等方面得到不同的变化,他们之间的民族相同性减少而相异性增大是很自然的。这一点,在朝鲜族和韩国人的接触中也已经得到证明。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处理好祖国观和民族观的关系,明确“中国人”这一国民意识,消除模糊观念。同时,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向青少年进行系统的民族语言文字、民族历史、民族风俗习惯等民族传统教育,使青少年了解朝鲜族发展过程,明确朝鲜族与朝鲜半岛居民的关系,以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促进民族发展。

(6)教育人们提高遵纪守法意识。

朝鲜族曾经以教育文化普及,文明程度较高而为其他民族所赞誉。但是,犹如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既存的价值规范被打破,而新的价值观、新的行为规范还未确立起来的时候,往往会给社会成员的行为带来一些混乱一样,如今趁朝鲜族社会处于价值观混乱之机,“物欲主义”、“金钱万能主义”等被扭曲的价值观乘隙而入,腐蚀着朝鲜族社会肌体。一些人在“金钱主义”、“享乐主义”等腐败思想的作怪下,做出一些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的事情,严重地损害了朝鲜族社会的整体形象。因此,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教育人们遵守法纪,提高道德素质,防止违法乱纪、不道德行为的蔓延。

另外,近几年,朝鲜族到国外从事劳务或打工已成为其经济生活的一大特点,这给朝鲜族带来了很大的实惠。同时,它又为朝鲜族社会生活带来了一些混乱,围绕着劳务输出出现了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要解决劳务输出中出现的问题,在国内要加强法制教育,规范劳务输出管理,而涉及国与国之间的问题时,多采取主动,通过外交途径为劳务输出者和国外居留者争取合理的权利和利益。

3 前景

人口大量流动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表现之一。现在的问题是,在我们这一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如何在这社会大变革中,既能得到发展,又能相对保持民族特点、民族文化传统等,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20年的社会变革中,朝鲜族社会经济得到重大发展,为民族的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朝鲜族人口流动,分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流动人口大量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了民族产业结构的调整。朝鲜族人口流动,扩大了朝鲜族的经济经营领域,积累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在流动人口中,出现了许多经济经营人才,而这些人正是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要发展朝鲜族地区的民族经济,必须以经济实力为后盾。朝鲜族流动人口一方面以寄回资金为家乡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在外积累一定资金后回家乡直接创办企业为家乡经济发展做贡献。家乡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各项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又有利于吸引外资。等那时可期待朝鲜族流动人口大量回返家乡,而他们又带回技术和大量资金,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民族经济实力将会更加雄厚。民族经济发展,民族居住相对集中,就能在相对保持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民族的现代化。

朝鲜族社会经济发展,还面临一个重要的机遇,那就是东北亚地区的开发。东北亚包括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远东地区、朝鲜、韩国、日本、蒙古等,其面积达917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亿。东北亚地区是一个实力雄厚,资源丰富,但也亟待开发的地区。东北亚各国之间具有较大的经济发展的互补性,中国、朝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经营管理,俄罗斯、蒙古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缺乏资金、技术、经营管理和劳动力。与此相比,日本、韩国在资金、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然它们却缺乏资源、能源、劳动力和市场。可见,东北亚各国之间,在劳动力、资源、资本、技术、经营等生产要素的诸方面具有极强的经济互补关系。东北亚各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互补性需要和世界经济日益走向区域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正在促使东北亚经济合作圈的形成。

进入90年代,东北亚合作开发日益成为世人瞩目的热门话题,而在东北亚最为关注的地区实属图们江地区。图们江地区特指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的图们江三角洲地区,它背靠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朝鲜、蒙古,隔海相望日本和韩国,正处于东北亚的中枢部位,这一地区的开发能够集中东北亚的潜在优势,能够牵动东北亚各国的切身利益。图们江地区开发作为东北亚各国合作的关键项目,在1990年7 月吉林长春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首次被提出,并为到会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官员所重视。1992年UNDP正式提出筹集300 亿美元开发图们江地区的庞大计划,它得到了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中国已把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列为边境开放城市(该市地处图们江三角洲前沿,其南部的防川,东距俄罗斯包得哥尔那亚城仅5公里,南距朝鲜豆满江火车站不足2公里,距日本海入海口仅15公里),俄罗斯在离图们江不到100 哩的纳霍德卡建立了第一个自由经营区,朝鲜在咸境北道的罗津—先锋地区建立了自由经济贸易区。据统计,到1997年7月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引资4.35 亿美元, 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引资4.30 亿美元, 朝鲜罗津—先锋地区至1996年末引资3.70亿美元,预计上述三个地区到1998年底引资将达11亿。(注:转引自《综合新闻》1997年11月24日第5版(朝鲜文)。 )从UNDP和各相关国家对图们江地区开发的积极态度和务实精神看,图们江地区的开发前景令人鼓舞。

图们江地区开发的总体规划包括港口码头建设、中心城市建设及经济技术和工农业产品加工开发区建设,这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而且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人力,它将极大地扩大就业需求。朝鲜族应该珍惜这个机遇,积极参与图们江地区的开发。朝鲜族参与图们江开发的有利条件:①我国朝鲜族地区位于东北亚开发的前沿。朝鲜族人口主要居住于东北地区,其中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人口占全国朝鲜族总人口的42.77%, 而该地区直接属于图们江开发区。②拥有良好的亲缘、人际关系。朝鲜民族源于朝鲜半岛,19世纪中叶以后朝鲜半岛的朝鲜人陆续走出半岛,如今遍布世界各地。故,我国朝鲜族不仅同南北朝鲜的朝鲜人(6,500万),而且与俄罗斯、 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香港、 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朝鲜人( 约300 万)有着不少亲缘关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依靠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朝鲜人引进资金、技术及先进的经营管理。③朝鲜族在市场经济的熏陶下积累了一定的经营能力和资金。10多年来,大量的朝鲜族人口走进城市经商务工,创办企业或到国外打工,从资金、经营管理等方面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可以预见,随着东北亚经济圈的形成和图们江地区的开发,最先受益的将是处于该地区前沿的朝鲜族地区。朝鲜族要把握机会,积极参与图们江地区开发,而随着这一地区的开放发展,将会吸引大量离乡离土的朝鲜族人口返回故地,那么因朝鲜族人口大量流动而引起的诸问题也会逐渐得到解决。

对于正处于转型时期的朝鲜族社会来说,挑战与机遇同在。尽管在朝鲜族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与矛盾,有的还比较严重,但这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它。如果在困难和问题面前退缩,等待了的只能是衰弱和灭亡。而积极探索对策,圆滑地解决问题和困难,他就能抓住机遇,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民族社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目前,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全体朝鲜族社会正在积极探寻解决对策,以力图顺利渡过难关,加速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例如,在教育改革方面,许多地区已经开始了大举调整学校网点的工作,据《辽宁朝鲜文报》(1997.10.16)报道,辽宁省清原县决定把全县已有的8所朝鲜族小学合并为1所,并在县城朝鲜族中心小学新筑校舍;(注:转引自《民族团结》(朝鲜文版,)1998年第1期第56页。 )在培训农村青年方面,为解决农村青年出路问题,牡丹江市有关部门提出建立农村青年研修院的设想,计划以农场为基地,招收农村青年,似勤工俭学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这样既能学技术,又有所收入,也能解决办院经费,有的地区还把农村的职业教育纳入议事日程上;此外,有的乡村针对人口、教育、农村建设等问题,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法。如黑龙江省绥化市兴和朝鲜族乡做出规划,逐渐地把零散的朝鲜族村庄集中起来,在乡所在地建立聚居区,以有效地解决人口剧减,学生生源缺乏,民族传统文化被削弱等一系列民族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上事实表明,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帮助下,通过全体朝鲜族人民的努力,一定能顺利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困难,朝鲜族社会将得到更加迅速而健康的发展,其前景会更加美好。

标签:;  ;  ;  ;  ;  ;  ;  

朝鲜族人口流动与社会稳定研究_朝鲜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