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军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 辽宁 沈阳 110016)
【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与磁共振(MR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两种检查技术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96例患者,均接受超声与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能准确检测出管腔狭窄的程度与动脉壁内膜(MT)的厚度,并能通过斑块回声辨识斑块的形态特征。MRI在斑块性质检测方面上独具优势,具备高组织分辨率。结论:和超声技术相比,MRI更能清晰的呈现出颈动脉的血管腔与血管壁结构,提升粥样硬化板块成分与稳定性判断的精确度。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磁共振;诊断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3.3;R445;R8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202-0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为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往,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卒中间的研究以血管狭窄程度与缺血性脑卒中间的相关性为主,但最近有研究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诱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可能与易损斑块脱落相关。易损斑块,即为具有破裂倾向、易形成血栓或(和)进展快速的危险斑块。在急性脑血管事件发生前精确的辨识易损斑块,并实施相关干预措施是急需突破的医学难题,本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与MRI两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研究,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经病理检查确诊、自愿参与本次研究的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龄47~78岁;平均(56.9±2.1)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MRI检查。超声检查以B型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等为主。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行超声检查可提供如下信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动脉管腔的狭窄情况、斑块体积、斑块内部的回声特征;应用B型显像仪,将颈部尾端设为起始部,向上逐段连续性观察颈总动脉、分叉部、颅外段颈内动脉等部位的纵、横轴实时二维图像,多普勒彩超进行二次检查。MRI扫描检查选择Siemns verio 3.0T磁共振仪,扫描范畴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及椎动脉起始段。增强扫描时应用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取25ml钆喷酸葡铵注射液。结合超声检查结果明确斑块大致方位,通过平扫或增强扫描获得颈部MRI图像后,与狭窄处成角90°,进行横断位扫描。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受试者作业特征曲线(ROC)方法,其是国际公认的比较、评估≥2种影像学诊断方法效能差异性的客观标准。
2.结果
在对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时,超声与MRI均可做出准确的判断。与此同时超声还可实现对血流灌注情况的有效判断,但是其在呈现境内动脉远侧结构上,有所不足。
在对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成分分析与稳定性判定上,超声、MRI检查和手术病理结果相比,并进行ROC曲线分析,发现MRI曲线下面积大于超声检查方法,这间接的提示MRI效能大于超声检查方法。超声技术能够景区人的检测管腔狭窄程度及动脉壁内膜(MT)的厚薄程度,并能够通过斑块的回声去辨识其形态(见图1)。但是,当下关于超声技术分辨率在斑块内出血与富含脂质的斑块鉴别诊断的实用性研究有待加强。MRI在斑块性质检测方面上独具优势,具备高组织分辨率,可以结合斑块不同的MRI信号,实现对斑块成分及性质的有效诊断(见图2)。
图2 MRI提示左侧颈总动脉狭窄,右侧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即为周身动脉大范围受累病变,对周身数处血管床功能造成影响的一类系统性疾病。有研究发现,高血压、糖尿病、年龄是本病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诱发心肌梗死、肢端动脉阻塞、脑梗死等多种不良结局。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是颈动脉初期硬化的典型标识,颈动脉内膜凹凸不平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初期的结构性改变,进而继发为粥样斑块[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病机制不单纯的因为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动脉血管腔管径,还因为粥样硬化斑块病变进程的推进,斑块形态日趋复杂化,病理学典型表现是成分的异质性、纤维帽结构完整性遭破坏、斑块内出血等,这可能是多种出现的诱发因素。
超声技术为一类无创性检查,在颈动脉壁病变诊断与评估中均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检测出血管内膜的光滑度、、血管内-中膜厚度变化、斑块规格及钙化改变等,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呈像,还有助于准确辨识弱回声的斑块。但操作者的临床经验、技巧与主观判断均影响超声诊断结果,不同操作者间及同一操作者在不同时间点对同一患者的判定结果有所差异,这就需要对斑块的超声影像进行量化处理,强化临床诊断的标准化,同时也有助于操作者对斑块的实时观察,为疾病临床治疗提供更可靠的超声影像检查资料。MRI为无创、无辐射且具备高组织分辨率的检查手段,其优势体现在能在任何平面成像与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尤其是采用高场强MRI仪器后,能更为清晰的呈现出血管管腔与外币的病理改变,实现定量、定性分析,有助于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并检测病变进程[2]。
总之,超声与MRI影像学检查技术应用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检查中,能够实现对高危人员与无典型症状的病患的有效筛查,MBI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与外科手术治疗中发挥重要导向作用。
【参考文献】
[1]严杰,冯晓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41):132+134.
[2]雷云,丁里,任丽香,毕国力,刘达,龚霞蓉,吴昆华.3.0 T MRI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分析及分型的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5,6(06):430-436.
论文作者:赵艳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超声论文; 粥样论文; 颈动脉论文; 动脉论文; 内膜论文; 狭窄论文; 多普勒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