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社会预期刺激消费需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消费需求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6160(2000)01—0038—04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相对过剩经济提前到来的双重压力,自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适时调整主要经济政策目标,加大投资力度,刺激有效需求,全方位地启动国内市场,确保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1998年经济增长的8 %(在金融危机和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达到7.8%),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对国民经济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考虑而做出的战略调整。综观一年多来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的各种政策、方案、措施、舆论宣传及其效果,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利弊互现,并非尽如人意,有许多值得反思、重新整理思路和调整政策的地方。本文仅从扩大内需与社会预期相互关系的视角,分析扩大内需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笔者认为,对中国社会的基本国情特别是社会预期的科学而全面的分析和求证,是实现扩大内需的前提条件。
一、过利经济背景下扩大内需靠什么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一场悄然质变。伴随着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短缺经济逐渐为过剩经济所取代,这是大多数人所始料不及的。依据传统的经济学观点,社会主义往往与短缺经济相提并论,经济过剩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只有资本主义才可能发生“把牛奶往海里倒”、“让苹果烂掉”的骇人事实。今天现实深刻地警示我们:无论是短缺经济还是过剩经济,都与社会制度无关。短缺经济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过剩经济往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这里必须弄清楚的一个问题是:我国的过剩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过剩经济的基础背景完全不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一个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之上,一个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之上;其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的过剩经济出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时,而我国则是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700美元的水准上便迈入了过剩经济阶段,其三是与我国的过剩经济阶段同时伴随的是欠发达状态,欠发达与过剩经济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互为凭借和依存。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我国在欠发达的状态下提前进入到过剩经济阶段了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我国改革已到了最关键也是最微妙的阶段,人们对未来的预期从全社会来看不容乐观,这是消费需求启而不动的症结所在;二是长期遗留下来至今仍然没有解决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结构不合理必然导致产品的大量积压,买方市场的出现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三是重复建设造成许多国有企业的产品没有市场,前些年矛盾不突出是因为由银行垫支,有些地方没有资金也要搞重复建设,好大喜功,扩大政绩,结果银行的烂账一大堆,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三个方面原因中,社会预期是扩大内需的最根本的一个自变量,所以,在我国当前过剩经济的背景下,扩大内需主要取决于社会预期。
二、我国目前的社会预期存在哪些问题
要确保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扩大有效需求,扩大有效需求的基本途径有两个:增加政府投资和刺激消费需求。先来看增加政府投资,我国近年来的政府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0%; 加上预算外收入,政府可支配的财力大约在22%左右,除去“吃饭财政”、科技教育、军费开支、战略储备等因素,能拿来投资的只有3%左右, 即使加上发行债券,也不可能超过4%,在这种情况下, 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增加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银行的呆帐、烂账的增加又有谁来负责?所以增加政府投资对于启动内需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再来看看刺激消费需求,最近五六年来,我国的居民储蓄每年的增量,都和政府预算内收入相差无几,大约占GDP的10%左右,不言而喻, 这就意味着扩大内需主要应当依靠刺激消费需求。还要看到,政府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属于长线投资,对于启动生产资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作用突出,而对于消费品市场的作用较弱,如果消费品市场长期萎靡疲软,国民经济就难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基于这种分析,我们认为,扩大内需主要靠刺激消费需求。
问题是:人民币储蓄余额居高不下,六次利率下调之后名义利率达到历史最低点,储蓄余额仍呈直线上升;物价指数稳中有降,甚至出现负通胀,居民仍然持币观望;消费信贷宣传充斥媒体,问津者寥寥无几。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结果?这是由我国特定的经济成长阶段上的社会预期所决定的。那么,我国当前的社会预期存在哪些问题呢?
第一,多数居民有后顾之忧。国有企业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是在社会保障机制并未建立起来的背景下展开的,面对数百万下岗职工的社会大环境,居民对未来的社会预期不容乐观,还有许多困难企业的离退休职工的工资、医药费托欠等问题的困扰。政府面对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一大堆老大难问题,确实拿不出向全社会承诺的一个社会保障机制的万全之策。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目前真正能够靠社会保障机制解除后顾之忧的在岗职工, 只占1.8%。在这样的社会现实面前,无论下岗、离退休、还是在岗职工,都不可能有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社会预期。
第二,收入差距过大造成的心理阴影。一些经济学家在谈到扩大内需时,往往把6万亿元的居民储蓄余额作为分析问题的逻辑起点, 对于居民各阶层的收入未进行具体分析,这是没有道理的。根据社会调查,按照五等分法的的计算,20%的高收入阶层占居民收入总量的80%,基尼系数早已超过0.4的警戒线。依据马太效应,居民总量的80 %即低收入阶层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欠发达的状态下,收入差距的拉大,必然要造成大多人的心里没有着落,对未来的预期悲观失望。加上物价持续低迷的经济形势和买涨不买跌的消费心理,使原本不景气的社会预期更加低迷。
第三,住房制度改革存在隐忧。九届人大一次会议把房地产特别是住房制度的商品化确定为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随后宣布自1998 年7月1日起停止福利分房,一律“按成本价”出售。 这种房改政策的出发点是非常美好的,然而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老大难问题绝不是一个“按成本价销售”就能破解的,80%的居民本来收入水平就不高,社会预期偏低,一个“按成本价销售”的房改政策立刻冻结了其他的消费欲望,短期内买不起房,加上中国百姓极不习惯寅吃卯粮的消费信用,只好拼命储蓄以应付房改。资料显示,只有一般家庭的年收入达到或高出房价的1/8时,住房商品化才能普遍推行,我国居民的大多数并未达到这个收入水平,于是手中不多的钱更不敢用作其他消费之用了。对住房制度改革的社会预期中,既有百姓的观念亟待转变的问题,也有房改政策本身所暴露出来的脱离基本国情的急于求成的问题。
第四,医疗制度改革使居民消费更加冷静和理智。在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机制做后盾的情况下,医疗制度改革的方案千呼万唤难以出台,但对居民的社会预期而言犹如雪上加霜,离退休的老人担心有大病,在岗的年轻职工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处于为子女未来考虑的原因,所以在他们的消费计划中又多了一层冷静和理智的防线,储蓄中又增加了“防老防病”的一部分。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这恰好是传统美德的历史传承。
第五,教育收费抑制了居民即期消费的需求。重视教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了供子女上学可以不惜一切成本和代价,几乎一切父母都把自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近代以来帝国主义未能灭亡中国的深层原因。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向全国人民庄严承诺,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就是科教兴国教育经济学常说的一句话是:10年前的教育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教育是10年后的经济。这是对教育和经济关系的深刻阐释。反观当前中国教育,高等教育在推广奖学金、试行贷学金制度的同时,逐步确立了自费上大学的机制。相当一部分家长在盼望子女上大学的同时,必须准备一大笔学费,对高收入阶层当然不成问题,但对广大低薪阶层和农民家庭来说,则是一个天文数字。在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政府承担了绝大部分的教育成本,但经费不足几乎成了每一个中小学校长最头疼的问题和首要的任务,最通常的创收手段就是出租校舍、运动场等,继而便不择手段地乱收费,某些学校乱收费的程度达到了让人怀疑是否是在搞义务教育的程度了。绝大多数家长必须为中小学的教育收费准备相当一笔钱。教育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业,但如果从乱收费的角度去理解,则是大错而特错,从而也是为腐败做辩解了。
第六,启动农村市场的切入点并未使农民怦然心动。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改革开放以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从工农业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工农产品的剪刀差仍然存在,城乡差距并未根本改变,城市工商业在生产、消费的导向上,更关注城市而忽视农村,一个直接结果就是相当一部分商品在城市过剩,而在农村则短缺。90年代以来,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相对下降,有效需求不足,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和企业都为启动农村市场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但由于切入点的选择不理想,没有达到使农民怦然心动的效果,于是社会预期低迷消沉。
三、改善社会预期、刺激消费需求的几点对策
面对过剩经济、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低等经济现象的复合局面,我们尚缺乏应付这些困扰的经验。我们比较习惯于短缺经济的管理模式、思维方式、运作方式,擅长于供给管理不善于需求管理;喜欢增量扩张,不适应存量调整;醉心于争夺资源,开拓市场的意识迟滞。这种挑战一方面来自复杂的经济生活,另一方面来自我们难以超越自身已经习惯的一套思想方法和管理模式。目前的当务之急是改善社会预期,刺激消费需求,以摆脱过剩经济的困扰。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第一,应当结合中国基本国情,总结历史经验,把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紧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社会保障机制的建立。政府应拿出一个健全我国社会保障机制的初步构想和基本模式,在方案出台以前,政府应当承诺不拖欠离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医疗费,宁可向银行贷款发放也决不拖欠,以稳定民心,增强民众度过经济发展的特殊阶段的信心。
第二,调整政府投资方向,优化产业结构。政府投资不进入竞争性领域是十分正确的,但投资集中于基础设施却有产业链条段、拉动经济增长效果不明显的缺陷。应当考虑政府投资方向的调整,再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加快技术更新和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要看到,所谓经济过剩,是传统产品生产能力的过剩,是上一个经济发展阶段结构性的生产过剩,当前新的经济结构并未建立起来,新的需求没有开发出来,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表现为经济的整体需求不足,发展的动力也不足。改善社会预期、刺激消费需求的根本措施是优化产业结构。目前,必须紧紧围绕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最终消费需求,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人们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来一个质的飞跃。要围绕农村市场开拓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用机械、生产资料、农民住房、家用电器、各种档次的家具等等,要围绕农民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开发出一系列适销对路、深受农民欢迎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这方面海尔集团针对农村市场开发出的洗红薯、土豆的洗衣机,康佳集团开发出的针对农村市场的物美价廉的彩电新品种,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第三,社会预期偏低、消费需求不足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是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过低,以及隐含其中的收入差距过大。目前的对策是较大幅度地提高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卫生及国家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以此来扩大需求、活跃市场,带动民间投资,扩大就业,同时以税收方式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保持社会稳定和市场繁荣。
第四;扩大信贷消费政策、租赁消费政策。汽车、商品房、大型农机具乃至高档家用电器,都可采用信贷消费或者租赁消费。这一点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转变观念,转变观念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
第五,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是介于耐用消费品和住房、汽车之间的一个空档消费领域,旅游消费的档次很多,百元、千元、万元消费都可包容,中国旅游资源丰厚,旅游经济的发展大有可为。
第六,在制止各种乱收费的同时,扩大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高等教育是一个潜力极大的产业,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可以一举三得:提高劳动者素质,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储备后劲;启动一个潜力巨大的消费市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几年以后经济结构调整基本就绪以后,恰好有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进入市场。这一市场的启动较之住房、汽车,要容易得多,只要有政策就有市场。教育与经济的相关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认识,由此而引发的社会预期是良好的。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而特殊的阶段,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外部环境,形势严峻,扩大内需已经成为必由之路。从辩证思维的角度来看,这又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前车之鉴,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成功模式和失败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中国的问题只有用中国的方法才能解决好。
[收稿日期]1999—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