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顿文选家族中的新成员——《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评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诺顿论文,选集论文,文选论文,成员论文,家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是一部整整用了十年时间编撰而成的巨著。全书共二六六五页,一九九七年出版,收入了一百二十位作者的作品(其中五十二位是女作者),代表了美国黑人口头文学、黑奴自述、诗歌、戏剧、短篇故事、小说、自传中的精品,是迄今涵盖面最全的黑人文学选集。
选集的总编小亨利·路易斯·盖茨教授在序言中说,他起意编撰此文集是由于“相信这一代的学者能在把大学课堂之门向美国黑人作家的作品敞开中起关键作用”,他得到了著名学者、《镜与灯》的作者艾布拉姆斯及诺顿出版公司的热情支持。《选集》的另一位主编是威斯康星大学美国及黑人文学教授耐丽·麦凯,各分期文学的编选人如宾州大学的小休斯顿·贝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芭芭拉·克里斯廷、哥伦比亚大学的罗伯特·奥米里、普林斯顿大学的阿诺德·兰帕萨德、康奈尔大学的霍藤斯·施皮勒司等九名教授都是当今美国黑人文学研究中的顶级学者,由他们通力合作而成的这部《选集》的出版,是美国黑人文学研究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由于美国黑人特殊的历史经历,他们在奴隶制下创作的许多作品,特别是早期作品的文本已极难找到,《选集》的编者们可谓是“上穷碧落下黄泉”,收集了从一八四九年以来出版过的所有黑人作品选集,发掘出早已湮没的文本,《选集》的编撰可以说是建立在大量前人研究与收集工作的基础之上的,是几代黑人学者总体努力的最后结晶。《选集》中有各种不同文学体裁的创始之作,如迄今所知美国黑人的第一首诗——露茜·泰里的《草地之战》(一七四六),记叙了印第安人在迪尔菲而德(今麻省境内)伏击两个白人家庭的经过。此诗写成后在当地口头流传,一八五五年出版。还有最早的短篇小说——维克多·塞茹尔的《混血儿》(一八三七年)和第一部黑人小说——八五九年出版的哈里特·威尔逊的《黑鬼》等。同时,为了尽可能使读者读到一些完整的作品,《选集》在篇幅容许的范围内还全文收入了十三部作品,从体裁上包括了黑奴自述、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它们或在对黑人意识形成的影响上,或在其主题的探索上,或在不同文学体裁的技巧及风格的发展上有着独特的意义或贡献。
《选集》之所以能够出版,除了学者们的努力之外,也和黑人文学本身所取得的成就分不开。黑人文学的诞生比起任何别的民族文学来要艰苦得多。黑奴长期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有的地区甚至立法禁止黑奴学习文化,如一七三九年在南卡罗来纳地区爆发了黑奴起义后,当地立法规定两种“学识”为违法:一是读写能力,二是掌握用鼓声传递信息的能力。但是禁令更加强了黑奴争取自由及受教育的权利的渴望,对于他们来说,取得读写能力不仅表明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心智上和白人是平等的,而且还是争取种族解放的武器。逃离奴隶制虎口的黑奴创作了大量的黑奴自述或传记,这些作品在控诉奴隶制的残酷、唤醒人们的良知、鼓励人们为废除奴隶制而斗争中起了极大的作用。詹姆斯·威尔顿·约翰逊在为他一九二二年编写的《美国黑人诗选》所写的序言中极好地总结了黑人文学对于黑人民族的意义。他说,黑人必须创造自己的文学,因为它是黑人智力潜能的基本证明。他认为,“一个民族可以有许多方式成为伟大的民族,但是要人们承认其伟大却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学艺术……没有一个创造了辉煌文学艺术的民族会被世人认为是低等民族。”美国一位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家卡尔佛顿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在一九二九年出版的《美国黑人文学选》的前言中指出,二十年代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反映了种族文化之迅速发展,“它不仅表明了一种文学的兴起,而且标志着整个一个民族的兴起”。黑人文学肩负着其他文学少有的种族对它的文学之外的期望,使黑人文学长期以来一直是黑人争取解放和平等的重要武器。这既促进了黑人文学的发展,但不少学者认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文学上的更大成就。他们认为,黑人文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道路,直到二十世纪才开始成熟,从女奴菲利斯·惠特里诗选的出版到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其间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这固然和黑人长期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有关,但也是由于黑人文学过分政治化的结果。西尔维斯特·沃特金斯在一九四四年《美国黑人文学选集》中的这段话就代表了这种观点:“长期以来黑人文学和黑人历史一直保持着极密切的联系。黑人在为得到较好的生活进行的斗争中,出于想要成为美国有充分资格的公民的强烈愿望,必需把文学变成目的性极强的东西。黑人文学起步晚,不允许作者有暇去创造新的文学或更美好的表现方式,作者们的时间与精力首先要放在与无知、冷漠及种族偏见的斗争中。”
无论人们如何看待黑人文学的发展与种族斗争间的关系,黑人文学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在质与量上都大大超过了过去几十年,这一点则已成为共识。在过去十年中,黑人作家获得了美国几乎所有主要的文学大奖,如普利策奖、全国书奖、美国书奖等。托妮·莫里森获一九九三年诺贝尔文学奖一事表明黑人文学的成就得到了世界的承认。
《诺顿美国黑人文学选集》的编者们希望能够回答黑人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说,黑人作家力图在自己作品中表现的“黑人的声音”究竟是什么,究竟是什么构成了美国黑人文学中的“黑人”因素,黑人口头文学和正规的黑人文学的传统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以及美国黑人文学和美国文学传统的关系等等。
此书的编者们极为重视黑人口头文学传统,这是本书一大特点。他们认为美国黑人口头文学不仅是书面文学的基础,而且至今仍然“以辩证的、相互关联的关系哺育着它,说明着它,批评着它”。盖茨教授所写序言的标题是《会说话的书》,《选集》附有光盘,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活现了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口头传统”,从最早期的教堂歌曲、布道讲稿、民歌、布鲁斯、民间故事到当代的爵士歌曲和说唱歌曲,这来自民间的充满活力的宝库反映了美国黑人的价值观、生活习俗和特性,语言生动活泼,往往具有强烈的幽默感。著名的黑人学者和作家们如兰斯顿·休斯、斯特林·布朗、左拉·尼尔·赫斯顿、拉尔夫·埃里森、艾丽斯·沃克、托妮·莫里森等都高度重视民间口头文学对黑人自我意识形成的作用,并有意识地从中吸取艺术力量。埃里森认为黑人口头文学之作用在于寓教于乐,他们不愿完全接受白人世界之精神与观念,用口头文化来传递和记忆种族的经验、对历史和生活意义的看法,评价社会和人生。在评论黑人的宗教歌曲时,罗伯特·奥米里指出其最独特之处是歌词把宗教和政治糅合在一起的双重含义,唱的是《圣经·旧约》中的上帝及先知们,影射的却是奴隶主的残酷、对自由的渴望。如脍炙人口的《亲爱的马车啊你轻轻地晃》,表面看来是黑奴渴望进入天堂,而实际上是盼望着通过秘密的“地下铁路”逃向自由。奥米里还追溯了宗教歌曲、布鲁斯、爵士歌曲、说唱音乐歌曲等黑人音乐的发展过程和相互间的影响,以及对黑人作家创作的启示。《选集》中收入的布道讲稿很好地反映了黑人传教士(如马丁·路德·金、马尔科姆·X.)在反对奴隶制及种族歧视中所起的历史性作用。
除了第一部分“口头传统”之外,《选集》其余六个部分是按时代划分的:奴隶制与黑奴解放时期的文学(一七四六——一八六五),内战后重建时期至新黑人文艺复兴时期(一八六五——一九一九),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一九一九——一九四○,赖特的《土生子》发表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自然主义时期(一九四○——一九六○),黑人文艺运动(一九六○——一九七○),一九七○年以来的文学。
早期的黑人作家认同于基督教的人道主义理想及美国革命的宗旨,因此他们对白人的言和行、对白人宣传的自由和所实行的奴隶制之间的巨大反差提出质问,对美国的独立宣言及宪法本质上的伪善进行批评,企图用宣言及宪法的词句使白人感到羞愧而废除奴隶制。但发展到十九世纪中期,黑人作家开始公开要求黑人用武力反抗奴隶制。直到内战结束前,黑人文学的中心题材是废除奴隶制,把黑人提高到与白人在文化和民权上平等的地位。
由于美国的奴隶制是建立在黑格尔、康德等著名哲学家认为黑色人种在智力、道德和精神上比白色人种低劣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因此黑人力图通过黑奴自述或传记来表现成功地逃离了奴隶制虎口的黑人的成就,来反映他们同样有着对上帝的虔诚信仰、对自由和人的尊严的向往以及并不亚于白人的聪明才智。黑奴自述成了反对蓄奴制的强有力的武器,并且被不少学者认为是美国唯一土生土长的本土文学形式。《选集》的第二部分除收入了《弗·道格拉斯生平记述》(一八四五)、哈里特·雅各布斯于一八六一年出版的最早的女奴自述《女奴生活中的事件》等最有代表性的黑奴自述外,还收入了史称“第一次美国黑人文学复兴”(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时期的黑人小说如威廉·威尔士·布朗的《克洛蒂尔;或总统之女》,哈里特·威尔逊的《黑鬼》,以及维特利、乔治·霍顿、弗朗西斯·哈伯等人的诗歌。这些作品从形式到主题拓展了视野,为黑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战结束后,满目疮痍的南方开始了重建工作。国会先后通过了废除奴隶制、法律平等保护黑人、给黑人男子以选举权等宪法补充法案,在一八六七年通过南方重建法案后成立了自由民局。联邦政府的这些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对促进南方经济的恢复,改善黑人的处境起了一些作用。一部分黑人参加到南方的政治经济斗争中去,引起了原奴隶主阶级的极大恐惧和仇恨,南方白人种族主义者进行了疯狂的反扑。为了缓和南北方政治经济上的矛盾,联邦政府和国会开始对南方白人统治势力妥协,于一八七七年将联邦军队全部撤出南方。南方各州相继通过了种族隔离的法律。到十九世纪末,南方在种族歧视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完整的种族隔离制度,重建初期黑人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几乎丧失殆尽。世纪之交被黑人称作“失望的十年”。
《选集》第三部分的引言在介绍当时政治经济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了这半个世纪的黑人文学,指出其最鲜明的特点是“正确写出事物”(writing things right)。黑人作家要把被白人歪曲的黑人形象纠正过来。引言中引用了维多利亚·厄尔·马修斯一八九五年在“种族文学之价值”的讲话中的观点。马修斯认为黑人文学之“目的是在和黑人及黑人生活环境有关的一切问题上至少从文学上向美国人民提供确切有力的信息”。黑人作家也都认为文学的作用是证明和表现黑人的创造力及天才,记录和塑造黑人的追求及理想。在当时情况下,黑人传记或自传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力工具。记录了十九世纪黑人先进人物的斗争事迹和高度成就的传记作品大量涌现,内战后五十年出版的黑人传记是内战前一百年的两倍。仅从书名就可看出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如《哈里特,民族之摩西》,《幕后:三十年为奴、四年白宫岁月》,《从弗吉尼亚种植园到联邦国会大厦》,《从奴役中奋起》等。
出于同样的“正确写出事物”的愿望,黑人作家们认为黑人儿童应阅读充分而正确反映美国黑人的历史、地位、理想和追求的书籍,因此他们写了大量从不同的角度记录整个种族的历史成就的作品,如威廉·威尔士·布朗的《南北战争中的黑人》(一八六七),《崛起中的儿子;或有色人种的经历与发展》(一八七四),乔治·华盛顿·威廉斯的《一六一九至一八八○年美国黑种人史》(一八九三),宝琳·霍普金斯的《黑人早期成就史实入门》(一九○五)等。
当时的白人种族主义文学继承了南北战争前庄园文学的传统。相当一批白人作家发表了怀念奴隶制下南方生活方式的庄园小说,不仅极力缅怀与歌颂一个一去不复返的生活方式,而且还宣扬黑人智力低下,难以成为美国社会的合格公民,如无白人管理便会从知足的奴隶变成野人。为了驳斥白人文学中这种对种族主义的露骨歌颂,这一时期的黑人小说着力反对庄园文学对黑人的歪曲和丑化,对种族歧视和迫害发出强烈的抗议。黑人作家在作品中塑造有教养、懂礼貌、受过教育的黑人形象,歌颂中产阶级黑人的道德品质,反映这些比普通白人更有才能更有教养的人所受到的歧视与迫害,以此证明种族歧视制度之不合理。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家有查尔斯·切斯纳特、萨顿·格里格斯、詹姆斯·威尔顿等。
《选集》的第四部分是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二十年代是美国黑人历史上文学艺术创造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大多数黑人文学艺术活动集中在纽约的哈莱姆区。编者在这一部分的引言中介绍了哈莱姆之所以成为美国黑人文学艺术活动中心的历史、经济、政治及文化上的因素,指出这一阶段涌现出的黑人诗歌、小说、戏剧、散文、音乐、舞蹈、绘画、雕刻等具有前所未有的广度和多样性。黑人不仅表现出了新的自豪感和目的感,而且带着极大的成就感进行创作。黑人作家的作品从极难找到机会出版,到美国主要的出版公司如哈伯兄弟公司、哈考特—布雷斯公司、里夫莱特公司等相继出版黑人的作品,反映了黑人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总部设在纽约的黑人政治文化组织及其刊物,如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的《危机》,全国城市联盟的《机遇》,以及《信使》、《黑人世界》等都致力于美国黑人的社会政治进步事业,发展能使黑人民族感到骄傲的文学艺术传统。这些刊物在扩大黑人作品的影响,培育青年作家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一时期黑人文学艺术出现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一九二一年一部由黑人创作及演出的音乐剧《跟着蹭》开创了集歌、舞、喜剧于一台的新风格,倾倒了黑人及白人观众。一九二二年詹姆斯·威尔顿·约翰逊编辑了《美国黑人诗选》,强调新一代黑人诗人不应再用口语体创作,而应寻找一种既能表现美国黑人的“意象、语言特点、奇特的思维倾向和独有的幽默及伤感性”,又能表现黑人“最深刻最高尚的理想及情感”和“最广阔的主题、最大范围的表现手法”的形式。他认为“美国黑人诗人在美国应该起到辛格在爱尔兰所起的作用”。一九二五年阿兰·洛克编辑的《新黑人》文集出版。洛克认为黑人文学不仅和其他非洲文化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和世界其他把种族自豪或民族主义与在艺术、文化和政治上取得新成就相结合的运动(如爱尔兰或捷克的运动)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强调新黑人的新艺术、新风格、新追求,重技巧、重自由创作而轻作品的政治使命的宣言式的理论,反映了当时黑人政治和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思潮,对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的黑人作家有着极大的影响。
吉恩·图默于一九二三年发表了《蔗》。这部集诗歌、故事、戏剧的表现形式于一体的作品,用现代主义甚至可说是先锋艺术的手法表现了黑人时而怀旧时而激进的浓重的种族情愫,使它的作者一夜之间成为青年黑人作家眼中的新星。很快在哈莱姆出现了一批新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音乐家,如作家康蒂·卡伦、兰斯顿·休斯、阿纳·邦当、华莱士·瑟曼、佐拉·尼尔·赫斯顿、鲁道尔夫·费希尔、内拉·拉森、克劳德·麦凯、杰西·福塞特,音乐家如贝西·史密斯、路易司·阿姆斯特朗、杜克·埃林顿等,他们都是在二十年代走上创作道路的,他们不仅对黑人文学艺术,而且对美国文学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特有的贡献。
引言指出,从物质角度分析,哈莱姆文艺复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出版业、戏剧业、艺术业的繁荣,因此一九二九年的大萧条使这一文化运动很快进入低潮。
在六十多年后接近世纪之末的今天来回顾并评价这一运动,《选集》的编者不同意某些评论家认为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政治上不够激进,因此运动收效甚微的说法。他认为在消灭奴隶制后仅仅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黑人文学艺术就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黑人文学艺术家在此期间“重新发现了他们非洲的祖先的古老的信心和使命感,创造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使未来的作家、音乐家和艺术家们能够以此为基础进行构建,使广大的黑人群众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面貌得到了正确及充满爱心的反映”。
《选集》的第五部分被称做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现代主义时期。编者认为这二十年在美国黑人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第二次黑人从南方农村大规模移向北方城市的浪潮加剧了北方城市的劳资矛盾、阶级对抗和黑人聚居区生存状态的恶化。这一时期的黑人文学反映出了强烈的城市意识,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就是这种新的、被称作“城市现实主义”的文学的典范。用赖特自己在《黑人创作的蓝图》一文中的话说,“一般说来,过去的黑人作品仅仅局限于谦卑的小说、诗歌和戏剧,是向白人世界乞讨的有礼貌的、一本正经的使者。他们穿着仆役的及膝短裤走进美国公众舆论的法庭,打躬作揖地表示黑人并不低劣”,而《土生子》“把大大削弱并可能摧毁我们的文化的仇恨、恐惧和暴力展现在光天化日之下,从来还没有哪个作家这样做过”。黑人文学从表现中产阶级黑人的理想和挫折转移到下层市民的愤怒和不满。评论家们都认为,《土生子》为美国黑人文学建立了一个把粗犷的城市现实主义和“抒情”的自然主义结合起来的重要创作模式,记录下了美国黑人城市生活的严酷现实。经济大萧条导致的社会经济问题大大加强了作家的社会意识,一时间,“抗议”成了黑人文学审美的重要标准,赖特式的抗议文学大量出现,如威廉·阿塔维的《锻炉血》(一九四一),切斯特·海姆斯的《如果他叫喊就让他走》(一九四五)和《孤独的圣战》(一九四七),安·佩特里的《大街》(一九四六)等。
抗议文学风行黑人文坛十年,到四十年代末渐渐显出已到强弩之末。詹姆斯·鲍德温在一九四九年写的《大家的抗议小说》一文表达了这样的看法:“抗议小说的失败在于它否认生活,否认人,拒绝人的美、恐惧、力量,而坚持认为只有人的类别才是真实的,不可超越的。”拉尔夫·埃里森的《隐身人》于一九五二年出版并获全国书奖,这部以现代主义手法创作的小说在赖特、鲍德温和埃里森之间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争。埃里森谈到自己力图把小说的社会责任和小说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时,认为在小说艺术方面他除了得益于赖特、鲍德温、兰斯顿·休斯之外,还得益于艾略特、庞德、海明威等白人作家,他说在创作《隐身人》时感到需要“写一本不受狭隘的自然主义束缚的小说,这种狭隘的自然主义在取得了许许多多的成就之后,已导致了最终的、无以缓解的绝望,影响了当前的许多小说”。
四十和五十年代的黑人女作家可以说是生活在赖特和埃里森成就的阴影之下。赫斯顿的《她们眼望上苍》因“没有突出种族歧视”而遭冷落,格温德林·布鲁克斯的《莫德·玛莎》、波勒·马歇尔的《褐姑娘、褐砖房》也没有受到应有的注意。
这一时期黑人诗歌佳作不断。兰斯顿·休斯等在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就开始创作的诗人宝刀不老,休斯在四十年代出版了三部诗集,五十年代出版了两部。一代新诗人从四十年代起开始了创作生涯。马格丽特·沃克一九四二年所写的《为了我的人民》获当年耶鲁青年诗人奖,格温德林·布鲁克斯的《安妮·艾伦》获一九五○年普利策奖,梅尔文·托尔森、罗伯特·海登等也发表了许多诗作。他们注重诗歌的技巧,也从黑人民谣中吸取营养。但和在小说领域中的关于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对种族歧视的抗议与“沉默”之间的争论一样,评论界更关注的仍是诗作中反映黑人生活现实的内容。
这一时期黑人戏剧中的大事当属洛兰·汉斯伯里的《太阳下的葡萄干》(一九五九)在百老汇一炮打响。她是第一个有剧本在百老汇演出的黑人女剧作家,演出五百三十八场,创造了黑人剧作在百老汇演出最长的记录。不仅如此,《太阳下的葡萄干》还在与田纳西·威廉斯的《甜蜜的青春之鸟》和奥尼尔的《诗人的笔触》的角逐中夺魁,获纽约戏剧评论界全年最佳剧作奖。从一九二六到一九五九年,一共只有十部由黑人创作或参与创作的剧本在百老汇上演。一九四○年在哈莱姆建立了美国黑人剧院,为黑人剧作家作品的演出提供了场所。
编者在总结这二十年美国黑人文学时说,“一九四○年到一九六○年美国黑人文化第一次结出了成熟的文学果实”,“他们为未来开创了新的领域,而哈莱姆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家几乎还没有看到这样的前景”。
《选集》的第六部分在“黑人文艺运动”的标题下收入了六十年代的作品。这十年美国国内社会激烈动荡,黑人运动、青年运动、女权运动、反对越南战争的斗争风起云涌。黑人作家和艺术家是黑人运动如以南方为中心的民权运动、北方黑人聚居区的暴乱、黑人穆斯林运动、以黑豹党为象征的黑色权力运动等的积极力量。六十年代的黑人运动旨在改变黑人在美国的处境和地位,黑人文学艺术家旨在改变黑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反映六十年代黑人的新精神。文艺家转向黑人大众去寻求灵感,目的是创造“发挥作用的、集体的、忠于事业的”作品。由于他们心目中的读者主要是黑人,因此他们更加刻意开拓种族的文化、历史和群体传统。
黑人文艺运动的特点之一是与非洲的认同。六十年代正是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极大胜利的年代,仅在一九六○年就有十七个非洲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对于美国黑人,非洲不再意床着耻辱,而是值得引以自豪的文化艺术的源泉。不少黑人文学艺术家到非洲去寻根,把具有非洲特色的文艺表现形式结合到自己的创作之中。
诗歌成了黑色权力及黑人文艺运动最得心应手的武器。诗人们力图把布道辞、流行歌曲、黑人群众语言等口头传统结合到一种热情活泼的新形式的诗歌中。昆西·特鲁普、索妮亚·桑切斯、阿米里·巴拉卡、尼基·乔万尼等都是这批诗人中突出的代表。
戏剧也和抗议文学时期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阿米里·巴拉卡和埃德·布林斯等人的剧中人物根本不想融入白人社会,他们都是在压迫下生活的小人物,剧作家通过他们反映黑人的意志、活力、远见和觉悟,一种黑人解放的新精神。黑人戏剧活跃在六十年代的百老汇和非商业性实验剧院中。巴拉卡的《荷兰人》(一九六四)、布林斯的《快糊涂了:一场悲剧性的幻想》(一九六九)等的演出都获得了成功。
妇女是民权运动、黑色权力运动及黑人文艺运动中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为七十年代以来黑人女作家的大量出现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由于黑人文艺运动的声势及影响,出现了一批黑人出版社和期刊,大学中也开设了黑人学研究,涌现了许多黑人学者和文学评论家。尽管也有一些重要作家对这场运动持有不同的看法,如伊斯梅尔·里德和阿德里安娜·肯尼迪认为运动把所有的黑人看作具有同样的背景、愿望和目标的人;艾丽斯·沃克认为运动把北方城市看作是“真正”的黑人的唯一生活场所;波勒·马歇尔认为黑人文化不仅只限于美国黑人文化,等等,尽管这场黑人文艺运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渐渐失去了活力,成为历史,但它的成就是不可低估的,它丰富了黑人文化传统,把黑人文学艺术的创作和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选集》最后部分的引言指出,七十年代与六十年代的明显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歪曲、忽视、不为人知的黑人文化及社会历史进行挖掘和整理;二,探索黑人民间文化的形式;三,黑人女作家和学者的大量出现并得到应有的承认;四,承认美国黑人特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五,越来越多的黑人在美国文学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从黑人角度发掘黑人历史及文化的结果是出现了一批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如约翰·布拉辛盖姆的《黑奴社会:内战前南方种植园的生活》(一九七二),格尔达·勒纳的《美国白人世界中的黑人妇女》(一九七三),奥兰多·派特森的《奴隶制和社会死亡》(一九八二),保罗·吉尔罗伊的《黑色大西洋》(一九九三)等。在探寻黑人历史的文学创作方面,亚历克斯·黑利的《根》(一九七六)很有代表性。当代黑人作家把注意力集中到对奴隶制时代的审视上,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今天。对于这一代作者来说,奴隶制并不只是美国黑人的独特经历,而被看作西方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被湮没了的黑人作者的作品得到了重新出版。
但是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点要算黑人女作家群体的出现。她们中的许多人曾是民权运动和女权运动的积极分子,于七十年代初期开始考虑妇女运动中的种族主义和黑人社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一九七○年对于黑人女作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玛亚·安杰洛发表了自传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什么歌唱》,艾丽斯·沃克、托妮·莫里森、琼·乔丹都在这一年发表了处女作(沃克的《格兰治·科普兰之三生》、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乔丹的《他自己的所在》),开始了各自的创作生涯。这些作品的中心从一个泛泛的黑人社会转到具体的黑人社区,或在乔治亚的农村,或在中西部的小城,或在纽约的一个区。新一代的黑人女作家摒弃了对黑人社区的千篇一律的描绘,强调了黑人和所有其他人种一样,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她们不像过去的黑人作家单单把注意力集中在黑人和白人的关系以及北方城市中黑人与白人间的斗争上,她们关注的是黑人男女之间的关系。她们不把黑人社区理想化,而是表现黑人文化历史的复杂性,同时也揭露黑人男性中存在的性别歧视。在探索性别问题的同时,她们也把诸如母性、母女关系、女性间的友谊、黑人宇宙观中灵与性的关系等新的主题引入到黑人文学之中。和表现类似题材的白人作家不同的是,她们认为社区内个人的命运和外界的政治形势是相关的,不可能脱离社会的政治大形势来处理个人的命运。她们的作品还表现出了对黑人历史及非洲文化的作用的高度重视。在创作手法上她们不再主要依靠顺时叙述而使用了时空切换、多视角叙述、魔幻现实、开放性结尾等等现代技巧。突出的女作家除了已提到的之外,还有波勒·马歇尔、格洛利亚·内勒、托妮·凯德·邦巴拉、贾曼卡·金凯德、特里·麦克米伦等。黑人妇女在诗歌和散文方面的成就也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出版了不少诗集,如露西尔·克里夫顿的《关于地球的好消息》(一九七二),琼·乔丹的《我在黑暗中做的事》(一九七七),奥德里·洛德的《黑色独角兽》(一九七八),恩图扎克·尚格的《起毛的边》(一九七八)等。
黑人女性创作群体的成就促进了学术界对黑人女作家的研究和黑人女性文学评论的发展。到七十年代末,进入美国主流大学的黑人女学者开始了艰难的教授和研究黑人妇女的历史和文学的工作。她们和黑人男性文学评论家及研究者一起,使黑人在美国文学评论领域中的影响日益增加,爱迪生·盖尔、休斯顿·贝克、罗伯特·斯特普托、唐纳德·吉布森、芭芭拉·克里斯廷、小亨利·路易斯·盖茨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一时期最有成就的黑人剧作家当推奥古斯特·威尔逊。他两次获普利策奖(《篱笆》和《钢琴课》),是第一个同时有两个剧本在百老汇上演的黑人剧作家。他写剧是为了“讲述从来没有被讲过的历史”,他的十个主要剧本每一本都探讨二十世纪的某个十年中黑人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篱笆》的背景是五十年代,《钢琴课》是三十年代,《两列火车在奔驰》是六十年代,等。男作家中较有成就的是约翰·怀特曼,诗人则应推迈克尔·哈伯、昆西·特洛普、阿尔·扬等。
《选集》各部分的引言对美国黑人文学的根源和发展、黑人民间传统的作用、社会历史对文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社会的作用、重要的黑人作家的特点和贡献等方方面面做了精辟的分析和阐述。值得一提的是,《选集》附有“美国黑人文学及历史大事一览表”,从一四九二年黑人佩德罗·阿伦佐·尼诺和哥伦布开始发现新大陆的航行到一九九六年沃特·莫斯里《一只小黄狗》、特里·麦克米伦《斯特拉怎样重又得到了她恰当的位置》的出版和奥古斯特·威尔逊《七把吉他》在百老汇上演。一览表对黑人历史和黑人文学的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
标签:文学论文; 美国黑人运动论文; 美国社会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黑人文化论文; 黑奴起义论文; 美国史论文; 文学历史论文; 艺术论文; 诺顿论文; 历史政治论文; 文艺论文; 土生子论文; 诗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