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经济全球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它主要包括生产、金融、科技和市场几个方面的全球化:
生产经营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经营的全球化,跨国公司又是生产经营全球化的主体力量。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近年来,全世界共有4.4万个跨国公司母公司和28 万个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这些跨国公司控制了全世界1/3的生产,掌握了全世界70%的对外直接投资,2/3的世界贸易,70%以上的专利和其他技术转让。它们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使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程度越来越高,形成统一的国际生产体系。在生产经营全球化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由于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大大加快了国际经济中国际投资的增长速度。199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4000亿美元,是1970年400亿美元的10倍。 通过国际投资的迅速增长而促成的全球生产和销售的联合,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
金融全球化 金融业的电子化使得外汇交易和资金转移在客观上不受时空限制,以光的速度在瞬间就可完成。许多国家的金融市场已同国外结成电脑网络,金融业务发展迅猛。1973年,全球每日外汇交易量只有150亿美元,到目前已经增长到每日约15万亿美元。1993 年国际融资总净额只有2750亿美元,1997年以来增至75850亿美元。1970 年实现经常帐户交易货币可兑换的成员国只有35个,占成员国的30%,到目前增至137个,占成员国的比例达76%。 近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先后涉及日本、俄罗斯、拉美、非洲和北美,造成全球各地的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股市接连多日全线狂跌,致使美国和欧洲如此强大的经济的增长势头也被迫放慢。这从反面说明了世界金融业已发展到不分彼此的地步。
科技及信息全球化 五六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科技革命推动着世界经济从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发展,信息、智力和知识渗透到生产的每个过程,成为经济增长的倍增器。目前,信息产业正在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世界正进入信息时代。跨国界的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电视、电话、计算机连成一体,信息可在世界各地自由传播、随时获取。
市场全球化 全球化带来新的贸易格局和贸易方式,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实现了贸易自由化。1996年基本上实现了保护投资自由化的措施,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员在全球范围更加自由、更大规模的流动。1997年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主持下,有关国家和地区相继达成了基础电信协议、信息技术协议、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前两个协议将对信息市场和信息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国和地区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同等对待本国和外国公司等。这样,从货物到投资到各项服务的世界贸易自由化有序地进行,全球统一大市场正在逐步形成。
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国际经济体制,它反映了国际经济关系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这一变革必然给当前国际关系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为:
一、促进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一个统一的全球经济系统正在逐步形成。各国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利益错综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争夺也日趋激烈,争端和摩擦接连不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传统经济体制下的零和、输赢规则已为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的非零和及双输、双赢规则所取代,要么一荣俱荣、要么一损俱损。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实力多么强大,都不能我行我素。各国,尤其是各大国,在处理相互关系和国际关系时客观要求相互沟通,相互妥协。协调与合作正在成为大国关系的主旋律。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就与经济全球化这一因素密不可分。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美国是最大的发达国家。东西南北矛盾也会在中美关系中反映出来。冷战结束之后两国关系麻烦不断,一度曾面临深刻的危机。但是,由于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很强,中国拥有广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美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急需开拓国外市场,因而,中美间的经贸关系仍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从1990年的117.7 亿美元增加到目前的489.9亿美元,美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成为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对中国的直接出口为美国提供了30多万个就业岗位,双边贸易至少为美国工业和服务业提供了上百万个工作岗位。经济上的互惠互利推动着两国间的接触、对话不断发展,双方搁置分歧,增进了解,加强协调,扩大合作。两国元首成功地实现了互访,两国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中美两国还在资源、能源、环保、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进一步加强合作。1998年6月, 中美两国外长前所未有地共同倡议召开了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外长会议,协调应对印巴核军备竞赛的立场,把两国的协调与合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90年代以来中日之间的外交争端也时有发生,但两国的经贸关系却一路攀升,1997年以来两国双向贸易达635亿美元, 相互成为第一和第二贸易伙伴。正如日本一位外交官所言,两国的合作已发展到“各自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繁荣而唇齿相依、割舍不断的程度”。这种“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密切关系也成为推动两国其他关系发展的动力。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对日本的访问,两国建立了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两国商定“在经贸、科技、环保领域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及全球性问题等领域加强协调与合作”。
世界其他大国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势头也持续发展。美日汽车贸易争端几次闹得沸沸扬扬,贸易战似乎一触即发,但是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还是以双方相互妥协,日本开放部分汽车市场,美国放弃制裁而告结束。1998年6月以来,日元对美元汇率跌至146日元兑换1 美元的历史最低点。在一些国家强烈要求下,美日两国联手干预外汇市场,最终使它回复到1美元兑换140日元以下,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亚洲乃至世界金融形势。
二、对南北关系产生双重影响
南北关系的实质是发展中国家摆脱发达国家经济和政治上的剥削与控制、谋求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对南北关系产生了双重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首先南北关系长期以来的紧张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过去南方对北方的单向依赖已变成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南北经济交往的规模和密切程度空前增强。彼此都认识到,只有保持南北双方和谐的发展,世界经济才能得以健康地运行。双方都在处理南北关系时表现出务实性和灵活性,放弃了一些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其次,一些发展中国家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南方的国际地位有所提高。南方国家之间要求加强经济和科技合作的呼声很高。
经济全球化像任何事物一样,都是一把双刃剑,它对南北关系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是冲击了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无国界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国家减少干预,甚至出让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全球协调和仲裁机构去实行。从理论上看,主权让与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都是对等的,而且都可以共享。但是,实际上,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单方面冲击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在发生危机时又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增大了发展中国家承担风险的概率。东亚金融危机就是由于发达国家的投机资本钻了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和解除金融管制的空子而引发的,这本身就是出让主权的结果。而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紧急援助贷款,又是以发展中国家出让主权,放弃亚洲发展模式为条件的。有的东南亚国家把这一模式称为“新殖民主义”。所以,南北关系的实质依然是控制与反控制、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
二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市场经济就是实力经济,其成果按实力分享。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由于经济实力不同而所得相差十分悬殊。因此,随着社会财富的大量增加,财富的集中程度也越来越高。1997年9 月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的资料显示,1965年,世界上七个最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七个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的19倍,而到1995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8倍。目前,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2万美元,而发展中国家还有13 亿人的年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到500美元,全球还有1亿人每天在挨饿,15亿人上不起学。
三是使南南合作面临挑战。七八十年代,在77国集团和石油输出组织等南方国家组织的主导下,南南合作曾取得过巨大的成就,一度被视为南方国家摆脱北方的经济控制,走上自主发展之路的根本途径。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乏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为经济上存在互补性的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的合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强烈要求平等参与国际经济新秩序、金融新秩序的新的“游戏规则”的制订。这也要求首先加强南南合作。
三、推动区域内国家的联合
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各个国家,特别是弱国、小国,都希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但是一个国家又往往力不从心,于是有着地理、文化等若干共同因素的国家就通过区域内国家的联合,通过地区经济一体化来加强争夺市场份额的能力。近年来,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增多,60年代只有9个,70年代发展到28个,80年代有32个, 到1997年达107个,共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有的还参与了多个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
地区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对国际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是促进地区范围内的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地区化的经济组织是以承认成员国主权平等为前提的,发达国家不能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为所欲为,而比较注意尊重发展中国家的权益。而且,各种经济一体化组织都有程度不同的合作形式和规范,这就为南北合作和南南合作提供了制度保证,有利于促进南方国家的发展。
二是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地区经济一体化组织为了给本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或者为了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地位,往往还注重加强其他方面的合作,从而维护了地区安全和稳定。美洲国家组织1998年10月就成功地调解了厄瓜多尔和秘鲁长达50多年的边界争端,两国议会都表示无条件地接受保证国提出的解决有争议领土的方案,这是在地区一体化框架内和平解决争端的成功范例。西非经济共同体也成功地化解了长达九年的利比里亚内战。当然,任何事情又都是有限度的,超越了这个限度,就会走向反面,仅1998年5月以来, 非洲就发生了塞内加尔、几内亚出兵干预几内亚比绍兵变;安哥拉、津巴布韦、纳米比亚、乍得、卢旺达、乌干达等国在刚果(金)兵戎相见;南非、博茨瓦纳武装干预莱索托政治危机等事件。这些事件也是以地区一体化组织为依托的,结果却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
三是有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地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必须要求用制度来巩固其成果,这就导致地区经济一体化逐步向政治一体化发展。地区政治一体化则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促进了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例如:建立于1967年的欧洲共同体, 从最初的6个成员国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发展。1995年扩大为15国的欧洲联盟,盟内生产总值达到7.5万亿美元,占该年全球生产总值23万亿美元的约1/3,首次超过美国该年的国内生产总值6.26万亿美元。 欧盟成为与独霸世界的美国抗衡的一大力量。政治上,1991年12月,共同体各国首脑会议通过了《欧洲政治联盟和经货联盟条约》(简称马约),向建立全面超国家一体化的欧洲联邦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97年10月欧盟15国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进一步促进了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1999年1月1日,欧盟中的11个成员国将建立经济货币联盟,统一使用欧洲单一货币——欧元。这标志着一个新欧洲由理想初步变成了现实,它将大大增强欧盟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并进一步冲击美国经济和它的世界霸权,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亚洲东盟、拉美南方共同市场、非洲的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发展中国家集团也正在成为影响经济政治的重要力量,这些力量的发展有助于打破超级大国对世界的主宰,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展望世界未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它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也仅仅是个开端。为此,我们应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把握当前国际关系的种种新特点,趋利避害,抓住机遇,促进我国的振兴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