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垄断同盟与地区经济一体化——从欧共体的产生、发展看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共体论文,同盟论文,趋势论文,地区论文,世界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国际垄断同盟与经济集团
国际垄断同盟(国际卡特尔)是资本主义垄断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瓜分世界市场,攫取国际垄断利润,经过激烈斗争,达成协定,结成的国际性经济联盟或联合。战后,科技革命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随着生产资本的高度集中和国际化,国际垄断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其表现是私人垄断资本方面的跨国公司取代国际卡特尔,并出现了以国家调节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国际垄断同盟——经济集团(以欧共体为代表)。现以欧共体为例分析如下:
1.经济集团与国际垄断同盟具有相同的性质。
第一,欧共体的建立是战后资本主义生产高度集中和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据共同市场执行委员会报告,6国范围内28家煤炭康采恩控制了全部煤炭工业生产的82%;20家钢铁托拉斯控制了整个钢铁生产的80%。据此,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1950年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1年该条约在西欧6国(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实施。1957年在欧洲煤钢联营共同体的基础上,6国又签署了包括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联营共同体条约的内的《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罗马条约》开始运行。为促进联合,1965年这6个国家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上述3个共同体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但3个组织仍可独立活动。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正式生效。
第二,欧共体是国际资本集中过程中欧洲民族国家协调的产物。比利时经济学家厄尔奈斯特·曼德尔指出:“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经济规划最终与资本的多国溶合是水火不相容的”。他进而指出在处理资产阶级民族国家与资本国际集中关系上有两种选择:“一是由单一国家资本家阶级所有,对于国际生产仪器越来越多的股票的有决定意义的控制,外国资本家也参加进来,但充其量只是一种低级的伙伴”。这一倾向,美国战后在世界范围内政治、军事、经济霸权方面已有引人注目的表现,然而,却遭到了已经从战争创伤中恢复起来的欧洲国家的反对。他们不甘心做“小伙伴”,但单个国家又不能与美国抗衡。于是,“资本的集中伴随着”6个“资产阶级民族国家力量的逐渐解除,并伴随着一种新的、联合的、超国家的资产阶级国家势力的兴起”,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族国家与资本国际集中关系的另一种选择。[①]
第三,欧共体是以政治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国际垄断同盟。欧共体的建立,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从大范围看,它主要是针对美国和原苏联的政治霸权以及美国的经济霸权。从局部看,反映了欧洲内部的矛盾与斗争。欧共体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最初形式的倚角之势就是一例。但这种政治对抗是以实现共同体内部经济联合为前提的。可见,欧共体是政治经济的统一体。
2.经济集团发展了国际垄断同盟。
首先,从暂时的妥协到制度的创新。布哈林认为:(古典的)帝国主义时代的主要特征,是这些“国家资本主义托拉斯”之间的竞争,而不是资本的国际溶合。[②]厄尔奈斯特·曼德尔也进一步指出:“古典的垄断只是在一个国家范围内进行合并,而在国际范围内,它就满意于暂时的协议(国际卡特尔等等)”。[③]第三次科技革命后,高度发达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资本集中需要相应的协调机制,但各国市场的分割以及各主权国家政府所采取的不同政策,使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受动了极大抑制。因此,让渡部分国家主权,组建经济集团,通过条约的形式,实现超国家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势在必行。欧共体做了这样的尝试,并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以联邦德国为例,共同体成立后,它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利用共同体内部取消关税,对外高筑关税壁垒的有利条件,大力扩大对其它成员国的出口,1963年便超过了美国,成为共同体内最大的商品供应国。欧共体的建立和扩大,也加强了联邦德国与其它成员国的资本交织,他们之间的经济联系从煤钢工业迅速扩大到机器制造业、电子电气工业、化学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各个工业部门,进而从工业部门又扩大到国民经济的所有领域。由于共同体内部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一定时期内还使其解决了经济迅速增长而出现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④]与联邦德国一样,其它成员国也在不同程度上分享着共同体这一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利益。
其次,从国际垄断组织同盟到国家垄断同盟。国际垄断同盟(国际卡特尔)是各垄断组织间达成的,虽然在某种情况下,也有国家出面干预的,但实属偶然和个别现象。而经济集团则是以国家的身份签订条约而组建的。这说明,战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国家调节资本主义阶段。从原始积累至今的500多年间,总的来说,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但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充满着发展和变化,尤其是在经济腾飞的战后,就其本质来说资本主义仍不失以私有制为特征,但当代资本主义是国家调节资本主义。国家调节渗透了国民经济的每个角落,自由竞争受到了相当程度的约束。经济集团就是国家调节在对外经济交往中的具体表现。当然,资本主义国家是代表着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而进行国际协调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集团属国家垄断同盟。
二、经济集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1.经济集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比较。
综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经济集团是指各个成员国间通过一定的条约体系,为了特定的目的而比较紧密的结合起来的群体。这一群体往往采取种种措施保护内部成员,排斥外部成员或其它集团。至于经济一体化,至今没有一般公认、明确的含义。美国经济学家B·巴拉萨认为:“经济一体化就是废除各国经济之差异的手段,亦系各国经济没有差异存在的状态。”[⑤]荷兰经济学家亿伯根则指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之最适宜营运的人为障碍予以废除,而引入有关调节与综合的所有有利因素,以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构造”。[⑥]尽管经济学家对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尚无定论,但根据经济学家的见解,结合战后经济一体化的实践,不言而喻,经济一体化强调的是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因此,我们通常称其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比经济集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它们在如下方面存在不同:
从目的上看,经济集团源于国际垄断同盟,成员国往往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虽然通常以经济联合的形式出现,但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兴起于本世纪80年代中期,它更侧重于成员间的经济联系。从范围上看,经济集团不一定是在同一区域的结盟;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范围仅限于一个或几个特定的地区之间。
然而,经济集团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却存在相同之处,即注重经济协调。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在什么范围内进行,它们都把经济合作放在首位。
2.欧共体具有经济集团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特征。
作为经济集团,欧共体是在《罗马条约》的基础上产生,成员国有着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奋斗的目标,并拥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加以保障;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其成员国限于欧洲,彼此开展的是典型的区域经济合作。因此,我们可以确切地称其为区域经济集团。这种身兼二职的区域经济集团在当前一体化的道路上走得最远,发展最充分。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经济集团与经济一体化之间存在着某些特殊的关系。
(1)欧共体促进了自身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目标一致,使欧共体一体化的起点颇高。政治对抗的背景使欧共体在开始制定政策时就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和排它性。例如,在工业品方面建立关税同盟,在农产品方面实行包括对非成员国农产品进口征收差价税,成立各类农产品的共同市场组织及对成员国农产品出口价格补贴的共同农业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决定了欧共体在60年代末就达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较高水平——共同市场。[⑦]
力量均衡,使欧共体一体化的进程极快。欧共体是在欧洲6国势均力敌的前提下组建的。6国同处在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经济结构相似,发展水平相当,这就决定了欧共体一体化进程的顺利。继60年代末实现共同市场后,为了巩固经济一体化的成果,摆脱美元的控制,实现欧洲货币稳定,1979年3月欧洲货币体系建立。此后,在政治一体化方面获得初步进展,各国政策逐渐趋同,从而由共同市场过渡到经济同盟。在此基础上,1993年1月1日一个没有内部疆界,在其中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大市场开始运行。同年11月《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条约》、《欧洲政治联盟条约》,统称《欧洲联盟条约》或《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着手实施,欧共体由此被称为欧盟。
作用显著,对世界范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构成影响,并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目前,世界范围内存在欧共体(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这一三足鼎立之势与欧共体(欧盟)影响是分不开的。就北美而言,战后初期的美国政治、经济力量极强,它不需要与别国结盟便可“主宰”世界。经济学家在世界经济的研究方面也常把美、欧相提并论。但随着美国政经地位的相对下降及欧共体的不断壮大,使得美国难以孤军作战,从而导致了1989年《美加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在此基础上,1994年1月1日诞生了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的结盟,北美的联合,加快了日本“东亚经济圈”建设的步伐,美国不甘心失去亚洲市场,积极参与那里的活动。于是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正式成立。
自1958年欧共体成立以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们看到了欧共体的组建及经济一体化推行的益处。可见,欧共体(欧盟)对世界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区域经济一体的发展又使经济集团发生相应的变化。其反应如下:
经济集团的规模不断扩大。欧共体成立之初,只有6个成员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成果极大地吸引了欧洲非成员国。1973年最初与欧共体对立的英国转而与丹麦、爱尔兰共同加入共同体;希腊(1981)、西班牙、葡萄牙(1986)、瑞典、芬兰、奥地利(1995)加入欧共体(欧盟)。欧共体(欧盟)的进一步设想是三个同心圆的蓝图,即第一个同心圆是欧共体(欧盟),为核心层;第二个同心圆是包括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在内的欧洲经济区,业已确立;第三个同心圆,扩大到东欧某些国家,形成所谓欧洲经济区。[⑧]
经济集团的政治色彩逐渐淡化,首先表现在针对性有所削弱。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使欧美由对抗转向以经济合作为主。据统计,目前欧盟与美国的贸易额已高达1.7万亿美元,约占美国对外贸易的一半;美国40%以上的海外投资设在欧洲。[⑨]经济联系的加强使欧美政策不断调整。前不久马德里首脑会议上双方又签署了《大西洋两岸议程》和《美国与欧洲联合行动》两个文件,双方约定:在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民主与发展方面进行合作;对全球性挑战进行联合行动;对扩大世界贸易和增进经济联系作出贡献;采取步骤促进美欧交流。[⑩]
经济集团政治色彩淡化还表现在排它性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欧共体成立之初,曾实行严格的排它性对外经济、贸易政策,这些政策虽有助于内部的发展,但又陷于相对孤立的境地。为此,从70年代起,欧共体(欧盟)加强与局外国家的联系:例如与一些非、加、太发展中国家签订《洛美协定》,对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输入的商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和半成品给予普遍优惠待遇;此外,欧共体(欧盟)还以整体身分参加关贸总协定主持的多边贸易谈判,大幅度削减关税及限制非关税壁垒。这些充分说明,经济一体化的充分发展客观上要求欧共体(欧盟)改变原有的政治敌对态度和排它性措施。
三、几点启示
国际垄断同盟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又有相应的变化。从内因看,这些变化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结构的软化所决定的;从外因分析,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扬弃为其变化起到了加速作用。欧共体的产生、发展反映了从国际垄断同盟到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一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通过分析,可得出如下启示:
启示之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从最初欧共体采取的一种手段转变为欧共体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制定《罗马条约》,实现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业政策是欧洲6国为达到与超级大国抗衡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其结果是内部经济贸易空前发展,技术合作的日益加强;外部对抗也发展为经济联系与竞争。内外形势的变化,迫使欧共体逐渐调整原有的政策,专心致力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过努力,最终使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同盟及政治同盟的目标得以实施。这一演进过程是在世界从政治、军事对抗为主转向经济合作为主的大背景下完成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欧洲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关系的最佳选择。当前,国际间的相互依赖与相互联系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从国际关系看,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可导致政治上的相互依赖;政治上的相互依赖又反过来促进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这种国际间相互依赖理论的延伸,而经济结构的趋同是经济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前提。战后,西欧国家经济高速增长,可以说这种经济水平的同一化最佳发展方向是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间长期经济合作的基础。过去认为,国际垄断同盟是在瓜分世界的斗争中形成的,资本主义国家间的联合是暂时的产物。但在当今世界中,各国都在为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尤其是经济一体化的建立,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为国家间的长期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环境。欧共体(欧盟)从关税同盟、共同的农业政策到今天的统一大市场、经济货币与政治同盟,大大地克服了欧洲小国规模和资源的制约。从1958年成立至今已近40年,这一经济一体化组织非但没有瓦解,反而在不断壮大。这一事实冲破了关于资本主义国家间不可有真正联合的传统观念,而这种长期的经济合作是建立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之上的。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欧共体(欧盟)顺应客观规律,便得以成功。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到来之前,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现在乃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构成世界经济的主旋律,是世界经济的发展阶段。
启示之二:欧共体(欧盟)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模式。纵观世界,我们不可简单地说所有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与欧共体(欧盟)相似,更不能说,今天的欧共体(欧盟)发展过程,就是明天其它区域一体化所要走的路。例如,东盟是区域经济一体组织,但却不是在国际垄断同盟的基础上产生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各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参加,因此,也不能用欧共体(欧盟)的模式去套。但完全有理由相信,欧共体(欧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模式,而且是极有代表性的。它利弊共存,对于它的研究,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区域经济一体化。
在组建经济集团的基础上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可相互促进,加速其一体化的进程;同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相同,可在贸易、货币等多方面实现一体化;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系统的条约条款也为一体化的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这种模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互补性较差。
启示之三: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加强与欧盟的经济技术合作。欧盟在推进自身建设的同时,为避免缺乏互补的弱点,首先把重点放在中东欧和俄罗斯,但无论从当前的市场容量(1994年只占欧盟域外出口11%)[(11)]和发展潜力看,都远不能满足其需要。于是,在东扩的同时开始注意南下。1994年11月28日至29日,欧盟和地中海沿岸国家部长会议在巴塞罗那举行,并通过了《巴塞罗那宣言》,和一项政治方案。提出争取在2010年建立包括欧盟和地中海沿岸中东北非国家的地中海自由贸易区。[(12)]
更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又把其注意力移向了东亚。东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已使它成为当今世界上经济增长最有活力的地区。东亚多属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与欧盟恰好形成互补。据世界银行估计,今后10年间,东亚仅基础设施建设就将耗资15000亿美元。[(13)]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说得好:“欧洲如果错过这班车,亚洲将自己前进。[(14)]反过来,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需要欧洲更积极的参与。欧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特别是能源、交通通讯、环保、农业等重点行业)和成熟的管理经验,以及大量先进的产品,对东亚来说是不可缺少的。这一切,预示着双方将进一步交往。
中国是东亚大国,近年来,在欧盟经贸合作,特别是在人才开发、经济改革的促进,环境、旅游、商务和工业合作,科技合作及财政技术援助方面所取得的进展是令人瞩目的。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不断高涨的今天,中国应认清各类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在积极参与本地区经贸合作的同时,抓住欧盟急需互补的机遇,增进往来,协调对策,以期经济更快发展。
注释:
[①][比利时]厄尔奈斯特·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7、378页。
[②][比利时]厄尔奈斯特·曼德尔:《晚期资本主义》,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68页。
[③]同[①]书 第366页。
[④]余开祥:《西欧各国经济》,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7~38页。
[⑤]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11页。
[⑥]同[⑤]书。
[⑦]按贸易壁垒取消的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可分为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几种形式。
[⑧]张二震:《国际贸易政策的研究与比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8页。
[⑨]王依夏:《横跨大西洋—美欧马德里首脑会议评析》,《国际商报》1995年12月12日。
[⑩]同[⑨]书。
[(11)]何伟文:《欧洲的猛醒——欧洲/东亚经济高级论坛》,《国际商报》1995年10月13日。
[(12)]何伟文:《欧盟与地中海南岸国家举行外长会议》,《国际商报》1995年12月17日。
[(13)][(14)]同[(11)]。
标签:经济一体化论文; 经济论文; 英国欧盟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世界政治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同盟论文; 市场垄断论文; 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