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全球化论文,关系论文,经济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352(2002)02-0023-03
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并驾齐驱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各个国家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与此同时,许多人提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实质上是一回事,或者经济全球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承认经济全球化,不承认经济一体化,是因为经济一体化充分显现资本主义制度的一体化,为了保证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回避经济一体化的提法,认可经济全球化。针对这种说法,很有必要分析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两个概念,进一步梳理和澄清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这对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市场缺陷导致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产生的原因相同,都是因为市场经济存在着缺陷。一方面,由于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世界大市场,又由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存在,各国都通过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进行贸易保护,使世界市场的总体经济结构被扭曲,各国市场经常处于封锁的或被分割的状态,这使得跨越国界的经济活动会遇到许多障碍,交易活动承担着较高成本;同时,由于国际分工的发展,经济活动要求超越狭隘的国内市场,进行国际间的交易活动,但由于缺少一种超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使得生产要素的国际范围自由流动受到限制,要素市场的全球统一很难实现,国际间的经济规则也很难达到一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企业的要求和民间的推动,在一定的范围内,差距较小的相近国家之间通过磋商,进而达成协议,制定统一的经济规则,建立较为紧密的经济合作关系,推动国际贸议和国际投资的一体化,从而产生了经济一体化。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存在着交易费用。交易费用越高,交易就越难完成,交易成本阻碍着市场的形成。各市场主体,特别是跨国公司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利用所在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清除交易费用。因为跨国公司具有很强的信息情报收集能力,可以通过全球的机构、代表处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到新发生的情况、问题和商机,而这种商机可能是该国政府及当地公司所不注意的,或是没有能力开发的,跨国公司能很好的利用和开发;同时,跨国公司又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很高的管理技巧和高新技术,特别是在技术转移中,无论是新机器之类的硬件,还是软件,都会尽最大可能把新技术应用到子公司中,并把合适的国家变成产品生产线,以最低的单位成本,赚取最大利润,从而减少市场上各种壁垒和障碍对利润的干扰。因此,对于一家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来说,活动范围可以达到世界上各个地方,市场主体尤其是跨国公司在追逐市场扭曲引致潜在利润的动机下,形成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具有不同的含义、主体和运行过程
首先,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不同。经济一体化一词最早被使用在两本著作中,一本是1931年出版的,瑞典经济学家埃利·F·赫克歇尔关于重商主义的著作,另一本是1933年出版的,两位德国作者关于贸易统计的著作。大约1941年,经济一体化由欧洲传入美国,并在1947年首先出现于政府秘密文件中。经济一体化被广泛引述并得到首肯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于1961年提出的,认为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之后,随着对经济一体化认识的加深,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简·丁伯根的定义是,有关各国贸易的自由化;B·巴拉萨的定义是,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流动的人为障碍的完全消除;C·金德尔博格的定义是,生产要素国际流动障碍消除,并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等等,这些定义都是经济一体化的完成形式。总体来看,所谓经济一体化是指世界一个地区、或跨地区的若干个国家之间达成协定或条约,进而建立经济合作组织,并且逐步取消相互之间的差别待遇,使生产要素更合理流动。经济全球化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奥多尔·拉维特在1985年题为《市场化》的文章中提出的,之后,世界各国政界和学术界纷纷使用这一概念。由于角度不同,使用这一概念所定的含义就不同,至今为止,很难找到一个普遍认同的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在这成千上万的经济全球化定义中,大致是从这样三个角度来定义经济全球化的;一是制度论,制度论者把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仍旧分成两大阵营,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和资本主义制度国家,并且认为,全球资本流动并不是简单地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地代数总和,而是一种有机的、超国家的和生产的社会关系运动,因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放弃了传统的经济模式,大规模摹仿西方经济行为,结果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关系、运动法则、资本积累和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逻辑渗透到世界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也接纳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的经济模式。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全球化。二是网络论,网络论者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系日益加深,各项生产要素的转移范围越来越大而形成的。在这个网络内,又由于信息技术掌握在少数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中心区域,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这不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而是由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决定的,经济全球化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就是网络化的增长过程。三是传统论,传统论者认为,界定经济全球化借助传统的国际贸易经济指标更贴切,因为国际贸易的密切关系程度最能反映经济全球化的内含,如果世界出口率越高,贸易额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比例越高,越说明世界经济是全球化。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全球化就是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主体和运行过程不同。经济一体化的主体是若干国家,既由若干个国家政府设计的,以国家契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经济合作组织形式,这是一种政治行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从而使经济一体化的运行过程带有主观性,具有强制作用。目前,经济一体化主要以欧、美、日为代表的三大地区,形成的三大经济一体化模式。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被称为蝴蝶模式,在这个蝴蝶模式中,中枢神经系统是美国本土,整个北美是蝴蝶的头部,中美洲是蝴蝶的躯干,南美洲是蝴蝶的下肢,最后生成两翼,左翼跨越太平洋向亚太扩展构建亚太经济共同体,右翼跨过大西洋向欧洲展开,构筑北大西洋共同体,这是美国从地缘经济学角度设计出的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战略。二是以日本为首的亚太经济圈被称为大雁模式,在这个大雁模式中,大雁的头部是日本本土,亚洲“四小龙”成为大雁的腹部,东盟国家构成大雁的下肢,由此形成从北向南经济发展逐步推进的层次模式,最后形成两翼,大雁的一翼是环“日本海经济区”,另一翼是“印支大陆开发计划区”,这是日本勾画的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蓝图。三是以英、法、德为主体的欧盟被称为同心圆模式,在这个同心圆模式中,法国、德国为同心圆的中心,然后向外依次扩散形成三个同心圆。第一个同心圆是传统意义的西欧国家,包括英国、意大利等,经济最发达;第二个同心圆是整个欧盟,包括土耳其、葡萄牙等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国家;第三个同心圆是现在的东欧、南欧国家,甚至包括北非的一些国家。这个同心圆模式同经济发展程度相吻合,越是靠近中心的国家,经济越发达,越是距离中心远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就越落后。这是欧盟制定的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规划。由此可以预测,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一体化将按着设计出来的蝴蝶模式、大雁模式和同心圆模式的格局得以不断发展的主流趋势。经济全球化不是国际组织设计出来的,也不是某些国家领导有意倡导的,而是由各国微观主体在追逐全球利润的动机下,以利润最大化原则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运行,在微观主体中,特别是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由此可见,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是微观主体,主要指跨国公司,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过程是一种微观经济行为,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运用市场规则,具有不稳定性和客观性,不具有强制作用。首先,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过程会带来有利和不利影响。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生产力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组合,是国际生产力的升级过程,只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就会使自己的生产力层次得到相应的提升而发展起来,从而使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促使世界经济日益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两极分化的加剧,使富国更富,穷国更穷。这主要是因为穷富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经济基础和经济条件的不同,致使利益分配出现了巨大差异,发达国家受益较多,发展中国家受益较少或没有受益。当前,受益的发展中国家不到二十个,这样,导致了世界经济秩序越来越不合理。其次,经济全球化运行过程的前提条件是各国政府宏观政策上的放松。只有各国政府实行投资、贸易自由化,各国微观主体才能把整个世界作为经营的大舞台,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方便地获取所需要的各项生产要素,赚取最大的利润。但是,无论微观主体多么强大及在全球有多大经营范围,即使像著名的微软公司,拥有自己的政策与政治活动,可以不需要美国外交部帮助直接与东道国的政治家对话,都要受到东道国政府及其制度的有关国内或国际间的协议、法律的保护,不可能脱离东道国政策、决策而独立运行过程。可见,如果没有各国政府宏观层次的管制放松,就不会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过程,是各国政府宏观政策的让渡而推动的。再次,经济全球化运行过程的结果,导致国际经济组织力量的加强。各国微观主体在运行过程中,要求世界各国建立贸易和投资的开放体制,交通通讯网络的全球配置,希望全球使用统一的度量衡,更渴望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稳定,不发生金融危机。而各国微观主体的这些希望和要求,既不能在世界市场中自发的形成,也不能由某一个国家单独完成,这就需要超国家的管理机构的诞生,各国政府被迫放弃一部分政府责任,建立起复杂并丰富的国际经济组织,如政府组成的WTO,政府和私营部门共同参加的国际电讯联合会等,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建立,为经济全球化运行过程提供了谈判、协商的场所和运行规则,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互补性的竞争关系。从联系上看,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核心都是积极推动世界各国或地区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从而形成共同发展、相互促进,以便满足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需要。从区别上看,各国为了维护经贸利益,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完全可以同时使用,或可供选择的手段和战略,各国既可利用经济一体化中的有利游戏规则,获得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可在经济全球中利用市场规则,获得比较利益,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可以预测,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促使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各国经过主观努力,促使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互通有无,相互竞争,推动着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收稿日期]200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