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文化冷漠”及其正确定位_集体主义论文

大学生的“文化冷漠”及其正确定位_集体主义论文

大学生“文化冷淡”症及其正确导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冷淡论文,导向论文,正确论文,大学生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化冷淡”是文化学中用来描述一种社会病理现象的专门术语,指有一定文化环境的人在没有文化隔离的情况下,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淡漠感。大学生的“文化冷淡”症,主要表现在他们中的少数人身在高等学府优越的文化环境中,却对社会政治文化、国家理想和公众利益无动于衷,对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难以认同,对现实严肃文化没有兴趣,而与此同时对世俗浅层文化与个人私利表现出过分的热衷。

一、大学生“文化冷淡症”的表现及影响

1.对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的冷漠,使大学生中的一些人政治方向模糊不清,缺乏历史责任感和远大的社会理想。

我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时代主旋律。进入90年代后,高校加强了我国社会时代主旋律的教育,引导大学生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按照德才兼备的要求塑造自己,但总体来说收效不十分明显。据海南大学42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对政治不感兴趣和反感的人占49.7%,对特区应走社会主义道路不表示态度,认为只要富走什么路都行的人占34.5%〔1〕。吉林工业大学对大学生作的关于上大学目的的调查中,回答“为个人发展做铺垫”、“找个好工作”、“争取社会地位”的人占73.2%〔2〕;而湖北省对5641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他们中非常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和毕业就业的人占69%,但对学成毕业后“愿意探索尖端科学,填补我国科技空白”表示关心的人仅占2%〔3〕。可见,不少大学生缺乏政治热情,对我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尤其是“两课”为代表的政治理论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没有听进去,使得他们要么处在政治边缘人的位置,要么在政治方向和原则上模糊不清或错误,他们中很多人上大学的目的较为狭隘,把学习目的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考虑得较少,理想追求停留在较低层次上。特别是接受数年高等教育之后,仍有一些人不愿把自己的前途与民族的命运捆在一起,缺乏历史的使命感。

2.同社会主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远离,使少数大学生日益受到个体本位、唯我至上和追求享乐的价值观的侵蚀,使他们在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社会利益,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上呈现失衡的状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不同利益群体,决定了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但是,我国社会弘扬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它为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认同并实践着。可是表现在少数大学生身上的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及其实践,却与我们的时代要求有很大差距。西北大学“就人生价值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进行问卷调查,归类分析表明:从个体本位理解人生价值,如回答“实现自我”、“寻找真的我”、“挣更多的钱”、“不枉红尘走一遭”之类的话占55.9%;从社会本位理解人生价值,回答如“将自己的命运与民族的命运相结合”、“重在奉献”、“为别人做好事越多,价值越大”之类的话仅占25.7%〔4〕。无独有偶, 浙江省对1116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也显示:主张一个人的成功主要靠“个人奋斗”的人占53.1%,认为“只有先满足了自己,才能说得上考虑别人和国家”的人占69.4%,对“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观点持赞同态度的人占65.3%,认为“人生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的人占40.3%〔5〕。在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下,确有少数大学生把“自我”误导成“唯我”,把“自我”的主体要求如“个人奋斗”沦为“个人主义”,严重影响了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当私利与集体、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替自己打算,不顾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极少数大学生则视“享乐主义”为当然,学习无兴趣,生活趋乐避苦,追求眼前的物质享受,甚至把金钱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的价值大小的尺度。他们中不少人信奉从个人的愿望、需要出发,把满足自己的需要、利益作为最高标准的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在追求所谓“自我”的人生价值的背后,则是用功利、实用、利己作为自己的价值信条。

3.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漠视,使大学生中的一些人缺乏起码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也使他们的社会行为失范,尤其是社会公德水平严重低差。

道德属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深层结构。我国人民优秀的道德传统渊远流长,“修身为本”的古训表明他们特别注重道德修养。现阶段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是以社会、国家、人民为本的集体主义道德,并以此作为标准来评判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少数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却并非如此。福建省、浙江省对千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当问到“有位卖菜的营业员给自己留好菜,还给熟人开后门”时,回答“这是难免的,不必太认真”的人占46.9%,认为“这是人之常情,我要是营业员也会这样做”的人占24.5%。而在回答“假如您想分配一个好工作,你认为凭借下列哪一种力量能使你最有把握得到它”时,回答“靠人情关系”、“权势”、“金钱”3项之和的人占52.3%, 比回答靠“优良品德”、“知识才能”的人多出11.8个百分点。对“人要生存就要有几副人格面具”持赞同观点的人,居然高达57.6%。特别是对“集体主义道德准则”的认同度很低,仅占6.6%〔6〕〔7〕。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少大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能力,在他们身上很难看到道德的自我修养和对崇高道德的追求。这样,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和集体主义道德原则被弃置一旁,追求个人的幸福和金钱,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被视为是合乎道德的,也影响到他们社会行为的严重失范。这在他们的恋爱和社会公德水平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涉足爱河的大学生中,恋爱动机不纯,行为不检点,公开宣称随便玩玩的人不少。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上,爱情的神圣、相爱的义务、婚恋应尽的责任等恋爱道德,已基本沦丧。走进大学校园,“长明灯”、“长流水”、污壁断椅触目惊心;有人衣冠不整,出口成“脏”,打饭加塞习以为常;有人唯利是图,不惜代人考试;有人小偷小摸,撕书、偷自行车屡屡被抓;有人拿父母的血汗钱,大搞超前消费。这些情况出现的最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中的少数人推崇个人为本的个人主义道德原则,把一切是否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作为标准来为人处世,自然也就与我国人民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行为格格不入。

4.轻视现实严肃文化的学习,偏好世俗浅层文化尤其是文化残渣,使一些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文化素养,精神世界日趋荒芜。

这类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确有不少大学生只注重科学知识的学习,而轻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乃至被社会评价为“有知识,没文化”。本来,科学与文化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两翼,高等教育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在大学校园里最直接的途径,莫过于让大学生大量涉取人文、自然、社会、科学诸方面的文化知识。但现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据辽宁省对10000 多名大学生读书情况的调查显示:读过毛泽东、邓小平著作的人仅占37%,读文学名著人均14册,读关于传统文化的书人均7.5册,读武打、言情小说人均8.5册〔8〕; 这些统计数字,尚未除掉4000多名文科和师范专业的大学生应该读的文史哲专业书。再从所读之书的内容分析,结论是他们该多读的书读得不多,不该多读的书读得不少,更谈不上构建科学的大文理工科文化知识的结构了。像这样数量少、内容贫乏而狭窄的读书事实,很难找到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可能性。二是极少数大学生偏好世俗浅层文化尤其是文化残渣,使他们精神日益空虚,文化审美异化为感官的自娱和生命本能的渲泄。我们所说的世俗浅层文化,有的属于通俗文化,更多的则属于浅层次的非严肃文化特别是文化残渣,它们是为了商业利润而生产出来的书刊音像制品。少数大学生中,有人只看武打、言情、凶杀为主的书刊,有人专找警匪、狂暴、恐怖片欣赏,更有人凡是少赌、无毒、缺黄等不能刺激感官的书刊影视,一概提不起兴趣。这种文化现象促使极少数大学生的生活发生畸变,他们中个别人逃离学校,到名山大川寻师学艺,期望得道成仙;有人沉溺爱河舞海不能自拔,空耗学习的大好时光;有人开口闭口离不开女人、性和社会问题,从而引发了犯罪;更多的人则精神无所寄托,平时追星、搓麻、赌博、喝酒、斗狠、打架成为常事。其实,接受世俗浅层文化的大学生,不是为了使自己情趣、气质、境界上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自由,反倒是完全摒弃了一切精神活动的参加,以得到感官的自娱,生命本能的渲泄。显然,这类世俗浅层文化,实际是对现实严肃文化的阉割、歪曲和反动,它们只能将大学生诱向愚昧和野蛮。

二、克服大学生“文化冷淡”症的正确导向

大学生“文化冷淡”症的问题,是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冲击、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的矛盾困惑等原因所造成的他们在思想上的正确方向的迷失和行为选择上的错乱。所以,我认为,要克服大学生“文化冷淡”症的问题,关键是要针对这一客观情况,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具体说来:

1.针对大学生对政治文化的冷漠和由此引发的问题,首先要强调对他们进行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内容的时代主旋律的教育。

我国社会的主流政治文化,决定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要强调我国社会时代主旋律的导向作用。同时,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看,它不但要求大学生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求他们必须在政治信念、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等方面具备相应的素质。大学生只有做到又红又专,才能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党的事业的需要。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和要求,对大学生进行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根本内容的时代主旋律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要对大学生进行信念和理想的教育并加以引导。一是加强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引导,帮助他们坚定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要着重抓好大学生的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核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和富强中国。同时也要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密不可分的统一性教育大学生,使他们理解爱国主义这种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不是空洞的,在我国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二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时,要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使他们认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树立理想,应当从祖国和人民的需要出发。在现阶段特别需要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力求快速地成长和成才。这样,大学生一定能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中建功立业,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个人的理想与追求。

2.在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方面,首先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强调集体主义价值取向。

目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不乏积极的意义,但也确实存在着片面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的错误倾向。而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我国社会提倡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它主张为广大人民服务,以人民和社会为本的价值取向。那种脱离他人和社会,盲目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思想行为,在理想上很错误,在实践上也行不通。所以大学生应该把集体主义价值导向作为正确处理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的旗帜,把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所承认,在满足集体和社会需要的同时,实现集体对个人的自我价值。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创造与享受、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培养他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人们由于价值观的不同,对于人生的创造与享受、奉献与索取的关系的看法不一样,人生实践也大相径庭。这就要求我们从集体主义价值观出发,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创造与享受、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提倡为集体和社会进行创造,多作奉献。对大学生来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显得特别重要。艰苦奋斗就是要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奋发图强、舍己为人的美德。一方面,大学生在家庭负担不薄的情况下,生活消费上要适度,不搞铺张浪费,更不能搞奢侈挥霍,节俭和朴素应成为他们饮食衣着的主色调。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学习上要奋发向上,刻苦钻研,经过努力奋斗搞好学业;在行为品质上不讲个人得失,为他人和集体乐于奉献,舍己利人。艰苦奋斗,能跳出追求个人快乐和利益的小格局,把为人民谋利益作贡献当作人生的最大幸福与满足。

第三,要引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武器,批判并消除西方人生哲学和人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和集体主义原则,从理论上批判利己主义、现代人本主义、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使大学生了解这些人生价值观的来源,认清其实质和危害,彻底消除其影响。

3.在大学生道德文化的建设上,首要任务是通过教育,引导他们确立道德上正确的信念,进而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问题上达到统一。

大学生已经进入青年期,他们具有独立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道德的能力。我们要寻找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途径,引导他们从心灵深处和理性上建立道德信念。而大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和行为的失范,多半是由于缺乏道德上正确的内心信念引发的。这就要求我们把研究和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拓宽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道德内容,弘扬集体主义道德原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内心信念的内容。同时要运用一切传媒手段,对他们进行反复宣传,重点教育和不断熏陶,使这些内容化为每个人的内心信念。坚持这样做下去,大学生最终会使自己在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问题上,由趋同走向完全统一。

其次,加强大学生道德环境的建设,运用社会舆论扬善抑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貌。从国家和社会的大环境来说,要大力弘扬以国家、社会、人民为本的集体主义道德,加大对腐败和其他毒化社会风气现象的打击力度,从根本上扭转好社会风气,给大学生创造出道德教育的外部环境。从高校教育的小环境来说,一方面要发挥广大教育工作者为人师表的道德榜样作用;另一方面,要抓好校风建设,搞好校园基础文明工程。在学校道德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社会舆论作为道德评价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对于大学生中能认真履行道德义务的人,要进行褒奖,使他们在道德情感上感到满足和自豪;对大学生中道德思想错误和违反道德行为的人,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甚至给予必要的处分,使他们感到羞愧耻辱,自觉弃恶从善。相信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校园道德文明的氛围,对强化大学生的内心信念,减少乃至消除他们社会行为的失范,会起到墨子所说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环境教育效果。

4.在大学生的文化学习方面,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认清自己的文化使命,明确自己肩上承担的文化责任。

我国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专门人才,而且要造就一大批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知识群体;他们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作为即将融入这个群体的一份子,将肩负着传递和维系优秀文化传统,创造和发展新的思想文化的历史使命。显然,他们所要承担的历史文化责任,决定了大学生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远离了现实的严肃文化,大学生在世俗浅层文化里,根本不可能找到提高自己文化素质的途径,也谈不上完成自己的历史文化使命。大学生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其次,要引导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文化学习和文化选择。一方面,大学生应把注意力放在那些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现实严肃文化上,广泛吸收其营养。这就要求大学生从多种渠道展开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其中最重要的途径,是多读书、读好书。所谓多读书,指大学生要克服普遍存在的读书少的缺点,加大自己读书的份量;读好书,指大学生要拓宽读书的视野和内容,不仅仅限于读专业书籍,还需要广泛涉猎哲学、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等书籍,做到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文化知识并重。同时,大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从审美的角度来学习知识文化,以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和自由,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使自己走向进步、文明并帮助自己从雅弃俗,从真弃假,爱美恶丑及创造出新的思想文化。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尽可能少地涉猎消闲性的通俗文化,远离浅层文化中的文化残渣。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抵御浅层文化的能力,并在行动上不为之所动。

第三,要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净化社会和校园周边文化环境。特别要扼制和打击浅层文化中的文化残渣,给大学生一方严肃文化的净土。*

注释:

〔1〕李昌邦等:《特区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

〔2〕董丁戈、丁刚:《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及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3期。

〔3〕课题组:《对5641名大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5期。

〔4〕张立民:《浅析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5〕〔7〕奕德泉、金荣昌:《90年代初大学生的价值观状况及集体主义价值观培养途径》,《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5期。

〔6〕课题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大学生的成才观及其教育探析》,《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8〕赵秀山、李素环:《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思考》,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标签:;  ;  ;  ;  ;  ;  ;  ;  ;  

大学生的“文化冷漠”及其正确定位_集体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