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使命与途径_大学生来了论文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使命与途径_大学生来了论文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使命与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网络时代论文,德育论文,使命论文,途径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法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614(2001)01-0081-04

当前,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世界,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国际斗争的新领域,也成为德育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文化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品德、价值导向的重要方面。如何创造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和新途径,使高校德育工作更适应时代的需要,已成为德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使命

(一)塑造大学生健康的个性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探索人生价值、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做人的重要阶段,通过网络他们可以宣泄自己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自由地抒发自己对待人处事的理解和自己的理想,毫无拘束地参与聊天,浏览他们感兴趣的信息。其中也不乏因现实生活中的无助、无奈而在网络点击中寻求心灵的释放与寄托。只要网络与网络空间是现实存在的,就无法避免大学生在以多元化为特征的网络世界寻求实现他们多元化的愿望与需求,无法避免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情感、品质、心理的影响。德育工作是立足于引导大学生思想、品质、情感与心理向健康的方向发展的,网络的出现,使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现在是到了彻底改变学校德育重形式而轻主体模式的时候了,只有真正重视了对大学生健康个性的塑造,才抓住了德育的根本,才会使每个大学生在网络面前不迷失,不会因沉迷网络而形成利已自私和自由放纵的不良品性。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下,我们习惯于希望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或大学生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品德,也习惯于让大学生去学习各种被认为是优秀的品质和模仿值得学习的榜样,然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却缺乏主体性。现在不是仅仅要思考网络会不会和会怎样影响德育有效性的问题,而是需要重新审视这一现状。

(二)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

网络与传统教育载体的重要区别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主体选择。我们以往所说的“占领阵地”,在网络这一无限膨胀的世界里几乎是与风车作战。面对一些不良信息,如何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学会选择,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是高校德育工作所要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积极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其目的之一在于将培养目标依据个人具体情况内化为个体的自我意识,提高自我认识水平。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日益普及的今天,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尽快跟上,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家庭社会都要支持配合思想政治工作介入网络,致力于网上道德建设,以教育、宣传、监督、规劝、舆论压力等他律形式促成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提高,使大学生具有高度道德自律和自我约束意识。针对大学生沉迷电脑、网络的现象,教育的着眼点应当是教育他们学会选择。首先要懂得选择什么,使“选择什么”的问题转化为把握“度”的能力。二是知道如何选择。人在网络,有时身不由己地受网络虚拟世界的规则、情感支配,而不能做出清醒的判断。人总要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所谓“有利有害”都应当以社会实践为标准。所以,与网络的虚拟世界保持一定距离是作出正确选择的必要条件。基于这一思路,管理的着力点应当是依法行政,照章办事。根据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及当今大学生学习、生活特点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纪律,使大学生认识到,在电脑、网络面前必须自行作出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即使有个别大学生因把握不住“度”而影响学业,该淘汰就得淘汰。因为把握事物的“度”,作出自己的正确选择,才是我们要培养的满足社会需要、经得住市场竞争考验的合格人才。

(三)促进大学生民主与法制意识的提高

网络社会不分对象,只要真实合理,就会得到承认和接受,如果虚假伪饰,就会受到摒弃和批判。这就充分体现了现代社会一再强调的民主精神。信息的多向传播不是单一地灌输,而是将真善美、假恶丑一同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他们自己去判断、甄别。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使社会参与率和认同指数大大提高,政治民主的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成为可能,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精神也将在其中得到培养和锻炼。道德法制意识的发育和健全与个体社会交往的形式、范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决定了在网上交流的过程中,冲突必将频繁发生。为了避免引起冲突,能够在网络空间中继续存活下去,就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和大学生共享多元化信息世界的乐趣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法制意识。

(四)优化大学生的成长方式

随着电脑普及程度的提高和网络技术的拓展,新的就业方式正在逐步形成。随着宽频带技术的不断运用,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的覆盖全国的开放式就业系统将迅速建立起来。特别是网络的高度开放和平等性,会使更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来寻求就业信息,提高就业的综合社会效益。作为就业的重要渠道,高校的部分社会职能将逐步让位给网络来承担,网络的发展推动了一大批掌握了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发展规律的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行动,一批以网络公司、智慧型企业为代表的新的创业模式正在迅速形成。这将进一步推动高等学校的招生和就业制度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德育应当凸现优化大学生成长方式这一主题。

(五)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觉醒

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较差。对于大学生来说,网络时代的来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近年来,英特网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信息的时效性进一步突出,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传播的时空限制已基本消失,信息交流意义上的“地球村”正在形成之中。网络正在成为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知识权威的垄断,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和传播手段的多样化,直接为大学生创造了平等、双向的传播方式。这对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无疑将会起到促进作用。要引导大学生从网络信息资源上汲取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的觉醒。

二、高校德育的途径

高校教育的途径很多,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基本的物质条件方面入手,二是从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入手。

(一)创造物质条件,抓好必要的基础建设

1.在互联网上建立德育网站。思想政治工作能否通过网络顺利开展,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相关信息的点击率。互联网被称为第四传媒,几乎无处不在、无处不包。大学生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崇尚时髦,极富创造力和求异好奇心。他们经常在网上聊天、交流信息、沟通思想,因而他们既是“业余”的教育者,又是积极的被教育者。各级党委,特别是新闻单位、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快捷、生动、便利、开放等优越条件,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通过设立资讯版块、网页以及新闻时事、素质教育、知识经济、生物工程、青年志愿者、普法园地、文史哲经、意识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高层吹风等主流版块网页,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使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声光电综合手段的演绎,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如今许多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均已建立主页或申请二级域名,收到很好的效果,是很好的尝试。此外,还可以考虑在网络上以讨论会的形式开课,帮助广大学生增强分辨能力,引导帮助大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信息,学习判断种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当前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积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成长的文化传播环境,抵制西方思想侵蚀的自觉性;要重点依托高校在伦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方面的优势,在思想品德课中有计划地增设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健康心理素质培养。同时,要加紧建设和开发国内重点的新闻网站和教育网站,占领大学生的网络教育阵地。

2.建立超文本的检索方式,使德育信息变得生动活泼,让受教育者容易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艺术,如何将严肃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便于接受,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电子网络利用超文本检索的方式,加入多媒体技术,浏览时运用照片、图片、声音、音乐、动画、录像等方式,充分调动人们的视觉、听觉,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利用互联网络,采用启发式的教育方法,开展网上思想教育活动。如网上心理咨询、网上聊天、网上访问、网上知识竞赛、网上问卷调查、网上警示教育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思想教育形式。又比如开设网站或在其它网站中开设栏目宣传我们的主体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形式可以活泼多样,在“德育教室”中开设德育讲座,在“与圣人同行”中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道德经典,在“德育沙龙”中开展辩论探讨,在“德育调查”中就大学生最为关心的时事政治、社会问题进行调查,在“心理指导”中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在“成才与发展”中对大学生的人生选择提供帮助等等,只要对大学生的高尚情操的形成有帮助的,都可以纳入网站或栏目之中。

3.制作生动直观的德育软件,直接上网竞争,把思想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和强化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教育方式的现代化。要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组织专家制作一批思想性好、教育性强、趣味性浓、适应性广的信息资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样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可把思想教育由“平面”引向“立体”,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生动活泼,变被动防御为主动占领,建立网上德育新阵地。在建立健全校园信息网的同时,该网络应当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尽可能把一些注入学校的消极信息过滤掉,发挥“天平”的作用,对一些难以过滤的消极信息进行平衡。同时,可用网络上“论坛”、“交友”、“电子信箱”、“科教馆”、“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网络不仅给师生们带来大量国内外各领域的最新消息,提供广泛迅速的科技知识方面的交流和咨询,而且也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使我们更容易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活动,懂得大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特点,掌握大学生的注视焦点和心理动态。

(二)适应网络时代特点采取灵活的教育方式

1.实现思想教育“多媒体”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师生共同参与。“思想教育网络”将实现思想教育“多媒体”教学模式,提高教育信息的传播与利用率。由于网络所特有的可复制性、共享性、实时传输性,可以使成功的政治思想教育讲座、有关专家的辅导、电视教育等专题片上网,共同进入课堂。坐在电脑前的交互式远程教育使一人授课,全校学生接受教育成为可能,从而避免了多个地点单调的多次重复。“多媒体”的多重感官刺激功能,使受教育者的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或听觉感知信息更全面、更深刻,也更利于信息的长久储存。虚拟现实技术,通过计算机创造真实的受教育环境,当受教育者戴上带有微电视屏幕的头盔和数字手套时,三维的图象和虚拟的声音可使受教育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逼真地接近实物,其效果是现有教育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有了思想教育网络,受教育者能凭据自身实际情况,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受到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以面对面上课和个别交谈为主要形式,信息的传输是单一渠道,由于受人力、物力、教育者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可能使每个受教育者在特定时间获得其所需要的特定信息,从而影响教育的时效性。而思想教育网络集成了各门学科、各种媒体的知识,使受教育者可以有针对性地向网上的网点进行咨询,获得其所急需的知识,并及时反馈意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交流,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2.营造网络教育氛围。建设网络教育阵地,并不是说日常的教育工作就可以放松了。要抓紧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正面引导青年使用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观。网络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网络给人类社会究竟带来什么?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看待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面对即将来临的信息时代,人们如何恰当地利用网络,使用网络资源?这些都是正确网络观所要告诉人们的。大学生是我国主要的网络使用者,目前在大学生中间因为使用网络确实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亟待就正确使用网络进行引导教育。高校具有其他社会团体所没有的硬件条件和人力资源,完全应该经常性地组织一系列有关网络的讲座、竞赛、征文、讨论等活动,既从技术层面普及网络知识,又从社会道德、法律层面在大学生、教师中树立正确网络观。只有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网络观,才有可能真正解决网络带来的种种问题。

3.开通网上心理咨询热线。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提高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程度差异。低层次的心理健康指的是没有心理疾病症状,高层次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或“自我实现”。因此,网络生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通心理服务网站,利用网上虽然不能面对面,但却可以心贴心的机会,通过沟通感情,建立相互信任,使学生毫无顾虑地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走出心理困惑,帮助他们打开“心锁”,克服心理障碍,消除自卑,放下包袱,建立自信,优化心境,从而养成良好的心态,健康的人格,其效果是以往面对面谈心、上大课、开小会所不能比拟的。

收稿日期:2001-01-15

标签:;  ;  ;  ;  

网络时代高校德育的使命与途径_大学生来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