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农业论文,走势论文,农村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特殊重要意义。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程
世界银行1997年最新的一份报告《崛起的中国》指出,中国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中,1820年曾高达30%,是当时最大的经济国家,而后迅速下降至1950年的不到7%。当中国在1978 年尝试着朝改革迈出第一步时,约有6亿人口的生活低于国际绝对贫困标准。 改革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增长进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改革率先从农村开始,首先废除了“政社合一”人民公社,农村经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新体制。其次,确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农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其三,突破了传统农业(种植业)格局,发展了大农业;其四,突破了传统农村经济格局。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综合发展;其五,改变了农产品统一派购制度,初步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由市场调节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其六,发展了社会服务,初步形成了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国家经济技术部门和各种民办组织等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改革,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78年~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7%,1996年的粮食总产量为9600亿斤,肉类产量达到5815 万吨,水产品产量达308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0.6倍、5.9倍和5.6倍,人均产量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在近20年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总量中,中国大约占三分之一。1996年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2628 亿元,比1978年增长数十倍。农民人均纯收入,1996年达到1926元,比1978年增长约3倍,人民生活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
诚然,我们还应当清醒地看到,农业问题仍是我国国民经济中比较薄弱的部门,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诸如,农业生产发展速度相对滞后,粮食生产主体仍然是分散经营的农户;粮食生产徘徊,农业收入增长缓慢;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村还有大约6000万人口处于贫困之中等等。因此,今后必须继续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走势
中国人多地少,农业基础薄弱,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在未来的15年,在严格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情况下,人口仍将大量增加,农业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改善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矛盾很突出。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有个更大的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两大任务:一是保证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水平;二是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增加,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包括使目前还处于贫困状态的几千万农村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增加农产品的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两大基本任务,积极推进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农业向集约化、农村向工业化、农村经济向市场化发展。到2010年,农业综合征税能力、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要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确保粮食稳定增产
粮食问题对中国来说,具有特殊重要性,这也是海内外人士所关注的一个问题。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认为,到2030年,中国的粮食供求之间将出现2.16亿吨的缺口,超过1993年全世界2亿吨的出口量,即使中国有能力进口,世界上谁也不能供应中国如此巨额的粮食。
对于布朗的悲观估计,中外许多专家是不认同的。他们用许多数据、从多个侧面对中国的粮食前景作了分析,认为,目前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全球耕地总面积的7%,养活着占世界人口总数22%的人口。 在未来的中国也有条件、有能力解决1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中国不会对世界粮食市场构成威胁。未来的21世纪,我国仍继续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一般情况下,确保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将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从粮食生产发展来看,21世纪的前30年, 我国粮食总产年递增不到1%,就可以基本满足需要。 按照我国食物发展纲要和居民饮食习惯,人均粮食产量400公斤左右, 就可以基本满足营养改善的需要。根据这样的消费标准,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可以达到6.4亿吨左右。这样的需求,经过努力是可以基本满足的。
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力是不小的。诸如:一是通过开发宜农荒地,保护现有耕地,提高粮食复种指数,从而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相对长期稳定;二是通过推动科技进步,可以较大幅度提高粮食单产;三是通过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可以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四是通过对我国山地、草原和水域的开发,可以增加食物生产总量。总之,我们只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就可保证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为此,我们必须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依靠科学进步,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切实保护耕地,综合开发利用各种资源;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善宏观调控,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这是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一种有效形式。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种(养)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它的实质是龙头企业主导的有组织的市场农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共同趋势,是现代农业普遍采用的经营形式。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看,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运用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可以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建立起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克服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龙头企业在市场竞争是能够化解小农户经营不可抗拒的市场风险的,弥补小规模生产的缺陷;可以通过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条,以一体化的经营形式使农业获得工、商环节的后续利润,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在市场经济中保护和发展农业;同时也是促进农民增收最快的途径,使“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让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农业后续利润,增加农民收入。
在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初步成效。可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来具体说明。漯河市自1992年开始试办的内陆特区,农业产业化经济搞的很有特色。他们的具体做法是:(1)通过实施富民工程、 千家万户上项目,走出培育主导产业之路;(2 )通过村干部带头集资入股办企业和大力发展个体私营企业,走出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之路;(3 )通过建立利益驱动机制,走出贸工农一体化之路;(4 )通过“反弹琵琶”抓农业,走出振兴支柱产业之路。这个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践虽然不长,但已初步取得成效。近3年来,全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以上;一些产业、一些地方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格局,较好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济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产业结构和生产布局也有一定的优化。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736元增长到1996年的1888元。
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大国的资源优势,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扩大就业空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经济新的运行机制,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我国农村农业产业化经营虽然刚刚起步,但从它的发展成效可以看到我国农业市场经济的曙光。
今后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必须抓好以下工作:(1 )因地制宜确立和培育主导产业;(2)龙头企业建设;(3)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制的建设;(4)主导型农产品生产基础建设;(5)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6)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7)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领导。
五、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第一,乡镇企业的发展趋势。
乡镇企业将会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市场。乡镇企业布局由分散趋向相对集中。据统计,在1992年2079万个乡镇企业中,分布在自然村的为92%,在建制镇的为7%,位于县城的为1%。从业人员将进一步离开农业。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产权结构将出现新格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步伐将会加快,1994年,中西部地区乡村工业产值增长速度比东部高出26个百分点。
第二,乡镇企业增长前景。
根据预测,1995~2010年,乡镇企业将持续高速发展,到2010年,乡镇工业在我国工业经济中的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在产值方面实现由90年代初的“三分天下有其一”,到2010年左右有“半壁江山”转变,并成为我国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决定力量。到2010年,乡镇工业产值将达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60%左右。同时,乡镇企业中第三产业也将保持高速增长率。到2010年,第三产业将占到乡镇企业总增加值的13%以上。
第三,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乡镇企业深化改革。
通过改革明晰产权关系,确保乡镇企业资产特别是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完善经营机制,调动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要正确处理发展与提高的关系,既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又注重提高整体素质。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东部地区要突出提高,在提高中发展;中西部地区要继续快速发展,在发展中提高。
第四,继续实行积极扶持,合理规划,分类指导, 依法管理的方针。
促进乡镇企业的改革、发展和提高;加大扶持力度,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战略重点。
六、努力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
集约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如前所述,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不足,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从而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推进农业科技革命,是实现农业集约化的关键。在国际社会,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展开,它在现代生物技术,高产值、高效益的工厂化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及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等方面将有重大突破,从而实现农业新的飞跃。
在我国,推进农业科技革命,以下几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是进行科研攻关,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研成果;二是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突破,使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尽快运用于生产,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三是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七、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势。
据统计,1996年我国乡村人口86439万人,占总人口的70.6%。 农村实有劳动力约4.5亿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为1.2亿人。据预测,到本世纪末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亿。值得注意的是,1996 年我国已进入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平均每年进入育龄的妇女在100万以上,净增人口 80%在农村,也就是说,21世纪初,农村将有大批新增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形势,21世纪初仍很严峻。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大趋势。
近年,在全国流动的农民工年达6000万人左右,其中跨省区流动在2000万人以上。当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省主要是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地区。据1993年底统计,四川约500万人、安徽有500万人、湖南有300万人、江西有21.3万人、河南有20.6万人;输入省主要是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以及一批大中城市。应该说,其流向是合理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现形式。
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视角考察,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与异地转移两种形式将同时并存。不同地区要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条件,把握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两种形式,推进已开始的历史进程。具体说,现阶段要开拓多种渠道,疏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农业要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农林牧渔综合发展,通过农业生产自身结构调整,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吸纳一部分待转移的农业劳动力。(2)适应农业商品化要求, 逐步发展规模经营的三高农业,把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转入农业生产的服务体系,以及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3)发展乡镇企业, 促进农村工业化,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为农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使农业生产分离出来的劳动力转入农村二、三产业。(4 )沟通对外劳务合作关系,发展各种形式的劳务输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需求多的省区和城市,尤其要向中小城市转移。(5)继续贯彻计划生育政策, 减少农村新增人口。
第三,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流动。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虽然是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但是,务必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盲目性,使之从无序转向有序。(1 )建立和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城乡统筹的就业制度。在就业政策上,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开放劳动力市场,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务中介组织认真搞好中介服务;有关部门要加强就业指导,搞好待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生产和经营技能,提高其文化、科学素质。(2 )加强分类指导,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分流,并重点搞好劳务输出和输入主要地区的组织、协调、管理和服务工作。(3 )搞好就业扶贫工作。要组织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与贫困地区开展劳务协作,发达地区引进劳动力时应优先从被扶持地区吸纳。(4)大力贯彻劳动法规, 加强劳动保护。
八、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
自1988年始,我国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目前开发范围已扩展到全国31个省(区、市)、4 个计划单列市的1310个县和270个国有农场、牧场,累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14.4亿公斤、棉花2191万担、油料22.9亿公斤、肉类27.3亿公斤,项目区粮食增产量已占同期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40%左右。
农业综合开发是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要目标的。对开发项目区实施水山田林路综合治理,建设一片,成功一片,形成规模效益,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
今后,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以提高粮棉油肉糖、尤其是粮食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努力争取达到新的水平。“九五”期间,要改造中低产田1.65亿亩,开垦荒地152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0亿公斤, 使农业综合开发增加的粮食生产能力占全国同期粮食增产总量的比重,由现在的40%提高到50%。开发项目区要全部建成高标准的稳产、高产农田,实现集约化经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植树造林,搞好水土保持,使开发项目区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争取本世纪末平均比非项目区高250元以上(按1990 年不变价格计算);提高项目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水利化、机械化和产业化水平,力争把项目区建成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
九、积极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农村改革的主要目标,经过近20年的农村改革,使农村经济向市场化方向发展有了一定进展,目前,农村经济的市场水平仍然很低,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将是中国未来21世纪上半叶农村改革的主要目标。
在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方面,要做的事情很多,主要应抓好如下几点:(1)优化和完善以集体所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农村所有制结构,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集体所有制实现形式。(2)培育多元化的农村市场主体。 在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基础上,逐步形成农户、合作经济组织、乡镇企业和各种社会服务组织等市场主体,同时,发展合作与联合,以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3)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发展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健全以集贸市场为基础、批发市场为中心、各类专业市场和零售网点配套的农产品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与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农村市场体系。(4 )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把农村供销社和信用社真正办成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和合作金融组织,同时,完善国家在农村的技术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和发展各种民办服务组织,形成供销、金融、技术、信息、保险为一体的农村社会服务网络。(5)完善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 储备调节制度和进出口调剂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险基金制度,形成以经济、法律等为手段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
展望21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前途似锦,任重道远,中国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实现,一定能够实现。
标签:农业论文; 农民论文; 农村人口论文; 农村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 中国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