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论文_王得光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论文_王得光

甘肃省积石山县银川中学 731707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活跃了师生的思维,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本文将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语文 教学 误区

一、死守教参、照本宣科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基础学科,它包括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是说、写、演、思、读、游等能力的统称,但我们的诸多老师把语文教学变成纯知识型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死守教参、照本宣科。教参只是配合教材的辅导用书,只是“参考”,不是说所有的内容对你教学都适用,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适用于每位学生,我们只能利用充其量的参考价值,教学中应立足教材,考虑学情,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活动。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一个媒体,教学中既要着眼于书中的知识点,又要放眼于知识的运用,就是要把小语文和大语文结合起来,挖掘自己教学的潜力,探求学生学习的能力,进行创新性教学。在教学中,要用活教材这一“例子”,把语文的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起来,使教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发挥学科优势,体现它的实用价值。

二、照搬教法、不思变通

语文教学改革以来,涌现出了很多改革行家里手,他们推出了不胜枚举的教法。如魏书生老师的“六步教学法”、于漪老师的“激发情趣法”、钱梦龙老师的“导读法”等等。这是语文教学中值得庆贺的事。但有的老师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照搬某种教法,把名家的教法当成了范本,不思学校的教学环境,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结果弄的不伦不类,反而影响了自己教学的效果。一种教法的酝酿、形成,都有着诸多因素的制约,诸如教育对象、个体素质、知识体系、地域差别等等。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一切要面对学生实际,教法的运用更是如此。即使同一种教法在不同的时期也不一定都适合,往往需要适时调整,多种协调配合。当然,名家的教法可以借鉴、仿效,否则就失去了教研价值。但我们应更多地去研究他们教法的成因,汲取其中适合我们的养分,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注重讨论、轻视朗读

传统的语文课堂,被批作“以讲代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很多老师很片面地在课堂教学中用讨论来代替朗读,我们常常在相互听课、或听示范课、公开课时,很少听到学生郎朗的读书声,即使是有,也只是点到为止,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里,老师提出些问题,然后学生热闹的讨论,我只想知道,学生简单地读一遍文章,就立刻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热烈而深刻的讨论,学生是怎么做到的呢?即使是我做了十年的语文老师,看到很多问题,也得一遍一遍地研读文本,寻找突破口,思考如何组织语言,如何能浅显易懂的表达,而学生是怎样做到看到问题就能胸有成竹地进行讨论呢?要么这种讨论流于形式,要么流于肤浅,即使是在老师的“精心”指引下最终找到了答案,但他们真地深刻领悟了吗?这值得怀疑。而且满堂的讨论声,也造成了两级分化,一部分学困生干脆坐等答案。由此,出现课堂上热火朝天,学生妙语连珠,课后做作业就漏洞百出、字屈词穷的奇怪现象,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将所学知识没有真正内化自己的东西。综上所述,我认为,不管是老师的“讲”,还是学生的“讨论”都无法替代朗读。

四、交流展示、替代师生互动

新课程课改下,讲求以学生为主体,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现在评判一堂好课的“标准”往往就是:老师讲的越少越好,学生说的,动的越多越好,课堂气氛越热烈越好。学生主动积极要学习,这是好事,当然也符合现代教学理念。但是不是所有的课堂都必须这样,否则就不是好课堂呢?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学生都能通过讨论得以解决呢?老师是不是也能把自己的理解、感悟与学生们交流和沟通呢,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如何体现呢?退一步讲,老师毕竟比学生痴长几岁,其丰富的阅历、对生活的感悟、对问题的看法……毕竟要比学生更成熟更深刻一些。所以说,很多课堂上的交流展示几乎代替师生互动,这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取的。

五、多媒体使用不当

随着国家加大教育的投资力度,现如今多媒体已普遍用于课堂教学。因此,探讨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已迫在眉睫。运用多媒体教学,在直观化、形象化方面绝非传统教学手段所能比。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等构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倍感真切,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不少教师喜欢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

为什么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听得如痴如醉,甚至于眉飞色舞,喜形于色,但过后却犹如过眼云烟,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语文课是语言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而不是相反。“光看不练假把戏。”就拿学习记叙类的文学作品来说,运用直观手段,就是为了通过“具象(形象)”与“抽象(语词)”的鲜明对比,促使学生领会作者是如何用词来标志和塑造形象的;通过对比性地展示这两种语言中介的区别,促使学生更快地掌握语言文字,而不是简单地以影视语言替代文字语言。

论文作者:王得光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24

标签:;  ;  ;  ;  ;  ;  ;  ;  

浅谈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几个误区论文_王得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