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高考政治试题的三个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高考政治试题,是一份很好的试题。它坚持和巩固了高考改革中取得的主要成果,这就是:保持改革方向、考核内容、考试形式和命题难度的稳定;坚持对考生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考核;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发展中的热点、重点问题;坚持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在考核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对考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综合能力的考查。98年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
一、贯彻“十五大”精神,积极反映重点热点问题
看到98年高考的政治试卷,第一个突出的印象是它鲜明的时代特点,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得到了反映。国内:贯彻“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九届全国人大的胜利召开;国企改革,再就业工程;国民经济“高增长、低膨胀”的“软着陆”;国务院机构改革;依法治国;经济建设和外交的伟大成就,等等。国际:江泽民主席访美;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亚洲金融危机,等等。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十五大”精神是98年高考的重点热点问题。将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十五大”精神结合起来,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为突出的当属第38题的设计。
“汇智中学的学生与解放军某连队官兵共同学习十五大文件,围绕着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战士甲:过去,我们村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多年的大锅饭使我们始终未能摆脱贫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积极倡导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才过上富裕日子。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符合老百姓的心愿。
学生甲:农村改革如此,城市改革也是这样。邓小平总是从中国的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考虑问题。我们搞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
战士乙:的确如此。当兵前,我是搞个体运输的,赚了些钱,但总怕政策会变,因为那时个体经济只是公有制的“补充”。学习了《邓小平文选》和十五大文件,心里踏实多了。
学生乙:我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牛顿的科学发现是伟大的,但认识他的研究方法更重要。学习邓小平理论也应该如此……
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结合上述发言,说明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
题目采用学生与解放军战士讨论问题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广泛地涉及了邓小平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指导意义,使人感到真实、自然、亲切、可信。
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结合上述发言,说明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首先要考虑的是:怎样才能发挥科学理论的作用?这里有两点,一是要掌握科学理论;二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对这两点的回答,不是从理论到理论,而是要与“发言”相结合。从发言中分析综合出谁的发言是属于强调掌握科学理论的,谁的发言是属于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这样的考核,将邓小平理论的学习与哲学常识、与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既突出了社会的重点热点,又较好地考核了考生的能力。
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大的重点热点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考核与教学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和“学习理论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考核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课教学。
二、突出能力考核,强调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
这一特点,既是高考的命题原则,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考试原则。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和高考的要求,高考政治命题的能力要求是七种。这七种能力是:再认再现、理解、比较、运用、判断、评价、术语运用和逻辑。七种,是从心理学角度分别叙述的,实质上七种能力是统一的。这七种能力概括起来讲,就是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8年试题对能力的考核,除第1至6题、9题和22 题是属于再认再现的识记能力外,其余31个试题都是属于对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能力考核的力度是明显地突出了、加强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了跨学科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核 今年跨学科分析综合能力的题目有第6、7题,22、23题,28、29题和34题,共7个题目。与97 年相比,增了3 个题,分析综合的难度也增大了。由过去的跨两个学科,今年增加到跨三个学科了;去年题与题之间只是经济与哲学,政治与哲学之间的跨学科,今年继续保留了这一形式,并进而发展到在一个题目里要求从经济、哲学、政治三个角度来回答,一个题目跨了三个学科;过去只是在客观试题里才有跨学科的题目,今年在客观题里有,在主观题里也有了,在主观题里今年是第一次出现跨学科的题目。
例如,第6、7题:
6.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将国务院组成部门从40个减少到___个,并决定各级政府机构也要做相应的调整。 这次机构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完善国家___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管理干部队伍,逐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A.19 行政 B.29 公务员 C.25 政治 D.30 监督
7.联系所学政治常识,以上事实说明
A.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适应经济体制改革
B. 我国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有监督权
C. 各级政府机构的数量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规定的
D. 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减少机构数量
第6题,是纯时事题。这是98年人们关心的热点, 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这是应当知道的。但第7题的出现, 是将所学知识与当前改革的实际结合了起来,要求学生不仅知道当前国家的大事,还要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改革的实际联系起来,理解它为什么是国家的大事。这就体现了学以致用,学是为了用的目的。题目出得很好,尽管难度不大,但由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所学的知识回答了当前的问题,这样的考核就是将识记与理解能力结合起来,将识记与运用结合起来,既知道了国家大事是什么,又知道为什么是国家大事。正确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能将知识、能力、觉悟统一起来。
第34题:某市国有纺织企业面向市场,采取了限产压锭等一系列措施,部分职工下岗。该市政府积极推进实施南非就业工程,为下岗职工提供就业信息,举办了多种实用技术培训。一些下岗职工很快便重新上岗,而有些人留恋“铁饭碗”,又不愿从事服务业等工作,因而很难实现再就业。
(1)运用经济常识,指出该市职工下岗的原因。
(2)运用政治常识, 说明政府为什么要把再就业工程当作大事来抓。
(3)从哲学上考虑,是什么原因影响了某些职工实现再就业。
对一件事情,要从三个角度去认识;一个题目,要运用三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这是自恢复高考20年以来的第一次。很明显,在高考改革的深化阶段,高考对考生能力的要求提高了,加强了对知识综合能力的要求。这样的题目,能在一个更加宽泛的范围内,测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从整体素质上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情况,能更好地贯彻知识、能力、觉悟相统一的原则,因而,也就更加具有选拔功能和导向作用,既有利于高考选择,也有利于中学教学。
2.加强了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核 政治学科高考改革十年来取得的成果之一,就是由“重知识,轻能力”的考核向“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考查”转变,逐步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核。从整体上讲,高考突出了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核。就是强调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求考生把所学的知识,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要求考生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用辩证的、阶级的、历史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释具体的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
例如,第39题的第(2)问和第(3)问:
(2)图2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图2和图1有什么内在联系?
(3)结合企业的发展变化,谈谈你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认识。
这是一个从具体的图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要求考生从事物的发展变化中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就是要认识事物之间的辩证联系。这里,要辩证地认识变与不变。既要认识企业的发展变化,又要认识发展变化中的不变性质。要从发展中看到:资产规模与生产规模与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第37题:
“国家大幅度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有利于搞活企业,但会影响居民储蓄存款的实际收益。”
这是一道辨析题。要求考生正确认识贷款利率下调与储蓄收益之间关系问题。这里的关键词是“影响”,题目就是要求考生辩证地分析在什么条件下影响收益,在什么条件下不会影响收益。这要正确地理解存款利率与物价涨幅之间的关系。这是今年比较难的题目。因为,一、考生要具有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的能力;二、书本上没有具体讲到存款利率与实际收益之间的关系,这主要是看考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其他题目,例如:第8、12、13、18、19、20、21、22、23、30、 31、32、33和36题,也都在总体上要求考生运用学到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能力要求的难度上,都体现了对考生的整体素质、基本观点的要求提高了。
3.加强了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原则,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高中三年的学习,在于不断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从高一“束之高阁”到高三,然后应付高考。平日里的学习,就应该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要广泛地接触实际,了解实际,学习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说明实际中的各种问题。经过学习和锻炼能力是会有提高的。
今年高考政治试题,对人们广泛关注的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国务院机构改革、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结构的变化、商品降价、金融危机、再就业工程、中美关系、武器核查危机、依法治国、国有企业改革等等,都有所涉及。总观试题对高三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要求,比往年有所加强。这主要表现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范围广,几乎国内外重大热点都有所涉及;联系的能力要求高。这与备考相比,是大多数师生始料不及的。
例如,第12题:
12.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增多, 某些西方国家通过间谍活动窃取别国经济和科技情报的事件频频发生。这表明
A.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B.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同追求国家利益是对立的
C.霸权主义仍然存在
D.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这个题的正确选项是D.答案是课本里没有的。答案需要考生运用已有知识,在题目所设定的情景里,分辨“窃取别国经济和科技情报”表明了什么?是“国力较量”还是“国家利益是对立的”?是“霸权主义”还是“国家安全”?哪一种情景最确切?这个题所设的选项,相互之间的干扰性较强,迷惑性较大,是有一定难度的。但这个题目,要回答正确,还是要运用国家职能的有关知识,联系实际才能推论出来。
25.近年来,我国彩电、VCD机等商品的价格大战此起彼伏。主动挑起价格大战的往往是那些生产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大企业,而中小企业则只是被迫迎战。这种现象所蕴涵的经济学道理是
A.大企业更能承受降价销售所造成的损失
B.大企业对市场价格变化的反映更灵敏
C.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D.企业生产产品的数量会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这个题的正确答案是:A.C.题目创设的事例,以及对事出有因例的分析和答案,也是课本上没有的。这就要求靠考生运用经济常识的基础知识,独立地对题目所设情景进行分析。考生要分析、推论:“生产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大企业”为什么能够主动挑起价格大战?这要推论A.B.C.D每一项对否,还要问个“为什么? ”才能逐步将正确的选项显现和将错误选项排除。
33.厄尔尼诺是太平洋赤道地区因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推动失去平衡而出现的一种全球气候异常现象。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使它的发生频率越来越快,对人类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从去年开始,厄尔尼诺又在地球肆虐,引起了海啸、暴雨和干旱等自然灾害。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人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B.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C.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D.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正确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B.C.D.同样,题目所设的情景、分析和答案,也是课本上没有的,也是要考生独立地进行思考,运用所学的哲学常识的基本理论,分析:“人类活动”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关系。同时,特别指出,要从“哲学上看”这种关系。这就是说,要回答这两者之间的“唯物辩证关系”是怎样的。
还可以列举出一些题目,仔细分析说明题目是如何考能力的。但从这3个例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以下3点:
1.题目所设定的情景、分析和答案,都是课本上没有的,而是实际生活中新发生的、为人们广泛关注的、应当给以回答的热点问题。
2.考生必须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进行思考,才能回答的。考场上面对新问题,必须作出新的、自己的回答。这时,再来乞求于以往的思维定式和现成答案是无济于事的了。
3.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既要靠课堂上老师的教和在课本里学,还要靠自己独立思考地学,而且主要的,还要靠自己的锻炼。能力是锻炼出来的,不可能是背出来的。
知识、能力、觉悟是统一的,要做到三者的统一,主要是在平日的学习中,贯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进行培养和锻炼,才能逐步统一起来。平日里应当运用所学的理论,试着对各种问题加以分析说明。这种说明很可能不完备,不准确,甚至可能出现各种错误。但是,只要方向正确,反复锻炼、学习、改正错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加强能力的考核,是为了把知识和觉悟联系起来,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习知识是为了提高觉悟的目的。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想觉悟的提高,有助于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
三、强调考核内容的综合性, 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对教学有较好的导向作用
分析整张试卷,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命题者突出的指导思想是,高考,要与时代合拍、同步,要有时代特点;高考,应当考核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考核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考核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只能在理论联系实际应用中,而不是死记硬背地生搬硬套。
这样的考核,有利于引导教学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有利于提高时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将课本知识与时代、与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将知识、能力、觉悟统一起来;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生思想品德养成中的主渠道作用。
第38题,是以讨论形式出现的,这不能看作只是一种命题的具体形式。讨论形式,不是在考试中才出现的,而是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改革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就明确要求在高中教学中,要开展课堂讨论。这一要求,有利于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认识各种问题。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表达、组织、独立思考等能力。如果在平日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学生一定是熟悉这一形式,并能正常发挥自己的才能。那么,在高考中遇到38题,结合“上述发言”,组织自己的观点,就不会是陌生的。如果平日教学没有进行课堂讨论,高考之后,发现自己的不足,能改进教学,这当然也是很好的。
98年试题能力要求高,就是知识的综合能力要求高。要求学生把所学知识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互相孤立、互不联系的;就是要求学生能从整体上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求学生看问题的原则和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看问题。这一要求起点高,难度大。因而使许多师生又感到新生的“不适应”。就以第5题为例:
1998年4月3日—5日,第二届亚欧首脑会议在伦敦召开, 中国政府总理朱镕基在本次会议上,就加强亚欧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提出以下主张
①不断扩大经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②进一步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
③中国支持欧元的实施,关注欧盟一体化进程
④欧盟应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⑤密切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
⑥加强政治对话与磋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这是一道纯时事的题,正确答案是D。 纯时事也没有从死记硬背的角度命题,而是在考核时事知识的同时,(或者用时事知识)来考核学生的能力。在题干里已经给了“加强欧亚互利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分析问题的条件,学生只要能运用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推理,就不难得出正确的答案。这道题的情景、分析、答案也是课本里没有的,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其他还可以列举出许多综合运用知识的试题,例如,第35至39题,主观试题,更是考综合内容,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的题目。仔细研究、推敲整张试卷的导向,不难发现试卷在引导教学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能力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上起的作用是好的。
以上三个特点,我认为这是1998年高考政治试题的主要特点。试题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的试题,如何与考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做到“难度适中”、“区分度好”,这是要认真研究和总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