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陈 华

——以人民版选修一“戊戌变法”为例

陈 华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341000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及体会认为,学案导学是适应中学历史教学需要的一种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本文就学案导学及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等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以抛砖引玉,使高中历史教学在与学案导学的结合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一、学案导学法的步骤

学案导学法分五个阶段,即“学案引领,自主学习;信息反馈,课堂探究;启发引导,精讲点拨;系列训练,当堂达标;回扣目标,归纳整理”。

二、学案导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第一阶段:在自主学习阶段。

巧妙设置学案,以帮助学生梳理相关知识要点,理清基本线索。教学“戊戌变法”这一内容时,笔者就在学案中设置了如下要点:

1.背景。

(1)社会基础:列强瓜分狂潮,民族危机严重。

(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4)思想基础: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

2.过程。

(1)序幕:“公车上书”(1895)。

(2)发展:办报纸;成立团体、学会、学堂;开展论战。

(3)高潮:百日维新(1898.6.11—9.21)。①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②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1898.6.11)。③主要内容:(表格)。④评价:三个“有利于”和三个“没有”(口诀)。

(4)失败:①标志:戊戌政变(1898.9.21)。②败因:客观——封建顽固势力的扼杀;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根因——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图片),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影响。

(1)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顺应世界潮流,具有进步意义。

(2)是一次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意义。

(3)是一次思想解放的运动,具有启蒙意义。

第二阶段:在课堂探究阶段。

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组织讨论,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以戊戌变法的内容为例:

①假如你是农民,你的生活有变化吗?为什么?②假如你是守旧官僚,你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满意吗?③假如你是民族资产阶级,你从改革中能够得到哪些有利条件?④假如你是光绪帝,你对自己的变法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1.农民:生活没什么变化。法令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方面,但脱离人民群众,尤其是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2.守旧官僚:利益受损——政治上,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废除旗人寄生特权;军事上,裁撤绿营;文教上,废除八股取士,所以很不满意。

3.民族资产阶级:法令有利于资产阶级参政,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学传播,受到资产阶级拥护和支持。

4.光绪帝:喜忧参半——法令虽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等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自己没有掌握实权,但毕竟迈出了不当亡国之君的步伐。

通过学生对法令的“感同身受”,激发了进一步学习的渴望,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衔接,为学习“戊戌变法失败”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在精讲点拨阶段。

笔者注重“三讲三不讲”的原则:讲清概念,讲清联系,讲清作用;学生能自学学会的知识不讲,学生能合作交流学会的知识不讲,能以练代讲的就只练不讲。

第四阶段:在当堂达标阶段。

练习的内容应围绕学案的学习目标,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学习可能存在的疑点,要关注学生创新和研究能力的开发。相关学案内容为:

1.“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不昌者也。有之,请从嗣同始。”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明了他的(A)。

A.烈士精神 B.种族成见

C.浪漫性格 D.厌世心态

2.19世纪末,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共同形成革命高潮,但两个阶级各自为战,没有有机结合共赴国难,为什么?(可从阶级局限性方面考虑。)

第五阶段:在归纳整理阶段。

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看似凌乱的知识点串连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框架,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戊戌变法”的内容繁多而庞杂,教师在授课中须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紧凑而严密的知识结构。笔者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变(即维新变法的背景);变什么(即维新变法的过程);变得怎么样(即维新变法的影响)。

论文作者:陈 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6月总第17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  ;  ;  ;  ;  ;  ;  ;  

学案导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论文_陈 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