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替诺福韦酯;慢性乙型肝炎;恩替卡韦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一种常见传染性疾病,该疾病的发生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直接的联系,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主要是采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以及替比夫定等药物,但上述药物在实际的应用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耐药性[1]。而替诺福韦酯属于核苷酸转录酶抑制剂,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治疗具有显著治疗效果[2]。本研究选取80例患者展开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患者中,选取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常规组40例,观察组40例。常规组中,男女比例为21:19,年龄32~78岁,平均(52.31±2.34);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23:17;年龄38~72岁,平均(53.64±1.82);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对比。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1)患者在接受治疗前6周内并未应用抗病毒药物以及免疫调节剂;(2)患者与本院就诊,所有指标均于本院检测。
排除标准:(1)患者同时存在伴药物性肝病、肝炎双重感染疾病以及失代偿性肝病;(2)患者存在合并肝硬化以及肝癌疾病;(3)妊娠期或是哺乳期女性;(4)患者对核苷酸类似物以及药物存在敏感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患者口服恩替卡韦(生产厂家:正大天晴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019),0.5mg/次,1次/d,空腹状态服药,连续服药48周。
观察组采用替诺福韦酯治疗。患者口服替诺福韦酯(生产厂家:倍特药业;批准文号:注册证号 H20163436),300mg/次,1次/d,进餐时服药,连续服药48周。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2)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主要包括:TBIL(胆红素)、AST(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3]。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20.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行t检验、检验对比。P<0.05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
常规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4.53±2.31)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9.21±1.34)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t=12.599,P=0.000)(P<0.05)。
2.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功指标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
表1 肝功能指标对比(±s)
3 讨论
慢性乙肝主要是通过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而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高的变异率,且患者在长时间用药治疗的影响下产生了一定的抗药性。替诺福韦酯属于一种核苷酸转录酶抑制剂,该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在临床治疗中逐渐成为该疾病的一项主要治疗药物。替诺福韦酯属于一种五环核苷类似物,经过人体肠道吸收后被细胞吞入,产生活性二磷酸,增长DNA链,对病毒的生成产生抑制效果。替诺福韦酯不仅能够对肝组织炎性坏死进程以及纤维化进程产生抑制效应,同时能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繁殖产生有效抑制作用[4-5]。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肝功能指标均优于常规组,这主要是由于替诺福韦酯能够对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对肝组织炎性坏死以及纤维化进程的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替诺福韦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具有显著治疗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尹丹萍, 陈春明. 替诺福韦酯与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初治疗患者的疗效[J].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18, 8(1):15-18.
[2]李国涛, 臧珂.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初治和核苷类似物经治耐药患者48周的疗效分析[J]. 中国实用医刊, 2017, 44(11):16-19.
[3]孙继云, 马小艳, 蔡晧东. 长期应用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肾脏和骨骼肌肉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J].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 2017, 19(2):109-112.
[4]张璐, 冯晓丽, 余雪, 等. 替诺福韦对高载量乙肝病毒感染孕妇母婴阻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 中国实用医刊, 2019, 46(13):100-102.
[5]潘家超, 王蒙, 杨洋, 等. 替诺福韦酯与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对比[J].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 35(6):372-373.
论文作者:胡瑶瑶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患者论文; 乙型肝炎论文; 肝功能论文; 指标论文; 常规论文; 两组论文; 时间论文; 《医师在线》2020年第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