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裕华路小学 050000
摘 要:学生到了高年级,身体迅速发育,内心世界异常丰富,自我意识不断强化,竞争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有了新的审视,试图摆脱成人的束缚,产生了逆反心理。摸清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逆反心理表现,有利于我们有效地防止学生产生消极的逆反心理,有时还可以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为教育服务。
关键词:心理特点 逆反表现 避免策略
我们教师家长常常感到,学生到了高年级,身体发育非常迅速,自我意识不断强化,他们的内心世界常常令人难以琢磨,突出表现在逆反心理的产生。这种逆反心理,个别孩子的表现非常明显,它影响着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所以,我们有必要摸清小学高年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对策,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一、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1.自我意识显著增强。这一时期的孩子从认识自身的生理变化开始,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步加强,内心体验迅速丰富。他们的身高甚至超过了家长老师,常常以为自己长大了,敢于跟大人“叫板”了。如果成人采取简单粗暴的禁止态度,那么他们会更加犯“拧劲儿”,这些表现,很容易使这一时期的孩子受到伤害。
2.竞争意识增强。小学高年级,学生越来越重视竞争,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他们都不甘落后。他们为了自己在班级的名次,在同学心目中的位置,积极学习,暗中较劲。在与同学的竞争中,他们会对学习优异的同学产生敬佩的心理,同时,也会产生嫉妒心理。这时,如果自己的努力与自己的目标产生差距时,那种“成功””失败”“自尊”“自卑”等许多不成熟的思想交互作用,也会出现逆反的语言行为。
3.对家长教师的说教反感。高年级学生“似乎”熟悉了成人的说教套路,听不进家长和老师过长的或者絮絮叨叨的教训。有时候,成人说教的越多的事情,他们反而越去尝试,甚至想看看“犯禁”后果到底会怎样。另外,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说话不算数,或者长期做出一些空头许诺,就会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降低,孩子也会产生逆反行为。
4.个人情绪非常敏感。小学高年级学生往往情绪反应很强烈,他们往往对师长的语言最为敏感。如果家长、教师在对待评价学生时,产生了“偏心”、“偏见”,就会引起学生的故意对抗。如果不注意方式方法,会使他们不愿接受,学生会持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使教育出现负效应。
二、避免消极逆反的策略
1.化解冲动性。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与心情相联系,它是情绪化的产物,有时可以达到不受理智控制的地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小学高年级学生具有容易冲动的特点,他们对于那些不合自己的观点,常常做出出乎教师意料的反应,待到时过境迁之后,又很快恢复平静,处于理智状态。这就需要我们育人者提高自身修养,避免对孩子的语言刺激,批评教育孩子时,态度要严谨。我们班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常以格言、警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师生、生生之间就会互相劝勉。
2.规避盲目性。这一时期的学生个子长高了,与师长由之前的“仰视”变成了“平视”,但他们涉世不深,认知水平、情感倾向有时还相当幼稚,因此,一些学生对教师和家长的意见持反对态度,情绪抵触,要他们讲明反对和抵触的原因时又很茫然,“我也说不清为什么,但我就是对他说的话反感。”这要求我们师长平时要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凡事先与他们商量,先民主再集中。
3.防止从众性。由于这时期学生思维的不稳定、不成熟,虽然开始时认可教师的教育引导,但当他们得知其他人和自己意见不同,于是为了同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就改变自己原有的态度。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长辈在日常教育中注意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促进孩子遇到事情时,保持清醒的判断;还要建立起积极向上的班风,防止这种从众心理产生的土壤。
4.引导执拗性。在小学高学段有个别性格倔强的学生,对教师的教育引导产生逆反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学生往往一意孤行,听不进老师劝说。这要求我们育人者反省自身简单生硬的教育方法,在处理日常班务做到公平公正,对待高年级学生要讲民主,遇事多与大家商量,多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要在感情上关爱到每一位学生,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心理投入,只有付出真情,才能得到真情的回报。
5.遏制攻击性。小学五、六年级学生之间闹矛盾,个别学生解决的方式是言语相激、动手打架,他们用包括语言、表情、肢体动作来表示不满与反感。只要一动手,就会两败俱伤。那么怎么遏制学生使用打架来发泄情绪呢?归结到底,还是要规避我们成人最初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讽刺、挖苦、辱骂、体罚一开始就要避免,随之替代的应该是真情、理解、尊重、平等的沟通、积极的肯定和更加新颖、更加乐于孩子们接受的教育方式。
总之,带逆反期的学生,需要教师更多地努力和付出。只有更好地把握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预防消极逆反心理的产生,同时,机智有效地利用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为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声远 著 《学校心理辅导概念》.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1998,上海。
[2]陈家麟 著 《学校心理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北京。
[3]管向群 《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南京。
论文作者:冯玉蕾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学生论文; 逆反心理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孩子论文; 小学论文; 教师论文; 家长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