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_大学教育论文

关于高等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_大学教育论文

关于高等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改革论文,教育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01(2001)03-0003-04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即综合国力是否强盛,直接取决于它的教育是否成功。教育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而高等教育则成为把握这个命运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的高等教育模式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只可以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知识经济在世界范围的兴起,这种模式在今天的综合国力竞争、创新型人才竞争面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认真的反思,对培养模式和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调整和改革。

深化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确立新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等教育理念。笔者现将主要观点论述如下,就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学改革中的若干关系做几点探讨。

1.(大学作用的)社会轴心观

传统的大学犹如“象牙之塔”较多地代表社会理想,较少地反映社会现实;较多地超脱于社会,较少地融入社会;较多地为社会瞻仰,较少地为社会所接受。因此,大学虽享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但不可避免地被置于社会的边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已经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按照美国加州大学校长克拉克·克尔(Clark·kerri)的观点,“巨型大学”已经成为“知识产业的中心”,成为国家发展的焦点。

2.(高等教育的)全面质量观

传统的教育质量观只局限于教学领域,单纯以教学水准一维维度衡量,而全面质量观则以全方位的维度去评价教育质量,其内涵主要包括:教育目标的质量;教育过程的质量;师资的质量;教育改革的质量;教育设施的质量;教育产品的质量;教育质量评价的质量等。

3.(人才的)综合素质观

对高等教育而言,加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教育模式或教育类型,人的综合素质是指人在素质要素上的全面性及其发展水平上的充分性,综合素质可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素质即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而不再是传统的以知识为标志的单一专业素质观。

4.(高等教育中的)学生为本观

高等学校因为学生而存在,为了学生而存在,学生是学校的根本,学校的基本职责也在于学生。高等学校必须牢固地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工作的基点,把培养学生、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计划经济体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在是否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上有质的不同。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就要求在高等教育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自由。

5.(高等学校办学中的)教师主体观

这里指的不是教学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学校的办学活动中,学校的办学主体不是校长,也不是管理层,而是教师。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区的三大社会职能都必须由教师来履行与完成。

教师作为办学主体在理论上是明确的,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人没有充分认识,高校办学中还存在诸多政府的和学校自身的两种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识。

如上所述,从逻辑的内在统一上看,笔者认为,转变高等学校教学观念主要表现在应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教与学的关系。从以“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为中心”

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基本上是封闭的,在这一关系模式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他们是知识和真理的代表。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授和灌输的知识不会轻易受到怀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传”“授”“解”就是教师在教与学关系中地位和作用的生动概括。学生在这一教学关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只是教师所传授和灌输的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学相长”在较长的教育史上只是一种理想,“教学”一词被当作“教”的同义词,对“教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教”的研究。学生究竟如何“学”则受到不应有的忽视。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唤,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挑战,这种挑战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培养模式包括传统的教学关系模式进行思考和调整,要从过去以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为中心。在调整教与学的关系时,要遵循“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原则,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侧重于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重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知识来源也不仅限于教师和课堂,还包括从网络上获取的信息和更加丰富的课外活动。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会学”,是“学会学习”。

2.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从专业教育思想转换为通识教育思想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也称普通教育,其前身是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人类最高的理想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将不完美的现实加以改造,引导它走向完美的理想世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完善”,他因此提出教育应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这可以当作是西方自由教育的经典表述。文艺复兴时期,自由教育思想在启蒙思想家那里得到极致的发挥。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社会活动,因此,从广义上讲,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狭义的专业教育的出现以致于强化是在工业革命之后。近代科技的发展,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使文艺复兴时期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成为历史。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和工业生产的需要,也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各式各样的专业人才,尤其是科技专业人才。由于科技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接受专业教育也能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找到职业,这些因素使专业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功利主义色彩,造成对专业教育的过度追求,使教育患上短视症,并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大学自身的文化品格和社会批判精神,造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失衡。近年来,高教界在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下提出加强通识教育,这里所说的通识教育不反对专业教育,不是专业教育的对立面,而是要求专门人才有较宽的普通文化知识,加强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6年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在其中》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的观点,可以看作是通识教育的既具体又原则的要求。由于社会分工的客观存在,也由于高等教育自身特色和规律,高等教育专业的教育必要且必须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存在。但是通识教育思想的提出能够帮助矫正专业教育的狭隘和不足,使教育更加科学化,培养的人才更臻完善。

3.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关系。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古代的中外教育均以人文科学为主要内容。中世纪的欧州大学以文科为其它学科(当时除文科外也只有法科、医科、理科)的基础。早期的大学主要以培养神职人员和文职官员为主,大学教授的也主要是人文学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8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发生才得以改变。资本主义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科学技术人才,大学为求得自身发展,也有必要向社会需求靠拢。科学教育逐渐成为大学讲坛上的主要内容。科学的巨大功能,使人们对科学顶礼膜拜,科学教育有了较大发展,人文教育在大学逐渐受冷落,包括科学伦理也受到忽视。但科学技术被滥用最终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灾难。一批人文主义者对此极表恐惧,他们极力抨击科学主义,主张向人文主义复归。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世纪八十年代后,人们开始重视科学与自然,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结合,重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科技教育必须与人文教育重新接合起来,教育简单地向人文主义复归既不现实,也不可能。据一份由中科院科普所的调查显示,我国公民达到的基本科学素养比例仅为0.20%,欧共体国家公民是我国的21倍,美国是我国的34倍,表明在我国加强科学教育的迫切性。同时还有资料表明我国在校的大学生,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普遍偏低,而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素质尤为偏低。在这里我想引用90年代初,发表在美国《财富》杂志上的题为“90年代图存之道”的文章中开列出的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下一代的十项教育内容。

第一,要使学生具备表达顺畅、表意清晰、在国际上能熟练应对的语言文字能力;

第二,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加强历史和地理的教育;

第三,加深学生对高深数学原理的理解,并使学生能将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第四,使学生具备与环境有关的物理知识,注重物理学教学的实用性;

第五,要使学生至少通晓一种外国语言;

第六,要使学生熟悉电脑及有关的操作使用;

第七,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使学生对文学艺术有高度的鉴赏力;

第八,必须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知道暴饮暴食、饮酒、吸烟、吸毒及艾滋病对身体的危害;

第九,要使学生真正了解美国政府及经济是如何运作的,借此培养他们成为能灵活掌握社会咨询、投票理智的公民;

第十,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发挥创意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十个方面,除了第九点体现了他们的教育是为谁服务之外,其它几点对于我们理解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互相促进、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关系和重要作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必须从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模式转换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模式

从宏观上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基本途径。从中观、微观角度上看,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高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在我国,高校拥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但整体上讲,高校中教学、科研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还严重存在,科研成果转为生产力程度很低(据原国家科委的统计,不超过20%),产、学、研(或称教、科、产)结合得很差。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同志归纳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专业设置过窄;培养模式单一;人文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教学手段落后等,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很显然,随着高等教育逐渐走向社会的“轴心”,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直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将要求高等教育更加密切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高校也必须针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优化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包括重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尽早让学生参加科研等。

5.课堂内与课堂外的关系。要从只重课内教学转换到“课内”与“课外”并重上来

这里指的“课外”是指除第一课堂教学以外学生的其它学习和实践活动,当然也包括第二课堂的学习活动。仔细算一下,学生的课外时间是远远多于课内时间的。重视课内外学习,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同学生个性发展分不开的,而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然不能只依靠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固然也可以贯彻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指导思想,但是,按照现有的以班级或年级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更多地要考虑“班级”这个集体,要有一个统一或大致统一的教学基本目标和要求,学生无形中要受到课堂教学统一范式的约束,这一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特别是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很大程度上要靠学生在课外来弥补。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可以拓宽视野,从中发现和培养自己专业以外的兴趣、爱好、专长,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学生还可以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加社会适应性,学会做人,学会与人合作。即使就专业学习而言,课外也是课内的必要补充。当代科技发展迅猛,不必说我们目前的教学内容普遍比较陈旧,既或教学内容不落后,也很难与科技发展同步。而学生则可能在网络中,在公共信息库中(包括图书馆)及时了解科技的最新发展,从而弥补教学内容滞后于时代的缺陷。前复旦大学校长华中一先生讲述过若干年前他在斯坦福大学讲学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大学生实际情况,曾有意住到学生宿舍中两次,各一周。他观察的情况是:下午5时以后,大楼底层的活动大厅就开始熙熙攘攘,有弹琴的、有唱歌的、有打桥牌的,更多的是to chat(聊天),华先生同一些同学接触后发现他们并不十分用功,但接受和分析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很多同他们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事情,略加解释就可体会其主旨,华先生在认为“真是了不起”之后,认为“在大学里要加强自学,不能完全靠课堂讲授,而要自己去寻找和阅读大量的参考书,甚至是在聊天中学习”。笔者早些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做访问学者所见所闻与华先生也非常相似。我想,这也可能是中国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差距。

以上所述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方面,更新高等教育改革的“五个观念”和正确处理教学改革思想上的“五个关系”共十个问题谨与同志们共勉。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也可以说是一个教育竞争的世纪。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将面临更多挑战。我们只有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并迈出坚实的改革步伐,才能在21世纪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收稿日期:2001-06-20

标签:;  ;  ;  

关于高等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_大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