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祺[1]2002年在《肾主外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整体观念为主导,运用阴阳、五行等论理方法,以专题研究形式对肾主外理论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阐明了肾在御邪防病,保护生命中的重要作用及肾主外理论对临床的重大实用价值以及在治未病中的重要意义。通过研究认为:肾主外概括了肾藏调节机体适应环境、保护机体、御邪防病、益寿延年的功能。论文从发生学角度提出“精水合一”,“精水合一”是肾藏象的认识基础,是确立肾为生命之本的关键。传统对精的重视旨在重视精中所蕴藏的生命信息、生命活力,藏精是对生命潜能的贮备,肾藏先后天诸精起亟应变。元气由肾中先后天诸精所化,是一身之精的综合功能,与健康、疾病息息相关。命门是基于肾为生命之本,水火之藏而提出的。命门为守邪之神,卫气出下焦防百病都是从不同角度阐释肾主外机理。肾合膀胱主水,足太阳膀胱主表为肾主外之基础。,肾开窍于二阴,为主外之门户。肾主骨成形、充脑生神、养耳目、保障了肾主外功能的实现。肾主外失常机体适应环境能力下降,六淫易袭、七情易伤、病及五脏,机体早衰,多病,生命质量下降。因此,促进肾主外功能的发挥对临床治疗及治未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精、水为主线,从新的角度对肾的体、窍、志、液进行新的阐释,有利于深化理解中医学术的深刻内涵。
高敏, 王龙, 张霞, 丁樱[2]2017年在《从肾主外谈丁樱教授经验方对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帝内经》自古即有"肾主外"的观点,其分析包括肾助肺司呼吸,主表;助膀胱经顾护卫阳之气;肾主骨以为外坚;肾主水,肿在外属水等。丁樱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积累,总结自拟方"肾病方",临床疗效颇佳。笔者从中医"肾主外"这一角度剖析丁师肾病方组方用药之妙仅供各位临床工作者参考;同时,"肾病方"亦为"肾主外"这一观点完善了现代临床依据。
杨义龙, 熊国良[3]2009年在《诠释“肾主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揭示"肾主外"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对"肾主外"本义、引申义的阐述,结合原文及临床实际,提出"肾主外"的新诠释。结果:"肾主外"除可理解为掌管卫气、主骨而帮助构成形体等方面从而指导临床实践外,更重要的是肾通过藏精主外之功,使人体生长发育等各种表现于外的机能得以正常运转。肾精的盈亏更是直接决定了人体的"生、长、壮、老、已"整个生命过程,而这一过程即为人体在不同生命时期的动态的外在表现,也正是"肾主外"的主要表现之一。结论:"肾主外"是整个肾藏功能的一个高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应用价值。
李奕祺[4]2003年在《肾主外理论新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历代医家注释的基础上 ,结合近现代研究 ,认为《内经》的肾主外理论是古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综合肾藏的生理病理 ,对肾在人体生命活动中保护机体 ,御邪防病 ,延年益寿功能的概括
刘莉[5]2007年在《肾主外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肾主外语出《灵枢》,是《内经》肾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笔者临床以该理论为指导治疗某些病证,疗效满意。本文就“肾主外”的理论及其在临床运用探讨如下。1肾主外理论概述肾主外的“外”是指人体的外部,包括肌肉、腠理和皮毛,与内在的脏腑、筋骨、血脉相时而言。理由
刘莉[6]1996年在《“肾主外”理论探讨及运用体会》文中指出“肾主外”理论探讨及运用体会宁夏银川市妇幼保健医院中医科(750001)刘莉“肾主外”理论首见《内经》。笔者受该理论启发,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某些病证,如过敏性鼻炎、虚证感冒、疮口久溃不敛等,疗效满意。本文就“肾主外”的内涵、机理及个人临床运用体会浅谈如...
刘家义[7]1987年在《谈谈“肾主外”》文中指出本文对《内经》“肾主外”作了系统探讨,认为:“肾主外”明确揭示了肾与“外”的重要关系。“肾主外”之“外”、是指身之皮毛、肌腠:肾之所以主外,是由肾主一身之阳气而决定的。即通过肾中阳气的作用而主外。同时阐述了“肾主外”与“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膀胱太阳经主表”的关系。
武峻艳[8]2016年在《中医肾脑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肾脑相关的理论源流与病案实践,探寻肾脑相关的机制、实质与特征,挖掘肾脑相关的临床意义及应用模式,为肾脑相关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靶点和思路。方法:采用文献互证、逻辑推理、信息检索等方法进行研究。通过查阅经典着作与检索现代文献相结合的方式,在运用归纳、综合、比较等具体研究方法的同时,广泛参阅了中医学典籍与相关的哲学论着进行理论研究。并借助《中国知网》与《中华医典》等工具平台,进行了典型医案的个案分析。结果:1.形神一体之肾统一于肾气。脑通过御气而为一身之主。“肾脑相关”表现为经络联系、精髓化生、阴阳属性、神气功能上的相互协调。2.肾脑相关,以“阴阳学说”等深刻影响中医理论的哲学命题为指导,以经脉络属和精髓化生为基础,以多元复杂的功能联系为表现。3.肾脑相关有其特定的机制、实质与特征,并作为一个整体对人体的生命存续、气机升降、形神合一、情感记忆、行为动作等产生重要影响。结论:肾脑相关于气,气机升降相因是肾脑互济的机制。肾和脑兼具有先后天两种属性,脑为脏腑之主,脑神通过御气而统御五脏神。“气”在肾—督脉—脑系统中,通过沟通“精”与“神”实现人体的自为自和及人身的形神合一。先天不足、劳逸过度和情志所伤,使精髓化生不足或气机升降失调,是肾脑相关病证的主要病因病机。结合药物气味,顺应肾、脑之特性用药,及从督脉腧穴用针灸,填精益髓、调理气机,是治疗肾脑相关病证的主要思路。气之和与气之顺是肾脑相关的关键。
陈子杰, 翟双庆[9]2009年在《从《内经》“肾治于里”与“肾为之主外”引起的思考》文中指出以《内经》中"肾治于里"与"肾为之主外"两句有异经文为基础,从原文环境、后世注家争议、类似经文有异之处叁个方面进行思考,认为要切实从《内经》原文出发,理解经文主旨,结合注家,找出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所在,正确看待这些有异甚至观点相悖的经文,客观分析后世注家的争议之处,立足《内经》不同学术观点,从各家学说角度研究《内经》。
白云静[10]2002年在《封藏与疏泄的理论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根据元代医家朱丹溪将肾主闭藏与肝司疏泄并举的引文,首次提出了中医学“封藏与疏泄”调控机制的概念,并对这一命题从纵、横两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理论探讨。在纵向上,将封藏与疏泄理论回置于其构建之初的思维环境中去考察,通过疏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一观念、阴阳概念及其与中医学理论体系、与藏泄机制的关系;并通过考辨丹溪时代两一对医学的影响以及丹溪受理学思想左右的程度,指出了两一观念是封藏与疏泄机制的最深刻的思想根源。在横向上,首先,通过对封藏、疏泄字词义的疏解以及脏腑藏泻、肝肾藏泄不同概念的剖析,将封藏与疏泄的内涵界定为“一个对全身各脏腑藏泄有调控作用的功能机制”。其次,通过分析藏泄在各脏功能分布的广泛性、肝肾的时空特性以及春冬在四时中的特殊位置,指出各脏功能均蕴含藏泄和肝肾主春冬是藏泄机制的生理基础;随之,又论述了藏泄机制的对立性、统一性、差异性、平衡性和普适性。再者,通过对脏腑本能、结构与功能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明确了藏泄在全身各脏腑本能中分布的广泛性,是藏泄机制得以实施调控的决定因素,指出藏泄机制的调控对象是各脏腑与藏泄有关的功能,其调控机理是反馈调节。继而,探讨了藏泄机制对生命基本物质气、血、津液的调控,指出藏泄机制是生命的根源。最后,从理论、临床等方面论述了藏泄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凸现了中医临床治疗的特色和优势。总之,本文对封藏与疏泄机制的理论研究,既达到了理论的深度,又符合临床的要求,在遵循中医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中医藏象学说的研究进一步引向了深入。
参考文献:
[1]. 肾主外的理论研究[D]. 李奕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2
[2]. 从肾主外谈丁樱教授经验方对小儿肾病综合征的理论研究[J]. 高敏, 王龙, 张霞, 丁樱.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
[3]. 诠释“肾主外”[J]. 杨义龙, 熊国良. 江西中医药. 2009
[4]. 肾主外理论新析[J]. 李奕祺. 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3
[5]. 肾主外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 刘莉. 江西中医药. 2007
[6]. “肾主外”理论探讨及运用体会[J]. 刘莉. 中医药研究. 1996
[7]. 谈谈“肾主外”[J]. 刘家义. 湖北中医杂志. 1987
[8]. 中医肾脑相关学说的理论研究[D]. 武峻艳.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
[9]. 从《内经》“肾治于里”与“肾为之主外”引起的思考[J]. 陈子杰, 翟双庆. 吉林中医药. 2009
[10]. 封藏与疏泄的理论研究[D]. 白云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