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四川 西昌??615000)
【摘要】 目的:分析螺旋CT在肺段隔离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例肺段隔离症患者,全部采用螺旋CT进行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探究疾病的表现、CT检查的结果等。结果:肺段隔离症主要见于双肺下叶侧的基底段,其中位于左下肺叶3例,右下肺叶2例;患者的CT表现为实质性肿块(3例)、囊性肿块(1例)、囊实性肿块(1例),且全部患者均出现异常供血动脉。结论:采用螺旋CT检查肺段隔离症价值较高,其扫描时间短,且图像清晰,能对微小病变进行发现。
【关键词】肺段隔离症;螺旋CT;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4-0011-02
肺段隔离症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其是一种先天性肺发育异常性疾病,指的是异常肺组织发生囊性和纤维性病变,并和正常肺脏分隔,同时由异常体循环动脉进行供血的肺脏疾病[1]。肺段隔离症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叶内型和叶外型,其中叶内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反复肺感染、肺炎等。随CT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螺旋CT在诊断肺段隔离症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其图像清晰、直观,能提高诊断正确率,促进患者的早期治疗。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例肺段隔离症患者,均经影像学或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组中男性2例,女性3例,患者年龄在22~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9.6±4.4)岁;患病时间2个月~13年之间,平均时间(3.2±1.3)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咳血、发热、感染等。
1.2 检查方法
全部患者均进行胸部螺旋CT检查,采用美国生产的128层螺旋CT进行扫描。扫描电压为120KV,扫描电流为400mA,扫描机层厚为1.0mm,螺距为1.0mm。患者首先进行CT平扫,范围在胸廓入口至肺底,然后进行CT增强扫描,采用碘海醇注射液(90-100mL)作为对比剂,注射频率为2.5-3.0mL/s,其中延迟扫描时间为20s或30s。扫描完成后,将获得的CT图像输送至工作站,采用MPR(二维多平面重建)、MIP(最大密度投影)及VR(容积再现技术)等对图像进行处理[2]。
2.结果
2.1 肺段隔离症的分型及位置
本组5例患者中有4例为肺叶内型,比例为80%,其他2例为肺叶外型,比例为20%。肺段隔离症主要见于双肺下叶的基底段,其中位于左下肺叶3例,右下肺叶2例。
2.2 肺段隔离症的CT表现
本组5例患者的病灶形状为:团块状(3例)、不规则形(1例)、囊性(1例)。根据病灶的形态及密度情况对肺段隔离症进行分类,包括1例囊实性肿块,肺组织密度不均匀,部分出现实质性改变,其内低密度影未见强化;3例实质性肿块,肺组织密度不均匀,出现实质性改变,其内低密度影出现明显强化;1例囊性肿块,肺组织内低密度影未见强化。
血管重建后发现,全部患者均出现异常供血动脉,其中来自胸主动脉3例(见图1),其他2例来自胸腹动脉(见图2),供血动脉的直径在3.5~11.0mm。MPR结果显示出现异常血管走行,但患者肺内结构在血管立体关系上显示不清;MIP结果显示血管起始异常,肺组织结构异常,并显示了异常血管和肺组织结构的关系;VR结果显示异常血管和大血管之间的清晰关系,对其走行及起始均能显示,但不能对肺组织结构进行显示。
图1 异常供血动脉来自胸主动脉 图2 异常供血动脉来自胸腹动脉
3.讨论
3.1 肺段隔离症的概述
肺段隔离症为先天性肺发育畸形性疾病,临床发病率较低,其由异常供血动脉进行供血,异常肺组织呈囊性肿块,与支气管相通或不相通,相通时伴发反复局限性感染,不相通时无呼吸道症状,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异常肺组织。肺段隔离症可分成为肺叶内型与肺叶外型,其中肺叶内型的临床发病率较高,是指异常和正常肺组织被同一胸膜包裹,患者表现为局限性肺组织感染,表现为发热、咯血、咳嗽、胸痛等症状;肺叶外型发病率较低,是指异常肺组织被异常胸膜包裹,与正常肺组织分隔,患者一般无临床症状,但约有1/2的患者可合并其他畸形,比如膈疝、脊柱畸形、肺发育不全等[3]。本组5例患者中肺叶内型为4例(80.0%),肺叶外型为2例(20.0%),其中病灶以左下肺居多。
3.2 肺段隔离症的CT征象
肺段隔离症常见于双肺下叶的基底段,其中以左侧居多;病灶的形态多为囊状、肿块型、结节状、类圆形等;CT增强扫描发现均存在异常供血动脉。本研究结果显示,5例患者的病灶形状为:团块状、不规则形及囊性,肺组织密度不均匀,部分出现实质性改变,其内低密度影强化或未强化。在进行肺段隔离症CT诊断时,应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包括肺脓肿、肺囊肿、膈疝、肺癌、肺炎性甲瘤等。
3.3 肺段隔离症的CT诊断价值
X线拍片或透视难易对肺段隔离症进行明确诊断,而支气管造影对本病的诊断意义不大,尽管血管造影与MRI也能确诊肺段隔离症,但其操作复杂,价格昂贵,因而CT检查是诊断肺段隔离症的最佳手段。CT增强扫描能强化病灶,使其清晰显示,同时还能对异常供血动脉进行明确,对于提高诊断效果意义重大。但在扫描时应注意扩大扫描范围,并增强薄层扫描,以便及时发现微小异常供血动脉[4]。
4.结语
综上所述,肺段隔离症具有特征性的CT征象,对于出现反复肺部感染症状,胸平片显示双肺下叶囊性、实性、囊实性改变的患者,在CT扫描排除其他疾病后应考虑为肺段隔离症,并进行CT增强扫描证实具有异常供血动脉,即可对本病进行确诊。
【参考文献】
[1]梁庆乐.肺段隔离症的螺旋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8(02):17-18+21.
[2]赖发明,谢鉴津,邓开盛.肺隔离症的64层螺旋CT诊断价值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03):41-42+45.
[3]唐继来.多层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01):40-41.
[4]董祥宝.多排螺旋CT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0):1052-1053.
论文作者:陈长波,万华,兰小惠,黄燕,宋立江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1
标签:肺叶论文; 异常论文; 患者论文; 动脉论文; 螺旋论文; 肿块论文; 供血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