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论文_刘海峰1,徐阳2

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论文_刘海峰1,徐阳2

河南 洛阳 471000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已成为众多行业和科技领域的讨论热点之一,也面临众多争议,海绵城市建设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效果等均存在不同认识。城市形成的问题应当交由城市进行解决,对此我们需要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展开深入的探讨,首先明确的绿色生态城区以及海绵城市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案例详细的讨论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思路。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问题讨论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面临的内涝、水污染、地面下降、干旱等各种灾害日益增加,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建设会议中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理念,2014年2月31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时间为三年。此后,全国130多个城市参与了竞争,共有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城市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国家相关部门对入选的城市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城市绿地、水系、道路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1 海绵城市的含义与界定

1.1海绵城市

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实现城市良性水循环,确保水生态安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生态性原则进行,开发更多的较低影响的基础设施,利用人工措施,确保城市可以有序的排水防涝,尽可能的完成雨水一系列处理,由此实现雨水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暴雨等极端气候频发,内涝严重,城市建设规模加大,城市热岛效应进一步催生“雨岛效应”的形成,进而造成严重的城市内涝。此外,城市建设和开发,地面下渗降低,地表径流增加,城市以往建设的排水系统无法应对降水径流洪峰,引发城市内涝,所以必须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1.2海绵城市体系界定

2015年4月,国务院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要求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3%,近岸海域水质优(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为95%左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年10月国务院又出台《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就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总的要求是: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上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 基于实例的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解析

2.1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规划思路

在建设海绵城市时从以下几点着手做起:首先,科学的检测城市各个区域场地具体的水文环境条件,对该区域具体的土壤、地形、水文条件、植被、水体条件等情况逐一进行检测和评估。进而按照具体的检测结果,对其雨水排放城区进行划分,进而可以对各个雨水排放程度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绿色雨水处理工艺以及基础设施。然后,根据所选择的设备以及技术科学的规划城市城区的雨水排放系统。例如,确定这一城区所适用的绿色雨水技术以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相应的范围以及位置等。最后,确定详细的城市建设指标,从而确保雨水排放系统高效运行,对城区雨水污染物进行有序的排放和处理,形成良好的城市循环。海绵城市规划须包含的以下几大内容:海绵城市建设限制因素和有利因素;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确定和复核;非工程型技术措施规划;工程型技术设施规划;预期成本效益;预期成本效益,风险分析。而西咸新区海绵城市的规划亮点在于:雨水综合利用。根据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等原则进行规划,实现了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况,促进雨水的储存、渗透和净化的目标。

2.2绿色生态城区的划分建设

相较于传统的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功能差别较大,体现在城市规划、绿色系统设计等多个方面。西咸新区在建设海绵城市时,工业用地规划大面积减少,居民和公共用地规划比例则大幅提升,最高的时候可以达到整个城区80%左右。从这层面来说,绿色生态城区和海绵城市建设有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在规划建设绿色生态城区过程中,合理的融入城市排水系统优化技术,建立各种水面、绿色及其基础设施,由此最大限度的发挥绿色城区土地功能,建立良好的海绵城市。

2.3公园绿地及广场的海绵城市建设

对城区公园进行规划。这部分的规划要点在于:首先,雨水利用应以入渗和调蓄为主,充分利用大面积绿地和水体。其次,适当位置可建雨水调蓄设施和雨水湿地等雨水处理设施。比如,西咸新区的公园主要有洼地、溢流设施、滤带等构成,可以建设在城区的停车场、学校周围,可以不易渗透的径流进行集中收集绿地应尽量低于周围硬化地面,并建设相应的导流设施,以确保周边雨水能够流入绿地,迅速入渗;在绿地适宜位置可推广建设浅沟、洼地等雨水滞留(流)渗透设施等。

3 建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笔者希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成为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协同治水的重要契机,是学科交叉、产业发展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机遇,应避免各自为政、急功近利。政府层面应科学制订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方案,相关领域的学者应系统深入研究海绵城市构建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强化学科交叉和沟通。同时,还要科学定位海绵城市的角色和作用,实事求是地评估判断海绵城建设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海绵城市万能论和无用论的争论困境。

结论:本文从海绵城市的含义及海绵城市体系的界定出发,论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并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原则与建设流程,以及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

“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技术措施与实现途径,同时也探讨了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方案选用、设计、施工中技术路线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难点。

参考文献

[1]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指南:低影响开发系统(试行)[A].2014.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A].201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

论文作者:刘海峰1,徐阳2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11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有关问题讨论论文_刘海峰1,徐阳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