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软式排球运动中几项技术因素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然[1](2019)在《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在十三届全运会上首次设立的群众比赛项目中,气排球运动就是19个群众比赛项目之一。目前气排球运动在社会群体中大受好评并且发展迅速,一个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就应该在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中得到发展与推广。由于气排球运动是我国自创的一项集运动、休闲和娱乐为一体的群众性体育项目,气排球具有球质软、球体大、重量轻、球网低、规则宽、球速缓慢、对参与者造成伤害小等特点,而且气排球运动简单易学、参与者的运动量可大可小并且具有较强的竞技健身性和较高的娱乐观赏性,是一项非常适合广大人群普遍参与的集体性项目。本论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气排球运动在我国目前的现状进行了解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对目前山西省气排球运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最后运用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问卷和访谈中得到的数据和信息对影响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开展和普及的因素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希望为山西省气排球运动更好的开展和普及推广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帮助。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参与者主要以中年人为主;参与气排球运动的人群女性参加者的比例比男性要高;气排球运动参与者的收入相对较高;参与气排球运动的人们的消费情况主要是参与消费和实物消费。2、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参加该项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爱好兴趣以及休闲娱乐为主;气排球运动参与者每周参加气排球运动的次数大多在3-4次左右,每次活动时间在60分钟以上;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参加气排球运动的方式主要以比赛和训练方式为主。3、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参与者喜欢参加气排球运动的原因气排球运动简单易学、不易受伤、运动量可大可小并且具有较强的竞技健身性和较高的娱乐观赏性;气排球参与者大部分是通过体育协会举办比赛和身边朋友介绍等多种途径认识和了解到气排球这项运动。4、目前山西省开展大型的气排球运动比赛的次数比较少,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媒体等对气排球运动宣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大多数为了参加比赛而组织的气排球运动队伍的比赛经费都是队员自己筹集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组织参加气排球运动比赛的单位主要是当地老体协或者企事业单位的气排球爱好者等。5、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参与者活动的地点主要是公共体育场所和企事业单位场地,其次是附近学校场地;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的场地一般都不对外开放。这就导致在气排球运动场地本就非常缺乏的情况下,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限制了人们进行气排球运动,从而也导致了山西省气排球运动的发展受到了限制。6、当前我国的许多科研工作者对该运动进行了很多调查工作和研究,大部分主要都是从气排球运动的起源、规则裁判、特点和价值、技战术的研究以及发展普及和推广的情况等方面进行研究的,然而由于各方面原因山西省在气排球运动方面的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通过调查了解气排球运动在山西省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提出了推动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发展的一些建议和改进措施:1、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气排球运动的支持力度,包括经济支持和政策支持。2、加强媒体对气排球运动的宣传,通过各种方式来扩大宣传范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气排球运动中去。3、山西省的一些相关政府部门应该鼓励社会各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和规模大小的气排球运动比赛。4、尝试把气排球运动引进学校的体育课程中,让学生也体会到这项运动的乐趣。5、定期地开展有关气排球运动的培训活动,提高参与者对气排球运动的认知水平以及裁判的执裁水平;制定统一、权威的气排球运动规则和竞赛秩序,规范参与者的行为,加强对各种赛事的规范化管理。6、加强对气排球运动科研工作方面的重视。
赵惠霞[2](2019)在《兰州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气排球运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文中提出大学体育是高校全面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健康的重要手段。气排球作为一项新兴运动项目,具有球体轻、材质软、安全性高、娱乐性强的特点,为了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体育课程应开设技术难度低、社会流行的气排球运动项目。兰州市高校体育课程尚未普及气排球运动项目。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兰州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气排球运动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1、气排球球体轻,材质软,安全性高,有独具特色的技术动作,对学习者的身体条件及身体素质要求不高,很适合在兰州市高校开展和普及。2、兰州市高校体育课主要以传统项目为主,排球类课程以硬式排球为主,但学生对硬式排球的学习情况并不乐观,选择排球课程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3、兰州市高校大多数学生对气排球运动项目的认识处于萌芽阶段,但感兴趣的学生较多,有较强的学习欲望,从开设气排球课程的意愿来看,学校师生一致非常支持开设此课程。4、兰州市高校体育课课时和场地基本可以满足气排球教学需求。排球课时不变,改换教学器材;气排球场地在原有场地基础上简单布置,添加地面画线,降低球网高度。5、兰州市高校对引进新兴项目的重视程度不足、学生对气排球运动项目的认识、专业气排球教师的缺乏以及课程体系的固化限制了气排球在高校的发展。根据上述兰州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中开设气排球运动的需要和现状,本文主要提出如下五点建议:1、就目前兰州市高校体育课而言,在开设气排球选项课之前,对气排球项目做一定的宣传,先宣传,再开设。2、壮大气排球师资队伍,对现有的排球教师和其他专项的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气排球教师的数量和质量。3、进一步完善气排球场地设施,为气排球教学提供物质基础,为学生优化锻炼空间,改善教学环境。4、组织各种类型的气排球比赛,成立学校气排球社团,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气排球,促进交流、相互学习。5、基于气排球规则的变化,加强对规则的培训、学习和交流,及时推广最新的运动准则。
路安然[3](2019)在《三种不同姿势垫球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排球垫球技术是排球运动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防守技术动作,加强对排球垫球技术的研究对于国家排球竞技水平的提高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从目前国外相关研究来看,对排球扣球动作与攻防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多,对排球垫球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通过对不同姿势的垫球技术动作做出诊断、分析与评价,旨在丰富和完善排球教学理论、训练方法以及排球相关运动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为广大教练员和保健医疗者提供一些理论基础。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宁波大学4名男子排球队队员(身高182±7.58,体重74.5±9.86)。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实验法进行研究。生物力学实验:通过利用VICON三维红外线运动捕捉系统对稍蹲、半蹲、低蹲三种不同姿势的垫球动作进行高速摄像,并对其不同姿势垫球过程中下肢关节角度的变化进行记录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解剖学和运动学进行综合分析。教学实验:对不同姿势防守垫球技术动作进行三米移动实验和防守稳定性实验,从这两个实验中来判定不同姿势在移动速度和垫球稳定性上是否存在差异性,在这三种不同的防守垫球姿势中寻找排球防守的最佳垫球姿势。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垫球姿势在垫球技术动作完成过程中下肢各关节变化幅度不同,三米移动速度与防守稳定性也具差异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结论一:稍蹲时,膝、踝等下肢关节屈曲幅度小,特别是膝关节肌群不能得到有效收缩,弹性势能储备不充分,这将导致蹬伸无力,影响防守效果;低蹲时,身体重心下降,身体姿态较低,能对力量大的来球进行有效缓冲,但因低蹲时下肢各关节屈曲幅度较大,可能导致膝盖和踝关节处的过度阻力,产生与主动收缩机相对应的对抗肌,弹性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减,令动作减慢。结论二:三米移动实验中,稍蹲防守姿势比半蹲和低蹲用时短。在垫球稳定性实验中,稍蹲防守姿势在“取位”这一指标中具有压倒性优势,这项测试结果与三米移动实验和生物力学实验不谋而合,采用高防守姿势能更快移动和准确取位,为排球竞赛中的防守提供时间保证。而在垫球效果和垫球到位率上,低蹲的防守稳定性更高。但在三项垫球稳定性指标中,半蹲的综合评分最高更为突出。结论三:结合这三个实验研究结果可得出:高姿势的稍蹲更有利于防守的准备姿势,便于快速启动、移动、取位;半蹲姿势适用于大部分防守状态,适合防守一般来球;低蹲的防守姿势能有效缓冲速度较快,力量较大的吊球和扣球,防守稳定性较高。在比赛中若能做好这三种防守姿势的衔接与串联,防守效果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李博[4](2016)在《郑州市初中生软式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校体育一直是学校教学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伴随着义务教育改革的推进,中学体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其受重视程度也日益增高。排球运动是学校体育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之一。然而排球教学要求的技术水平较高,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中掌握排球技术的能力较差,他们并不能真正的理解排球这项运动。软式排球是以排球运动为原型研发的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其具有质软、易控、飞行速度慢等特点,从而大大的增加了学习排球趣味性和娱乐性。并且软式排球在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不易受伤,大大增加了该运动的健身价值,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大力提倡开展。1995年,软式排球进入中国,之后便在全国普及。初期,软式排球运动在《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被列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到2000年底,国家的教育部门将软式排球列入了21世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自此,软式排球运动成为了体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中学阶段是学习和掌握体育技能的黄金阶段,学校体育教学开展的好与坏是直接影响学生体育技能掌握好与坏的主要的客观因素。郑州市作为省会城市,其教育教学资源丰厚,郑州市的初中学校应该具备了开展学校软式排球课程的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然而,郑州市初中学校能否良好的开展软式排球课程呢?也是笔者研究的目的所在。论文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科研方法对郑州市20所初中的软式排球教学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郑州市大多数初中学生对软式排球运动还是非常关注的,有很多初中生对该项目非常的喜欢,但是调查发现,真正参与到软式排球运动的人数与软式排球运动计划的人数相差很大。开展所需用的场地器材等条件因素,还需要领导的支持来进一步完善。多数学校基本能够开展软式排球课程,但是软式排球的课程安排不足,课程实施计划也不太规范,课时量较少,教师专业素质还需加强。郑州市初中学校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软式排球课程的重视程度,要把软式排球在课余时间作为重点项目来开展,努力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软式排球运动当中去。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运动的开展水平不均衡,硬件设施好的学校的开展状况明显优于条件不足的学校。普通学校应积极开展软式排球运动,促进软式排球发展。由于地方教育的影响,郑州市中学生的课业压力大,学校太过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没有足够重视软式排球运动的开展,如何处理学生学习和参与软式排球运动之间的矛盾,是软式排球以后发展的重要问题。
韩飞龙[5](2016)在《“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特点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地排球"顾名思义就是可以合理、合法的接触"地面"的一项新兴排球运动,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其他类排球——"空中排球"相区别,如硬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等,因为这些排球项目不可以随意接触地面,即只要任何一方的球触地面,就说明其中一方得分或者失分。"地排球"因具有简易性、娱乐性、趣味性、竞争性、普适性等众多的特点,它作为排球界的一颗新星,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和壮大。本论文通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来研究地排球。通过文献研究法,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重点对软式排球和气排球的相关运动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旨在为目前文献研究较少的地排球提供对比和借鉴的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对比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的众多运动特点,旨在发掘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和相同之处,以及探索出地排球独有的特点和价值;通过专家访谈法,重点对这项新兴的且文献较少的地排球运动的创始专家进行访谈,同时对其他相关排球专家进行访谈,旨在更多的收集权威人士关于地排球运动的相关珍贵的一手信息,为更好的研究地排球运动提供支持和借鉴,同时还将采用问卷调查法等科研方法对本课题开展全面的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方法,旨在更好、更全面的研究好"地排球"这一新兴的排球项目,为以后研究"地排球"的学者专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和借鉴。本论文通过研究"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的众多方面特点,然后通过充分的对比研究,得出以下的结果:(1)在起源与发展特点方面,软式排球和气排起源时间相近,而地排球起源较晚,因地排球优点众多,符合人类对新事物的尝试,因此地排球作为一项新兴运动它具有较强的吸引力。目前软式排球在中国开展的形式和范围较多,气排球其次,地排球最后,同时地排球目前的理论研究处于迅速启蒙阶段。(2)在器材与场地特点方面,通过比较发现,地排球球体整体的质量和性能在三者之中处于优势地位,它的材质、磨损度、弹性、颜色等处于前位,而且网高和场地面积也比较自由灵活。同时在场地适用方面,气排球在户外受到一定局限,软式排球在室内外可以开展,而地排在室内室外也非常适合开展。(3)在技术特点方面,研究发现"地排球"的垫球技术与其它两类排球基本相同,而在发球、传球、扣球和拦网技术方面与软式排球依然无明显差异。但这些技术与气排球有一定差异,这也是致使气排球更适宜身体心理较弱的老年群体,而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更适宜身体心理素质更强的少年、青年、中年等群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地排球最重要的技术不同或规则不同之处就是地排球可以合理触"地面"。(4)在竞赛规则特点方面。在裁判员规则和组成上,三者差异不显着。在参加者组成上,气排球最多,软式排球其次,地排球较少,地排球适应了目前参与排球运动人员相对较少的现状。在比赛方法上地排球结合了软排和气排的优点采用非决胜局21分,决胜局15分的规则。在比赛行为上,地排球与软排相同,而与气排不同,原因依然是气排球为了适应老年群体。在比赛时间方面,三者之间在其它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地排球增加了技术暂停,这与硬排球相似,以便更好的宣传和发展这项新兴的运动。(5)在健身、健心和其它特点方面,地排球由于球体的性能、质量要稍好于软式排球和气排球,同时地排球独特的触地技术和规则,使得地排球在健身性、安全性、集体性、交往性、生态性等特点方面不逊于软式排球和气排球。同时由于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有一定的相似优点,因此它的普适性同软式排球相同,又由于其软度介于硬式排球和软式排球之间,且拥有软式排球的特点,也具有硬排球的技术暂停规则,因此,地排球不仅拥有大众性、竞技性而且拥有良好的经济性。"中国制造"的地排球和气排球,是它们拥有中国民族性的重要原因。(6)在排球本质特点方面,最终研究发现虽然这三种排球名字不同,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深入本质发现他们的特点都是大同小异,他们的共同特点都是为了简单、方便和大众化,只是侧重点不相同。(7)在地排球开展价值方面,因为地排球拥有众多的优点,因此它的价值也很多,不仅可以促进各类人群的身心健康,使其生活工作的更好,也可以促进整个排球运动的发展,促进经济GDP和绿色GDP的同步提高。
袁肖娣[6](2016)在《陕西省高校气排球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气排球作为一项集竞技、健身、休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相比于硬式排球来说,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场地要求简单、难度低、易掌握等,使得气排球在南方部分城市及高校都被广泛地推广使用,深受大众的喜爱。陕西省部分高校的气排球运动仍属于空白状态,当下陕西省高校云集,拥有深厚的学生基础,这将可能成为陕西省高校推广气排球的一大优势,所以就此对陕西省普通高校排球课程教学现状进行了了解。本研究以陕西省各高校为研究对象,对各高校排球课程开展现状进行调查,辨析了硬式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的各项特点,并提出推广气排球在高校的开展,分析气排球在开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分析影响因素,研究对策,为陕西省高校气排球的推广提供参考。气排球运动适合人群比较广泛,更易发展至群众体育,更有利于全民健身的实现,所以可以将气排球引进陕西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研究中,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选取陕西省10所高校为研究对象,对陕西省高校公共体育排球课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气排球开展的优势和劣势,提出引进气排球的必要性。开展气排球的劣势分析(1)气排球自身处于逐渐完善和发展阶段,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2)学生对气排球缺乏足够的认识(3)高校对气排球的宣传力度不够、教师队伍缺乏、出现场地浪费等情况开展气排球的优势分析(1)气排球的场地要求简单,不需要修建专门的场地,可以在硬式排球场地进行,或者在羽毛球场地直接开展(2)气排球的运动特点:简单易学、入门快、具有较高的健身价值、观赏性和趣味性强、技术具有全面性和独特性、亲和性较好等(3)气排球的规则简单明了且具有普适性(4)气排球的技术具有创新性且随意性较强开展气排球的可行性建议(1)气排球作为一种优势新兴项目,可以将气排球设置为陕西省高校公共体育课程(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做好基础保障(3)学校应该合理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资源利用得到最大化(4)加大宣传力度,开展竞赛活动
杨丽雪[7](2016)在《吉林省高师院校体育公共课开设软式排球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期间是学生接受体育课程教育最后的阶段,高师院校体育课程在实现终身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任务,也为培养大学生终生身心健康担负着重要的使命。高师院校体育教育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以强健体魄、健康第一的快乐体育品质。而软式排球是具有丰富内容、多样形式、运动娱乐为主的体育课程,软式排球具有较高的组织性和规范性,同时兼备有趣易学、健心健身、灵活赛制和参与团队性强的特点,因此在高师院校体育运动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量文献发现,软式排球课程在高师院校实施的研究比较少,相关软式排球运动特点和可行性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众多高等院校还没有认识到软式排球的健身价值和教学价值,针对高师院校的研究更是少之甚少。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吉林省高师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根据当前高师院校的课程改革形势,以及吉林省高师院校软式排球课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研究表明:吉林省没有一所高师院校开设软式排球课程,开展状况并不乐观。在新时代背景下,高师院校作为以后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依据研究结果,结合当前我国高师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软式排球的自身特点及其教学意义、健身价值等方面,论述高师院校体育课程发展的走向,在开发软式排球教育功能的同时认识其健身价值,将软式排球拓展到高师院校体育课程中,旨在提高学生身体机能、增强学生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文化修养,促进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邱丽[8](2015)在《软式排球引入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软式排球运动是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具有简单易学、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等特点,既具有竞技体育特点又适合全面健身参与。我省部分普通高校和中小学体育教学已经将软式排球作为教学内容,相对于硬式排球而言,更易于被初学者接受,也取得了更为显着的教学效果。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其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关注,甚至逐渐被淡化甚至边缘化。排球一直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其开展情况可以侧面反映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状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通过对山东省15所高职院校的排球教学现状的调研,分析目前山东省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的状况,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软式排球运动引入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展开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软式排球的引入改善高职院校排球教学,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排球参与兴趣,为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软式排球的引入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通过对山东省15所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现状及软式排球引入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高职院校排球场地情况基本能满足各校教学需求,但就总体而言场地的利用率不高;排球数量充足,并且部分院校有软式排球作为课余锻炼器材。(2)山东省高职院校排球任课教师三成以上为排球专项毕业,其余任课教师就读期间也学习了排球必修课程;任课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并且男教师数量明显多于女教师;任课教师学历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职称以讲师为主;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主动性欠提高,有一定的继续教育学习机会,但与教师的学习意愿还有部分差距。(3)山东省高职院校排球课教学目标较为明确,能基本符合《指导纲要》要求;要保证教学质量和学生技战术水平,教学时数和学期安排有待进一步增加;教学内容以排球技战术和基本理论知识为主;教学方法较为传统,以示范法和完整分解法为主;排球课程评价有理论知识、专项技能和平时表现构成,部分院校增加素质测试。(4)山东省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排球运动参与兴趣,但是体育课选课意愿较低,课余参与情况也不乐观;学生选择排球课的动机不良,多以获取学分为主;影响学生选择排球课的因素主要与排球项目自身特点有关。(5)软式排球引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师生对软式排球有较高认知态度,对于软式排球引入体育教学非常期待;高职院校场地器材情况可以为软式排球引入提供物质保障。(6)高职院校排球师资对于软式排球非常了解,有些任课教师进行过专门学习,可以借助继续教育机会进行专门进修,可以保障教学效果;教学内容设置可借鉴普通高校开课经验,循序渐进,将软式排球课程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良好融合。
李长虹[9](2014)在《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中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全面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良好的身体素质成为了大学生在校学习、步入社会面临压力的重要基础,如何在学校阶段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作用,贴近学生兴趣进行体育课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是当前高校教学的重要任务所在。本文以软式排球教学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证明软式排球教学在高校排球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完善软式排球教学应用研究的思路、将软式排球推广到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之中;意义在于丰富高校排球教学手段,增加排球教学的趣味性,确实提高学生的排球学习兴趣并推动排球运动在普通高校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同时为软式排球在高校排球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提供思路,丰富软式排球在排球教学中应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课题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为研究前期做好充分的理论储备;问卷调查法,为实验后期了解学生学习的身心体验做好必要的调查;实验法,笔者对实验的目的、安排、器材、实验控制、实验步骤做了精细的布置,对实验前各实验组的研究数据做了具体分析,最后通过梳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的方法,对实验结果做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认为,娱乐排球教学、排球教学实践、软式排球三者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娱乐排球教学理念来源于排球教学实践,现代排球教学实践的发展困境需要娱乐排球教学理念来给予创新、软式排球是实现娱乐排球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完美结合的重要纽带;实验班学生同对照班学生相比,在软式排球引入的实验干预下,其发球技能、垫球技能、传球技能、扣球技能都发生了显着变化,且以“软式排球”为例进行自身对比发现,软式排球和硬式排球在技术上有很好的衔接性,而在发球和扣球的达标成绩对比上发现,硬式排球较软式排球更能促进学生在这两项技术上的达标形成。在实验后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调查发现,实验班学生对排球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明显优于对照班学生。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在娱乐排球教学理念的引领下,软式排球教学手段的选择能够有效的提高高校普通排球教学的教学效率;软式排球和硬式排球在排球基本技能上有很强的迁移作用,无论软式排球和硬式排球的教学顺序如何,其学习者自身在技术掌握上不会产生明显差异;对于初次学习排球的普通大学生而言,软式排球更适用于基础动作的学习和掌握,其能够有效减轻学生对体育课和项目自身的学习负担,有效增加学生的排球学习兴趣和提高排球动作技术水平。建议: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娱乐排球教学理念”在传统排球教学上的优势作用,将尽可能多的娱乐排球手段应用到排球课教学之中,比如“四人排球”对于小范围的配合能力练习就能够起到非常好教学效果;在学生主导旋律下的体育课程选择上,学生更乐于选择趣味性强、参与性广泛的项目,应尽可能将软式排球应用到教学之中,对学生排球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戚学家[10](2013)在《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将近九亿农民,农村体育是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不容乐观,广大农民的身体素质不尽如人意,身体素质大部分指标低于城市人群,发展农村体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农民体育也就谈不上全民健身。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提出了依靠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开展“体育下乡活动”。然而,相对城市而言,农民健身观念落后、体育经费不足、场地设施短缺。因此,选择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是成功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前提。软式排球作为排球家族中的新成员,因其质地软,飞行速度慢,技术简单易学,不受性别、年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有利于在农村简陋的场地中开展。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居全国领先水平,体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快发展。自50年代起排球运动在江苏省一直广受社会大众欢迎,有着良好的运作氛围,为我国的排球事业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为国家输送了很多优秀的排球运动员,排球的群众基础较好。有利于软排运动在“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在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球运动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乡镇企业职工经常参与体育活动人数不多,但大多数职工认为有必要参与体育活动,致使职工不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没有适合的体育运动项目。2、苏州市城市与乡镇学校软式排球运动同样具有良好氛围。3、软式排球技术动作难度低易于学习和掌握,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乡镇农村学生宜于接受。4、软式排球运动负荷适宜,安全性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乡镇企业职工乐于接受。5、软式排球运动所需经费少,场地器材简单、比赛形式多样易于开展,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可行性高可操作性强。
二、软式排球运动中几项技术因素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式排球运动中几项技术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依据 |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气排球运动概述 |
2.2 气排球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2.3 国内研究动态 |
2.3.1 气排球竞赛规则和裁判方面的研究 |
2.3.2 气排球技术、战术方面的研究 |
2.3.3 气排球运动特点的研究 |
2.3.4 气排球普及、推广与开展现状方面的研究 |
2.3.5 气排球运动的价值方面研究 |
2.3.6 气排球在实验教学与学校推广可行性方面的研究 |
2.3.7 气排球与其他排球的对比研究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山西省气排球运动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参与人群的基本情况分析 |
4.1.2 气排球运动参与人群的收入和消费情况分析 |
4.1.3 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参与人群对气排球运动认知与评价分析 |
4.1.4 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参与人群活动情况分析 |
4.1.5 气排球运动参与人群参加气排球运动的原因分析 |
4.1.6 山西省气排球运动组织管理情况分析 |
4.2 影响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
4.2.1 运动项目自身的运动特点因素分析 |
4.2.2 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领导重视程度分析 |
4.2.3 场地设施因素分析 |
4.2.4 媒体宣传因素分析 |
4.2.5 专业人才指导分析 |
5 推动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发展的措施 |
5.1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条例 |
5.2 加大气排球运动资金支持,完善场 |
5.3 组织各种类型、规模、性质的比赛 |
5.4 与媒体结合,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关注度 |
5.5 列入学校体育学习内容 |
5.6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抓好科研工作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兰州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气排球运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气排球运动项目理论研究 |
1.3.2 气排球运动项目实践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兰州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气排球的必要性 |
3.1.1 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
3.1.2 丰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
3.1.3 促进大学生“身心社”健康发展 |
3.1.4 气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 |
3.1.5 兰州市高校体育课教学的现实需求 |
3.2 兰州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气排球的可行性 |
3.2.1 教师对气排球运动项目的认知及课程开设意愿 |
3.2.2 学生对气排球运动项目的认知及课程参与意愿 |
3.2.3 学生学习气排球运动项目课程 |
3.2.4 开设气排球运动项目的课时分配 |
3.2.5 开设气排球运动项目场地设施条件 |
3.2.6 地理位置、气候特点 |
3.2.7 赛事的举办为高校开设气排球提供契机 |
3.3 兰州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气排球面临的问题 |
3.3.1 学校对引进新兴项目的重视程度不足 |
3.3.2 学生的认识限制了气排球运动项目的开展 |
3.3.3 专业教师的缺乏限制了气排球课程的开设 |
3.3.4 课程体系的固化为气排球课程开设设置了障碍 |
3.4 兰州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气排球对策研究 |
3.4.1 加强学校负责人的重视程度,开展新兴的运动项目 |
3.4.2 加大气排球运动宣传,普及学生气排球知识 |
3.4.3 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提高教师的专项技能 |
3.4.4 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3)三种不同姿势垫球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排球的起源 |
1.1.2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垫球技术在教学中的研究 |
1.3.2 垫球技术在比赛中的运用 |
1.3.3 垫球技术动作在运动学生物力学中的研究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关于垫球技术的相关内容 |
2.1.1 垫球技术的介绍 |
2.1.2 不同姿势垫球技术介绍 |
2.1.3 三种不同姿势垫球技术的定义 |
2.2 垫球技术动作阶段的划分 |
2.3 关节角度的定义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3 实验过程 |
3.3.1运动生物力学实验 |
3.3.2三米移动实验 |
3.3.3垫球效果实验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学测试结果与分析 |
4.1.1 髋关节运动学分析 |
4.1.2 膝关节运动学分析 |
4.1.3 踝关节运动学分析 |
4.2 三米移动实验的结果分析 |
4.3 防守稳定性实验的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摘要 |
(4)郑州市初中生软式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课现状分析 |
3.1.1 教师情况调查分析 |
3.1.2 场地、器材现状调查分析 |
3.1.3 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
3.1.4 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
3.2 郑州市初中学校开展软式排球运动存在的问题 |
3.2.1 郑州市初中学生课业压力大、自身参与软排程度不够 |
3.2.2 软式排球运动在郑州市初中学校发展水平不均衡 |
3.2.3 郑州市初中学校体育硬件设施急需完善 |
3.2.4 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运动教学现状需要改善 |
3.2.5 郑州市初中学校软排教师专业的师资力量需要加强 |
3.2.6 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运动的开展方式较为单一 |
3.3 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运动发展的优化对策 |
3.3.1 激发学生对软式排球的兴趣并积极参与 |
3.3.2 郑州市各个学校要加大对软式排球的重视并积极开展 |
3.3.3 政府部门要对郑州市软式排球的硬件设施加以扶持 |
3.3.4 郑州市初中学校要加强改善软式排球的教学现状 |
3.3.5 加强郑州市初中学校软式排球教师的业务水平的能力 |
3.3.6 积极开展软式排球课余活动及比赛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郑州市初中软式排球活动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问卷 |
附录B 《郑州市初中软式排球活动现状问卷调查表》教师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特点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2.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2 国外研究动态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比较研究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逻辑分析法 |
3.2.7 实地考察法 |
3.2.8 技术路线图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起源与发展特点的比较 |
4.1.1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起源特点的比较分析 |
4.1.2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发展特点的比较分析 |
4.2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器材与场地特点的比较 |
4.2.1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球体特点的比较分析 |
4.2.2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场地及附属器材特点的比较分析 |
4.3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1 发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2 垫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3 传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4 扣球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5 拦网技术特点的比较 |
4.3.6 地排球运动独特的技术特点 |
4.4 "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竞赛规则特点的比较 |
4.4.1 裁判员组成及其裁判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2 比赛参加者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3 比赛方法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4 比赛行为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5 比赛间断与延误比赛的规则特点比较分析 |
4.4.6 其它竞赛规则特点的比较分析 |
4.5 教练员与运动员视角下的"地排球"运动特点 |
4.5.1 健身性特点 |
4.5.2 安全性特点 |
4.5.3 趣味性特点 |
4.5.4 集体性特点 |
4.5.5 大众性特点 |
4.5.6 经济性特点 |
4.5.7 生态性特点 |
4.5.8 民族性特点 |
4.6 "地排球"运动开展的价值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6)陕西省高校气排球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
1.2.2 关于高校公共体育排球教学所面对的困境的研究 |
1.2.3 关于气排球运动在高校中推广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访谈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陕西省高校开展排球课程的现状 |
3.1.1 陕西省高校已有的排球课程设置 |
3.1.2 陕西省高校排球场地器材配备情况 |
3.1.3 陕西省高校排球课时设置情况 |
3.1.4 陕西省高校学生对排球课程掌握情况 |
3.1.5 陕西省高校教师与学生对气排球的认识情况调查 |
3.2 硬式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的特征对比 |
3.2.1 硬式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的基本属性的比较 |
3.2.2 硬式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的技术特点的比较 |
3.2.3 硬式排球、软式排球、气排球的应用性的比较 |
3.3 开展气排球课程的优劣势分析 |
3.3.1 开展气排球课程的优势分析 |
3.3.2 开展气排球的劣势分析 |
4. 问题与对策研究 |
4.1 气排球在陕西省高校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气排球自身处于发展阶段 |
4.1.2 学生的认识情况限制了气排球的发展 |
4.1.3 外部因素的影响减缓了气排球的发展 |
4.2 气排球在陕西省高校开展的可行性建议 |
4.2.1 将气排球设置为公共体育课程 |
4.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基础保障 |
4.2.3 合理的利用现有的场地资源 |
4.2.4 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气排球进高校校园活动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7)吉林省高师院校体育公共课开设软式排球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软式排球运动以及其自身特征的研究 |
2.2 关于软式排球在高校开展的研究 |
2.3 我国高校软式排球课程设置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软式排球的相关概述 |
3.1.1 软式排球的特点 |
3.1.2 软式排球的运动价值 |
3.1.3 软式排球在高师院校开展的意义 |
3.1.4 软式排球课程开设的依据 |
3.2 吉林省高师院校体育公共课开设软式排球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
3.2.1 软式排球课程是新形势下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需要 |
3.2.2 软式排球课程的开设是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
3.2.3 软式排球课程设置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
3.2.4 软式排球课程可以成为“终身体育课程”内容之一 |
3.2.5 软式排球课程是学校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 |
3.2.6 软式排球课程设置是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3.3 吉林省高师院校体育公共课开展软式排球的实施对策研究 |
3.3.1 吉林省高师院校体育公共课开展软式排球课的情况分析 |
3.3.2 吉林省高师院校体育公共课开展软式排球课存在的问题 |
3.3.3 解决的办法 |
3.3.4 教学设计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软式排球引入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有关软式排球的宣传与推广研究 |
1.2.2 软式排球的教学、训练与技战术研究 |
1.2.3 软式排球的竞赛规则与裁判方法的研究 |
1.2.4 软式排球与健身娱乐研究 |
1.2.5 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比较研究 |
1.2.6 有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1)问卷的设计 |
(2)问卷的效度检验 |
(3)问卷的信度检验 |
(4)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2.2.3 访谈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山东省高职院校排球教学现状 |
3.1.1 山东省高职院校排球场地器材情况 |
3.1.1.1 场地器材数量 |
3.1.1.2 场地器材利用 |
3.1.2 山东省高职院校排球师资情况 |
3.1.2.1 任课教师专项 |
3.1.2.2 教师年龄与性别 |
3.1.2.3 教师学历与职称 |
3.1.2.4 教师科研状况 |
3.1.2.5 继续教育 |
3.1.3 山东省高职院校排球课程情况 |
3.1.3.1 教学目标 |
3.1.3.2 教学时数 |
3.1.3.3 教学内容 |
3.1.3.4 教学方法 |
3.1.3.5 考核办法 |
3.1.4 山东省高职院校学生排球运动参与现状 |
3.1.4.1 排球课参与兴趣 |
3.1.4.2 排球课选择动机 |
3.1.4.3 影响因素 |
3.1.4.4 课外参与情况 |
3.2 山东省高职院校开展软式排球的可行性 |
3.2.1 高职院校开展软式排球的重要意义 |
3.2.1.1 促进排球运动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进一步发展 |
3.2.1.2 丰富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进一步推进高校的素质教育 |
3.2.1.3 进一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 |
3.2.2 高职院校师生对于软式排球的认知情况 |
3.2.2.1 体育教师对于软式排球的认知情况 |
3.2.2.2 学生对于软式排球的认知情况 |
3.2.3 高职院校场馆器材保障 |
3.2.4 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状况 |
3.2.5 软式排球课程的设置思路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4.2.1 领导和师生要提高认识,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软排参与意识 |
4.2.2 加大软排教学资金投入,修建和完善软排场地器材设施 |
4.2.3 重视在职体育师资培训,切实加强软排教师队伍建设 |
4.2.4 借助媒体宣传,营造软式排球参与氛围,扩大社会影响 |
4.2.5 引入课外活动,建立和完善软式排球运动的竞赛制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A |
附件B |
(9)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中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 研究目的 |
1.1.1 证明软式排球在高校普通排球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
1.1.2 完善软式排球应用研究的研究思路 |
1.1.3 将软式排球教学推广到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中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教学理念及软式排球教学的概念界定 |
2.2 关于排球娱乐化发展的研究 |
2.3 关于娱乐排球的研究 |
2.4 关于普通高校排球教学改革的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3.2.6 实验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排球教学、软式排球、娱乐排球三者辩证关系论述 |
4.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2.1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在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测试成绩统计与分析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10)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体育下乡活动”的来源及农村体育政策 |
1.3.2 软排运动的起源与发展 |
1.3.3 关于软排运动的研究 |
1.3.4 关于农村体育开展的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问卷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推广软排运动条件分析 |
3.1.1 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推广软排运动理论基础 |
3.1.2 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推广软排运动现实基础 |
3.2 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推广软排运动可行性分析 |
3.2.1 苏州市吴江区同里镇屯村私营企业职工喜爱软排运动 |
3.2.2 苏州市新区第三中学农村学生适合软排运动 |
3.3 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3.1 多雨季节活动受一定影响 |
3.3.2 缺乏更大场地且比赛偏少 |
3.3.3 农村传统习俗文化生活单一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参考文献 |
6 附件 |
7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软式排球运动中几项技术因素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气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 张然. 山西大学, 2019(01)
- [2]兰州市高校大学体育课程开设气排球运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D]. 赵惠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3]三种不同姿势垫球效果的实验研究[D]. 路安然. 宁波大学, 2019(06)
- [4]郑州市初中生软式排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D]. 李博. 辽宁师范大学, 2016(05)
- [5]“地排球”与软式排球、气排球运动特点的比较研究[D]. 韩飞龙. 山西大学, 2016(06)
- [6]陕西省高校气排球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分析[D]. 袁肖娣. 陕西师范大学, 2016(05)
- [7]吉林省高师院校体育公共课开设软式排球的可行性研究[D]. 杨丽雪. 吉林体育学院, 2016(02)
- [8]软式排球引入山东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D]. 邱丽. 山东体育学院, 2015(04)
- [9]普通高校排球课教学中软式排球与硬式排球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D]. 李长虹. 河北师范大学, 2014(04)
- [10]苏州市“体育下乡活动”中推广软排运动的可行性研究[D]. 戚学家. 苏州大学,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