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岸”新释论文

“墙岸”新释

殷小波1,何 山2

(西南大学 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摘 要: 从字形讹变、词语生成的角度,论证了《晋书》所引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中“墙岸”当系“墙宇”之讹。同时,根据古汉语词义发展的特点与词语构成的方式,阐述了“墙岸”一词的生成机制和构词理据。还结合“墙岸”出现的语境,发现“墙岸”一词义项有三个;《汉语大词典》中,“墙岸”释义不全,应据此补订。

关键词: 墙岸;崖岸;墙宇;新释

中华书局校点排印本《晋书•袁宏传》引袁宏《三国名臣序赞》:“邈哉崔生,体正心直,天骨疏朗,墙岸高嶷。”[1](P1150)其中的“墙岸”,百衲本、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均同,《艺文类聚》卷四五、北京大学CCL中文语料库引此文亦同。但是,《全晋文》卷五七、《文选》卷四七均作“墙宇”,《汉语大词典》亦同。曾有学者撰写《释“墙岸”》一文进行分析,认为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应当是作“墙宇”而不是“墙岸”[2]。笔者对这一结论没有异议,但部分论点以及“墙岸”一词的生成机制等则与兹有别。由此,笔者将就此问题展开粗浅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从字形讹变角度看“墙岸”

在文字的使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者误解了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或由于汉字的简化、繁化、声化、规范化及其他原因,而将某些构字部件误写成了与其意义不同而构形近似的其他部件,结果造成了字形结构上的错误。这类现象称为字形讹变[3](P34)。讹变虽然只发生在少数汉字中,并不代表汉字发展演变的主流,但它却是一种特殊而又重要的字形演变现象,在文献的释读、整理过程中,也会由于字形讹变而造成误解。“墙岸”中“岸”的释读就是如此。

“岸”字和“宇”字由于构形相似,两者经常相混,在文献释读中如不仔细辨别,便会误读、误认。在《释“墙岸”》一文中,作者认为“宇”作“”,并以北魏永平四年《元燮造像记》“依岩袌,刊崇冲室”为证。不过,从字形角度看,笔者却认为“”当为“岸”。该字上部构件清晰可见,为“山”;下部构件应是两横画共笔,再省略“厂”部撇画所致。如“”,皆可比堪。同时,《元燮造像记》中“岸”与“岩”结构对应,词义相近,文意更加契合。故以“”为“宇”,确为不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误认现象,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岸”字的俗体与“宇”确实是字形相近。如东汉《曹全碑》“岸”作“”,东汉《鲁峻碑》“岸”作“”,南朝梁《萧敷墓志》“岸”作“[4]。“宇”的俗字“”“㡰”“厈”等,皆与“岸”形近。由此可知,在古代文献中,“宇”易讹作“岸”。因此,“墙宇”一词误认为“墙岸”极有可能与字形讹变有关。

11月16日,四川美丰2018年“镁”世界“丰”未来核心客户峰会在天府之国成都举行。此次峰会旨在全面提升美丰产品品质,整合优质资源,为经销商和美丰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二、从词语生成角度看“墙岸”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任何一个词同文字一样,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5](P250)。法国语言学家梅耶(Antoine Meillet)曾经指出:“词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有所传承也有所发展。有些词难免在历史的岁月中留下自己演变发展的痕迹,而古典文献作为保留一些词词义发展演变痕迹的‘化石’,是研究词汇词义生成与发展演变很好的材料。”[6](P20)下面,我们就通过对一些古代文献的考察,梳理“墙岸”词义的历时演变。

1.从词义起源的时代看“墙岸”

试验方法:设置好萃取条件,将萃取有机相和被萃水相置于250 mL分液漏斗中,在振荡器上振荡一定时间,取出静置直至完全分层;待两相分层完全后分相,分析萃余水相中金属离子浓度,用差减法求出有机相中金属离子浓度。金属离子的萃取率和分离系数计算公式分别为[13]: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五)项规定了违法的合同无效。其中在《合同法司法解释(一)》和《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对“违法”的“法”进行了进一步解释,即效力性强制规定。《合同法》属于民法,其规定多属于任意性的缺省规范,关于合同成立的一般规则自然不会被归入效力性强制规定之列,故格式条款对合同成立的时点进行变更不属于第五十二条第(五)项的违法无效。

关于“墙岸”一词的生成问题,《释“墙岸”》的解释是,“墙岸”一词来自“墙宇”与“崖岸”的合称。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不太令人信服。理由有二:一是据向熹(2010)《简明汉语史》等观点,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复音词比重较少,由两个复音词再次形成的复合简称词就更少了;二是上古时期复合词构词方式主要有联合式、附加式、偏正式、支配式与表述式,而不包括简称式。就此而言,《释“墙岸”》一文的解释是不符合“墙岸”词素组合的结构法则的。

在“《拜月亭》《琵琶记》之争”中,首先是嘉靖后期何良俊自发对明人以《琵琶记》为元人南戏最高成就的传统观念提出的挑战,认为“《琵琶》专弄学问,其本色语少”[16](P11),并云:

综上所述,对肺心病合并呼衰患者采取序贯通气治疗具有明显效果,能减少并发症出现,促进其健康恢复,值得采用。

“墙岸”一词表示“风格、风神、风貌”义当见于隋代,如隋大业十二年《齐士幹墓志》:“瑰姿美志,墙岸淹雅。优游艺业,博洽多能,享年弗与,人爵未副。”[7]此后,这一用法遂广泛流行开来。如唐天宝元年《赵巨源墓志》:“墙岸崇深,器宇宏邀。”唐文宗《授陈夷行平章事制》:“贞己滋洁,遇物能容,虽墙岸孤峻,而襟抱夷旷。孝友为修己之具,文学诚润身之馀,众推全才,时号端士。”(《全唐文》卷七十)晚唐薛廷珪《授崔义进侍御史赵光裔郑祁殿中丞李皎监察等制》:“义进之修整也无怠,墙岸山立,时情蔼然。光裔之峭直也不党,英华发外,清劲积中。”(宋李昉《文苑英华》卷三百九十四)上述语例中“墙岸”作为四字短语的中心语,分别与“瑰姿”“器宇”“襟抱”“英华”对举,共同表达人物的内在特征。

词素是具有独立含义、有构词能力的最小语言单位。有的词素可以单独成词,有的词素可以与其他词素组合成词,词素的组合需要合乎法则。组合的法则包括结构与语义两方面。

构词法就是由语素构成词的结构法则,是对既成词的结构作语法分析,说明词内部结构中语素的组合方式。语义的法则是在结构法则基础上产生,是词素之间语义的集合,使词素语义搭配通畅[8](P58)。正确地分析词素组合间的规则,对于词语的解读会有意外的收获。

2.从词素组合的法则看“墙岸”

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理路贯通着“二元论”及其冲突的思想历程。当人作为绝对唯一而存在,人的利益表达作为终极行为准则,必然带来人和自然关系的断裂,必然造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灾难性后果。一些研究者尝试从演进脉络把人类中心主义划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等发展样态,但并不能完整勾勒人类中心主义本来面目。相反,如何总体认识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阈限,比纯粹的概念界定更具理论深邃性。

在《释“墙岸”》一文中,作者认为“墙岸”表示“风神、风格”义难以见于晋代。笔者同意这一论断,由上述论证可知,“墙岸”一词出现于晋代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存有疑问的话,也只能期待新的材料来加以证明。

古代汉语词义研究,首先必须确定相关文献的成书时代。如果是春秋战国文献,却作为西周文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就会出问题。如果成书(创作)时代不确定,就无法作为最可靠的第一手语言资料来运用。因此,笔者所引用文献材料都力求准确,在此基础上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的词语、词义相互参照,以期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

在仔细考察“墙岸”相关文献后,笔者认为,“墙岸”一词最迟已在六朝时期出现。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卷十三:“今舍前有塘,乃郭四朝所造也。高其墙岸,盖水得深。”结合上下语境,这里的“墙岸”表示“堤岸”,这是“墙岸”的基本义。在同时期的其他文献中,“墙岸”还可以表示“风格”义。如两晋之际的陆翙《邺中记》:“细筋入骨疏华饰而不枯,崇风节而不矜墙岸。”不过,《邺中记》原书已佚,现仅存辑本,有四库全书本、清内府聚珍本,都是清代所辑。由于辑本与原本的时间相距很远,为保证材料的真实可靠性,这里只好忍痛割爱,不予采纳了。

笔者认为,要解释“墙岸”一词,必须追根溯源,首先弄清“墙”“岸”二字的语素义,这是解释该词由来的关键。综合《辞源》《汉语大字典》等辞书,“岸”字有如下解释:1.江、河、湖、海等水边高地。如《诗•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比喻高位。《诗•大雅•皇矣》:“诞先登于岸。”孔颖达疏:“岸是高地,故喻以高位。”3.高傲。《文心雕龙•序志》:“傲岸泉石,咀嚼文义。”4.头饰高戴,前额外露。汉孔融《与韦林甫书》:“闻僻疾动,不得复与足下岸帻广坐。”

通过对“岸”字义位的梳理,可以看出,“岸”字词义具有共同的义素“高”,其“水边高地”之义更是与“堤岸”义有很大相似性;同时,在梳理“墙岸”词义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岸”的其他义项也与“风格、风貌”具有相关性。从用例时间上来看,“岸”字所具有的义素“高”产生时间较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墙”字义项中“用土筑或用砖石等砌成的屏障或外围”,与“堤岸”义相关,在先秦时期已有使用。从语义上看,“墙岸”一词的生成是符号法则的,“墙”“岸”是近义语素,运用联合式结构就能组合成词。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墙岸”一词在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出现以后,要到几百年之后的隋代才重新现身呢?这几百年间的历史文献中从未见到“墙岸”的用例,不禁令人心生疑窦,在袁宏《三国名臣序赞》中的“墙岸”是不是误认呢?下面,就具体探讨“墙岸”一词是如何生成的。

三、“墙岸”的生成

词语的产生是在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原有的语料进行加工、记忆或联想、类推而生成的。它首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其结果是在心理词典中增加新词条或新义项。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可分为派生词和复合词两种,我们可以从共时角度考察其生成方式的某些特点,也可以从历时角度探讨新词语的替换[9]。在古代汉语中,由于缺少外来语素的输入,加之一词多义现象十分普遍,所以新词素产生较少。词语的生成主要是依据已有的词素,通过增加、删除、移动、替换等方式来达到目的,其中,替换现象时有发生。

在整理相关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崖岸”一词与“墙岸”语义非常相近。“崖岸”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使用,而且它的使用范围、使用时间较“墙岸”更广泛、更持久。由此,笔者初步怀疑“墙岸”的生成应该是受了“崖岸”一词的影响。“崖岸”一词的本义是“山崖、堤岸”的意思,如《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应劭曰:二郡(笔者注:指珠厓、儋耳)在大海中崖岸之边,出真珠,故曰珠厓。”应劭为东汉学者。再如东汉刘熙《释名•释形体》:“其上连发曰鬓。鬓,滨也。滨,崖也,为面额之崖岸也。”[10]由此可大致窥知“崖岸”一词的渊源。《庄子•天道》:“而容崖然,而目衡然。”唐代成玄英疏:“而,汝也。言汝庄饰容貌,夸骇于人,自为崖岸,不能舒适。”这里的“崖岸”是用以解释“崖然”,应是“傲岸矜持”的意思。“崖岸”也含有“风格、风神”之义。如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二》:“同郡陈仲举名重当时,乡里后进莫不造谒,邵独不诣。蕃谓人曰:‘长幼之序不可废也,许君欲废之乎?’邵曰:‘陈侯崖岸高峻,百谷莫得而往。’遂不造焉。”《宋书•谢弘微传》:“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可资比勘。再如北魏温子升《寒陵山寺碑》:“大承相渤海王命世作宰,惟机成务,标格千仞,崖岸万里。”这里的“崖岸”和“标格”相对成文,应为表达“风格”义。《新唐书•李珙传》:“又有李珙者,世儒家,珙独尚材武,有崖岸。”石刻文献中也可以见到这一用例。如北魏《元诱墓志》:“公降灵景宿,蕴气风云,殊异表于弄璋,崖岸耸于负剑。”[11]再如北齐《司马文墓志》:“祖乾,魏侍中。风飙俊逸,崖岸□□,□彼汉臣,岂在关外。” 此段引文虽然残缺,但由前面的“风飙俊逸”可推知“崖岸”应为“风格”义。“崖岸”还有“边际”“操守、节概”等义,概由上述义项引申而来。

从以上分析可知,与“墙岸”相比,“崖岸”的义项更为完备,词义发展更加成熟,而且包含了“墙岸”的义项。其中,表示“堤岸”义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喻人高峻端庄”之义在东汉时也已出现,而“风神、风格”义最晚也不会迟于晋代出现,均早于“墙岸”各个义项的出现时间。同时,“崖岸”的词义发展跨越时间更长,符合词义发展的渐变性、历时性特征。此外,在《汉语大字典》中,“崖”的义项有“水或高地的边缘”“水边高岸”“边际”“喻人性格高异、刚介不束”等,与“岸”词义极为近似。

向熹《简明汉语史》指出:“上古词汇以单音词为主,但复音词已有明显的发展趋势,上古后期(两汉)尤为显著……上古复音词已有多种结构形式,其中以联合式和偏正式为最多……联合式复合词即为当时常见的构词形式之一。”[12](P370-393)笔者认为,“崖岸”当是上古时期由两个近义语素构成的联合式复音词,经过漫长的历时演变,逐渐成为多义词,是词汇复音化的代表之一。而“墙”“岸”在以单音词居多的上古时期,分别是两个单音词,一直到南朝时期才生成“墙岸”一词。之后词义不断发展,产生了“高峻”“风格”之义。如北周庾信《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公之轮奂,继体贞干。仪表丘墟,风神墙岸。”[13]此处“墙岸”作为“风神”的谓语,和“丘墟”相对成文,是用来形容“风神”如同墙岸一样高峻。由此可见,“崖岸”“墙岸”词义引申路径相似。由“堤岸”的具体形象,联想到“堤岸”的高峻、雄伟,再延伸表示“高峻”“雄伟”所展现的神韵,即风神、风格。这符合词义发展由具体到抽象的普遍规律,具有引申的连环性特征[14]

此外,在汉语词汇中,“岸”作为构词语素的词除了“墙岸”“崖岸”外,还有“魁岸”“恢岸”“岩岸”“伟岸”等,这些词语皆可以表示人形体的高大、性格的高峻或品格的高尚,如《汉书•江充传》:“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南史•袁泌传》:“(袁泌)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体魁岸,志行修谨。”《新唐书•李从晦传》:“从晦姿质伟岸,所至以风力闻。”在笔者所收集的可靠语料中,上述词语的出现时间大都在“崖岸”之后,与“崖岸”都为南北朝时期常用词,但是均不如“崖岸”使用频率高。因此,“魁岸”“恢岸”“岩岸”“伟岸”应是受“崖岸”影响,通过替换语素而形成的。在这一机制下,“墙岸”也是通过替换“崖岸”中的近义语素“崖”而最终生成的。

“墙”“崖”除了在表示“堤岸”义上具有内在关联性外,笔者还推测,“墙”替换“崖”可能还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论语•子张》:“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这就是“赐墙及肩”的典故,常用作比喻才学浅露的谦辞。可以说,内在语义的关联性和传统习用的文化义,促成了“墙岸”一词的复合。

总之,虽然“崖岸”在秦汉时代就已出现,但替换近义语素而生成的“墙岸”却见于东晋,而且当时尚未获得“风格、风神”义。而“墙宇”一词早见于东汉,同时相关的“器宇”“宇量”等词在《晋书》中又多次出现,由此再结合《论语》中“赐墙及肩”的典故,以“墙宇”表示“风格”义的可能性很大。所以,从词语的生成来看,《晋书•袁宏传》引袁宏《三国名臣序赞》“邈哉崔生,体正心直,天骨疏朗,墙岸高嶷”,其中的“墙岸”当系“墙宇”之讹。此外,由上述论证可知,“墙岸”一词的义项有三个:本义为“堤岸”;引申义为“喻人高峻之貌”;再引申为“风格、风神”义。而以语词条目丰富、释义确切详备、书证重视源流的《汉语大词典》,对“墙岸”一词的释义并不完备,且例证时间较晚,应当据以补充修订。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谢国剑.释墙岸[J].中国文字研究,2013,(1).

[3]高文英.古汉字形体讹变现象的考察与分析[D].保定: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2014.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2.

[7]叶炜,刘秀峰.墨香阁藏北朝墓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8]胡壮麟,李战子.语言学简明教程(中文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王寅,严辰松.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

[10][汉]刘熙.释名[M].四部丛刊初编景明翻宋书棚本.

[11]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2]向熹.简明汉语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3][北周]庾信.庾子山集[M].四部丛刊初编景明屠隆本.

[14]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Qiang an(墙岸)”

Yin Xiaobo,He Shan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Document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

Abstract: “Qiang an(墙岸)”, which book of Jin quote from Yuan hong’s San Guo Ming Chen Xu Zan should be “Qiang yu(墙宇)”.It is demonstrated in the erroneous changes of characters forms and formation of words angel.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word meaning and the ways of word form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motivation of the word “Qiang an(墙岸)”.and Combined with the context in which “Qiang an(墙岸)” appears, it is found that there should be three lexical items of“Qiang an(墙岸)”.The definition of the meaning item in the Great Chinese Dictionary is incomplete and should be supplemented.

Key words: qiang an(墙岸);ya an(崖岸);qiang yu(墙宇);new interpretation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宋辽金元石刻异体字研究及新见字字形谱”(15BYY115);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隋唐五代石刻新见字形整理及字谱编纂”(1709)

作者简介: 1.殷小波,女,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2.何 山,男,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

标签:;  ;  ;  ;  ;  

“墙岸”新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