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评价:旅游资源新的价值观——兼论旅游资源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旅游资源论文,几个论文,价值观论文,评价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旅游资源作为旅游地理学和旅游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成为一个“公理性”的研究前提,至今未有统一的观点,其不求甚解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泛资源论”和“唯资源论”。这两种倾向在不少旅游资源开发中是普遍存在的,先是大作“普查”工作,请各种专家学者、专业人才“指点迷津”和“引经据典”后,一些在当地人眼里不起眼的平常物一经“点石成金”后便成为炙手可热的“旅游资源”。一旦旅游资源“挖掘”出来后,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似乎已“春风化雨”,前程似锦了。但在许多案例中,这种一厢情愿的发展规划,往往事与愿违,无法收到专家们预期的效果,最后成为“一纸空文”。现在该是我们对传统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进行深刻反思的时候了。
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目前流行的“旅游资源”的各种定义:
1.凡是能够造就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环境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它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旅游者之所以愿意在某地或某国旅游,是因为那里的环境对他们具有吸引力。[1]
2.旅游资源是指一切足以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力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及事物。[2]
3.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3]
4.凡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或其它任何因素,都可构成旅游资源。……历史告诉我们,早在旅游业问世之前,旅游活动便已有之,只不过是没有形成足够大的规模而已,因此,如果说只有用于旅游业的资源才属旅游资源,那岂不等于是说没有旅游业便没有旅游资源了吗?[4]
5.旅游资源即自然的、文化的、艺术的、历史的或工艺等资源的旅游遗产,它吸引着旅游者,刺激着他去旅游。[5]
6.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遗存、文化环境,以及直接用于旅游娱乐目的的人工创造物,有时称为旅游吸引物。[6]
7.旅游资源是指在自然和人类社会中能够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并进行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客体。[7]
8.旅游资源应指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并由此而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自然和社会的实在物。[8]
9.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9]
10.旅游资源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初步定义为能够使旅游者发生兴趣,有足够的力量吸引他们前来并由此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各种要素的集合。[10]
11.从现代旅游业来看,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 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和条件,均可称为旅游资源。[11]
12.旅游资源是指凡能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 并由此产生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因素和条件。[12]
13.旅游资源是吸引人们前来游览、娱乐的各种事物的原材料, 这些原材料可是物质的,也可是非物质的,它们本身不是游览的目的物和吸引物,必须经过开发才能成为有吸引力的事物。[13]
14.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 可以为发展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4]
15.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 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友好往来的客体与劳务,均可称为旅游资源。……把劳务作为旅游资源,是基于许多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必须通过相应的导游与服务,才能使旅游者获得充分的精神与物质享受,否则,会降低乃至失去旅游价值。再则,在国际旅游中,劳务是和旅游路线、游览内容、食宿条件、搭乘工具、停留时间等一起承包出售的。[15]
16.观光资源, 系泛指实际上或可能为观光旅客提供之观光地区及一切事物,换句话说,凡是可能吸引外地人来此旅游之一切自然、人文景观或劳务及商品,均称为观光资源。[16]
上述16种定义基本上可以反映出目前我国旅游地理学界和旅游经济学界对旅游资源认识的概貌,为了便于讨论上述这些定义的异同,我们引入旅游吸引物(T[,A])、旅游资源(T[,R])和旅游产品(T[,P])三个相关概念,并用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从上述16种定义的外延来划分,这些定义可分为三大类(如下表):
类别
用集合论表示的定义处延 定义序数
第一类观点T[,R]=T[,A]1、2、3、4、5、6
第二类观点
T[,R]=T[,A]∩T[,P]7、8、9、10、11、12、13、14
第三类观点
T[,R]=T[,A]∪T[,P] 15、16
第一类观点认为:旅游资源等于旅游吸引物,持该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旅游者的角度去讨论旅游资源。他们认为“早在旅游业问世之前,旅游活动便已有之,只不过是没有形成足够大的规模而已,因此,如果说只有用于旅游业的资源才属旅游资源,那岂不等于是说没有旅游业便没有旅游资源了吗?”
第二类观点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的交集,既要吸引旅游者又要为旅游业所利用,并成为旅游产品,而形成效益。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旅游业的角度去讨论旅游资源,并认为仅为旅游者所吸引,而不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条件和因素,只能称之为“潜在的旅游资源”,(相当图中的T[,A]-T[,R]的差值部分)。
第三类观点认为:旅游资源是旅游吸引物和旅游产品的并集。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把劳务作为旅游资源,是基于许多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必须通过相应的导游与服务,才能使旅游者获得充分的精神与物质享受,否则会降低乃至失去旅游价值。再则,在国际旅游中劳务是和旅游路线、游览内容、食宿条件、搭乘工具、停留时间等一起承包出售的。”
我们认为:研究旅游资源应该从大旅游着眼,以市场作为出发点。从经济学上看,旅游活动是旅游者的闲暇消费活动,旅游者在消费活动中购买的是一段特殊的“经历”。过去,我们将旅游产品狭义地定义为:旅行社出售的含食、住、行、游、娱等项目在内的包价旅游线路。这是由于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旅游业发展肇始于国际旅游(入境旅游),在当时我国旅游业处于卖方市场和旅游行业处于垄断经营的条件下,旅行社推出的全包价旅游线路,理所当然地成为旅游产品。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旅游、散客旅游和商务旅游的兴起,显然狭义的旅游产品概念已无法适应新的旅游市场形势。因此,更为宽泛地看,旅游产品应是旅游者在外出旅游过程中消费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和。而旅游资源则是旅游产品中最直接吸引旅游者的条件和因素,是旅游者消费的主要目的物。因此,从市场观念的角度看,上述关于旅游资源的第二类定义比较符合旅游业发展实际。这是因为:
1.现代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产业,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者消费的是含有旅游资源的旅游产品,而不是直接消费旅游资源。
2.根据《辞海》解释,所谓“资源”是指“可资利用的来源”,旅游资源应是旅游业可资利用的原材料,而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原材料”则称为旅游吸引物。对旅游者讲,旅游吸引物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只要能激发旅游者外出动机的一切事物都可归入旅游吸引物,而旅游资源则不同,它是从旅游业角度来看,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才可称为旅游资源。正如十七世纪英国小说家笛福所说的那样,“世界上不论是再好再多的东西,只有在我们所能使用的范围内,对我们才具有价值。”
3.由于旅游者出游动机的多元化、随意性和个性化,有些吸引旅游者的出游的目的物和因素完全是纯私人性质,例如探访亲友等。当然,我们不能说某人的亲友(非公众性人物)是旅游资源。因此,作为旅游资源,它在吸引旅游者方面必须具备一定的“公共性”和“规模性”,也就是说,必须具备经济上的可开发性。
4.旅游资源的外延和内涵都是相对的、变化的和不确定的。所谓“变化的”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同一个吸引物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如观赏海底景观,在潜水技术发明以前,去海底观光只存在于科学幻想和文学描述中,而今天海底景观已经成为海洋旅游资源中的组成部分。再如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景区,以前由于受交通工具和生活条件的限制,除了极个别人光顾外(事实上,世界旅游组织对于旅行者和游客是有较为严格的界定的,按照这种界定,这部分人只能算作是旅行者,而非游客[17]),普通民众很难进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民众生活品质的提高,探险旅游可以成为旅游业的一种新型经营项目,这些自然景观也就成为旅游资源了。因此,对于上述持第一类观点的学者所提出“没有旅游业便没有资源了吗?”的疑问便可迎刃而解了。所谓“不确定性”则是指即使在同一个历史时期,由于旅游吸引物所处的不同的地理区位,受自然、经济、政治和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同一旅游吸引物,仍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沙漠在美国的西海岸则已成为旅游资源,而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仍然只能是荒芜被遗弃的土地。更为极端的例子是太空旅游,在美国已经开始接受下世纪上太空旅游的报名申请,从而在美国一望无垠的太空也将成为旅游资源,而对于绝大多数国家的旅游者仍然只能是一个梦想。
5.旅游资源与经济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的特点。一些旅游吸引物可能对于一部分人具有吸引力,而对另一部分人却没有吸引力。例如对于那些住在海边的居民来讲,海滨的景色对于他们并无太多吸引力,但对于久居城市的市民来讲,正好相反。因此,海景对于城市居民来讲是稀缺的,只有具备稀缺性这一特性才能成为旅游资源,才会有开发商将其加工成旅游产品。
6.旅游资源具有可创造性和可移植性,在传统的旅游经济学或旅游地理学中都认为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也就是发展旅游业只能在旅游资源上“靠天吃饭”。但是,近年来,旅游业的实践说明了旅游资源除不可移动性外,更具可创造性和可移植性。其中人造景观便是一例。主题公园作为在一片空地上“创造”出的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资源,其在商业上的成败得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区位。
7.旅游资源属于永续性和可重复利用的资源,一般来说,旅游资源大多都不属于一次性消耗性资源。除了一些“特殊事件”(如重大的纪念庆典、奥运会和自然奇异景象等)不可再现重复利用外,绝大多数旅游资源只要不搞“竭泽而渔”式的过度开发,都可以永续性地开发利用,也就是说,旅游吸引物一旦开发成旅游资源,只要其旅游产品和旅游目的地能够存在下去,那么旅游资源也会永续存在(当然,不考虑自然损耗情况)。
8.吸引旅游者是旅游资源的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是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如人力资源不等于人口总量,水力资源不等于河水一样。旅游吸引物成为旅游资源是有条件的。
因此,我们认为:旅游资源既非旅游吸引物,也不等同于旅游产品,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提高,生活方式的变迁,使得越来越多的旅游吸引物成为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的开发就是将这些资源不断地组合成旅游产品的过程。因此,两地旅游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旅游产品之间的竞争,而不只是旅游资源之间的竞争。在有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城市,由于其所处的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特殊的经济地理区位,对于一些看似平常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即旅游产品中资源含量较低,服务和附加值较高),可以形成较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香港便是其中典型一例。而我国内地的一些城市旅游资源非常富饶,而旅游业却欠发达,形成了旅游业的“富饶中的贫困”现象。这些地区的旅游产品中往往资源含量较高,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对旅游资源进行较深度加工,仅是旅游业的初级产品,其经营粗放、效益不高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一个地区是否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一回事,能否在旅游市场推出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又是一回事。一个地区的旅游业发展不完全依赖于旅游资源。同一个旅游吸引物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会成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那种把所有旅游吸引物都看作旅游资源(泛资源论)和将旅游资源混同于旅游产品(唯资源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旅游业发展实际的。
旅游资源开发和开发旅游资源是指这样两层含义:
1.将潜在旅游资源开发成现实的旅游资源。如将一些失散的旅游吸引物收集、整理、维护、修葺等,甚至根据市场需求加以人工创造。
2.将旅游资源开发和组合成旅游产品,如以吸引旅游者前来旅游消费为主要目的的修建公路、建造饭店、改善地区可进入性等建设项目。
总之,旅游资源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旅游资源与潜在旅游资源不是非此即彼,而是亦此亦彼的关系。两者之间是相互转换的,既可以正向演变(循序开发),也可能逆向演变(老化和退化)。
旅游资源作为被旅游业利用的旅游吸引物,由于其价值多元化和综合性,在以往的旅游资源评价中,往往侧重于对旅游资源的各个属性进行分类评价,如对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条件、科研学术价值、文物考古价值、文化艺术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等,这些价值之间有时是很难直接进行比较排序的,如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遗产保护名录,具有极高的科研考古价值。但作为旅游点,其吸引旅游者人数远不如北京的香山公园。绝大多数旅游者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旅游活动也不等同于专业考察,因此仅仅评价旅游资源本身的某种价值是无法真正反映该资源的市场供需状况的。从根本上看,开发旅游资源是一种投资和经营行为,旅游资源评价首先是对其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其次才是评价旅游资源的其它价值。没有经济价值的旅游吸引物是不能成其为旅游资源的。当然,如果社会对该项资源有其他政治上、文化上、城市形象和环保等方面的优先需要的话,也可以利用市场价格对项目的产出利润予以增补。这样对于旅游资源的评价基本上可以统一到经济价值这一个客观评价原则上来。由于旅游经济学和旅游地理学两者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的迥异,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评价的研究思路不尽相同,前者是从项目开发的资金在时间上投入和产出的流量状况进行考察评价的,后者则是以生产、市场等要素的地域配置、布局和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空间结构作为研究重点。
这里,我们给出一种以市场区位为主线的研究思路。为了研究问题方便起见,我们假设某地的旅游资源组合成一种旅游产品,并将该种产品近似地看作该旅游地本身。一般来说,该旅游地的吸引强度与离该旅游地的空间距离成反比关系(当然,距离与交通时间也构成正相关的函数关系)。从经济上看,距离与运费成正比关系。因而随着距离增加需求也随之减少,两者成反比关系。
如果假定需求量Q与距离x有Q=f(x)关系的话,那末, 该旅游地沿x方向上的总需求量为
;推广到三维空间, 该旅游地在各个方向上的总需求量为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旅游地所吸引周边旅游者的总需求量。而当Q→0时的R[,O]为该旅游地最大吸引半径,而吸引范围则为S=πR[,0]
考虑到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性,上式中我们乘上人口密度系数d 予以订正
现在,我们设在Q轴上存在着使旅游地生产能够保本的需求量的点Q,过Q点作一平面平行于圆锥底面,由平面截得的小圆锥体为该旅游地的保本需求量,圆锥体底面的半径为R[,0]。类似地,我们有
;其中,R为门槛半径,其门槛范围为S=πR
可见,门槛范围是指供应一定量的旅游产品所要求的最低限度人口所在的地区范围。如果旅游地吸引物的实际吸引范围要比门槛范围小的话,那末该旅游地是不经济的,也可以认为当地的旅游资源被旅游业利用的价值较低。反之,实际吸引范围越大,则经济效益越高,吸引力也越强,旅游资源的价值也越大。
与地理学的门槛概念相似的是经济学中的保本量概念,可建立联立
Q=F[,c]/(P-V[,c])方程{
R=f(Q)
上式中,Q为保本量;F[,c]为固定成本;V[,c]为变动成本;P为价格。通过求解上列方程组可以求得门槛半径R值。
除用门槛范围对旅游地的吸引力进行研究外,我们还可以应用门槛人口的概念,门槛人口是指某个旅游地维持保本状态时所需要的最低人口数量。由于人口多少不一定影响收入水平,而收入水平不同,将使消费水平出现差异,这无疑给计算门槛人口带来困难,因而在确定某项旅游地的人口门槛时,通常可计算一定区域内各旅游地“购买”同类旅游地“产品”的平均门槛人口,如果有n项同类旅游地“产品”, 提供给周围地区x人次,则此类旅游地人口门槛的初始估计值为x/n人次,由于同一类型的旅游地在各个区域内出现的频率不同,因而再来用统计方法进一步计算这类旅游地的门槛人口P=A(B[n])。式中,P为门槛人口,A、B为待定系数,n为旅游地类别数。
如果将一组P值和n值代入上式后,并将该式进行回归分析, 求得A、B两个系数后,代入原方程,并取n=1,这样所得到的P值就是旅游地的门槛人口,这代表那一组地区中某旅游地的门槛人口平均数。
由上述可知,在吸引半径和门槛的概念中,已经包含了交通条件、配套设施和服务以及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市场条件。因此,从旅游业者的角度出发,门槛半径(范围)和实际吸引半径(范围)大小可以作为旅游资源的一种市场评价尺度。对特定的某个旅游地而言,旅游地的吸引力强度取决于产品供给拉力和市场需求推力两种合力的综合结果,不同的拉力和推力比例,组合形成了不同的旅游地布局类型。一般来说,旅游地的空间布局可分为资源型、客源型和混合型三种[18]。如果资源拉力大于市场推力,为资源型(如西安、桂林等),市场推力大于资源拉力,为客源型(如上海、深圳等),而资源拉力和市场推力势均力敌时,则为混合型(如北京、南京等)。由于在实践中很难区别和比较上述两种力的作用机理,我们可以从门槛半径(范围)和旅游流的旅游目的构成去推论:如果门槛半径(范围)较大,旅游流中以单纯的观光型旅游为主,那末该旅游地属于资源型;如果门槛半径(范围)较小,旅游流中出游目的较多元化,则该旅游地属于客源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则为混合型。利用门槛半径(范围)和旅游流结构来研究旅游地类型,不仅有利于用市场观念评价旅游资源,而且有助于指明旅游地产品开发的优势和重点。从产品组合的优势看,资源型布局就是指在该种旅游产品中资源含量较大,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而客源型则是指该种旅游产品中资源含量较小,交通和基础设施较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产品需求量较大;混合型则兼收资源型和客源型两者的优势,但其不利之处在于旅游业的发展往往容易与其他工业发展产生“主从”难定的关系,从而出现与旅游业争地、争资金等矛盾。因而在不同的区位条件下,旅游资源或旅游地的开发方向是不尽相同的,在资源型地区,与其将开发重点放在建设新景点、新景区,不如将主力放在改善交通和基础设施上,也就是说在这些地区,建设配套设施可能产生的边际经济效益会比直接投资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资源上更好。反之,在客源型地区,新增或“移植”一些“人造”景观,可能会产生比那些“正宗”的旅游地更好的经济收益。例如:香港的“宋城”、新加坡的“唐城”以及深圳的“锦绣中华”微缩景区等项目就是成功例子。这也就是所谓的“水桶原理”。一个水桶的容量是由最短的那一块木板决定的。显在资源型地区和客源型地区最短的那块木板完全不同。在客源型地区资源紧缺,即使是人造的、没有“专业”价值的景点或项目,其经济价值往往也较容易实现。[19]
对于门槛半径(范围)概念,我们还可以作进一步推广。在旅游地需求量与距离的曲线中,我们在横轴x上,可以找到R点,使其到旅游地(原点)的往返时间为一天。这样,R半径即为一日游的距离, 这个距离也可以成为确定各种旅游吸引物吸引强度的参照系。如果某类旅游地的实际吸引半径小于一日游半径的话,该旅游资源(吸引物)主要用于市内游览或延长区外旅游者(非纯粹的观光目的)在当地的逗留时间,只有实际吸引半径大于一日游半径,才会形成直接的(过夜的)旅游流。
因此,开发一个地区旅游资源除了考察其规模、数量外,还应了解其市场定位,确定开发“拳头”和“主流”产品。只有“拳头”和“主流”产品才是吸引区外旅游者的主力军。如果不分重点地去开发那些只适合本地居民休闲和游览的景点,那是不利于开发中远程旅游市场的。
总之,旅游资源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综合的变量概念,不同的要素组合和不同的时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经济效果。因此,借鉴和应用产业地理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旅游资源评价和旅游业开发的区位分析是给旅游地理学研究提出的重大而又迫切的课题。
本稿收到日期:1999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