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彻底革命”还是“扬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卡尔·马克思倘若生在当代,他就可以安坐家中,通过一台个人电脑的屏幕纵览整个不列 颠图书馆的藏书,省力省时地写他的《资本论》,此举并非虚妄,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书也不 再是神话。一场全球性的“图书馆革命”把这些正变为现实,人们只消把他们的电脑与国际 电话线路相接,便可随意调看全球各大图书馆所收藏的书刊资源。英国布拉福特大学社会学 教授汤姆·斯托涅尔早在1993年第7期《世界图书》书海漫笔中就曾断言:传统意义上的图 书馆即将寿终正寝,在未来20年内,一个人人皆可受益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时代会变为 现实。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似乎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但传统图书馆是否“寿终正寝”, 这场无纸化“革命”是彻底变革还是哲学意义上的扬弃?本文拟就这类问题与同行共探讨。
1 对e-book能否代替传统纸质书籍的看法
印刷术的进步,是书的又一次革命。从石片、龟甲、竹帛到纸,实际上书籍的形式一直在 变。e-book是什么形式的?e-book又称电子书,是将图书的内容制作成电子文本后,以大约 传统纸质书籍1/3的价格在网上发行,购买者用信用卡或电子货币付款后下载,使用阅读器 或专用浏览器在计算机上阅读。e-book不同于现在网上的免费在线阅读,它是与纸质版同步 推出的最新书籍,所以阅读它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同时不同于光盘图书,它是借助互联 网购买[1]。
e-book究竟好在哪里,与纸质图书有何不同?专家认为,传播介质的变化是它们最大的区别 。因为e-book不需要印刷,因此传播速度很快;另一鲜明优势是,没有库存和环保的问题; 更为诱人的是,造价仅为纸书的1/3,而且更新非常快。
但是,现在新媒介的读者比起纸媒的读者还微乎其微,如果要给一个界定的话,新生代, 也就是20岁以下的人,会对网络有很高的依存性,他们对网络的阅读方式,接受信息的方式 不排斥。而与之相比,现在三四十岁的人就不一样了,他们是读纸书长大的,对纸书有一种 感情,有一种文化上的依赖。
第二,包括网络在内的新技术始终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文化积淀的问题。图书是信 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人们借助史书来了解史事,通过阅读各种著作交流思想,历 代遗存的书籍则构成了关于以往的信息资源和几乎全部的文化积淀。尽管网络可以极其迅速 地传播信息,随时随地进行即时交流,但谁来总结网络时代的思想文化,形成系统的知识体 系,以便为我们的后代所继承?这个积淀的任务仍然必须由专家撰写的书籍来完成,任何 时代的人都必须承上启下,否则将被历史抛弃,网络时代也不例外。
第三,传统书籍不仅从内容上给阅读者带来知识和乐趣,其外观形式、质地材料也带给读 者不同的感觉。面对那些历经百年、千年沧桑仍留存于世的书籍,读者心中会涌起无数的感 慨,摩挲着那些或光滑如水、或粗糙不失古朴的书籍,想到的不再仅仅是书里写了些什么 ,带有各种签名题字的书籍后面,更可能包含有无数的故事,让人闻之动容。早在十几年前 , 王佐良先生就曾说过“书香仍是诱人的,黑色的文雅字体印在雪白的纸上,其美学效果也还 不是荧光屏上的计算机字体所能代替的”。
第四,e-book和阅读器在图书馆的具体使用问题,是允许读者在图书馆电脑终端使用e-boo k,还是不管在哪里都可以使用?出借e-book时,是仅仅给予读者下载电子文本的权利,还是 边要同时出借阅读器。传输速度不同也会给读者带来很多不便[2]。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子书普及肯定会成为一种趋势,但e-book的普及除了有待自我完善 以外,还必须有其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要有一个比较好的大经济环境,如支付方式、网卡 、银行结算等,以及一种公认的标准,一个操作快捷的公证机构,还要有绝对的上网人数。
e-book自身需要完善,第一,技术上如何使其更具亲和力使用更为便捷。第二,使我国丰 富的出版资源变为阅读资源,还存在大量的基础工作。第三,由于在平面出版向网络出版转 化的过程中,人才奇缺,所以现在的电子产品大多只是简单的扫描,许多数字出版的新技术 没 有利用,电子产品应具有的检索、联想等功能读者尚无法享用[3]。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 , 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由此可见,e-book能否取代纸质书籍,没有人敢下一个定论,但在可以预见的时间里,书 籍依然会存在,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合理的未来;信息——实用的信息甚至叙事的文化信息 (比如网络小说)将从书籍中分离出来,大部分被网络分担,而书籍的角色则变得纯粹,即文 化思想的整理者,书籍从越来越力不从心的信息世界退出来,回到自己固有领地——文化。 实际上,是网络逼迫书籍恢复了本来面目。书籍并没有被赶出历史舞台,相反它的功能被强 化了,互联网是伟大的,但伟大者并非无所不能。书籍将固守文化的阵地。如果将来e-book 能完全体现纸质图书的功能,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森林,那是人们梦寐以求的。
2 对D—Lib(Digilal Library)能否取代传统图书馆的看法
所谓D—Lib(数字图书馆)就是图书馆藏信息实现数字化管理,并上网服务,供读者随时随 地 查阅。与传统图书馆藏书不同的是,数字图书馆中的众多图书,不再是孤立地分布于世界各 地的图书馆中,而是永久性地存储在硬盘、软盘、光介质之中,或流动在全球信息网络上, 成为人类共享的知识财富[4]。与传统图书馆相比,数字图书馆的特点和功能,主要表现 在五个方面:一是信息实体虚拟化,二是信息资源数字化,三是信息传递网络化,四是信息 利用共享化,五是信息提供知识化[5]。
2.1 D—Lib存在的问题
成熟的数字化技术使印刷型信息转化成计算机能够识别和处理的数字化信息十分容易。目 前 普遍使用一种光学字符识别(OCR)软件,可以将纸质文献转换成标准的电子文本格式文献, 转换准确率可达99%以上,这种转换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数字化的成本太高[6],而且速度 慢,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校对,且不能保持书刊版式原貌。目前,尚无一种 转化技术可以完全满足这种转换技术的要求,①转化的速度快、成本低、准确率高;②转化 成的数字化文献贮存空间小,并通过网络快速传递;③既能实现全文检索又能显示原有版 式[7]。
数字图书馆的主体是一个数字化有序化的信息系统,它的形成必须依靠馆藏信息资源的信 息数字化,而这一信息数字化不是一次完成。为保持数字化有序化的信息系统活力,使其不 断扩充,具有动态性,数字图书馆要有图书馆等信息资源部门的不断支持[8],需要图书 馆界甚至全社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做更多的工作。因为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激变,将是 一 项长期的持续的过程[9]。
在电子出版物问世之前,世界上的文献绝大多数都是印刷型的,其数量之大,用“浩如烟 海”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印刷型文献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是其它型的文献无 法比拟的[10],社会对信息载体形式的需要也不是单一的,扬此未必抑彼。所以说数字化 技术使得图书馆的部分馆藏转为数字形式是可能的,但它并非是保存资料和使用资料的最佳 和唯一的手段,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人们需求选择的多样性[11]。
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的补充,只是在馆藏范围、服务方式上对传统图书馆的补充和深 化,完全的代替是不可能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印刷型信息资源仍占着重要地位 ,所以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还会出现持续并存的局面[12]。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 书馆并不是互相排斥、互相抵触的两个体系,未来的图书馆将是融印本信息资源和数字信息 资源为一体的“兼容性图书馆”。但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
我们对传统图书馆还不能采取所谓“彻底革命”的方法从根本上加以否定,而只能采取改 革的方法进行扬弃:发扬它的独特优势,丢弃它的落后部分,努力使它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从而在新形势下获得新的发展[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