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 江苏 南通 226002)
【摘要】目的:研究持续性人文关怀模式在重症监护病房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实践与体会。方法:通过做好入科前访视、入科时量表评估、出科后的指导,规范护理工作增强护理支持系统,让病人及重要家庭成员共同参与护理过程、提供个性化的人文关怀,以达到减少ICU谵妄的发生,提高患者舒适度,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比较持续性人文关怀开展前(2015年1月-2015年12月)和开展后(2016年1月-2016年12月)ICU患者谵妄的发生率和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持续性的人文关怀后患者的谵妄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家属满意度提高,各指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的优质护理中实施持续性人文关怀的举措,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 提升患者的舒适度, 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可在重症监护病房深入推广。
【关键词】持续性;人文关怀;重症监护病房;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350-02
人文关怀”已成为各行各业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思想,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ICU 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症患者的重要场所,高、精、尖的医疗设备和掌握先进救治技术的医护人员以及先进的理论技术支持使得危重者的存活率明显提高。ICU 患者由于病情复杂、严重,生理功能 状态差,且面对昼夜不停的监护、抢救、噪声以及全封闭式的管理,易使患者产生特殊的心理反应和需求[1],即监护后综合征。我院一直致力于探讨减轻这种监护后综合征的护理措施,将持续性人文关怀的理念应用到ICU的优质护理中去。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目前,我科为综合ICU,床位7张,年均收治患者100-165例,患者有呼吸循环衰竭、脑血管意外、大手术前后、需肾脏替代治疗、各种中毒和休克等病变,患者22岁到104岁不等。选择2015年-2016年期间收治我科的266例患者。2015年1-12月152例为实施持续性人文关怀前的资料,2016年1-12月114例为实施持续性人文关怀后的资料。实施持续性人文关怀前后的患者在性别、年龄、诊断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实施前:依据医嘱及病人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进行护理干预,采取科内常规的人文关怀措施,包括: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加强基础护理、做好饮食与安全照护、给予的心理护理等。实施后:在常规人文关怀措施的基础之上采取持续的人文关怀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入ICU前的简要访视。接到患者将要转入ICU的信息后,由其接管护士迅速到病房或急诊室进行简要的访视,向病人及家属自我介绍,介绍ICU的功能、仪器设备、入住后的管理制度、医疗费用等,减轻病人及家属对ICU的焦虑和恐惧。
1.2.2入科后的认知、心理、生理的评估。患者入科后根据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住院焦虑抑郁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进行评估,以便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重点关注,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1.2.3入住ICU期间实施综合干预措施
1.2.3.1营造昼夜分明的环境,避免日夜不分,长明灯;保持病室温湿度适宜,紫外线循环风定时消毒、通风;调节合适的报警音量;合理安排各项治疗护理,医护人员“四轻”;有抢救时,屏风遮挡,避免刺激,保护患者隐私。
1.2.3.2鼓励神志清醒、有决策能力的患者参与到每一项治疗护理中去。每项治疗护理操作前解释、提供必要配合信息;征求病人意见,制定医疗与护理决策。
1.2.3.3给予患者早期的心理支持。对监护后综合征的高危人群,早期识别其特殊的心理问题,通过恰当的沟通方式、良好的沟通技巧增加患者的安全感,鼓励其战胜疾病[2]。
1.2.3.4规范探视时间的沟通管理,鼓励家属参与护理。护理人员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格、文化等信息,深入浅出的介绍其所患者疾病的医学相关知识、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认知[3]。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在不影响治疗和护理的情况下,可以延长探视时间。
1.2.3.5实施早期的活动锻炼。护士结合患者入科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和患者的四肢肌力判断患者所耐受的早期活动方式;制定床上主被动的活动计划,特殊病人请康复科治疗师协助完成活动方案;按照活动计划和方案每天督查实施过程及进展。
1.2.3.6给予合理的睡眠干预。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昼夜分明;使用睡眠眼罩;听舒缓的音乐、广播;适度的使用镇静镇痛药保持患者良好的睡眠,促进患者康复。
1.2.4给予专科化的出科指导。当患者的病情达到转出ICU的标准需转至病房时,根据患者个体化的情况给予专科性的指导。转出前电话通知所在科室做好准备,转运时护士全程护送,并按照ICU转科交接流程详细交接患者情况,确保安全。告知患者家属相关的管道、饮食、活动、病情观察和照护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家属的自我照护能力。同时告知患者家属ICU的回访电话,有问题可以随时在线指导。
1.2.5做好满意度随访。主动征集患者及家属意见,填写满意度调查问卷,做好健康指导。重点询问患者入住ICU前、住ICU期间、探视时间、手术后、转出ICU科后等重要时间段的人文关怀是否妥当,予以评价。通过此种反馈形式不断改进护理服务工作,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谵妄的发生率、护理服务满意度。
(1)认知状态:采用ICU意识模糊评估法 CAM-ICU进行评估,判断患者的精神、注意力、思维、意识程度的变化。
(2)护理服务满意度:采用科室自制的监护病房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疾病护理、基础护理、科室环境、心理疏导和健康指导五个方面。列为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以百分制进行评分,满意度评价标准:满意>90分;较满意:81~90分;一般:61~80分;不满意:50~60分;很不满意<50分,总满意率=(满意的例数+较满意的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持续性人文关怀理念在实施前后的效果比较
由表1可见,实施后的谵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ICU传统护理模式中,护士总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患者生命抢救和病情监测上面,忽视了患者心理和情绪的变化[4]。现代护理的要求是优质护理,其内涵不应只体现在临床技术上,更应体现在对人性的关爱、对人格的尊重上,人文关怀是优质护理的重要指征[5]。据有关文献报道,ICU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孤独、绝望、人格丧失等心理问题,有些患者受环境影响,甚至出现了ICU综合征,严重影响了病情的康复[6]。因此,要提高ICU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ICU患者的满意度,需要更加关注治疗护理过程中的持续性人文关怀。
本研究显示,为入住ICU的患者实施持续性的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ICU谵妄的发生和患者的满意度都有较高程度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在ICU实施持续性的人文关怀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敏艳,葛中霞.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患者外出检查融入人文关怀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50.
[2]刘玲,刘均娥.临床护理交谈的原则和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73-875.
[3]周美玲,周美齐.高艳红畅护理干预对ICU患者焦虑情绪的影响[J].畅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7):759-761.
[4]肖玉荣,赵玉敏,张英瑞.人文关怀在ICU护理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9):33-35.
[5]黄戈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1(10):61-62.
[6]庞珍珍畅人性化护理在ICU患者身体约束中的应用[J].畅天津护理,2013,21(6):520-521.
论文作者:张晓燕,白佳燕,钱金珠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8
标签:患者论文; 人文论文; 持续性论文; 满意度论文; 家属论文; 病房论文; 满意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月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