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市医院眼科 442000
摘要 目的:观察评价中医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疗效,探索并规范本病的治疗方案,评价临床疗效。方法:对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16例(19只眼)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治疗后,对视力,视野与血液流变学进行治疗前后的组内及组间比较。结果:(1)视力总有效率分别为50%,显效率分别为5.56%(对照组) (2)各组经治疗后血流变学均有改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显著,可以有效地提高视力,扩大视野范围,改善视网膜微循环与营养代谢,降低血粘度,促进色素上皮组织及光感受器的修复与再生。
关键词:中医;网膜色素变性;临床研究
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一类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功能障碍为特征的遗传性疾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且至今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1], RP属于视锥、视杆细胞营养不良,是一组遗传性退行性视网膜疾病,而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可表现为显性、隐性或X染色体连锁遗传[2],主要影响视杆细胞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PE),以眼底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和光感受器功能不良(ERG检测)为特征,早期特征性临床表现为夜盲和周边视野的缩小,晚期表现为中心视力差和辨色困难。RP全世界发病率为1/3500,它具有多种遗传方式,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占15%~20%,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RP)占20%~25%,X染色体连锁遗传(XLRP)占10%~15%,散发型占40%~45%,是危害眼底导致失明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国内外眼科同仁重点攻关的项目。
中医学称RP为“高风内障”,又名高风雀目、高风障症、阴风障等。为先天票赋不足,肝肾亏虚,脾胃虚弱,血脉枯涩,脉道不通所致,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故有必要开展临床治疗研究。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包括辩证论治、针灸治疗、穴位注射、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本文通过临床对照性研究评价几种药物在此疗法中的疗效作用,旨在观察这些药物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的作用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4年12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眼科医院就诊的16例(19只眼)RP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年龄(32.13±14.38)岁;女11例,年龄(19.12±13.19)岁。
1.2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以如下诊断标准选择病例: 夜盲,暗适应功能下降; 视野检查向心性缩小; 眼底特异性改变: 视盘呈蜡黄色,视网膜血管变细,视网膜散在骨细胞样色素沉着,或全无色素,或另有散在针尖状结晶样闪光点,或白点为特殊表现,视网膜电流图( ERG) 呈熄灭型或重度降低型。
1.3纳入标准:(1)双眼受累;(2)有夜盲史;(3)典型眼底骨细胞样或不规则的色素沉着、视网膜血管缩窄及视盘颜色蜡黄和变淡,晶状体后囊膜下混浊;(4)视野缩窄或环形暗点等特征性改变和(或)暗适应曲线阈值升高或杆体相缺乏;(5)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异常或无波。
1.4排除标准:(1)结晶样视网膜变性;(2)单侧性RP;(3)象限性RP;(4)中心性或旁中心性RP;(5)白点状视网膜变性;(6)以综合征形式出现的RP;(7)继发性RP及各种陈旧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1.5治疗方案:
1.5.1总体治疗方案:
1.5.2.辩证论治联合专方专药:
姜氏[4]等采用静脉滴注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补肝肾、益精血的色变1号方(熟地黄、牡丹皮、茯苓、牛膝、枸杞子、麦冬、制何首乌、黄精、鸡内金、桑椹子、昆布、牡蛎)治疗RP45例90只眼,针对本病本虚夹实的病机,补而兼通,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神经营养剂联合色变1号方组。
1.5.3.观察指标:
(1)安全性观测:
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肾功能:尿素氮、肌酐
(2)疗效性观测:
视力: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远近视力及矫正视力视野:采用瑞士Octopus-101,85度和中央30度的4个象限的敏感度(MSN)视网膜电流图(ERG):采用丹麦的丹迪公司KEY-POINT-1.62,检查项目包括暗适应检查、明适应检查、振荡电位、30HZ闪烁光。
1.6统计分析
应用SPSS18.0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对等级资料进行秩和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经过观察两组治疗后的视力都有明显提高具体见表一。
三、讨论
目前西医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主要是抗氧化剂、神经营养因子等。Ca2+拮抗剂、基因治疗、视网膜移植等手段尚在研究阶段。手术疗法远期疗效尚不确切。LDL主要在肝脏合成,其作用是将外周组织中的胆固醇逆向运送至肝脏进行代谢,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LDL由在肝脏内合成的极低密度脂蛋白进入体循环后转化而来。血清中的LDL可以直接穿过Bruch膜,与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后为视网膜供应脂质等营养物质[5]。虽然LDL不能直接进入视网膜,但其是运送叶黄素和玉米黄素的主要载体[5],通过LDL方式运载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可通过特定途径进入视网膜,形成包括黄斑色素在内的视网膜色素。本次研究LDL1年组、2年组与3年以上组比较P<0.05 ,2年组与3年以上组比较P<0.05,与李孟达等人的研究一致。
现代中医借助现代化眼科诊查手段,采用辨病辨证双重诊断的思维模式,以眼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来判定虚实、寒热、阴阳、气血盛衰,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制定补益肝肾,健脾益气,活血化癖等法,采用口服、静脉滴注、针灸及穴位注射、中药联合针灸等方法治疗,取得可喜的效果,充分展示出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与特色。现在多提倡中西结合治疗。本院目前常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本病,运用口服汤药、针刺、中药针剂(银杏叶、葛根素、苦碟子注射液等)联合西药静点(能量合剂、脑蛋白水解物等)等治疗,需要通过临床对照性研究评价几种西药在此疗法中的疗效作用,旨在观察这些药物在中西医结合疗法中的作用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以便探索和规范RP的治疗方案,这对指导临床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法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显著,可使该病患者视力增加,视野平均光敏度增强,视野缺损减少并扩大平均视野范围。改善视网膜微循环,降低血粘度,增强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与营养,促进受损色素上皮组织及光感受器的修复与再生,减轻与恢复血一视网膜屏障的改变。中医综合疗法(中药益视饮加减+川芍嗦、舒血宁注射液+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肯定,但中西医结合针药并用法疗效更优。胞磷胆碱、能量合剂以及脑蛋白水解物配合中医综合疗法均有协同增效作用,并且此三类药物疗效相似,故临床上可视患者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患者平时应避光,强光可能加速病情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病情的进展,远期疗效尚不稳定,停药后部分患者有病情进展情况发生。
参考文献:
窦仁慧,金明,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医治疗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2(21):59-61
2. 李孟达等,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血清脂蛋白含量的变化[J].眼科新进展,2014,3(34):236-23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 [J].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208-209
4.姜健丽,曾红艳,薛金山,灯盏花素注射粉剂合色变1号方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5):318-319
5.黎晓新主编,现代眼科手册(第三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07
作者简介:谢云,湖北十堰市医院眼科,主治医师
论文作者:谢云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8
标签:视网膜论文; 色素论文; 疗效论文; 视力论文; 视野论文; 眼科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