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县第一人民医院 432900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剂量和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CVR)、屏气指数(BHI)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5例)和B组(55例),分别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常规剂量和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VR、BHI、同型半胱氨酸(Hcy)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随访复发率、死亡率等。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治疗后CVR、BHI及实验室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随访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有效提高脑血管储备能力,改善Hcy和CRP水平,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
关键词:剂量;阿托伐他汀;缺血性脑血管病;CVR;BHI;实验室指标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神经系统急重症,具有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复发及死亡率高等特点[1-2],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本次研究以我院近年来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常规剂量和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每组各55例;A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52-75岁,平均年龄为(61.23±5.7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5h,平均病程为(6.54±1.88)h;B组患者中男性33例,女性22例,年龄51-74岁,平均年龄为(61.40±5.8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16h,平均病程为(6.58±1.90)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缺血性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3];②年龄≤75岁;③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④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加入研究。
1.1.2 排除标准[4]
①严重心脑肝肾功能障碍;②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③出血性疾病;④自身免疫系统疾病;⑤肌酸激酶超过正常值上限3倍;⑥临床资料不全。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包括脑血管扩张、神经保护、抗血小板,降血压及血糖等;A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d;而B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40mg/d;阿托伐他汀均由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生产,进口批准文号J20120050;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CVR和BHI检测:其中CVR检测采用经颅超声多普勒(TCD)屏气试验,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MCA)静息状态和屏气后平均血流速度(MFV);CVR=[(屏气后MFV-静息MFV)/静息MFV]×100.00%;BHI=[(屏气后MFV-静息MFV)/静息MFV]×(100/屏气时间)[5];②实验室指标包括Hcy和CRP;检测仪器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AU6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③随访1年,记录复发和死亡例数,计算随访复发率和死亡率;⑤记录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计算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类型包括失眠、头痛及消化道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6]
①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分率≥90%,病残程度评级0级;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分率46%-89%,病残程度评级1-3级;③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分率18%-45%;④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分率<18%。临床治疗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著进步例数+进步例数)/总例数]×100.00%。
1.5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及逻辑纠错选择Epidata 3.05软件,数据分析选择SPSS13.0软件;其中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比(%)表示;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作为目前临床首选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在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速度,缩小斑块面积方面效果确切;已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同时其还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拮抗血管平滑肌细胞异常增殖及抗自由基损伤等作用;而以上作用对于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调节脑血流再灌注均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阿托伐他汀用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亦可有效提高血管软斑块稳定性,降低斑块破裂脱落风险,进而发挥降低复发风险,改善远期预后等作用。以往治疗方案中他汀类药物常规剂量应用疗效个体差异较大,而国内外学者从其调节血脂,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作用出发,认为通过增加给药剂量可进一步提高降脂效果,促进脑部神经功能恢复。
本次研究结果中,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种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近期疗效接近;B组患者治疗后CVR、BHI、Hcy及CRP水平水平均显著优于A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改善脑血管储备能力和舒缩反应,降低机体Hcy和炎症指标水平方面优势明显;其中CVR和BHI已被证实为反映脑血管疾病预后关键指标;CRV是指患者受到外界刺激后脑血流灌注增加并超过基础水平水平,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后脑部灌注量不足诱发重要代偿机制之一。动脉粥样硬化已被证实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蛋氨酸循环中间产物Hcy可诱发脑血管内皮损伤及功能紊乱,属于脑梗死发生重要独立危险因素之一;hs-CRP 则是一类有由IL-6刺激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其水平可间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炎性反应程度;B组患者随访复发率和死亡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高剂量阿托伐他汀有助于降低复发和死亡几率,改善远期疗效;而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则提示高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笔者认为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及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综上所述,相较于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高剂量阿托伐他汀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有效提高脑血管储备能力,改善Hcy和CRP水平,降低复发和死亡风险,且未诱发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刘宏斌.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布特点及预后[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4):3089-3090.
[2]关丽梅,阴炳侠,李英华.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卒中颈动脉斑块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7):42-43.
[3]叶和平,邓秀碧,罗静.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8):44-45.
[4]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5]缪中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27):2097- 2101.
[6]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12,29(6):381-383.
通讯作者:安萍
论文作者:王波1,安萍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6
标签:缺血性论文; 剂量论文; 脑血管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疗效论文; 例数论文; 《健康世界》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