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第三中学 233300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将作文教学和课文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要对文章写作的思路、表现手法、语言特征、篇章结构进行分析,给学生提供写作的参照,老师及时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模仿和练习,让学生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学会自主运用组织语言,使课文所具备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写作中,从而使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文教学 仿写实践 作文教学 迁移整合
张光鉴的著作《相似论》中提到,人们脑中对相似的东西的积累达到一定量时,当人们接触到某一外界信息时,才能够自动去调动脑中储存的相似内容,才能够对照这些相似内容进行分析和对比,甄别出该信息的属性,才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和创新。因此,语文老师如果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能够把范文的结构、内容、遣词用句、感情等嫁接到作文教学中,就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语文老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认真钻研课文内容,做好课前准备,课上也认真教学,从字词到整篇文章、从语言到情感对课文进行了详细讲解,这已经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很好的技巧借鉴。如果在课文讲解中适当加入作文讲解,便可以将课文讲解的附加效应发挥到极致。将课文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切入点就是充分结合课本的特点,从课文中寻找素材,并且合理设置将课文和写作结合起来的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素材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
一、把握佳句,引导模写
老师在进行课文教学时,经常会遇到课文中一些非常具有鉴赏价值的美句。这些句子通常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因此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佳句进行模仿。
比如在《安塞腰鼓》一文中有很多优秀的表达,作者在描绘腰鼓表演情景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扎实有力,光是读着就会给人强烈的代入感。教师此时就需要对这一关键点进行技巧讲解,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模仿。
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描写时用到了“不必说……也不必说……”的句式,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作者对于童年生活的向往,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的怀想和愉悦,童年时期的一花一草,都在鲁迅先生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老师带领学生仔细研读文章之后,让学生模仿句式进行仿写,学生会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写出很多富有感染力的句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深入分析,挖掘文中亮点
无论是哪一版本的教材都有很多美文,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一起探索美文中的美之所在,对文章展开思路、表现手法、语言特征以及篇章结构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相关技巧并且运用到自主写作练习中。
笔者在教学《乡愁》时,便对该文章结构进行了详细讲解,并且引导学生领悟结构中穿插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按照这一结构进行仿写,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融合,在开始阶段主要是模仿,但是模仿并不是死板地按照范文生硬模仿,而是在深刻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学习其运用的写作手法以及表达感情的方式,然后结合自身,写出属于自己的文段。从字词句段到整篇文章,都可以从模仿开始,融入自己的感情,从而写出上佳的文章。
三、拓展写作
语文课文教学的基本支撑是课本,而作文教学是课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学以致用的过程。两者有机结合的最佳状态是两者犹如浑然天成,丝毫不露痕迹。在对课文进行讲解之后,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创作,但是要拿捏好度,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到写作教学中。
比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老师便可以提出问题:同学们认为于勒最后真的就再也不出现在菲利普夫妇跟前了么?然后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并交流讨论,当学生思考完毕,老师便让学生将所思所想书写出来,并且提出书写注意事项,注意用第一人称,充分运用课文中所用到的多种表现手法,紧密结合文中人物的特点。学生在此激发之下,书写出了很多有意思的小文章。
这种续写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进一步的揣摩,推测出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学会从作者书写的角度出发进行模仿书写,可以使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发挥,从而提升他们的作文水平。
除了对文章进行续写以外,还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写作方式,将课堂延伸到生活进行创作。比如学习《罗迦诺的乡村》一文时,老师在设计写作时可以这样写:文中的慢节奏生活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启发?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写一篇文章。
同时,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还可布置学生根据原文行文特征对文章进行改写、对文章进行评论、书写读后感等。老师在对课本进行研究时要将需要拓展的地方和课文教学进行有效的联系,在进行课文教学时适当地表现出来,自然地过渡到写作教学中,使学生在课文教学时能够提升作文水平,从而使得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在课堂上实现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李祥龙 如何提高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科普童话,2019,(29),55。
[2]蒙冬梅 有序作文规范教学——“生命”作文序列探索[J].语文天地,2018,No.578,(08),52-53。
[3]王云娟 初中作文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J].基础教育论坛,2014,(16),5-6。
论文作者:刘大标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4
标签:课文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文章论文; 作文教学论文; 引导学生论文; 结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