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债对投资影响的绩效:回顾与反思——对积极财政政策下国债绩效的一个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债论文,绩效论文,财政政策论文,评价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1998年以后,政府开始有意地运用国债政策作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这是我国国债政策的一个质的变化。发生这种变化,本质原因就在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告别了以短缺为特征的供给约束型经济,今后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有效需求不足。在过去供给约束型经济中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在于抑制过旺的总需求,避免通货膨胀的发生;而在有效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的需求约束型经济中,宏观政策的着眼点就应该是刺激总需求,保证经济实现充分就业。
然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五年之后,我国在通货紧缩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2003年国民经济突然出现增长加速的情形。究其原因在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突然从1998年至2002年间11.8%提高到了28.4%,其中房地产、汽车项目投资增长带动了钢铁、建材项目的投资热潮[1]。2004年第一季度的固定资产的平均增长率更高达年47.8%。经济出现了结构性投资过热的迹象,即出现了某些行业投资过热,而并非总体投资过热的情况。因此无论理论界人士还是政策制定官员都有一些人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出现了过热。实际上,当前我国经济实际运行情况,要比用过热或不过热概括要复杂得多。2003年过热与否的讨论还没有谈到通货膨胀,当时通货紧缩还比较明显,2004年第一季度的讨论就提到了通货膨胀[1]。但是无论如何当前中央政府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治理结构性投资过热。
既然宏观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大的变化,所以也就可以把1998—2002年作为一个时间段进行经济问题的分析。本文试图对1998—2002年期间通货紧缩时期,国债对投资需求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对国债影响投资需求的实证研究,旨在分析大规模国债融资,扩大政府支出对投资需求的增加、刺激的程度,考察与评价我国国债支持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扩大总需求的实施绩效。
二、国债对投资的影响
我国实行国债政策,进行国债投资最直接的目的是用以弥补“需求缺口”,但最终目的应该是启动民间投资,并带动消费的增长,从而使国民经济实现自发的良性增长。五年中经济能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是依靠政府国债投资的拉动作用。如果没有国债的支持,经济就不会在世界经济普遍出现下滑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
(一)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我国国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大规模国债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公共产品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为非政府部门的投资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以公路建设为例,有关研究表明[2],在一定时期内,中国公路投资对GDP的最终乘数效应约为2.63,当年的乘数效应为1.27,其他部分表现在以后各年中。按当年乘数效应估计,1998—2002年公路建设投资创造的GDP累计超过10000亿元,占同期GDP的3.4%左右。2003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本届政府已发行了5100亿元国债,带动了银行和企业资金,一共完成了20000亿元工程。”
第二,将公共支出项目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启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的投资需求,改善供给,提升了产业结构能级[2]。我国财政政策从1999年就已经延伸到了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领域。技改贴息政策通过“四两拨千斤”的财政资金运用方式,使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刺激了技术改造投资、短期内扩大投资需求,促进了产业升级,产品换代和产业调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
1998—2000年三年,国家共安排265.4亿元国债专项资金用于企业技术改造贴息,拉动投资2810亿元,国债贴息资金的拉动效应达到1:10.6[3]。重点项目国债技改对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扩大了内需、带动了经济增长。国债技改项目的启动,调动了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有效地引导了银行贷款投向,带动了其他社会资金的投入。已实施的108个项目,总投资2810亿元,银行贷款1721亿元,国债贴息资金265.4亿元[4]。其次是推动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7个重点行业围绕“质量、品种、效益”进行改造和技术升级,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主要产品性能、质量明显提高,拉动了国内有效供给,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净出口。重点行业国债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增强了企业技术改造的信心,而且带动了企业和银行的投资,有效地拉动了内需,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亮点。
第三,利用国债资金全面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程,促进了经济可持续发展。2000年底,利用国债资金建成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44个,形成日污水处理能力330万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5.9万公顷,森林抚育226万公顷、封山育林350万公顷、飞播及促进天然林更新48万公顷、近6000万公顷的天然林资源和工程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保护和恢复;全国重点防护林工程造林124万公顷、封山育林119万公顷,飞播8万公顷[2]。
(二)国债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重要目的就是利用政府直接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近年来民间投资正在加速启动、在全社会投资中的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正逐步提高,在国民经济中民间投资的自动增长能力正逐步增强。
表1显示,1998—2002年间,民间投资(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其他经济。其他经济又包括股份制经济、联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经济)的增长率分别达到10.0%、6.7%、18.0%、19.5%、25.6%,平均为15.96%。而国有经济投资增长率从17.4%逐步回落为3.8%、3.5%、6.7%和7.2%、平均为7.72%,全社会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1.84%,民间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不仅高于国有经济,也高于全社会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1998—2002年,在全社会投资中,民间经济投资比重与国有经济投资比重的差距逐步缩小,并已超过国有经济。1998年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比重分别为54.11%与45.89%,而2002年这一比重分别为43.40%与56.59%(见表2)。
表1 1993-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单位:%)(上年=100)
年份 全社会固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其他经济 民间投资
定资产投
投资 投资 投资投资
资 -
199361.8 44.1 70.0 20.8 —
—
199430.4 21.3 19.1 33.599.4 44.3
199517.5 13.3 19.2 29.921.3 22.8
199614.8 10.6 11.3 25.423.7 19.6
1997 8.8 9.0 5.5 6.813.0 8.6
199813.9 17.4 8.9 9.211.6 10.0
1999 5.1 3.8 3.5 7.9 5.3 6.7
200010.3 3.5 10.7 12.228.5 18.0
200113.0 6.7 9.9 15.328.9 19.5
200216.9 7.2 13.4 20.136.2 25.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摘要2003》注:民间投资包括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其他经济。
表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单位;%)(上年=100)
年份总计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其他经济
199010066.1111.7222.17 —
199510054.4416.4312.7916.43
199710052.4915.4413.7518.32
199810054.1114.7613.1817.95
199910053.4214.5314.0518.00
200010050.1414.5914.3120.97
200110047.3114.1814.5923.91
200210043.4013.7614.9827.85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摘要2003》计算
199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9%,其中国有经济贡献度高达7.52%,而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贡献度过分别为2.05%、1.83%、2.49%;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0%,其中国有经济的贡献度为6.15%,而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贡献度分别为1.83%、1.90%、3.11%;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9%,其中国有经济的贡献度为7.34%,而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贡献度分别为2.33%、2.53%、4.71%(由表1、表2推算出)。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逐年上升。
1998—2002年,长期建设国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基本上逐步下降,依次为9.26%、8.34%、9.44%、7.94%、6.81%。2000年达到最大9.44%,2002年降到6.81%(见表3),国债投资政策的实施力度在趋于减弱。表4所示,1998—2002年,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基本上呈逐步下降的趋势,而全社会固定资产的增长率则有逐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全社会固定资产增长对政府直接投资的依赖性正在降低,投资自主增长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强。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得益于股份制经济投资的快速增长,五年来包括股份制经济在内的其他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依次为11.6%、5.3%、28.5%、28.9%、36.2%(见表1),远远高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因为法制环境的改善、巨额国债投资改善了不少地区的基础设施、体制改革使产权明晰、股份制经济容易融资等原因起到间接推动民间投资的作用。
表3 长期国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单位:%)(上年=100)
年份
国债发行额 其中:长期建设国财政支出长期建设国债占
债
财政支出的比重
19983228.77 1000
10798.2 9.26
19993702.13 1100
13187.7 8.34
20004153.59 1500
15886.5 9.44
20014483.53 1500
18902.6 7.94
20025660.98 1500
22011.7 6.81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摘要2003》数据计算
表4 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与全社会固定资产增幅比较(单位:%)(上年=100)
年份
19981999200020012002
预算内投资71.954.713.920.724.1
全社会投资13.9 5.110.313.016.1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中国统计摘要2003》数据计算
尽管国债政策对启动民间投资的作用十分明显,但目前,民间投资主体仍面临一些制度性约束[2]:
第一,市场准入制度的约束。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限制多,许多盈利较多的行业处于国有垄断经营之中,不对民间投资真正开放,导致民间投资可选项目较少。因此政府投资会对民间投资产生“制度性”挤出效应。
第二,税负不公平的约束。首先是双重征税,非公有制企业除了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外,还要交纳20%的个人所得税,投资收益大大缩减;其次是“低国民待遇”,外资企业享受的所得税返还政策、国有企业享受的技术改造政策等,都将私有企业排除在外。
第三,融资渠道不畅的约束。五年间,民间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5.06%,国有经济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38%,尽管民间投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快于国有经济投资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但民间投资的增长却出现了结构性不平衡。股份制经济、港台经济等其他经济投资增长最快,年平均为20.89%;个体经济次之,为12.06%;集体经济增长最慢,为8.96%。原因之一是民间投资的融资渠道不畅,影响民间投资的增长,尤其是集体经济与个人经济。目前在诸多融资渠道中,对非公有制经济仅仅开放了短期信贷和大企业股票融资渠道。我国银行体系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大部分民营经济缺少获得银行贷款的正规渠道。在直接融资方面,股权融资是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高科技企业最主要的融资形式,但由于目前全国性资本市场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改制和重组,地方性、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融资活动受到禁止。因此民营企业融资仍然面临困难。
三、投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五年内国债投资主要围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企业技术改造与产业结构升级。但是要全面考察国债对投资的影响,应分析这五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分布状况。一方面,因为在通货紧缩时期国债投资尽管可以弥补总需求的不足,但是国债投资政策的最终目的是启动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这一点可以从国债投资的方向来看。另一方面,因为政府的国债资金与其他支出资金是裹在一起开支的,很难说清楚哪些是国债资金哪些是其他资金,而且用国债资金支持基础设施、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企业技术改造与产业结构升级等项目,相应地其他投资项目的投资资金也就多了。因此,对国债影响投资绩效的深层次考察必须分析国债政策实施时期整体投资情况,尤其是投资的产业分布状况。以下仅仅对突出点进行分析,而且重点分析投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①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1998-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为13.9%、5.1%、10.3%、13.0%、16.1%,平均为11.68%。表5显示了1998—2002年,按行业划分的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之和的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1.68%的行业分布情况,投资额增速比较大的为农、林、牧、渔业,社会服务业,地质勘探、水利管理业。
表5 1998—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平均值(单位:%)
制 造 建 筑 交 通 国 家 教育、 科 学 卫 生 地 质 社 会 农 、
业 业 运输、 机关、 文化、 研 究 体 育 勘探、 服 务 林 、
仓储、 政 党 艺 术 和 综 和 社 水 利 业 牧、渔
邮 电 机 关 和 广 合 技 会 福 管 理 业
通 讯 和 社 播 电 术 服 利业业
业 会 团 影 电 务业
体 视业
11.88 13.22
14.00
14.35
17.2218.51 18.9021.59
23.91 27.80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计算注:固定资产包括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改造投资
然而需要关注的是尽管农、林、牧、渔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率为27.98%,但是其重点是对林、牧业的投资。虽然国债投资也进行了农网改造,但五年来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平均增长率仅为7.62%,更新改造投资平均增长率为负数-12.22%(见表6)。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是造成城乡收入不公平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我国“城乡差别”由来已久,这种差别不仅仅表现在农民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上,它还表现在农村与城镇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事实上的不平等。城乡收入差距加大,制约农民购买力的增长,破坏了经济的协调发展。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的提供与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制约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表6 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单位:%)(上年=100)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平均
基本建设34.54 12.98 -7.86-7.06 5.71 7.62
更新改造-4.60-19.58-16.61-3.73-16.58-12.22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1999、2000、2001、2002、2003》计算
②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速度过大,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如表7、8所示,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很快,2002年黑色金属行业基本建设投资与更新建设投资分别达到50.8%、43.3%,有色金属行业相应指标更达到69.3%、163.0%。尽管投资增长可以增加总需求,但行业的投资增速比例失调却会破坏经济的协调发展。金属加工业的过快投资是由基础设施、房地产业与汽车业的快速发展引起的,金属加工业的过快投资又产生能源、原材料等需求,形成能源、原材料行业的投资,而能源、原材料的供给不是短期能够大量增加的。这样形成的高速投资循环极易形成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表7 黑素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单位:%)(上年=100)
年份
19981 9992000 20012002
基本建设
-21.06
-53.86 -29.3345.1150.81
更新改造3.07-2.2813.6244.2143.30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1999、2000、2001、2002、2003》计算
表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单位:%)(上年=100)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基本建设
-22.0822.4223.3138.4936.04
更新改造-9.10-5.5541.6269.6617.19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1998、1999、2000、2001、2002、2003》计算
③在住宅业投资中,别墅、高档公寓投资的增速显著高于经济适用房投资的增速,造成住宅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在房地产开发的所有用途中,投资完成额的年平均增速按大小排列依次为别墅、高档公寓28.5%,经济适用房28.1%,商业营业用房16.8%,办公楼1.1%。虽然,别墅、高档公寓与经济适用房的平均增速相差不多,但是从1998年—2002年,别墅、高档公寓的增速基本呈上升趋势,而经济适用房的增速基本呈下降趋势。1998年和1999年经济适用房的增速分别高于别墅、高档公寓的增速30个百分点与63个百分点,而2000年—2002年间,别墅、高档公寓的增速则分别高于经济适用房的增速27个百分点、26.5个百分点和41.5个百分点(由表9计算)。
表9 按用途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单位)投资完成额增长速度(单位:%)
本年投资 别墅、高 经济适用商业营
年份
住宅 办公楼 其他
完成额
档公寓 房
业用房
199813.7135.2216.3546.0211.5211.74-24.40
199913.5326.76-1.7861.35
-21.951.77
3.01
200021.4125.5351.1624.12
-12.0319.75 23.75
200127.2927.2637.0010.55 3.9926.78 33.98
200222.8123.9839.75-1.7723.7223.61 17.32
平均19.7527.7528.496
28.0541.0516.7310.732
资料来源:据《中国统计年鉴2003》计算
别墅、高档公寓的投资完成额增速上升虽然可以诱导富裕阶层投资,从而更能促进投资需求,但是这个趋势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住宅需求在我国基本上呈旺盛之势,这也是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迅猛上升的原因,因此住宅开发商更愿意开发利润率更高的别墅、高档公寓。房地产价格相对于居民收入上升太快造成住宅供给与需求结构失衡,别墅、高档公寓增速较快更加恶化失衡的矛盾。房地产开发利润趋高不下也导致了房地产投资过热。统计显示200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增长,以上海为例前10个月投资接近2002年全年,房产首次供大于求。上海2003年1至10月份,房产开发投资居固定资产投资榜首,完成投资769.4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37%,同比增长17.3%,受竣工面积增大的影响,房地产市场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供需顺差79.98万平方米。
在住宅需求呈无限的情况下,就我国居民收入与福利来讲,国家今后应鼓励、支持经济适用房的投资,限制别墅、高档公寓开发规模,对住宅开发市场进行干预。这样才会遏制房地产过热投资的局面。
三、简要结论
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国债对投资需求的增加具有直接作用,效果比较明显,投资的增长也是拉动总需求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其次,国债投资对启动民间投资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民间投资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民间投资的持续增长,体制、制度的创新是一个重要因素。再者,就全社会投资来讲,在一些领域中还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第二,黑色金属与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速度过大,不利于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第三,在住宅业投资中,别墅、高档公寓投资的增速显著高于经济适用房投资的增速,造成住宅供给与需求结构不平衡。
标签:固定资产投资论文; 投资论文; 民间投资论文; 国债论文; 增长速度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积极财政政策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集体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