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籍形式之美及其原因论文_李立然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摘要】雕版印刷形式的古籍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其表现的形式之美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合理的版面布局、典雅灵动的文字、精湛的装帧技术构成了和谐的形式之美。通过探究古人注重古籍形式之美的原因,发现是古籍形式演变发展和古籍流通筛选的结果。

【关键词】古籍形式,和谐美,原因

一、古籍的形式之美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书籍的形式之美,所以隋朝宫廷藏书才会有分上中下三品的情况,雕版印刷以来,书籍刊刻的刀工、纸质、油墨、装帧等更是成了书籍品相的评判对象。

(一)版面之美

先祖宋少保公《石林燕语》卷八云“唐以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五代冯道始奏請官镂《六经》板印行。国朝淳化中,复以《史记》《后汉书》付有司摹印。自是书籍刊镂者甚多,士大夫不复以藏书为意。”[叶德辉 《石林燕语》卷八 ,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雕版书籍的出现是中国书籍史上重大的一页,不仅是它制作效率的提高,还是其版面也变得讲究精致了。

上图为古籍版本的常见版式。(a)象鼻(b)鱼尾(c)行格(d)边栏(e)天头(f)地脚(g)书耳 ;见(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第205页。)

雕版印刷是先雕刻后印刷,每一版书籍都有各自的版式,怎样设计版式由刻工的手决定了,但总逃不过版心、行界、边栏、天头、地脚,以及版心的鱼尾、象鼻。版心是页面的中心,在以后的书籍装帧中起着重要作用,版心的鱼尾和象鼻除了美观的需要,也在无形中形成一种空间,是书名、卷数、版刻单位这些信息放置的最佳位置。行界是为了书写规范,决定了字体的大小和间距。边栏分割着行格、天头和地脚的范围,是整个版式能否达到和谐效果的关键。

雕版印刷本版面布局的规范一直影响到现在,现代的书籍版式虽然没有了版心,但还是有天头地脚的。规范化的机器排字印刷已经不需要边栏的约束,但边栏明消实隐,无形中还是控制着版面的和谐效果的。这说明天头地脚什么时候都是应该存在的。适当的天头地脚从作用上看可以保护书籍信息。从审美上看使整个版面看起来和谐美观,相称于中国人谦逊内敛的性格。从长远上看可以留有空白,方便做笔记。

文字和谐

(二)一方面,雕版古籍受竹简的影响,将竹简的细长形态虚化为纸上的行格,并延续由右向左由上向下竖排的书写方式。这不仅是对传统书写习惯的继承,也是古人崇古思想的表达。相对于版式,刻书单位更重视文字的质量,以便书籍的传播。所以文体一般为楷体或行书,文字或端庄大气或典雅灵动或敦实规矩,如果在搭配精美的版式,就会给人一种开卷有益的美感。灵秀的文字加上精湛的版面,必定成为精美的古籍。成为版本学家和收藏家青睐的对象。

另一方面,纸张的普及满足了古人强烈的表达欲望和求知欲。但是书籍的大小是有限制的,在有限的空间书写恰当的文字达到文字内容与纸张的和谐渐渐成为一种美感。因此,古人很早就对于什么样的载体写多少字,字量的多少适合什么样的载体是有原则的。如《礼》曰:不满百文不书于策,其制长二尺,短者半之。”[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9页。]还有我们常说的册、卷、本、页、部、函,它们是以文字承载量相区分的。现如今,雕版印刷时代这一原则依旧沿用。字体清晰,间隔合理,在完全呈现在纸张之上的基础上,文字合理布局,达到文字与纸张的和谐依然是我们的追求。

(三)装帧之美

装帧是书籍形成的最后一步,装帧形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书籍后面的阅读、收藏甚至销售效果。好的装帧形式不仅是结实、经久耐用,还重要的是美观,精美的装帧形式加上优雅的版式和审美性极高或使用性强的内容就会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三者和谐达到的美学享受是超越物质形式的精神之美。古籍版本的装帧形式在经历了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之后,逐渐以线装的形式固定下来,主要是因为线装形式牢固,书籍不易损坏掉页。当然也有精美的蝴蝶装和包背装。这里以线装本进行说明。典型的线装本包括书皮、书签、封面、扉页、书脑、书脊、书口、书根等[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甚至还包括纸张的材质,保护书籍的书套、书匣。

另外,书籍装帧不仅是文字需要被呈现的原始需求,还是书籍内容对外传达信息的手段。纸张被装订起来对书籍内容来说是一种遮蔽、束缚,这就需要书皮、书签、封面、扉页来传达它的一定信息。书皮是用来保护书籍的,在书皮上贴上书签,书签上书写书名。封面上题写书名、作者、出版单位。书根处刻上书名、卷册数,这些都方便了我们查找书籍提高效率,从书籍方面考虑,又可以看做书籍的表达形式。整个装帧形式配合里面的内容形成一个和谐的版本系统,人们在翻阅古籍中的享受态度,就离不开古籍形式之美因素。

二、形成古籍形式之美的原因

(一)历史的沉淀

线装古籍形式之美不是在古籍产生时就有的,它是在书籍发展史上积极吸取先前古籍形式的优点,克服先前古籍形式的易散易坏。它的形式之美是历史的沉淀。

首先,书籍演变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但是不管怎样变化,载体容量与文字数量的矛盾存在于书籍发展史的始终。“这是事物演变过程中的继承关系,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常见的规律”[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人们最终接受这一矛盾,将它当成一种书写规范。因此,从竹简、丝帛、金石到纸张,保持载体容量和文字数量的和谐成为不成文的定律。人们还是会像在竹简上一样规范行格,保留天头地脚,使书籍保持美的和谐。

其次,前面已经提到纸书的装帧形式经历了卷轴装、旋风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最终到我们熟悉的线装。从卷轴装开始,人们就注意书籍的保护,“卷子的开头部分露在外面容易破损,一般在前面接一段丝织品以为保护,这段丝质品叫褾”。[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把卷子卷起来后还会特意装在丝质品做的书衣里。这就跟后来书籍要留有书皮,扉页,函套有莫大的关系。另外从卷轴装到线装,书籍的版面形式也是循循渐进,到蝴蝶装时有了书籍装订的关键—版心,书根、书背也初步形成,并在线装时完成。书籍形式的演变也是在趋向于美的和谐。

流通的筛选

(二)雕版印刷兴起于唐代,繁盛于宋代,延续于元明清。官刻、坊刻和私家刻书是古籍产生的主要途径。官刻和私家刻书会注重古籍的印刷质量,但是坊刻因主要以营利为主,书籍质量会参差不齐。但是不管是官刻、家刻还是坊刻,书籍总要进入流通领域,不管是为了教化,学术,还是盈利,书籍本身就是为了传播信息知识。为了经久耐看、保存时长,就要在书籍内容、版面、装帧上下功夫。好的书籍内容保证书籍的传播面,合适的版面,精美的装帧有利于书籍的保存。只有三者相互协调,互助互利,才能出现好的本子,促进书籍的流通。

好的东西总要慢慢成长,中国古籍形式演变长度可与中国历史相媲美,我们只注意到古籍承载的经典思想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而忽视了其载体本身。古籍形式的演变及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留下的经典定要被我们当代人所继承。品味古籍形式之美,传播古籍之文化是我们所要发扬光大的。

结语

今天的我们了解古籍都是注重它的物质形态,而总是忽略它的美学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其实在研究版本过程中,我们总是会有意无意的感受到古籍的形式美,这种形式美在今天还在书籍装订中加以借鉴,我们作为古籍整理者,不尽要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还应该承担引导现代人认识古籍,欣赏古籍的使命,这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叶德辉 《石林燕语》卷八 ,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2叶德辉《书林清话》卷一,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第9页。

3黄镇伟《坊刻本》,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页。

4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5李致忠《中国古代书籍史》,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第119页。

6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论文作者:李立然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浅谈古籍形式之美及其原因论文_李立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