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627
摘要:通过对玻璃的半透明、透光、反射、全透明虚景等特性的分析,以及结合例子探讨这些特性如何运用在岭南旧建筑改造领域中。
关键词:玻璃;岭南;旧建筑改造;对比融合;新旧相生
在岭南传统建筑中,运用彩色玻璃陈设装饰作用,体现虚实结合的景象,丰富了对象,延伸了空间。随着技术的进步,玻璃制造术的提高,玻璃不再是难得的舶来品,在现代建筑中开始大量运用。现在岭南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旧建筑的改造,旧建筑的改造涉及到材料的运用,玻璃材料在旧建筑改造中的广泛运用,这种现象所蕴含的美学原则值得我们去探究。那么,在旧建筑改造和更新的这个建筑设计领域中,设计师如何发挥玻璃的性质,不但达到一种“虚实相生”的美学境界,更通过新旧元素的对比与融合,丰富了“虚实相生”的内涵,为其增添了“新旧相生”的一笔?
一、半透明——隔不断的室内整体
建筑师经常利用透明程度不同的玻璃界面来强化或弱化空间界面,改变空间形态,增加空间的层次感,达到不同的效果。旧建筑的改造,一般而言,都是建筑内部原有的使用功能已经丧失,通过改造,实现内部功能的置换,利用玻璃的半透明性,使空间重新组合和隔断,这和岭南传统建筑中,追求通风采光良好状态,采用雕刻精致、通透的屏风、挂落,无论在功能或美学上,岂不有相通之处?薄薄的玻璃片既分隔了空间,又扩大了空间的视野,增加空间虚虚实实的层次感,可以感受到内部存在的连续空间,保留了旧建筑内部空间的整体感(见图1、图2)。
图1 图2
二、透光——采光的功能与美学
窗的主要功能有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隔声、防渗漏等,例如在广州信义会馆的改造中,不但修建了窗,满足采光等功能,同时还重新塑造了旧建筑的立面形象和空间,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虚实对比,使得旧建筑的艺术感更加突出,观赏性更强,使建筑立面富有构成感,透出现代的气息(见图3、图4)。
图3 图4
三、透明与反射——置入的对比与平衡
玻璃材质透明、半透明以及产生映像的特点,使其成为传统建筑与扩建建筑的绝佳过渡,玻璃作为衔接的虚景,不会对旧建筑造成突兀感,反而形成不同时代的建筑美相安共处的局面,新旧之间虚实对比又融合相生,产生和谐动听的“凝固音乐”。著名的经典实例就是美籍华裔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方案。贝聿铭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构想——玻璃“金字塔”。金字塔不仅表面面积小,由于使用了玻璃材料,可以反映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还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创造性地解决了把古老宫殿改造成现代化美术馆的一系列难题,取得极大成功,享誉世界。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馆,我们看到了相似的例子。南越王墓原址保护区出口外为主体陈列楼小广场,广场上有三座小金字塔状蓝色玻璃光棚,是建筑师仿罗浮宫广场的入口而设计。这玻璃光栅不但为地下展览空间提供了良好的采光,蓝色玻璃还与周围的红砖墙相呼应,倒映出隐喻的历史感(见图5)。
另外,玻璃界面透明与虚幻,使得玻璃建构的空间具有交融性和复合性的特点,在建筑空间更新中,可用于整合联系建筑的不同部分。一方面,可以起到融合的作用,使建筑的各个部分达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开放性的空间调节建筑的空间秩序,在新老建筑之间起到过渡和衔接作用。信义会馆——广州著名的旧建筑改造案例之一,在那里,你会看到废旧的枕木被用来铺设庭院地面,旧房拆下来的青砖用来铺设路面,与建筑外墙相呼应,保留下来的大榕树让改造后厂区拥有庭院气息。设计师运用建筑、山水、花木等元素,营造出独具岭南风情的园林空间。这种艺术氛围的营造,主体建筑上置换或扩建的玻璃元素,可谓功不可没。纯净透明的玻璃,其反射性能映射新旧建筑与周围景观造成戏剧性的虚虚实实的景观融合效果,那种轻盈感和虚幻感使得平凡的旧建筑熠熠生辉,奇妙无比(见图6)。
图5 图6
四、全透明虚景——内镶与外围的艺术
对于一些保护价值比较高的建筑古迹,建筑师利用玻璃的全透明性,从内部或外部架起了一层保护膜,既能满足人们的观赏功能,又能最大程度保持了历史的原真性和可读性。
内镶保护膜例子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佛山梁园里的刺史家庙“玻璃屋”的设计了。梁园既然是博物馆和旅游景点,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刺史家庙也就自然地失去原有家族祭祀的“生命”。刺史家庙是典型的传统岭南式祠堂建筑,集木雕、石雕、砖雕、灰塑等岭南传统手工艺和建筑工艺于一体,本身就是一件有很高观赏价值的艺术珍品,如何使祠堂空间转化为符合现代展示需求的展览空间,是设计的重点所在。设计者巧妙地在矩形的家庙空间中镶嵌了一个不规则平面的“玻璃盒子”,自成一体地“浮”在家庙空间,除支撑结构外与古建筑不发生任何直接接触,有效地保证了文物的完整性。整个设计以钢结构为平面基础和竖向骨架,钢材平置原有地面,墙体和天面的玻璃搭接则避开原建筑的柱和梁架,不需破坏原建筑的地面、墙体和结构等。玻璃的通透性使得游人仍能毫无障碍地观赏到文物建筑的精美细节。游客站在玻璃屋里看展览,感受到时尚的同时,还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玻璃屋外精美的梁架、木雕、石雕和古朴的石板地面。在这里,通透的玻璃使文物变得纯净却又富含虚幻的隐喻(见图7)。
图7 图8
外围的艺术更体现出玻璃一种凝固的艺术。中山岐江公园,一个另类的中国特色的城市公园,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工厂改造而成。岐江公园在夜晚中最美丽的景点“琥珀水塔”。本来一座五六十年历史的水塔,再普通不过,无论从历史和美学角度都不值得珍惜,但当它被设计者罩进一个泛着现代科技灵光的玻璃盒后,却有了别样的价值(见图8)。同时,灯光水塔又起到引航的功能。仔细看,还会注意到在其顶部的发光体利用太阳能,将地下的冷风抽出,以降低玻璃盒内的温度,空气的流动又带动了两侧的时钟运动。引用岐江公园的首席设计师哈佛博士俞孔坚的话说:“如同古世纪的昆虫,不经意凝固在绚丽色泽的琥珀之中,旧厂区堤岸的寻常水塔与她新科技的玻璃外衣,共同包裹住时间的脚步。然而时间不是困兽,只是拉住旧水塔和她玻璃新衣的柔和的手,如同岐江粼粼的水波。入夜,灯塔照耀岐江和城市,也照亮自己里面那黑洞洞的过往时间。 ”可以说,这寻常水塔的一层玻璃外衣,不但裹住了时间,还把人们的记忆和视线搬进了博物馆,托上了展示台,使它变得珍贵而有意味。
如果说岭南传统园林建筑彩色玻璃的运用,讲究“借景”,那么在岭南旧建筑改造领域现代玻璃则得景于 “透明”和“反射”;前者在于透光和朦胧的装饰,后者在于通透和映射;如果说前者之妙在于“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那么,后者之趣则堪称“身映四围千重影,楼中自有万里云”了。在旧建筑改造中,借助现代玻璃材料,我们可以给其附上另一层面上的“虚实再生”之美,历史建筑厚重的旧肌体依然存在,这是现实之景;而现代玻璃却给其套上充满灵气的虚幻感,我们透过净明的玻璃,看到的是已经逝去的历史;这“历史的虚景”是在“旧肌体实景”以外的艺术回忆空间,历史的回忆是以眼前的“旧肌体实景”为依托,但玻璃却帮助我们扩延和丰富了历史的痕迹,使其通透而富有灵气。旧城的更新不正是需要我们去留住并且丰富历史的痕迹,使新旧肌体能够相安共生吗?
参考文献
[1]刘忠伟,罗忆. 建筑装饰玻璃与艺术[M].第一版.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16-22.
[2]赵红红,刘天河,阎瑾.创意产业园区空间环境设计要素探讨[J].城市建筑.2008.第2期:18.
[3]许强.材料在旧建筑改造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 [D]天津:天津大学.2006
[4]区小羽.旧建筑改扩建中连接部分的设计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6.
[5]孙峰.旧工业厂房改造过程中的再构成与细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论文作者:苏春燕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2
标签:建筑论文; 玻璃论文; 空间论文; 岭南论文; 水塔论文; 虚实论文; 采光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1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