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津南济安门诊部 科室 中医科 300353
摘要:肩周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特异性炎症,患者日常生活明显受限,痛苦较大。近些年来,中医对肩周炎的发病机制、发病原因、辨证分型以及治疗方法均有了深入研究,本文就对肩周炎的治疗情况予以简单综述,为完善中医治疗作出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肩周炎;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肩周炎因肩关节周围滑囊、韧带、肌腱、肌肉及关节囊等软组织慢性炎症,以肩关节周围疼痛、活动受限等表现为主[1]。肩周炎多见于50岁左右的女性,因肩关节周围软组织退行性病变、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变,同时受到外伤、劳损等情况,影响肩周组织血液循环及组织代谢,使肩周组织、关节囊等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导致肩周组织渗出、水肿,关节囊下方粘连,进而出现疼痛、功能障碍症状。肩关节是肩关节在中医学上属于“痹症”范畴,对其治疗多根据手法、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现对其治疗方法予以综述如下。
1 肩周炎中医概述
在《灵枢·经脉》[2]中,就对肩周炎提出一定见解:“肩臑肘臂外皆痛”,在《医林改错·瘫痿论》[3]中记载:“凡肩痛、臂痛、腰痛、腿痛或周身疼痛总名曰痹证”。在《素问·举痛论》[4]对痹症发病原因有一定认识:“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而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因此机体素体虚弱,肝肾两虚,劳伤精血,再外感风、寒、湿邪,致痰湿阻滞气血、经脉,或长期劳作,使经筋受损,气滞血瘀,不通则痛。因此中医认为对肩周炎的治疗,宜活血化瘀、补肝益肾等原则。
2 中药治疗
2.1 中药内服
在肩周炎急性期患者内服中药时,宜活血化瘀、祛风除湿、温经通络、散寒止痛。在王刚[5]学者研究中,对9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中药活血通痹方结合肩部慢速功能锻炼)及对照组45例(单纯肩部慢速功能锻炼),治疗组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3.18%高于对照组87.50%,复发率12.18%低于对照组复发率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中药方活血化瘀通痹治疗,有利于肩周炎康复。在田仁松[6]学者研究中,独活寄生汤具活血化瘀、祛风除湿、养血活血、通经活络、通痹止痛作用,对74例肩周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患者(独活寄生汤)与对照组36例患者(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92.1%高于对照组8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独活寄生汤对肩周炎治疗,作用明确。
2.2 中药熏洗
在陈娟,郑庆虎[7]的研究中,对50例肩周炎粘连前期患者采取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患者治疗3个月后,疼痛VAS评分明显降低,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李军[8]等学者研究中,对12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推拿联合运动疗法)与观察组60例(推拿、运动疗法联合中药外敷),中药外敷基本方:乳香、没药、郁金各15g,海风藤、川乌、草乌各20g,艾叶、川芎各10g,煎汤熏洗,并敷在患处,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高达91.7%高于对照组76.7%,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肩部疼痛及肩关节功能优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中药熏洗对肩周炎的治疗,效果显著。中药熏洗治疗,可以起到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祛瘀止痛作用。
3 手法
3.1 推拿
推拿手法治疗肩周炎,可改善肩关节周围血液循环,松解粘连肌肉,通痹止痛。在陈雯,阳芸学者[9]研究中,对6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医疗体操)与观察组30例(运动疗法及推拿),推拿手法运用揉捏、拿法、颤抖、运法等手法,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练功疗法
肩周炎多为自限性疾病,肩周炎的治疗主要为功能锻炼,初期肩周炎患者经功能锻炼,多可自愈;中后期肩关节自组织粘连严重,通过功能锻炼,可维持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肩关节功能[10]。在王利芳[11]研究中,对42例肩周炎患者分为观察组21例(常规康复+等速肌肉力量训练)与对照组21例)(常规康复),由患者以不同重量的哑铃行肩关节外展、外旋及后伸抗阻训练,观察组治疗后肩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李程秀[12]等学者对老年6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三组,A组八段锦,B组推拿,C组药物治疗,治疗后A组患者肩关节活动范围高于B、C组,疼痛程度低于B、C组,治疗有效率高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果显示,八段锦较推拿及药物治疗,更具效果。八段锦有预备势、收势及八节动作组成,可舒经活络,促进血液循环。
4 小针刀
在罗维军[13]等研究中,将95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65例,治疗组行小针刀松解治疗,对照组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96.9%高于对照组73.3%,治疗中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功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针刀松解术治疗,可疏通经络,分开鼓骨面的韧带、肌腱,松解被压迫的血管神经,缓解肩关节疼痛,改善细胞组织缺血缺氧状态。倪广宝[14]研究中,78例肩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9例(单纯功能锻炼)与治疗组39例("C"形针刀松解术配合功能锻练),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76.9%,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肩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形针刀松解术是根据疼痛分点,于肩关节前方的喙突达到肱骨大结节后方2cm连线进行进针,患者治疗后效果明显提高。
5 中医针灸
尹秦[15]研究中,对照组70例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常规护理+针灸,针灸取患侧阿是穴、肩髃穴、阳陵泉穴、中平穴等穴位消毒,平补平泻法针刺,留针20min。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97.1%高于对照组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刘峰[16]研究中,对84例肩周炎患者分为观察组42例(针灸联合推拿)与对照组42例(针灸),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金仁奎[17]等学者对6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热敏灸组和温针灸组,各30例;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热敏灸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活动度均优于温针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针灸的治疗,具舒筋通络、活血养血、解痉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对肩周炎的治疗有显著效果[18]。
6 穴位注射
吴陈民[19]对60例肩周炎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西医治疗)与观察组30例(当归穴位注射+中医推拿),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3.33%,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穴位注射通过针刺穴位,能减弱传入的细纤维C活动,可缓解关节特疼痛,具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作用[20]。
7 总结
中医在治疗肩周炎时,因中医毒副作用少,预后较好,取得显著效果。虽然中医治疗肩周炎,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能缓解患者疼痛症状,缓解肌肉痉挛,加快炎症吸收,解除关节粘连,促使肩关节活动,具显著效果。中医治疗肩周炎时,需进一步明确肩周炎发病病机及辨证分型,以中医辨证治疗,以此提高肩周炎治疗效果。而在今后的中医治疗中,应完善治疗标准及辨证分型,基于整体观念进行治疗,综合中医治疗方法,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拉毛才旦,化毛加.藏医艾灸结合中医银针治疗肩关节周围炎[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7,23(8):33.
[2]金惠一.《灵枢·经脉》中病症的简析[C].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2012.
[3]周坤,张帆,王立福,等.身痛逐瘀汤治验5则[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10):92-94.
[4]孙悦,丁成华,丁明,等.《素问·举痛论》病因病机与诊治发微[J].世界中医药,2014,9(3):302-304.
[5]王刚.活血通痹方结合慢速功能锻炼对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6.
[6]田仁松.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84-85.
[7]陈娟,郑庆虎.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粘连前期50例疗效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30(12):73-74.
[8]李军,胡赟霞.中药外敷联合推拿、运动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通报,2016,15(4):46-48.
[9]陈雯,阳芸.运动疗法结合推拿治疗对肩周炎患者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2,34(1):76-77.
[10]申燚梅,魏建华.肩周炎中医研究概况[J].新疆中医药,2016,34(6):102-105.
[11]王利芳.等速肌肉力量训练对肩周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s1):210-211.
[12]李程秀,贺生飞,吴博,等.八段锦锻炼对中老年肩周炎患者的康复影响[J].辽宁体育科技,2010,32(5):43-44.
[13]罗维军,刘芬.小针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16):81-82.
[14]倪广宝,胡琼,焦群茹,等.“C”形针刀松解术配合功能锻练治疗肩周炎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21):111-113.
[15]尹秦.中医针灸推拿护理在肩周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甘肃医药,2016,35(2):150-152.
[16]刘峰.针灸配合推拿治疗肩周炎42例[J].江西中医药,2011,42(8):52-53.[16]
[17]金仁奎,吴永昌,郑英,等.热敏灸与温针灸治疗肩周炎临床疗效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31(5):86-88.
[18]余兆晟.板机点理论与中医针灸于肩周炎治疗的理论比较[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5.
[19]吴陈民.中医推拿结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5,31(6):39-39.
[20]张海东.联合应用中医推拿和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效果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8):178-180.
论文作者:王慧钢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肩周炎论文; 肩关节论文; 对照组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针灸论文; 高于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