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框架下动结式的形成和论元实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认知论文,语法论文,框架论文,下动结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广义的动结式包括路径动结式(path resultatives),即Goldberg(1995,2013)所说的致使-移动构式,表示某人将某物移入(出)某处,而狭义的动结式则指属性动结式(property resultatives),表示一实体对另一实体发生作用并使其发生状态变化(Goldberg & Jackendoff 2004;赵琪2009)①。本文集中探讨后者。根据认知语法提出的语言编码策略,动结式又可以分为施事性动结式和客体性动结式。前者由非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构成,如(1),后者由非宾格动词构成,如(2): (1)John hammered the metal flat. (2)The clothes steamed dry. 作为特殊结构,动结式涉及许多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其中突出的两个。一是动结式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其形成的理据是什么。Goldberg(1995,2013)认为状态变化是处所变化的隐喻,因此动结式是通过隐喻从致使-移动构式延伸而来。但人对物体发生作用,使其发生状态变化,是人类基本的、独立存在的经验。日常生活中人们都能体验到事物的状态变化,就像经历到事物发生处所变化一样。何以见得两者具有延伸关系。此外,Goldberg(ibid.)认为客体性动结式是施事性动结式的一部分,正是通过这种部分传承关系而形成的。那么,部分传承的机制是什么? 另一问题是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动结式的乖戾之处是除make和get等少数动词与动结式的论元结构一致外,其余动词的论元都少于动结式的论元数目。为此,构式语法(Goldberg 1995;Goldberg & Jackendoff 2004)认为动结式赋予一元非作格动词额外的客体和结果论元,给二元及物动词和非宾格动词增加结果论元。但构式语法还需要解释动词为什么能接受动结式所赋予的论元,动结式又是如何对动词的论元结构进行增容的,即动结式对动词的论元结构进行增容的基础和机制是什么。 Boas(2003,2005)根据框架语义学,认为词的意义包括台上信息(on-stage information)和台下信息(offstage information)。台上信息指词语所明确表达的意义,而台下信息指与词语相关的百科知识信息。动结式给动词所增加的论元由台下信息提供,即动结式征用动词的台下信息,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征用的机制是什么。 本文将以Langacker(1999,2008)的认知语法为框架,探讨动结式形成的理据和论元实现的机制,即动结式如何对各类动词进行增容。 2.理论框架——认知语法理论简介 Langacker(ibid.)在各种论著中没有探讨动结式,但其认知语法为研究动结式的形成和论元实现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与本文相关的认知语法观点包括: 2.1 识解 识解(construal)指人们对同一客观情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感知和描述。识解主要包括:1)详略度(specificity),即在不同的详略层次上,以不同程度的准确性感知客观物体和事件。同一事件,在粗略层次上,只能感知到比较凸显的参与者,而在较详细的程度上,会注意到更多的参与者。2)角度(perspective),指感知客观世界的视点和方向。不同的视角将感知不同的内容,产生不同的感知结果。3)凸显(salience),指实体或实体的某方面因移动、重要、熟悉等因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凸显在语言学上的重要性在于刻画表达式的意义和句法功能。一个表达式的意义包括其明确表达的显义(profile)和所隐含的、由百科知识组成的认知域意义或基础义(base)。例如,hypotenuse的基础义是直角三角形,但凸显的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在各种关系中,Langacker将最凸显的实体称为射体(trajectory),句法上映射为主语,而次要凸显的实体是陆标(landmark),句法上表现为宾语。 2.2 行为链 世界上的实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一实体发出能量并传递给另一实体。第二个实体吸收部分能量并将其余的能量传递给第三个实体。能量如此传递下去直至最后被耗尽。这样,形成能量传递的行为链(action chain)。一个基本的行为链可以由两个物体之间的能量互动而形成,而最小的行为链可以为既是能量发出者又是能量表现者的一个实体构成(Langacker 2008:356)。 2.3 语言编码倾向 语言对行为链有两种自然的编码策略或倾向。施事倾向(agent orientation)根据行为链的能量流向进行编码。作为有意志的、能量源的施事是行为链中最为凸显的参与者,认知上表现为射体,因此句法上实现为主语。客体因接受施事发出的能量而发生状态或处所变化,是次要凸显的陆标,因而映射为宾语。其他语义角色相应地编码为旁语(oblique)。例如,在John用锤子打破玻璃杯的行为链中,John是能量发出者,编码为主语;玻璃杯因吸收John发出的能量而被打碎,是次要凸显的陆标,映射为宾语;锤子只是能量传递的中介,编码为旁语。整个行为链编码为: (3)John broke the glass with a hammer. 另一方面,无需参照能量来源或施事,客体就能被独立识解。因此客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虽然隐含施事对客体的作用,但客体倾向(theme orientation)只凸显客体发生的变化,表现的特征、存在某处等因素。在客体过程中,客体因具有自主性而最为凸显,因此编码为句子的主语。若不强调谁对玻璃杯的施力作用,只凸显玻璃杯发生变化的客体过程,可编码为: (4)The glass is broken. 可见,语言编码的基础是行为链,而编码的机制是识解。 3.动结式形成的理据 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事件:某人打碎玻璃\拧干毛巾\踢开门\剪断绳子\喊哑嗓子\打死一个人……这说明动结式所表征的事件——某人使某物发生状态变化——是独立存在的基本生活经验。动结式并不是衍生于其他构式(王寅2009)。从行为链模式看,动结式表示的是:典型的施事发出能量并传递给客体,使其发生状态变化,而结果一般表示状态变化的最终状态。 语言对行为链的编码有两种策略。同理,语言对动结式行为链的编码也有两种策略,并形成两种动结式。施事性策略根据动结式行为链的能量传递方向进行编码。作为能量源的施事是最为凸显的射体,编码为主语;客体表示状态变化,是次要凸显的陆标,编码为宾语;结果论元对客体的变化状态进行说明,编码为旁语,这样形成施事性动结式。(5)中,John是能量的发起者,映射为主语;me是表示状态变化的客体,编码为宾语;而angry说明me的最终变化状态,表现为旁语。 (5)John made me angry. 因此,施事性动结式的论元结构包括施事、客体和结果,分别映射为主语、宾语和旁语。 此外,施事性动结式由能量传递子事件和状态变化子事件构成。客体是连接能量传递子事件和状态变化子事件的纽带,句法上既是动词的宾语,又是结果论元的说明对象。施事性动结式中的动词必须表示能量传递关系,否则形成的句子不可接受。例如,虽然传说中的Medusa看人一眼能将其变为石头,感知动词see构成的动结式却不可接受,如(6),但look,gaze,glance构成的动结式却是合格的,如(7)。这是因为look,gaze,glance是施事性动词,能与施事性副词搭配,如(8): (6)*Medusa saw the hero into stone. (7)Medusa glanced/looked/gazed the hero into stone. (8)She intentionally glanced at me/gazed at me/looked at me/*saw me. 如上文所言,客体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不参考外部能量的输入或外部力量的作用就能被独立识解。因此,从自主与依存的角度看,客体因具有高度的自主性而比较凸显。此外,客体也因为发生状态变化而比较凸显。所以,客体性编码策略以整个动结式的行为链为基础,凸显客体及其变化状态。因此,凸显的客体为射体,句法上表现为主语,而结果论元映射为旁语,进一步说明客体的变化状态。这样形成客体性动结式。例如,(9)以某人或某物打碎瓶子的行为链为基础,凸显瓶子所发生的变化及其破碎的最终状态。所以,bottle编码为主语,而apart对瓶子的最终状态作具体说明,在句中作旁语。 (9)The bottle broke apart. 由此可见,客体性动结式是以动结式的行为链为基础,以凸显为机制而形成的,而不是施事性动结式的一部分。与表达能量传递和状态变化的施事性动结式相比,客体性动结式凸显或表达的是单一的变化事件,结果的形成与事件的变化同时展开进行,具有共延性(co-extensiveness)(Iwata 2008)。 4.施事性动结式对非作格动词的增容 构式有其自身且独立于动词的论元结构和意义。当动词的论元结构与构式不一致时,构式便对动词进行压制②——增加相一致的论元,剪切不相兼容的论元,或选择动词所隐含的论元替代与构式不相兼容的论元,使动词与构式的形态句法结构相一致(Michaelis 2004)。 构式对动词的论元结构进行压制的前提是动词至少有一个论元与构式相一致。非作格动词,如run,laugh,talk等与施事性动结式具有相同的施事论元。因此,施事性动结式可以对非作格动词通过识解进行增容。从行为链模式看,非作格动词只表示施事发出能量,但隐含施事所发出的能量对自身或其他实体发生作用,并产生某种结果。所以,非作格动词的论元结构除包括施事之外,还隐含客体和结果论元。施事性动结式一方面将非作格动词的施事性参与者与与其自身的施事论元整合,另一方面在更详细的层次上激活并凸显非作格动词所隐含的客体和结果论元,并分别与自身的客体和结果论元融合,然后将整合后的论元映射到相应的句法范畴,使施事性动结式的论元得到实现。例如,run凸显跑者发出的能量,但隐含跑者发出的能量对跑步时穿的鞋子、鞋带、鞋子颜色等发生作用和所产生的结果,即run明确表达的论元是施事,但隐含各种客体和结果论元。施事性动结式可在更详细的层次上将run的参与者,如(10)中的Claudia,与其自身的施事融合,并映射为主语,同时激活并凸显run所隐含的客体,如(10)中的her shoes,和所隐含的结果论元,如(10)中的threadbare,并填入到相应的客体和结果论元中,最后映射为宾语和旁语。 (10)Claudia ran her shoes threadbare. 此外,非作格动词的施事所发出的能量还会对施事自身发生作用并产生一定的结果,即非作格动词除隐含结果论元外,还可以将反身代词作为隐含的论元。施事性动结式可在更详细的层次上,保留非作格动词的施事,激活其所隐含的反身代词和结果论元,最后映射为相应的主语、宾语和旁语。例如,(11)中的反身代词和结果论元都是grumble的施事发出的能量所作用的对象和产生的结果。 (11)His mistress grumbled herself calm. 非作格动词的施事发出的能量也会对自身的器官发生作用,并产生一定的结果。因此,非作格动词可以将其施事的器官和对其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作为自身的隐含论元。施事性动结式在更详细的层次上保留非作格动词的施事,激活并凸显其所隐含的器官和结果论元,从而容纳非作格动词。在(12)中,施事性动结式保留walk的施事,激活并凸显其所隐含的器官和结果论元,最后将整合后的施事、客体和结果论元分别投射为主语、宾语和旁语: (12)The tourists walked their feet blistery. 另外,当非作格动词表示发出各种声音时,反身代词在施事性动结式中转指各种声音发出者的喉咙,如: (13)He talked/screamed/yelled/coughed himself hoarse. 非作格动词的施事论元不一定局限于人,任何实体只要发出能量并作用于其他实体,产生某种结果,施事性动结式都可以进行压制。在(14)中,能量发出者为动物,但狗的吠声对婴儿发生作用,并产生了使其醒的结果。施事性动结式可在详细的层次上对本是一元的bark进行增容,即激活并凸显其所隐含的客体和结果论元,最后映射为相应的宾语和旁语。 (14)The dog barked the baby awake. 如果非作格动词的参与者是事物,只要事物发出的能量对其他实体发生作用并产生一定的结果,施事性动结式也可以对之进行压制。(15)中,能量发出者为物体,但物体发出的能量对婴儿发生了作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结果。施事性动结式可对tick进行压制,即将tiek唯一明确表达的论元压制为施事并映射为主语,同时凸显其所隐含的客体和结果论元,并实现为宾语和旁语。 (15)The alarm clock ticked the baby awake.③ 总之,虽然非作格动词只有一个明确表达的论元,表示能量的发出者,但施事发出的能量有可能对其他实体发生作用并产生一定的结果。这说明非作格动词除施事论元外,还隐含客体和结果论元。施事性动结式一方面将非作格动词的施事与其自身的施事融合,并映射为主语,另一方面在较详细的层次上激活并凸显非作格动词所隐含的客体和结果论元,并根据凸显程度分别实现为宾语和旁语。 5.施事性动结式对及物动词的增容 及物动词凸显施事与客体之间的能量互动关系,但隐含能量互动所产生的结果。这说明及物动词除包括施事和客体之外,还隐含结果论元。因此,施事性动结式也可以对及物动词通过识解进行压制,即在更详细的层次上,保留及物动词的施事和客体论元,激活并凸显其所隐含的结果论元,最后分别映射为主语、宾语和旁语。例如,wipe凸显擦者与被擦物之间的能量互动关系,但隐含能量互动所产生的结果,即wipe除包括施事和客体之外,还隐含结果论元。施事性动结式在更详细的层次上保留wipe的擦者和被擦物,如(16)中的John和the table,激活并凸显擦的结果,如(16)中的clean,最后将John,table和clean分别映射为主语、宾语和旁语。 (16)John wiped the table clean. 及物动词的施事将能量传递给客体,客体吸收部分能量,同时将其余的能量传递给其他实体,并使其发生变化。这样,形成由两个以上的参与者构成的行为链。因此,及物动词除包括施事和客体论元外,还隐含其他客体和结果论元。在及物动词所表征的行为链中,施事由于是能量发起者,最为凸显,自不待言;而隐含的客体位于行为链的链尾,表示事件的最终变化,因此,比及物动词原来的客体更为凸显。施事性动结式可在更详细的层次上,保留及物动词的施事,抑制其原来的客体,激活并凸显其隐含的客体和结果论元,最后将饱和后的论元映射为相应的句法范畴。例如,cook凸显做饭者与食物原料之间的能量互动关系,但做饭的行为还涉及其他物体,并使之发生变化。这说明cook还隐含其他客体和结果论元。在(17)中,施事性动结式在更为详细的层次上,保留cook的施事性参与者Mary,抑制cook本来的客体,激活并凸显其所影响的实体the stove,和结果black,最后将这些论元分别映射为主语、宾语和旁语。 (17)Mary cooked the the stove black. 另一种行为链是施事与客体之间的能量互动还会影响施事本身并使其发生变化。这说明,除隐含结果论元外,受影响的施事本身(用反身代词表征)也可作为及物动词所隐含的客体论元。施事性动结式可在更详细的层次上保留及物动词的施事,抑制其原来的客体,凸显其隐含的反身代词和结果论元,最后根据认知凸显实现为相应的句法范畴。例如,eat凸显吃者和食物之间的能量互动关系,但吃的行为还会影响吃者本身并导致其身体产生变化。在(18)中,施事性动结式保留eat的施事性参与者he,抑制其原来的客体性参与者,即食物,但在更详细的层次上激活并凸显其隐含的反身代词himself和结果论元sick,最后将he,himself和sick分别映射为主语、宾语和旁语。 (18)He ate himself sick. 此外,及物动词的施事发出的能量除作用于客体之外,还会对施事的身体器官发生作用,使之发生变化,并产生一定的结果,从而使施事的身体器官比及物动词的客体更凸显。施事性动结式可在更详细的层次上抑制及物动词原来的客体论元,凸显施事的器官和结果论元,并映射为宾语和旁语。例如,(19)a表示scrub的施事John与客体floor之间的互动及产生的结果,但(19)b抑制scrub原来的客体论元,如floor,同时在更详细的层次上凸显诸如擦地板等物体时对擦者自身膝盖(knee)的影响及影响的结果,如酸痛(sore),最后将knee和sore分别映射为宾语和旁语,当然擦者John最为凸显,实现为主语。 (19)a.John scrubbed the floor shiny.b.John scrubbed his knees sore. 施事发出的能量通过工具传递给客体时,也会对工具产生影响并引起变化。说话人可根据交际需要,运用施事性动结式,保留及物动词的施事,抑制其原来的客体,凸显工具及其所产生的最终变化状态,并根据认知凸映射为相应的句法范畴。例如,sweep表征打扫者与被打扫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但(20)抑制被打扫物,保留sweep的施事性参与者Mary,凸显工具broom及其最终变化状态to pieces,最后将Mary,the broom和to pieces分别映射为主语、宾语和旁语。 (20)Mary swept the broom to pieces. 总之,对于及物动词,施事性动结式可以进行两种压制或增容:一是保留及物动词的施事和客体论元并映射为主语和宾语,同时在更详细的层次上激活并凸显及物动词所隐含的结果论元,并将之实现为旁语;二是保留及物动词的施事并实现为主语,同时在更详细的层次上抑制及物动词原来的客体论元,凸显其所隐含的其他客体和结果论元,并将其分别实现为宾语和旁语。 6.客体性动结式对非宾格动词的增容 从行为链模式看,非宾格动词表示客体因接受外部能量而发生变化,凸显的是客体,但隐含施事与客体之间的能量互动所产生的结果。因此,除客体论元外,非宾格动词还隐含结果论元。 非宾格动词和客体性动结式都是从客体的视角识解行为链,具有共同的客体论元。因此两者可以融合。客体性动结式可在更详细的层次上保留非宾格动词的客体,激活并凸显其所隐含的结果论元,最后将饱和后的客体和结果论元分别映射为主语和旁语。例如,freeze表示事物发生冷冻变化,但隐含冷冻的最终结果。(21)中,客体性动结式将freeze的客体性参与者the pond与自身的客体论元进行整合,并映射为主语,同时在更详细的层次上凸显freeze隐含的结果论元solid,并将之映射为旁语。 (21)The pond froze solid. 表示发出声音的非宾格动词在客体动结式中实际上转指客体发生的变化,或者说,客体性动结式对表示发出声音的非宾格动词进行压制,使其既表示发出声音,也表示客体发生变化,同时隐含发生变化的结果。例如,click,creak,bang,snap等作为动词都是表示发出声音。客体性动结式,如(22),都对这类动词进行压制,使其不仅表示发出各种声音,而且具有发出声音时事物发生变化的意义。客体性动结式也是将发出声音的事物与自身的客体论元融合,并映射为主语,同时凸显其所隐含的结果论元并映射为旁语。 (22)a.The line clicked dead.b.The gate creaked shut. c.The door banged open.d.The door snapped shut. 在非宾格动词中,有一类既表示致使意义,又可表示起始意义,即既可作及物用法又可做非宾格用法的动词(Levin & Rappaport Hovav 1995),如slide、burn、melt、sink、open等。客体性动结式从客体的视角,剪切这些动词的施事或致事,保留其客体,同时在更详细的层次上激活并凸显其隐含的结果论元,最后将客体和结果论元实现为主语和旁语。例如,slide表示拉者和被拉物之间的能量互动关系,其论元结构包括拉者和被拉物,但隐含事物被拉后的结果状况。例(23)抑制拉者和“门”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凸显“门”所发生的变化,即“开”的情况,和“开”的最终状态open,最后将the door和wide实现为主语和旁语。 (23)The door slid open. 7.动结式中的假宾语 检验一个名词短语是不是动词的真正论元是根据名词短语与动词构成的一般过去式是否可接受。动结式有所谓的假宾语,即宾语论元不是动词的常规论元(Goldberg 1995:182)。例如,(24)中的us和the wall都不是非作格动词talk和及物动词fry的常规论元,因为(25)一般不可接受。 (24)a.The professor talked us into a stupor.b.John fried the wall black. (25)a.*The professor talked us.b.*John fried the wall. 我们认为尽管假宾语不是动词的常规论元,却是动词所隐含的论元,即是施事发出的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对象。在非作格动词构成的动结式中,假宾语是施事发出的能量直接作用的对象,而在及物动词构成的动结式中,假宾语一般是施事发出的能量间接作用的对象。例如,上面(24)a中,us是讲授的直接作用对象,但(24)b中,油炸的直接对象是食物原料,the wall只是间接涉及的对象。 动结式还有一特殊的假宾语——假反身代词(Simpson 1983;Levin & Rappaport Hovav1995),如(26)中的himself: (26)a.Bill jogged himself out of breath.b.Tony painted himself to exhaustion. 传统观点认为反身代词与其先行词是同指关系,指涉同一实体。但认知语义学发现人是由主我(subject)和自我(self)构成的。主我包括人的意识、感知、判断、意志等主观经验,而自我指人的身体状况、社会角色、价值标准等。主我控制、支配自我。主我是动作的执行者,而自我是动作的承受者。例如,在1washed myself中,I是洗的动作的发起者和执行者,而myself指身体自身。因此,主我是施事,自我是客体。人是主我与自我的统一体,但主我与自我可以分离(Lakoff 1996)。 同样,动结式中所谓的假反身代词也是施事发出的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对象,一般指身体状况。(27)中,themselves和herself分别指游客和Mary的身体疲劳状况。 (27)a.The tourists walked themselves tired. b.Mary swept herself to exhaustion. 主我与自我可以分离,但也可以不分离。当能量传递事件和状态变化事件同时发生展开时,主我和自我可合二为一,由同一个名词表达并实现为主语(Rappaport Hovav & Levin 2001)。(28)中,扭动的过程和挣脱开的过程是同步进行的,因此she既表示主我又表示自我,是主我与自我的统一体。 (28)She wriggled free,but remains seated obediently beside him. 动结式是独立存在的结构,并不是衍生于其他语言结构。根据语言编码策略,动结式可分为施事性动结式和客体性动结式。施事性动结式保留非作格动词和及物动词的施事,同时在更详细的层次上激活并凸显非作格动词所隐含的客体和结果论元,及物动词所隐含的结果论元,最后将融合后的施事、客体和结果论元映射为主语、宾语和旁语。客体性动结式从客体的视角,保留非宾格动词的客体论元,同时在更详细层次上激活并凸显非宾格动词所隐含的结果论元,并将饱和后的客体和结果论无分别实现为主语和旁语。动结式给动词增容的机制主要是凸显、详略度和视角。动结式之所以能给动词赋予额外的论元,是因为动词本身隐含动结式所需要的论元。所谓的假宾语或假反身代词都是施事所发出的能量直接或间接作用的对象。从动结式的论元实现可以看出,动词与构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同构性。 ①路径动结式或致使-移动构式比属性动结式形式上复杂,能产性强。将两者分并讨论可更好地揭示各自的特点。 ②准确地说是语言使用者以构式为模板对动词进行压制。说“构式对动词进行压制”只是为了表述方便。 ③林正军、王克非(2013)认为tick在(15)中被压制为及物动词,很有见地。认知语法框架下动态纽结的形成与论证实现_行为动词论文
认知语法框架下动态纽结的形成与论证实现_行为动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