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镇企业高负债率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乡镇企业论文,负债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乡镇企业研究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离不开资金,适度负债经营,既可以提高企业的自有资金利润率,又可以通过借入资金缓解自有资金紧张的矛盾,因而是正常、必要的。但是,负债过多,必然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甚至可能由于利不抵息而面临破产的危险。国际金融界将资产负债率65%作为债务警戒线,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企业的负债率都控制在45—60%之间。从苏南地区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锡山市来看,据财务统计资料反映,1990年底镇村集体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34%,到1995 年末负债率达到66.12%,上升了7.78 个百分点(如上部分宕在结算帐户和挂在镇、村实业公司帐上的借款,负债率要突破70%)。全市33个镇,负债率低于60%的仅8个镇,占24%,负债率高于65%的有20个镇, 占67%。应该说,“八五”期间的五年是乡镇企业大发展的五年,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经济总量增加较快,然而,高负债和低效益,资金紧缺和国家继续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矛盾客观存在。
一、形成的原因
(一)乡镇企业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功能减弱。
1、企业积累水平呈下降趋势。乡镇企业发展初期,得益于市场, 依靠灵活的机制和优惠的政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乡镇企业原有的优势已经丧失,多种所有制性质企业之间形成公平竞争的氛围。企业要发展,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不断注入资金,但是从近年来的分配年报资料反映,乡镇企业的自有资金积累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如锡山市5045家镇村集体企业,1995年交、留、分三者比例为31:24:45,而1994年三者比例关系为26:35:39。由此可见,积累水平在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企业经济效益低;二是上交镇、村任务重;三是职工分配增幅大。由于企业不能保证留下足够的发展资金,企业经营仅仅只能维持原有经济规模,要实现扩大再生产,必须向外举债,企业最终必然形成高负债运转。
2、监督管理乏力,企业非生产性支出管理失控。近年来, 受社会的影响,企业内部兴建舞厅、歌厅的现象比较突出,有些甚至不惜举债装潢豪华娱乐场所和购置娱乐设施,多则上百万元,少则十几万元;汽车、大哥大、烟、酒、礼品、招待费等费用支出有增无减;各种名目的考察、参观活动频繁活跃,企业领导大过旅游之“瘾”,结果“空来空去”,仅考察费开支就几十万元。由于大量资金用于非生产性开支和建设,没有资金周转,为维持正常生产不得不向外举债。
3、企业社会负担较重。乡镇企业由于其性质决定, 一开始就肩负着反哺农业、支撑镇村公共事业的责任进入市场,步履艰难。在部分地区相当严重,向企业摊派的名目多达几十种。这也是导致乡镇企业负债率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企业资金、资产沉淀严重。
1、两项资金占用居高不下。乡镇企业两项资金占用总额大, 资金紧缺和资金大量沉淀的矛盾,是多年影响和困扰企业生产经营及发展的老问题。据财务统计资料反映,锡山市镇村两级企业1995年底,两项资金占用额127.13亿元,比年初又增加8.64亿元,增7.3%。 两项资金的过量占用,一方面阻滞了资金周转,降低了资金产出率和收益率,另一方面是“有息借贷,无息放债”,加剧了资金紧缺的矛盾。
2、新办企业新上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 前几年由于部分市(县)、镇、村政府官员片面追求政绩、追求高速度和高产值指标,企业迫于压力不得不以通过增加投入来求取外延上的扩大再生产。有的不顾客观条件、不搞市场预测和经济分析论证,高额负债,盲目上项目,强行上规模、铺摊子,结果大量资金被占用或沉淀,投入高、产出低,经济效益很不理想。甚至有的镇赶潮流,一哄而起,企业刚建好、投产,又不得不转产、停办,造成不少“半拉子”企业,背起了偿付本金和利息的沉重包袱。
(三)企业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单一。如锡山市镇村两级企业1995年末实收资本总额86.46亿元,其中:镇村集体资本金71.8亿元,占83.04%;法人资本金5.42亿元,占6.27%;个人资本金2.7亿元,占3.13%;外商资本金6.53亿元,占7.56%。上述数据说明,企业吸收外来投资的能力不强,由于乡镇企业属集体所有,举办企业,除中外合资、有限责任、股份合作制等类型外,都要由镇村集体独家投入资金。根据市场竞争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企业要形成规模优势,扩大投资规模是其中措施之一,而投资方式和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必然导致对负债的依赖。
二、产生的后果
1、使企业经营难度增大。企业利用银行贷款、 各种借款以及民间集资,或是维持企业运行,或是扩大生产规模,正常情况是能在经济运行过程结束时,通过企业的经济增量来偿还本金和利息,而且还有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剩余(通常人们讲的企业积累)。但在近年乡镇企业总体运行绩效不佳的状态下,企业在有限的(甚至为负的)资产增值面前非常为难:一难,难于还本付息,不能积累资金以满足扩大企业规模和技术改造的需要;二难,难于承受保持和提高职工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而形成的对资金的需要。迫于这种压力,企业往往扩大负债,致使债务越滚越大,自有资本越来越少,最终步入破产、倒闭的行列。
2、使集体资产增值减少。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是镇、村集体办企业的重要目的。当前企业高额负债经营的状况,却使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受到了影响。对于产品好、市场占有率大、盈利水平高的企业,适度负债经营能够提高集体资产的增值水平。但获利能力强的企业往往资金运行正常,向外举债较少,相反那些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盈利水平低、获利能力差的企业却普遍负债较大,集体资产增值较少甚至为负。特别是一些负债投入大,项目论证缺乏科学性的“半拉子”企业,根本就无法偿付本金和利息。从近年的统计报表资料反映,对于一个乡(镇)而言,好的企业实现的资产增值总额不足以抵补亏损企业亏损额的情况也已出现,造成整个镇年度与年度之间对比,集体资产负增长。上述状况的形成,与近年来企业高负债经营的现象有必然的联系。
3、使企业改制步伐受阻。乡镇企业实行产权制度改革, 特别是首先对“小微亏”企业进行以拍卖为主的转制,是摆脱困境,向规模企业集结优势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客观面对的是企业向银行或者民间负有一笔不小的债务。在现阶段,资产所有者代表不明确的情况下,政府充当了资产所有者代表。由于国家政策不允许银行将企业的贷款转为对企业的投资,因此,在企业拍卖过程中,政府承担着银行贷款转移的协调工作。如果贷款转移给购买者私人的条件不具备(原有企业为资不抵债),那么拍卖企业处置债务的最终结果是政府负债,承担起还本付息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政府面临艰难的选择。
三、对策思考
1、强化管理,提高效益,扩大积累,增强自身发展能力。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在保证国家税收的前提下,正确处理好集体、企业、职工的三者关系,合理确定上交、积累和分配的比例,特别是要保障企业有一定的积累,留足扩大再生产资金,增强企业的“造血”功能。
2、转变观念,调整思路,科学决策,优化资金投入。 要将资金重点投向产品好、市场好、效益好的企业或者项目。
3、改革投资方式,实现企业投资多元化。江泽民总书记在上海、 长春召开的企业座谈会上提出:“办企业就要投入一定的资本,不能搞无本生意。今后建立新的国有企业,必须有相应的资本金,否则就不能开办企业,资本金的比例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发展的阶段、经营的需要合理确定”。江总书记的讲话虽然是针对国有企业讲的,但是我们乡镇企业应该从中受到启示,对原有投资方式进行改革。要打破过去办企业基本都由镇村集体独家投资的单一形式,采取内引外联的办法,多渠道共同投资,克服过去由于投资单一而造成的企业资本金比例低、债务负担重的问题。并建立企业增加资本金的机制,防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过度负债现象。
4、加快企业改革步伐,积极采取措施,把过高的负债降下来。
(1)要通过改革,规范企业的投资行为。企业组建股份合作制、 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租赁、兼并、拍卖以后,能促使企业规范投资行为,约束企业盲目投资的冲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锡山市的情况看,该市贯彻“抓一块、转一块、放一块”的指导思想,至95年底共组建股份合作制企业245家,有限责任公司88家,实行租赁的经营612家,产权转让、拍卖的710家。从这些企业改制后的运作情况反映, 企业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盲目负债变少,有效投入变多;乱铺摊子变少,注重技术进步变多;向政府要钱变少,自我消化的变多。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乡镇企业的改革力度,通过改革解决发展中过度负债的问题。对于具体操作中涉及的债务问题,要积极面对、谨慎处置。
(2)通过改革,实现企业增资减债。 根据目前乡镇企业的客观条件,主要有3种形式可供选择:一是对于那些产品市场稳定、 获利能力较强、管理基础较好的企业,要通过吸收职工股为主的个人股,转让部分集体资产,组建成股份合作制企业。其中,镇村集体不一定要控股。二是对于那些企业间产销协作比较紧密的企业,要积极争取原材料供应的“上水道”或者产品销售的“下水道”来投资企业,结成命运共同体,组建成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对于债务(指应付帐款)集中且金额较大的企业,可以通过债权转变成股权的形式组建有限责任公司。三是对于那些数量多,但占区域经济总量份额较低的小企业,要实行以拍卖为主的改制,通过回收产权转让的价款,来偿付负债或投向优势企业。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组建集团、中外合资,实现主体多元吸收资本、优化资本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