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资助工作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相应体系,但由于学生个人诚信意识淡漠、教师模范带头作用不强、诚信教育制度有待健全、社会诚信氛围尚需营造等原因,仍然存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的材料核实问题、助学贷款还款问题和国家资助工作中的弄虚作假问题(以西南大学为例),这就需要高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诚信教育机制,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资助;诚信教育;西南大学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简称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包括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学费减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临时困难补助和“绿色通道”等制度形式,是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在各项资助工作中,诚信教育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关乎资助工作是否能顺利开展,也关乎资助工作是否能发挥育人的功效。“诚信”即诚实守信,“诚”与“信”相辅相成,互相作用,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
1 资助工作中诚信教育现状
1.1 资助工作诚信教育成果丰厚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常态化体制机制,诚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也得以拓宽加深。以西南大学为例,自资助政策实施开始,就开展了大量诚信教育的研究,包括项目课题、论文、著作、诚信守则、诚信系统等多个方面。一大批诚信教育相关课题获得立项,如《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模式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50余篇学术论文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教育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如《当代大学生政治诚信状况调研与对策思考》《大学生诚信制度实施的条件分析》等;西南大学编写的《大学生诚信读本》和《当代大学生诚信制度建设及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两部有关诚信教育的专著分别在江苏人民出版社和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开发并试运行了“中国大学生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制定了《大学生诚信守则》。
此外,西南大学还通过明确制度、落实文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诚信教育活动,并将品牌活动固定下来,迈向常态制度化的新台阶。在学生出入频繁的地方广泛张贴《大学生诚信守则》;成立“火柴头”志愿者服务队,建立校园失物招领平台;积极开展银校合作,共话诚信;多次组织知识竞赛、座谈会、演讲、讲座等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这些都成为了西南大学资助工作中诚信教育的典型事例,广受业内好评。
1.2 当前存在的问题
1.2.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的材料核实问题。就西南大学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础材料主要来自申请学生的个人申报,由于西南大学人口基数较大,且地处西部偏远山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人数较多,而配套条件有限,以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很难全面实现实地考察,因此尚未形成切实有效的走访机制,在认定过程中主要依靠查验学生提交的相关行政审批材料的真实性、观察学生日常消费和了解其他相关侧面信息进行甄别判定,缺乏切实有力的支撑材料和验证程序,在对学生提交的申报材料进行核实方面存在一定不足。
1.2.2 助学贷款还款问题。以西南大学为例,随着近年来西南大学诚信教育的深入开展,校园诚信氛围日趋向好,特别是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从2006年的11.65%降到了2017年的1.44%,远低于8.0%的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比例,但贷款还款违约现象仍然存在,贷款还款方面的诚信教育仍需强化。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毕业生若不能及时还款,将会影响其个人征信,此后的生活也会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在涉及房贷、车贷等问题时,相关金融机构将会把助学贷款还款情况纳入考察范畴。
1.2.3 国家资助工作中的弄虚作假问题。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涉及面广,难免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从西南大学来看,虽然近年来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未发生一起谎报家庭经济困难骗取助学金的情况,但通过造假手段骗取其他国家资助的现象仍然存在,包括伪造就业文件以获取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私刻公章伪造重庆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身份等。因此,面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诚信教育,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资助育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仍然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2 诚信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2.1 学生个人诚信意识淡漠。个人征信将在学生未来的生活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涉及买房、买车、创业等重要问题需要贷款时。国家征信系统的逐步建立,是当今社会的重大进步,但由于高校学生尚未踏入社会,未能正确意识到个人诚信的重要性,使得一些学生毕业后抱着侥幸心理,产生拖欠助学贷款不还的现象,甚至认为“欠国家的钱”无关紧要。学生个人诚信意识淡漠不仅体现在助学贷款还款问题上,也体现在资助工作的其他方面,包括材料造假、蒙骗过关、超前消费等。
2.2 教师模范带头作用不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大学教育是学生逐步迈向成年,树立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高校教师的言行举止,往往会对学生造成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不得不承认,一些高校的部分教师在个人诚信、职业道德及专业素养等方面存在疏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自身未能在诚信教育中发挥表率作用,甚至产生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
2.3 诚信教育制度有待健全。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一直以来强调学习成绩为主,忽视了思想教育,学生的诚信教育更是被摆在了不太重要的位子,因此部分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升,诚信教育有待加强,在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面前容易迷失自我,丧失原则。
2.4 社会诚信氛围尚需营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思路一直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前,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社会的诚信问题也屡屡发生,层出不穷,这也蔓延到了高校领域,误导着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和心理冲击,进而产生大学生伪造贫困证明材料骗取国家和学校资助等诚信缺失的现象。
3 诚信教育问题对策
诚信教育是高校资助工作中十分重要且关键的一环,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面对问题,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系统完善的诚信教育机制,提供切实可行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方案。
3.1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主题学生活动,通过宣讲、征文、讲座、座谈等形式,将诚信教育进一步做深做细,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中。
3.2 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宣传诚实守信的思想理念,依托课程设置完善诚信教育体系,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3.3 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详细真实地记录学生在校诚信教育情况,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提高认识,增强实效。
3.4 建立相关惩戒机制,对资助工作中违背诚信教育理念和要求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维护风清气正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郭静.高校资助工作中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对策[J].新西部.2017(30)
[2] 张啸宁.当代大学生诚信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5(Z1)
论文作者:谢熠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3
标签:诚信论文; 诚信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工作论文; 经济困难论文; 大学论文; 家庭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