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策分析_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策分析_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策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结构调整论文,对策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种必然状态。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其经济发展中,都要不断进行经济调整,使经济从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向前发展。经济调整的内涵因国家地区和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各异。本文仅就当前我国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的难点及解决途径谈谈粗浅的看法。

一、我国以往经济调整的特点

建国以来,我国经历过多次经济调整。规模比较大的如60年代初针对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而进行的结构调整;70年代末针对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混乱进行的经济调整。时间比较近的有80年代初、中期的经济调整;80年代末的“治理整顿”等。

纵观以往历次的经济调整,尽管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各有不同,但在本质上都具有如下三个共同特点。第一、以往历次的经济调整,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其方法多为行政手段和强制性经济计划,较易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第二、以往历次经济调整都是在短缺经济(或卖方市场)的背景下进行的,基本不存在产品的市场和销路问题。因此,在进行调整时一般只考虑如何增加供给、补充短线产品的问题。第三,以往历次经济调整都是靠大量的国家资金再投入进行的。财政拨款是过去投资的唯一(或主要)渠道。每次的调整都有大规模的增量资金,以补短齐长的方式进行。以上三点,决定了以往的经济调整在环境条件、目标要求和手段运用上都比较简单。同时也反复呈现出“治标不治本”和调整周期频繁,调整成本较高的问题。

二、当前经济调整的特点和难点

始于90年代初、目前正在进行之中的本次经济调整,是在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战略目标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我国经济的发展,也由单纯追求片面的数量增长向提高经济效益转变,从而对本次经济结构调整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它实际上是对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对旧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总体转换,是对建国40多年以来经济发展失衡和长期积累起来的矛盾的总的调整。具体分析,本次调整与以往历次经济调整相比,有如下几个显著特点。这些特点同时也是这次调整的难点所在。

第一、调控手段不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成时期。因此,经济调整已无法像以往历次那样,靠行政命令和下达行政计划来实现。强制性关、停、并、转的调整方法已无法采用,代之而起的只能是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行为和规则,如产业政策、金融货币政策和财税政策和相关的市场法规等。

第二、资金情况不同。本次调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能像以往历次那样依靠大量的国家资金投入来进行。回顾改革以来,支持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增量资金,在渠道上发生了如下三个阶段性变化。第一阶段是1979—1986年。在这一时期,财政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渠道。这时期的改革政策和措施,都是围绕着财政进行的。如价格改革、企业的放权让利、承包责任制等等,最终结果都没有减轻财政负担(或财政补贴),甚至造成了新的财政赤字,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调节功能有所下降。第二阶段是1987—1994年。这段时间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渠道,由财政转向了银行,投资政策上实行了拨改贷,国有企业乃至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均依靠大规模的银行贷款而获得迅速发展。但与此同时,银行的不良资产也迅速增加,呆帐、坏帐比例提高,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一项重大经济课题。第三阶段,是1994年至现在,国民经济进入一个资金增量不可能大幅增加,而是以现有存量为基础的调整时期。从财政方面来说,国家从1994年起实行编紧的财政政策,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大大低于“八五”期间的34.7%的水平。从金融政策来看,国家货币政策的重点是在控制信贷总量的前提下实行“适度从紧”。狭义货币M1的增长控制在17%左右,广义货币M2的增长控制在24%左右,低于以往的水平。财政和银行都不能像过去那样为经济调整提供大量的资金供给。因此,本次经济调整是在缺乏大规模增量资金条件下,以存量调整为基本特征的。其方式方法主要是通过企业间兼并的破产,实行资产重组,盘活存量,实施资本运营,从而达到调整的目的的。

第三,调控的市场条件不同。以往的历次调整,均是在短缺经济(卖方市场)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这次调整面临的却是买方市场。尤其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化与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加上对外开放范围和程度的扩大,外资、外国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使国内商品市场趋于基本饱和。这使得本次经济调整只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进行。

第四,面临着沉重的历史包袱。目前我国无论是产业结构不合理,还是产品不合理,均是几十年来历史形成的。企业的冗员、离退休人员、企业办社会等均成为本次经济调整中要解决的历史包袱,而这又意味着经济结构的调整,触及和延伸到人力资源配置结构,社会保险福利结构乃至社会管理结构这样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形成了改革、发展和稳定有机结合条件下的较为复杂的调整状态。

第五,本次经济调整的任务同以往有一个重要不同点,它的目标不仅仅是要达到经济结构的一般均衡和合理化,而且要在调整中追踪当代科技发展步伐,实现我国经济的产业升级。

三、推进结构调整的主要着力点

通过上述对本次经济调整特点、难点的分析,我们对当前经济调整的基本状况和基本走向有了进一步的明确认识,这就是,成功地实现本次经济调整,重要的也是唯一的动力源泉,就是“两个转变”,即在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增长方式上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后一个转变的重要内容是讲质量,讲效率,讲经济发展的总体素质。一切无效投入和低效运转的状况,都应当在调整中得到较大的改变。

“两个转变”与结构调整,互为因果。“两个转变”是结构调整的动力;经济结构的改善,又为“两个转变”奠定坚实的运作基础。从目前来看,我认为经济结构调整要把握以下几个着力点:

第一,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以市场为基础的宏观调控。这实际上是个认清本次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问题。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要素市场发育不全,手段不完备。因此,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来调整经济结构力度不足,还不能完全负担起经济调整结构调节主体的重任,必须有政府的力量相配合。同时,经济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是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是国家利益所在,因此,在调整中必须有政府部门参与。这些都决定了现阶段经济调整既不能脱离市场导向,违背市场经济原则,又不能忽视政府的作用。应当由市场和政府共同成为本次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这在“抓大”的过程包括组建大集团、大公司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此外,还要不断完善和有效发挥国家财税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乃至价格调控政策的作用,造成企业在市场中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环境。使市场的作用同政府的调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大力开展资本运营是调整结构、实行资产重组的有效途径。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突出表现是,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普遍存在着“大而全、小而全”和盲目重复建设。在企业层次上,生产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这就需要对这些资产实行重新组合。然而,不同的资产从实物和具体的角度看,是很难重组的。如生产的产品不同,企业的性质不同,地域分布不同,隶属关系不同……。但是从资本的角度看,我们就找到了上述所有不同的“等价物”。这样资本运营不仅是资产保值增值的途径,其本身的动作就是在使资产重组中实现结构调整的“合并同类项”运动。资本运营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专利,社会主义公有制也可以利用。当前我国经济结构之所以不合理,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不流动特别是国有资本不流动。不流动就不能实现资源的不断市场配置,调整结构也就缺乏了运作的具体手段,因此,资本运营是调整经济结构的润滑剂,也是经济结构自身内在变化运动的本质,能更好地推动企业间兼并联合,规范破产,盘活存量,形成新的优势产业。近两年来,深圳、上海、武汉等地的实践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进一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从增量上防止无效和低效投资的再度发生,防止复制旧体制、旧结构、旧项目,防止只从主观愿望出发相互攀比,或者为了地方和部门短期利益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盲目冲动。近年来,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建立了项目法人制和资本金制度,加强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与贯彻。但是,投资体制改革的进展并不平衡,在一些局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已经成为结构调整能不能有效实施的第一道关口。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严格项目审批制度,严防新一轮重复建设的出现。当前,认为市场需求不足的议论还是不少的,从某一个角度某一个环节看,或许有它的理由,但从总体看,主要还是产业雷同、低水平重复下的市场饱和。当务之急是加大存量结构调整的力度。存量问题不解决,新的增量只能是雪上加霜,在另一个层次上复制旧结构。因此,不仅要防止新的投资热在一般领域中出现,即使是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也要从实际出发。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样不能依靠铺新摊子,要在盘活存量中以较低的成本培育优势企业和特色经济,形成新的市场空间。

第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强化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在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操作地位。现代企业制度是从存量上实现结构调整的微观体制基础。现代企业制度的普遍建立,将使企业成为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使企业运转在政企分开和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中对市场独立负责,也使投资者为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和优化资产经营结构提供可操作前提。因此它既是企业经营的体制和机制保证,又是资本运营的基础工程。特别是从长远来看,经常性的结构调整主要通过企业并购来实现,决定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软件,就不可在微观调整中实现宏观上的调整。强调和强化其重大的作用。目前,现代企业制度还处于试点阶段,需要总结经验,及时扩大战果。

第五,必须不断培育要素市场,特别是资金和资本市场。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从其本质来讲,是资本的循环运动,这对于国有企业和其它类型的企业,都是概莫能外的。从更大的经济半径来看,无论是国有资本的扩张还是各种社会资本的扩张,同样离不开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并通过资本这个特殊的商品,在市场中不断改变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不断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使经济结构达到优化和比较优化的状态。目前,国内的资金并不绝对短缺,全国银行储蓄余额已超过4万亿人民币。关键是大量社会资金以间接融资形式出现,或者具有潜在的消费基金倾向。从总体上看,资金和资本运动操作形式的比较单一和操作半径的狭窄,弊大于利,不利于分散风险,甚至会在始所未料的转嫁中,增加国有银行的风险。同时,也不能有效地促进消费基金向投资基金转化,削弱了发展的能力和在更大范围里不断调整结构的操作余地。调整结构,必然引起资本数量和资本结构发生变化,而资本结构的变化和优化,主要依靠资本市场来实现。诚然,由于市场的不成熟和法规的不健全,目前还不能改变间接触资为主的格局,还要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实行间接融资为主,但也必须不断地适度扩大直接融资,不断地发育包括资本,资金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体系。

第六,必须不断研究和完善优化结构的产业政策。应当说,我国产业政策,从总体上讲是明确的。但因为部门和地区“所有”尚未打破,形成了不同部门和领域的产业雷同。也因为“大而全”、“小而全”的行为惯性,使经济结构面临着比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更多的问题。雷同,必然引起内耗,低水平重复,则在效益低下的同时妨碍了新经济增长点的发育和特色经济的形成。社会分工和国际范围的市场竞争,同样要求“一招鲜,吃遍天”。所谓鲜,无非是一个新,即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特色,即人无我有,人弱我强。因此,结构调整虽然内涵丰富,最终的落脚点是产业结构的有效合理和产品结构的优势规模,是在新的增长点和特色经济上做文章。

事实上,我们不是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汽车、电子、建筑、机械以及旅游、信息、通讯和金融保险业等等,市场广泛,前景很大,理应形成巨人产业,出现巨人企业。但是,由于缺乏有效资本集中和资产重组的机制,有关的产业政策成为部门和地区重复建设各自为战的“口实”。我们也不是没有形成许多特色经济的潜能,但同样由于经济行为的分散,难以形成气候。因此,一个明确的产业政策必须获得新体制的支持才能真正有效,而体制改革,也必须在真正有效的产业政策下才能实现推动结构调整的功能。

此外,还要认真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从长远讲,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减震器。从当前讲,社会保障体系又是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与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基础。从上海的经验来看,在深化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的同时,就同步考虑到全面推进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和待业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几年来,已经积累了47亿元待业保险金,形成了由经济结构调整必然要涉及的职工就业结构调整的强大物质基础。这是他们能够顺利地调整拥有70万职工的纺织业的前提。上海的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如宝钢所以能够减人增效,从3万职工开始每年减员1000人,同样得力于保障体制的超前运作。调整必然带来暂时的动态失业和再就业,这是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之必然。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关系本身就说明,经济结构调整的功夫,既在经济之内,也在经济之外,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工程赖以实施的物质基础,是调整结构的重要社会运作关键。

四、努力借鉴国际经验,把结构调整工作做得更好

结构调整是经济活动的重要运动形式。在近代和现代经济发展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创造和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包括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美国在30年代进行的结构大调整,从客观上是对所谓自由市场经济周期过剩危机的无可奈何的矫正。他们的调整虽然是由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来实现的,但在具体操作上仍然借重市场机制,即通过市场机制对“过剩”企业实行关、停、并、转,例如,30年代前美国的汽车业、钢铁业也曾呈现为数百家小企业争雄的局面。但经过大调整和企业间兼并联合之后,初步形成了两大产业的例题化格局。为日后美国汽车、钢铁业称霸世界打下了基础。战后,日本在有力的产业政策指导下进行了几次经济结构调整,主要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于市场,完成了日本产业的升级转型。而六七十年代的韩国则主要通过有效宏观调控和培育大企业集团,完成结构调整的。例如,为解决汽车业发展初期存在的散、弱、小的问题,形成规模经济,韩国政府强制国内十几家汽车制造厂合并成一家。后来又指定现代、大宇和起亚三家生产汽车,并使之不断壮大,成为目前韩国汽车工业的骨干。这些调整都是在不同时期发生的,着重点与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是有效的,进一步研究其经验是有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从70年代以后,在国际范围发生的结构调整,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一些特点,这就是具有一定的国际开放性和跨国转移的特点,这不仅保证了这些国家的结构调整更加灵活,迅速和有效,而且降低了调整的成本,甚至在调整中实现了原有产业转移后的保值与增殖。

利用转移方式进行调整,从动因上说,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比较利益的驱动。因为,随着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一定经济格局产生相对饱和,而人工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关税壁垒的存在,使许多制造业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因此,在封闭的调整与开放性转移的比较中,人们更多选择了从经济上更为合算的后者。从背景上看,这种转移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造成的世界性开放潮流,使转换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了较先发展地区产业转移和相对落后地区经济起飞的雁阵模式。产业转移的顺序先是由美国到日本,接着又从日本到所谓亚洲“四小”。到了80年代,他们又把开放的中国特别是沿海地区作为产业转移主要是制造业转移的前沿,而我们也正是在这种对外开放的格局中开始了新的发展进程。

事情在于,到目前为止,世界性的开放格局不仅没有变化,甚至以更大的开放半径席卷全球。这就使产业转移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的结构调整的实现形式之一,不断出现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地区之间。应当看到,在我国经历十多年的发展之后,特别是东部沿海经历迅速发展之后,一方面要继续通过“两个转变”实现资本的集中与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也要利用产业转移的规律,更有效也更能够以较低成本来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换代。

通过产业转移推动结构调整,在我国具有更大也更现实的意义:

第一,我国幅员辽阔,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转移,既有可能也有必要。随着加速中西部发展的战略思路的提出,东部与西部联手,东部企业到中西部投资设厂乃至加工订货,大量的是市场行为,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转移。如纺织业就有这样的趋势。双星集团一百多条生产线“上山下乡”,也是一个例证。这种转移有利于东部的结构调整,也有利于中西部的发展和产业扶贫,体现着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有助于缩小东西部的发展差距。

第二,我国的周边特别是陆地周边,基本上都是发展中国家,是产业转移方兴未艾的地区,本身需要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在客观上形成了我国较发达地区在产业转移中实现自身结构调整的巨大市场和双重机遇。

进而言之,无论是亚太地区,还是拉丁美洲与非洲,同样存在着产业转移的机会,需要不断地开拓。几年前,我国的资本已经开始外流,但流向并不完全符合市场规律,产生了很多非经济因素影响的对外投资。这种投资主要投向发达国家,而且是纯资本流出,内涵的设备技术与人工很少。这些弊病应当纠正。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否定一切地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地区进行一定程度产业转移的必要性。总之,产业转移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愈是市场机制健全,这种转移就愈有跨国性。发展外向型经济是我们的重要方针,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既包括请进来,也包含走出去,正是这种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形成了世界性的产业转移连绵不断的浪潮,同时也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变化的重要拉动力,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发生经常性调整的广阔的舞台。

标签:;  ;  ;  ;  ;  ;  ;  ;  ;  ;  

当前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及对策分析_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