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当前环境与实现途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竞争力论文,长三角地区论文,途径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带动了沿海地区和长江流域发展,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世纪新阶段,要实现长三角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并在推进全国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发挥现有优势,着力关键环节,加强协调互动,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
1.区位优势明显。长三角地区位于亚太经济区、太平洋西岸的中间地带,具有成为亚太地区重要门户的客观基础;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长江流域的接合部,内拥广阔经济腹地,外连庞大国际市场,具有沟通国际国内市场的空间优势;内部地理相接,人员相亲,经济历史文化联系紧密,具有区域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优越条件。
2.自然禀赋优良。长三角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四季分明,水系发达,淡水资源丰沛,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土气及生物资源组合较好,港口、岸线资源丰富,具有适宜的自然发展条件。
3.经济实力雄厚。长三角地区是全国发展基础最好、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2006年沪苏浙一市两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0.7%,财政总收入占全国的23.3%,货物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37%,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城镇发展迅速,连带性增强,形成了一批辐射作用大、富有活力的城市群,2006年区域城镇化水平已超过60%,2005年全国百强县达到48个。
4.体制基础扎实。长三角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始终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目前已成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开放体系比较完整、改革进程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的地区。
5.科技文化发达。长三角地区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科教事业发达,各类人才荟萃,集中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6.社会风气文明。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教育水平和雄厚经济实力为基础,长三角地区人民创业精神充足,法制观念较强,民风朴实纯正,社会风尚积极,是我国整体文明程度较高的地区。
从总体上说,长三角地区综合优势明显,发展基础坚实,有条件向更高水平迈进,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有希望在国际产业调整和市场分工中占据重要位置,取得转移效益和比较利益;有能力快速提升国际竞争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发挥先锋带头作用。
二、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是自身与国家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这种状况使长三角地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正处于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加快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是长三角地区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1.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是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位置,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区域内各城市发展定位和分工不够合理,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区域整体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产业结构趋同,过度竞争现象比较突出;行政区划阻隔,市场体系分割,生产要素难以在区域间自由流动,影响资源合理配置和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交通、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配套与衔接,设施浪费与短缺并存;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特别是土地、能源资源紧张,部分地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不足,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知名品牌少;流动人口快速增加,社会关系日趋复杂,社会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尚不适应,亟待改善与调整,等等。这些问题既有全国共性的问题,也有长三角地区率先发展中首先遇到的问题。
2.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表明,重点地区的开发开放是带动全国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关键。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的迅速提高,正是得益于重点地区对其他地区的带动和辐射。发达地区的进一步发展,是支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充分发挥其作为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直接带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另一方面,也能为国家创造更多的财富,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而有力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3.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是增强我国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实力的需要。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融入国际市场程度最高、参与国际竞争最多从而与国际先进水平距离最近的地区之一。进一步增强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使其率先在体制上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在发展基础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一致,就能使我国在对外经济合作、交流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平等和主动的地位,从而平等分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有效承接先进技术和高端产业的转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合作与竞争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与此同时,也能够使其更好地发挥辐射、示范作用,把新的发展方式、完善的体制模式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向其他地区扩散,从而促进全国经济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三、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一些关键环节
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既要着眼于解决长三角地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与主要问题,又要立足于应对国际国内深刻发展变化带来的挑战与需要,集中力量,抓好一些关键环节。从总体上看,必须着力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必须着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体现为产业层次与结构的竞争。与国际先进水平比,长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层次,要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着力点。基于现有基础,下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1)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文化创意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2)积极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产业的技术含量;(3)做大做强石化、钢铁、汽车、船舶及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加快形成核心技术和提升规模水平;(4)积极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与陈旧落后的生产能力,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通过努力,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具有世界影响和竞争力的先进产业集聚区和我国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关键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要加快调整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建立健全自主创新和自觉提升产业结构的微观制度基础;要进一步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要强化创新力量的培育,加强长三角地区国家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等重要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研发力量,构建开放共享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要加大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政府采购、风险投资等政策的力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社会环境。通过努力,把长三角地区率先打造成为富有活力和创造力的创新型区域。
2.必须着力城乡统筹,加快农村发展。弱势区域是制约竞争力提升的“瓶颈”与“短板”。对于长三角地区来说,较大范围的农村仍然是弱势区域,提高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行之有效的途径是实行城乡统筹。长三角地区总体经济实力雄厚,城镇化水平高,实现城乡统筹具有特殊的优势。城乡统筹的重点应放在以下两个方面:(1)强化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要积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通过单位、企业对口帮扶等途径和资金、项目支持等手段,发展现代农业,强化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2)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应按照机会公平、权利平等的原则,在长三角地区率先改革分割城乡的体制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改革,使农村劳动者与城市居民在居住、就业、转移等方面享受同等的机会,在维护土地、房产等财产权益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在教育、卫生、文化方面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在财政支持、金融服务、投资优惠方面享受平等的待遇。
3.必须着力核心带动,积极培育城市群。城市特别是城市群不仅是创造就业和人口居住的主要区域,也是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而是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载体。要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大城市为依托,建立具有强大辐射能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培育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是要推动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体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要求,合理摆布城市格局;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并从不同城市特点和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要求出发,形成和打造各自的功能特色,使大小城市间和城市群各具特色又协调一体;在长三角地区要进一步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以上海为核心,以沿江、沿海、沿湾、沿路等发展带为主轴,形成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二是要提升城镇和城市群的管理水平。要根据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规模;要破除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部门分割,实行供排水、供电、通信、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与管理;要统筹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培育与建设,不断改善城市生态和人民生活环境;要加强交通设施等“硬件”建设和规制统一等“软件”改革,在城市群间形成和发挥同城与连带效应。
4.必须着力重点突破,推进改革开放。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建立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实现体制机制创新的基础上。当前制约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许多问题,究其根源也在于体制机制未能理顺。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下更大的决心、以更大的气力推进改革开放,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从而率先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1)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改善管理方式,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把政府直接管理的职能严格限定在政府性质允许的范围之内;要进一步缩小行政审批范围,并使必要的审批尽可能采取核准和登记备案的形式;要减少行政层级,提高政府运行效率。通过改革,率先建立起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效率政府。(2)要立足于增强企业和个人的发展动力与创新积极性,进一步推进所有制结构调整与产权制度改革。要积极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和国有垄断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主体多元化,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继续推进公平准入、平等服务,破除体制障碍,消除政策歧视,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做强做大;要运用要素、股权置换及其他有效方式,推动公有资本、非公有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3)要着眼形成以人为本、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制度环境,强化法制建设与规制改革。在国家法制建设的基础上,从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特点与实际需要出发,进一步健全相关法规,逐步使法律法规成为处理所有经济社会活动的唯一依据;调整立法定规的角度,使之更加符合现阶段发展实际和体现人性化要求,鼓励推动企业和个人大胆创新。上海浦东新区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立足于国家提出的“四个结合”、“三个着力”的要求,大胆探索,形成经验,以利于在条件具备时在长三角地区加以推广。
5.必须着力集约节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对于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压力较重而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长三角地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与紧迫。能否有效节约资源和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直接决定着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程度。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于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把节约与集约落实到建设、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应实行两项严格的政策措施:(1)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推进土地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切实提高利用强度。(2)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严厉推进节能降耗,对涉及新增能力的建设项目实施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水耗和物耗标准,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统筹江河湖海、陆地与大气、城市与农村,运用价格、补偿、惩治等各种有效手段,实施污染防治,抓紧解决突出的行业性、区域性污染问题。
6.必须着力理顺关系,优化社会环境。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先行区域,长三角地区面临许多新的难题,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不同人群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不同地位、不同分工、不同所得形成的不对称的利益关系格局,导致了一些新的矛盾,如员工和企业主的矛盾、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老居民和新移民的矛盾、比较富裕和相对贫穷人群的矛盾等,这些矛盾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应当在健全公共服务制度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着力理顺各种利益关系,不断优化社会环境。矛盾调处机制的建设,应当把握两个基本点:(1)立足于维护而不是损害或剥夺社会成员合法的基本的权益,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的、基本的利益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2)立足于疏导、协调而不是堵塞、压抑,要建立各种形式的利益诉求、观点表达通道和协商机制,并尽可能纳入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
四、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有赖于协调互动
长三角地区在行政区划上涉及沪苏浙一市两省及其所属的若干个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是这些行政区整体形成的竞争力,因此,所有这些行政区域间的协调互动是形成和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各行政区之间的协作、合作、联系与互动。合则共赢,达到收益倍增的效果。完善长三角地区区域协商机构和合作交流机制是必要的,但是根本上是打造协调互动的坚实基础。主要是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
1.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体化,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坚决打破行政垄断与地区封锁,推进市场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要清理废止不利于市场一体化的规则与政策,协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区域联动的、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区域间的政策差异。
2.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构建协调发展和合作互动的公共平台。一体化的重大基础设施,是区域间协调发展和合作互动的有效平台。要以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保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等为重点,统筹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水平,充分发挥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和协同效应,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自然封锁。
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已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利益所系,是国际形势所迫。长三角地区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不断增强竞争力的历史。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依靠各级政府扎实工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长三角地区一定能够再创新的辉煌,实现国际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为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和世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作者2007年12月1日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主题报告。